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5-18

01

不少家長感覺到教育孩子越來越困難了。

一方面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孩子接觸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了,他們的情況和想法也更加複雜了。

另一方面,社會競爭也更加激烈,許多人對孩子未來的擔憂也會更多,所以,對孩子的期待也會比較高。

每個孩子都揹負著家庭的期待,因此許多孩子註定壓力會很大,很難達到大人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家長的這種負面情緒還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消極的影響。

於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讓家長感到頭疼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最常見的反應是著急,然後只想著早點解決,就好像是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我們需要立刻解決掉一樣。

但教育孩子和工作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把對待工作的方式帶回家來對待孩子。

因為工作是講效率的,是解決問題的,而家是講情感的,愛才是教育的基礎。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2

我也曾走過這樣的彎路,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也圖過省事,講過效率,喜歡單純地去尋求解決孩子問題的捷徑。

那段日子裡我忽略了女兒的感受,總是喜歡以評判和指示的方式和她溝通,卻不能與女兒共情。我習慣於強行糾正她的行為,或逼迫她去學習。

在五年級以前,我為女兒操了很多心,得到的結果是女兒不斷地被老師投訴“不好好聽課”和“不做作業”。放學後,她也常常不願意回家。可以說,小學時期,我女兒是很叛逆的。

到了六年級,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開始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調整自己的行為。此後我和女兒的關係好了許多。

從那時開始,我再也沒有接到老師對女兒的投訴了,女兒漸漸表現出的行為越來越讓我驚喜,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我開始真正體會到,在教育中,愛的力量遠遠大於教育的技術和方法。這個愛,就是用心去了解孩子,用心去看見和感受孩子的感受,接納並尊重這些感受。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3

很多父母往往很容易自以為是地根據孩子在自己面前的行為表面,就以為自己很瞭解孩子。其實,孩子的許多行為表現是具有欺騙性的。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孩子在外面闖禍時,父母本能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不相信這是自家的孩子乾的。他們說:不會的,我的孩子平時表現很好,很乖的,他不是你說的那個樣子!

殊不知,這種“很乖”很可能是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假象。這是因為孩子的感受被父母忽略後,為了迎合大人,贏得大人的認可,許多孩子常常在家和在外的表現是判若兩人的。

不久前的5月10日,發生了一件事,上饒五小的10歲男孩被同桌女孩的父親殺害。

出事前,女孩父母曾就“女孩被同桌男孩欺負一年多”之事向男孩家長提出交涉,而男孩家長表示自己以前“從未聽說過有這樣的事”。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男孩父親的同事也證實說男孩表現很好。

或許我們瞭解到的都是表象,孩子表現的好只是在父母的面前,背後的情況我們並不瞭解,甚至一無所知。

比起相信大人的感覺和言語,我更傾向於相信小女孩的說法並非憑空捏造,她沒有理由會信口胡編出這種被同桌欺負長達一年多的謊言。

可那位女孩父親用這樣偏激的方式來“保護”女兒,就是愛她和避免她受傷害嗎?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從女兒真正的感受著想,只想著立即解決女兒“受欺負”的問題。

可誰又能保證除了同桌,女兒今後就不會遇到其他人的傷害了?

他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反而讓女兒受到更深的打擊和傷害:她從此徹底失去了父親的愛和保護,還生活在自己是“殺人犯女兒”的陰影下,這次父親的行為,或許將成為女兒今生難以擺脫的噩夢。

假如他真的能用心感受女兒的感受,就不會做出這種殘暴而無可挽回的事。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4

前兩天還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媽媽給她的寶寶餵食,覺得寶寶沒吃飽,一直喂,竟然把孩子的胃給撐破了!醫生在做手術時,發現孩子的胃裡有許多沒有消化的玉米。

媽媽怕孩子沒有吃飽,可事實上孩子已經太飽了。

我們的許多人對親人的傷害常常是因為愛,許多父母因為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到孩子身上,愛反而造成了傷害。

童年時我們自己的感受總被忽略,這樣我們就會以為孩子的感受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被忽略了這麼久,照樣長大成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忽略孩子的感受,按我們“為你好”的邏輯來對待和教育他們。

我們覺得自己有經驗,孩子什麼也不懂。

其實,這樣的現象,正好說明了童年的經歷已經給我們造成的潛在影響和隱性傷害。這種傷害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讓我們在被傷害時是沒有知覺的,才會成為了我們行動的阻礙和失敗的因素,而我們卻不自知。

然後,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傷害著家人和孩子,我們和他們處不好關係,付出得不到期待的迴應和回報,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偏差。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5

