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最近一部叫做《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的電影在豆瓣上獲得了8.8分的熱評,被稱作“奧斯卡最大遺珠”,也成為最近上映電影中的一匹“黑馬”。

該片提名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這部電影也受到了徐崢等演員的力薦。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它不僅是部催人淚下的電影,也反映了沉痛的社會問題。

影片一開始,12歲的主角小男孩扎因在接受審判。

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這一次的庭審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現。

他面對自己的父母,異常冷靜、面無表情的說道: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12歲的小孩要起訴父母,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原來扎因出生在敘利亞,曾以難民的身份與家人逃亡到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市,並在那裡居住了8年。

他是家裡的老大,爸爸媽媽明明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卻每年都要生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吃不飽穿不暖,更不要談上學了。

全家一共九個人住在狹小、衛生環境極差的小屋子裡,家中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販賣毒品而來的。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因為貧窮愚昧,扎因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從來沒有去做過登記。天長日久,全家沒人再記得成為黑戶的扎因兄妹們的出生年月。


同齡人都在上學,而扎因只能幫著照顧弟弟妹妹,幫著擺地攤賣果汁掙錢,幫著父母親製毒。

扎因的父母製作毒品的時候,完全不會避諱家裡有孩子在旁邊。

扎因還要拿著假處方,去藥店一遍遍地撒謊,幫父母買製作“毒品”的原料.。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扎因沒有戶口證明,無法上學,平時還要給人打工做苦力,小身板經常提著重重的東西,風雨無阻的穿梭在凌亂的街道中。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但他做的這些,並沒有得到父母的表揚和呵護,反而更多的是責罵和毆打。

這種成長環境下長大的扎因,有著本不應該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成熟。

髒話成了他的日常用語,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在大人的世界裡安身。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然而,對比對外人的冷漠,他對自己的妹妹們則非常寵愛。

當扎因 看到妹妹薩哈月經初潮,他第一想到的是不能告訴父母。因為來了月經就意味著妹妹可以嫁人了。

為了不讓父母發現(怕被賣),扎因三番五次冒著危險去商店為妹妹偷衛生巾,把自己的T恤脫下給妹妹當護墊。

然而,他害怕的事情終於還是到來了……父母還是發現了這件事,為了解決住宿問題,父母把11歲的妹妹賣給了一個老男人做媳婦。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這件事徹底讓他寒了心,他選擇了離家出走,離開這個讓他失望的家庭。

然而,成人世界根本沒有他容身的位置。

直到他遇上一位非法移民的單親媽媽拉希爾,她有一個私生子嬰兒。拉希爾的生活同樣一言難盡,她拿著偷來的身份證假扮成照片的樣子,做著苦工。因為沒有時間照看嬰兒,她只能偷偷的把孩子塞到提竿箱裡照料。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心疼扎因的她,讓扎因暫時住家裡,照顧孩子來換取食宿。雖然日子依舊苦,但在這裡他度過了一段雖然有些無聊,卻比之前生活溫暖的時光。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然而,這樣的日子並沒過多久,單親媽媽拉希爾被遣返,留下了扎因和嗷嗷待哺的嬰兒露宿街頭。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但扎因沒有放棄,為了活下去,他開始重複著父母曾經做過的一切,撿破爛、製造毒品、照顧嬰兒……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

當他真的再也無法保證日常吃喝的時候,他只能無奈的把孩子賣掉,就像父母賣掉他的妹妹一樣。

拿著錢一邊理髮一邊流淚的扎因,小小的身體揹負著多少愧疚和無力?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扎因如此努力地改變現狀,但現實總是給他致命一擊,因為他,沒有選擇。

因為四處流浪,無法立身,他回到了自己的家,迎接他的除了暴打和嫌棄,還有妹妹被欺凌致死的消息。

11歲的妹妹薩哈因欺凌難產失去生命,最終成為壓垮扎西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沒有一點猶豫,抄起一把刀,上街,刺向那個害死妹妹的男人。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回到法庭,法官問扎因有什麼訴求,他說要起訴自己的父母,並在庭審現場說出了憋了很久的願望:“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扎因的父母面對扎因的控訴,流著淚說,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母親大聲質問著:“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有什麼資格批評我。”

然而母親的肚子裡,又有了新的生命。

扎因帶著恨意,冷漠的看著父母說道:“你懷的孩子會像我一樣。”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這部影片中的劇情,大部分都是影片中這位小演員的的親身經歷,現實裡,扮演扎因的演員扎因·拉費阿是導演從難民堆裡發現的孩子。

而幸運的是,因為這部影片,扎因獲得了聯合國的幫助,有了移民的機會,能夠開始新的生活。

片中難民大部分都是“本色演出”,扎因的人生是改變了。然而,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個扎因在過著類似的生活,他們依舊看不到希望。

何以為家,對影片中的孩子來說,他沒有家,他不知道哪裡才可以成為“家”。

“家”並不是指要住多麼豪華的房屋、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養,它也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完整的“家”。

影片反映的是在戰爭國家,貧民窟的生活縮影。然而,影片主題還是給了大家內心深深的一擊和思考:在沒有戰爭的社會,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問題就不存在嗎?

