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們長把自殺當做一種威脅父母的武器,他們可能只是叛逆,但又可能不只是叛逆。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以死相逼父母都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用“死”威脅父母?

01

前段時間有一部大火的劇《少年派》,劇中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她在知道爸爸是做喪葬服務工作的時候,各種嫌棄老爸,嫌爸爸給她丟人。然後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想在網上當一個主播,在被父母拒絕後,就站在了樓頂上,說自己要跳樓來威脅父母。

這種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們是青春叛逆的時候,他們喜歡用自以為能嚇得住父母的方式來要挾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理解父母,不懂的父母的辛苦付出。只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不想父母給他們太多的拘束。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們長把自殺當做一種威脅父母的武器,他們可能只是叛逆,但又可能不只是叛逆。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以死相逼父母都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用“死”威脅父母?

01

前段時間有一部大火的劇《少年派》,劇中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她在知道爸爸是做喪葬服務工作的時候,各種嫌棄老爸,嫌爸爸給她丟人。然後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想在網上當一個主播,在被父母拒絕後,就站在了樓頂上,說自己要跳樓來威脅父母。

這種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們是青春叛逆的時候,他們喜歡用自以為能嚇得住父母的方式來要挾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理解父母,不懂的父母的辛苦付出。只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不想父母給他們太多的拘束。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02

還有一部最近正火的劇《小歡喜》,同樣是圍繞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事情展開的。劇中同樣有個女孩想要自殺。喬英子因為不堪忍受媽媽的管教而要跳海自殺。

劇中媽媽宋倩為了能讓女兒考上北大,嚴格管教女兒的一切時間,不允許女兒有自己的夢想,不準有業餘航天愛好,就連女兒愛好天文學,想要考南京大學都不允許。

女兒最終不堪重負,想要逃離媽媽的包圍。而選擇自殺來了結。

雖然兩部劇中的小女主都是想要有自己目標,想逃離父母的約束,但是實際上卻並不相同。個人覺得林妙妙這個孩子更多的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但喬英子的是對於父母的一種反抗。父母的約束太過於嚴格,而導致了喬英子想要逃離。

兩個孩子都希望能夠通過自殺的方式遠離父母,遠離父母的安排。所以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最終都是和父母脫離不了關係的,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們長把自殺當做一種威脅父母的武器,他們可能只是叛逆,但又可能不只是叛逆。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以死相逼父母都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用“死”威脅父母?

01

前段時間有一部大火的劇《少年派》,劇中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她在知道爸爸是做喪葬服務工作的時候,各種嫌棄老爸,嫌爸爸給她丟人。然後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想在網上當一個主播,在被父母拒絕後,就站在了樓頂上,說自己要跳樓來威脅父母。

這種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們是青春叛逆的時候,他們喜歡用自以為能嚇得住父母的方式來要挾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理解父母,不懂的父母的辛苦付出。只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不想父母給他們太多的拘束。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02

還有一部最近正火的劇《小歡喜》,同樣是圍繞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事情展開的。劇中同樣有個女孩想要自殺。喬英子因為不堪忍受媽媽的管教而要跳海自殺。

劇中媽媽宋倩為了能讓女兒考上北大,嚴格管教女兒的一切時間,不允許女兒有自己的夢想,不準有業餘航天愛好,就連女兒愛好天文學,想要考南京大學都不允許。

女兒最終不堪重負,想要逃離媽媽的包圍。而選擇自殺來了結。

雖然兩部劇中的小女主都是想要有自己目標,想逃離父母的約束,但是實際上卻並不相同。個人覺得林妙妙這個孩子更多的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但喬英子的是對於父母的一種反抗。父母的約束太過於嚴格,而導致了喬英子想要逃離。

兩個孩子都希望能夠通過自殺的方式遠離父母,遠離父母的安排。所以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最終都是和父母脫離不了關係的,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管教孩子難道錯了嗎?

父母管教孩子天經地義,無論對錯。但是很多父母卻只是因為自己是父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感到壓迫,委屈或者叛逆。

都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最好的橋樑,但是現實中的父母卻很少會和孩子溝通交流,這樣的話,父母和孩子之間何談橋樑?根本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前段時間的的一則新聞:17歲男孩跳橋的事件,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吧。起因只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而在回家途中,母親又嚴厲的批評了他,他就選擇了跳橋結束了自己燦爛的生命。在孩子一躍而下之後,母親跪倒在地,聲嘶力竭的吶喊,但最終也於事無補。

這個新聞也同樣說明了溝通這個問題。母親不是沒有和孩子溝通,相反母親想要和孩子溝通,但是卻聽不進去孩子的說辭,只管自顧自的批評孩子,教育孩子。甚至連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可能都沒有。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父母都陷入了“自我”的這個怪圈中。不給孩子機會,不讓孩子表達,即便有的時候讓孩子表達了,到最後卻也否定了孩子。就像最近很火的“明言明語”一樣。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們長把自殺當做一種威脅父母的武器,他們可能只是叛逆,但又可能不只是叛逆。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以死相逼父母都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用“死”威脅父母?