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有個會共情的父母,能看見並接納他的感受,他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學會了如何看見並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這樣的他長大後,親子關係、婚姻關係都會很處理得很好。他的人生一定會很容易得到幸福。

如果我們童年時,感受一直被父母忽略,我們就會覺得感受不重要,感受可有可無,甚至覺得感受降低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這樣,我們也會去忽略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去切斷與他人感受的連接。

其實,這才是阻礙我們高效和高質生活的元凶。

我們長大後的一切社會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親密關係等等,其實都是童年時和父母關係向外的投射。

比如說戀愛關係,就是童年時孩子與異性父母的關係向外的投射。所謂的的一見鍾情,是孩子以為找到了現實中的“理想父母”。當生活進入具體細節後,才發現幻象破滅,因為對方不可能是他們的理想父母,是他們之前的感覺出現了偏差。

如果童年時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處理不好,長大後就會在處理各種關係中常常遇到障礙,處處受挫,人生就會有比較多的坎坷,也不那麼容易感受到幸福。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6

當我們看見了孩子的感受,換一種思路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就會發現,許多困擾我們許多的疑難問題突然間就迎刃而解了。

而跳過感受去處理問題,反而無形中增加了許多人為的障礙,讓我們勞神費力還事與願違。

例如,孩子不愛學習,我們看到的是表象,我們就會為他擔憂。我們會“為了他好”而逼他去學習。

我們盯著他,催促他,甚至什麼都為他準備好了,只要他能夠安靜地坐下來學習。可他就是不能坐下來,勉強坐下了,也不會進入學習狀態。

這樣,我們很憤怒,我們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於是就會對孩子發脾氣,比如陪作業時發出怒吼,甚至打罵孩子。孩子也覺得很委屈,認為我們不理解他,不愛他,內心對我們的管教產生了更強烈的牴觸和反抗。這種狀態下,我們花再多的精力,孩子也是無法愛上學習的,我們的教育肯定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如果我們和孩子整天處於這種對抗的內耗中,雙方都會很累,還會相互埋怨,破壞了我們之間的親子感情。

實際上,每個人看人的角度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展現的事實和感覺是不一樣的。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07

如果我們能看見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就能夠了解到孩子不喜歡學習只是一種表象,深層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在他最初接觸學習時,大人沒有帶給孩子一個好的體驗。比如:

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不夠吸引他;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被老師或家長批評了;

或者別人都比他做得好,讓他感覺自己不如人。

這樣,問題就變得清晰了,我們就可以想到用適合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快樂的學習體驗。

比如有的父母用做遊戲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有的父母營造了愉快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自然而然進入良好專注的學習狀態。

我的女兒是二年級下學期時從小城市轉學過來的,英語基礎比較差。當時她很不喜歡學習,特別害怕上英語課。

我每天把她要掌握的英語單詞收集起來做成各種有趣的卡片,然後陪著她玩各種遊戲,比如看正面猜反面,比如走迷宮,答對了可以開啟一條新路徑等等。三個多月過去後,她的詞彙量已經是全班第一了,英語成了她最喜歡學習的科目之一。

如果我當時只是一味地逼迫她去背單詞,可能她早就得英語學習恐懼症了。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

當我們感覺到在教育孩子中用了各種辦法都收效不大時,就不要再從技術層面上折騰了。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內心的喚醒。

這種喚醒的前提是,家長首先自己要覺醒。從現在起,告訴自己:你的感受很重要,家人的感受很重要,孩子的感受很重要。

首先,尊重自己的感受,這是察覺別人感受的前提。一個人生命只有在內心被看見的情況下才能充滿能量,而首先能看見自己內心的也只有自己。

如果自己都壓抑自己的感受,看不見或否定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那麼內心的自我就會被各種外界的聲音淹沒,被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蠶食吞噬,失去了呼吸和生存的空間。

其次,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

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孩子更是一種充滿靈性的生命存在。所以,教育孩子也需要用充滿靈性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

做到了這些,才能培養出一個富有靈性和生命力的孩子。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5月份青雲計劃獲獎文章:

忽略感受,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死穴”

愛和暴力可能同時出現:教育孩子,父母既要三觀正,更要理念對!

真正成功的教育,最終都離不開孩子的“自我教育”

今日推薦青雲計劃獲獎文章:

生命力被喚醒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潛力

走心,才是教育的最佳捷徑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青雲計劃獲獎文章:

這是素質教育觀察為大家整理的一份閱讀清單,請查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