缺失的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善

1.生而不養

生而不養,在文明社會依然存在, 遺棄嬰兒仍然在發生!

伴隨著棄嬰的出現,棄嬰箱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紛紛出現,從1996年開始,以匈牙利為首,德國、比利時、瑞士、荷蘭、捷克、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多個國家陸續設置了總數過百的棄嬰保護艙。同時,在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日本、南非等歐洲以外的國家,這種形式的棄嬰裝置也逐漸被採用。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2017年5月12日報道,日本熊本市慈惠醫院稱近10年來收容的遺棄嬰兒達到120名,平均每年有12名嬰兒因各種原因被放置在醫院提供的“棄嬰艙”。

面對眾多的生而不養,我國一些地方的社會福利部門也學習國外設立了棄嬰島。初衷是好的,然而,據新京報2014年03月18日報道,廣州開放了僅僅兩個月就關閉了棄嬰島。原因是開放的這47天,他們接收了262名棄嬰,由於前來送往的棄嬰數量超出預期太多,福利院甚至都消化不下。

而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2010年完成的《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提到,相關部門保守統計,中國每年大約有10萬名兒童被遺棄,大多為殘疾兒童或女童,其中絕大部分是棄嬰

生而不養,何謂之父母?

2.養而不教

養了孩子,卻不能在身邊陪伴教育他,這也是現今不少家庭面臨的問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2013年,全國婦聯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中國共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而2016年多部門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統計認為,全國不滿16週歲、父母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犯罪問題和數量也受到學者的關注。因為缺少家長的監督和關愛,一些孩子就容易用玩“酷”的方式化解孤單,比如玩牌、吸菸、鬥毆、野外出走等。

和平年代,不少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在不和平的世界其他地區,如敘利亞,戰亂、流離失所,不少家庭都無法解決基本生存問題,更難給孩子教育。

全世界未成年人犯罪,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上海大學法學院劉強在2003年發表的文章《美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中提到,研究表明:高比例的未成年的暴力犯罪者往往是家庭虐待的受害者和被疏忽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面對陌生的世界,缺少的父母陪伴的孩子又該怎麼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

3.教而不善

教而不善,不能很好或不善於教育子女,無法教出好的品行。

就像有人說,問題孩子背後總有個生病的家庭。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要麼從小一味地溺愛,要麼不懂得溝通,或者缺乏有效的溝通。《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中數據顯示,中國中小學生和父母交流頻率最低,平時經常和父母交流的中國學生只有57.7%,而日本、美國、韓國依次為81.7%、81.0%和79.0%,都比中國高出20多個百分點。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網絡上曾有吐槽說:“什麼都有考試,唯獨當父母沒有”。

當然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第一次不是做不好的藉口。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父母,還需要養。如何養,怎麼養?這是一份義務,更是一份責任。

教育子女從來都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父母要不斷讓自己成長,好去照顧孩子,既要顧及他們的身體也要溫暖他們的心靈。當你幫助孩子成長的時候,何嘗又不是在幫助自己成長。

父母,我們無法選擇你,但生下來就請善待我!


本文編輯:任璇

值班主任:楊小明

稿件意見請聯繫:

電話:010-65369722

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參考資料:

① 電影《何以為家》

② 2017-05-12 觀察者網《日華媒:日本“棄嬰艙”為何能最終落地?》

https://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5_12_408051.shtml

③ 2014-03-18 新京報《廣州暫停“棄嬰島”試點 1個半月接收棄嬰262名》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4-03/18/c_126282927.htm

④ 《2010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

https://www.docin.com/p-606724949.html

⑤ 劉強.美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3(02):57-60.

⑥ 2018-11-13 健康時報 新聞 背景《中、美、日、韓: 中國父母孩子交流最少》(健康時報記者 王楠)

http://www.jksb.com.cn/newspaper/Html/2018-11-13/53517.html

覺得文章不錯,底部點一下“在看”↓↓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12歲男孩一席話讓人痛心!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