01

前段時間有一部大火的劇《少年派》,劇中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她在知道爸爸是做喪葬服務工作的時候,各種嫌棄老爸,嫌爸爸給她丟人。然後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想在網上當一個主播,在被父母拒絕後,就站在了樓頂上,說自己要跳樓來威脅父母。

這種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們是青春叛逆的時候,他們喜歡用自以為能嚇得住父母的方式來要挾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理解父母,不懂的父母的辛苦付出。只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不想父母給他們太多的拘束。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02

還有一部最近正火的劇《小歡喜》,同樣是圍繞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事情展開的。劇中同樣有個女孩想要自殺。喬英子因為不堪忍受媽媽的管教而要跳海自殺。

劇中媽媽宋倩為了能讓女兒考上北大,嚴格管教女兒的一切時間,不允許女兒有自己的夢想,不準有業餘航天愛好,就連女兒愛好天文學,想要考南京大學都不允許。

女兒最終不堪重負,想要逃離媽媽的包圍。而選擇自殺來了結。

雖然兩部劇中的小女主都是想要有自己目標,想逃離父母的約束,但是實際上卻並不相同。個人覺得林妙妙這個孩子更多的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但喬英子的是對於父母的一種反抗。父母的約束太過於嚴格,而導致了喬英子想要逃離。

兩個孩子都希望能夠通過自殺的方式遠離父母,遠離父母的安排。所以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最終都是和父母脫離不了關係的,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管教孩子難道錯了嗎?

父母管教孩子天經地義,無論對錯。但是很多父母卻只是因為自己是父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感到壓迫,委屈或者叛逆。

都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最好的橋樑,但是現實中的父母卻很少會和孩子溝通交流,這樣的話,父母和孩子之間何談橋樑?根本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前段時間的的一則新聞:17歲男孩跳橋的事件,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吧。起因只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而在回家途中,母親又嚴厲的批評了他,他就選擇了跳橋結束了自己燦爛的生命。在孩子一躍而下之後,母親跪倒在地,聲嘶力竭的吶喊,但最終也於事無補。

這個新聞也同樣說明了溝通這個問題。母親不是沒有和孩子溝通,相反母親想要和孩子溝通,但是卻聽不進去孩子的說辭,只管自顧自的批評孩子,教育孩子。甚至連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可能都沒有。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父母都陷入了“自我”的這個怪圈中。不給孩子機會,不讓孩子表達,即便有的時候讓孩子表達了,到最後卻也否定了孩子。就像最近很火的“明言明語”一樣。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管教孩子沒有錯,但是希望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能注意方式方法,這樣才會讓孩子和大人之間減少矛盾。從而減少孩子那些威脅父母的想法產生。

面對孩子時,父母該怎麼教育?

·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死亡教育”,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正視死亡。

"死亡教育"是通過探討生與死的關係,從生理和心理等不同的層面解釋死亡的含義,從而增進人們對死亡的認識。Corretal認為,死亡教育是有關死亡、瀕死與喪慟的教育。"死亡教育"的教育內容包括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所帶來的精神打擊、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對活著的珍惜。

只有讓孩子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孩子才會更加珍惜生命,而不是動不動的就拿生命來威脅父母。所以在死亡教育面前,父母不應該選擇逃避,更多的反而是讓自己,讓孩子直面死亡教育。

·父母別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孩子想要威脅父母的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個,父母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了。

壓力讓孩子喘不上氣來。孩子才想通過自殺來抗議父母的這種行為。愛他就請給她解解壓。沒事的時候帶孩子多去戶外放鬆放鬆心情。幫孩子排解壓力。

大人麼總覺得孩子是最沒有壓力的,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但其實他們想錯了。孩子的壓力其實不比大人少很多的。

·平時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想法。利用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去散心的時候,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去發現孩子內心的喜好,去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

"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個不吉利的代名詞。人們常常避諱講這個能引起悲傷情緒的字。所以經常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而孩子又剛好是青春年少,懵懂莽撞的代名詞。在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提到“死”這個字眼就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甚至極其強烈的不滿。會讓孩子不要提這個字,但是卻並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提。

慢慢的孩子出現叛逆,父母越不讓說的,不讓做的,他們越喜歡去說,去做。直到一點點的把這個字當做常態掛在嘴邊。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等到他們懂得“死”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也可能會去做,然後看到父母恐慌的表情,神態,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

因為在他們眼裡“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害怕,軟弱。這給他們的內心帶來滿足,甚至是竊喜。總以為能拿這樣的話恐嚇住父母。所以經常會聽到好多孩子說: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你在逼我我就去死”

“我乾脆死了算了,你們就當沒生過我”

“我死了你就開心了是吧”

……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們長把自殺當做一種威脅父母的武器,他們可能只是叛逆,但又可能不只是叛逆。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以死相逼父母都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用“死”威脅父母?

01

前段時間有一部大火的劇《少年派》,劇中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她在知道爸爸是做喪葬服務工作的時候,各種嫌棄老爸,嫌爸爸給她丟人。然後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想在網上當一個主播,在被父母拒絕後,就站在了樓頂上,說自己要跳樓來威脅父母。

這種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們是青春叛逆的時候,他們喜歡用自以為能嚇得住父母的方式來要挾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理解父母,不懂的父母的辛苦付出。只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不想父母給他們太多的拘束。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02

還有一部最近正火的劇《小歡喜》,同樣是圍繞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事情展開的。劇中同樣有個女孩想要自殺。喬英子因為不堪忍受媽媽的管教而要跳海自殺。

劇中媽媽宋倩為了能讓女兒考上北大,嚴格管教女兒的一切時間,不允許女兒有自己的夢想,不準有業餘航天愛好,就連女兒愛好天文學,想要考南京大學都不允許。

女兒最終不堪重負,想要逃離媽媽的包圍。而選擇自殺來了結。

雖然兩部劇中的小女主都是想要有自己目標,想逃離父母的約束,但是實際上卻並不相同。個人覺得林妙妙這個孩子更多的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但喬英子的是對於父母的一種反抗。父母的約束太過於嚴格,而導致了喬英子想要逃離。

兩個孩子都希望能夠通過自殺的方式遠離父母,遠離父母的安排。所以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最終都是和父母脫離不了關係的,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管教孩子難道錯了嗎?

父母管教孩子天經地義,無論對錯。但是很多父母卻只是因為自己是父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感到壓迫,委屈或者叛逆。

都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最好的橋樑,但是現實中的父母卻很少會和孩子溝通交流,這樣的話,父母和孩子之間何談橋樑?根本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前段時間的的一則新聞:17歲男孩跳橋的事件,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吧。起因只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而在回家途中,母親又嚴厲的批評了他,他就選擇了跳橋結束了自己燦爛的生命。在孩子一躍而下之後,母親跪倒在地,聲嘶力竭的吶喊,但最終也於事無補。

這個新聞也同樣說明了溝通這個問題。母親不是沒有和孩子溝通,相反母親想要和孩子溝通,但是卻聽不進去孩子的說辭,只管自顧自的批評孩子,教育孩子。甚至連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可能都沒有。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父母都陷入了“自我”的這個怪圈中。不給孩子機會,不讓孩子表達,即便有的時候讓孩子表達了,到最後卻也否定了孩子。就像最近很火的“明言明語”一樣。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管教孩子沒有錯,但是希望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能注意方式方法,這樣才會讓孩子和大人之間減少矛盾。從而減少孩子那些威脅父母的想法產生。

面對孩子時,父母該怎麼教育?

·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死亡教育”,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正視死亡。

"死亡教育"是通過探討生與死的關係,從生理和心理等不同的層面解釋死亡的含義,從而增進人們對死亡的認識。Corretal認為,死亡教育是有關死亡、瀕死與喪慟的教育。"死亡教育"的教育內容包括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所帶來的精神打擊、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對活著的珍惜。

只有讓孩子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孩子才會更加珍惜生命,而不是動不動的就拿生命來威脅父母。所以在死亡教育面前,父母不應該選擇逃避,更多的反而是讓自己,讓孩子直面死亡教育。

·父母別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孩子想要威脅父母的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個,父母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了。

壓力讓孩子喘不上氣來。孩子才想通過自殺來抗議父母的這種行為。愛他就請給她解解壓。沒事的時候帶孩子多去戶外放鬆放鬆心情。幫孩子排解壓力。

大人麼總覺得孩子是最沒有壓力的,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但其實他們想錯了。孩子的壓力其實不比大人少很多的。

·平時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想法。利用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去散心的時候,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去發現孩子內心的喜好,去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愛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更深入的瞭解孩子,更多的去關愛孩子。而不是隻做一個名義上的“爸爸”,卻不去做行動中的“朋友”。和孩子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才是恰到好處的,不是嗎?

以上就是本人關於孩子喜歡用自殺威脅父母的原因,及相關解決辦法。你們覺得是否贊同我的觀點呢?你們的孩子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嗎?你們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一起分享探討我們的育兒經驗~

關注椰子媽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