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


"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樓子張初中撤了,儘管當地村民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再三爭取,但最終還是由於校舍的陳舊,教學設施的簡陋,交通的不便等原因撤了。我離開樓子張初中已十四年了,但我還是時時關注著它的變化、發展,瞭解它的近況,因為那裡是我職業生涯開始的地方,也是讓我常常留戀的地方。

水窖和壓水井

一九九二年九月,我大學畢業來到樓子張初中,走進校園,首先是一個周長二百米左右的操場,操場中間立著一個只能打半場的籃板,東北角是四個水泥乒乓球檯,每個球檯中間側放著一排磚當網子。最東邊靠牆擺放著兩幅雙槓,操場西北角是一個沙坑。這似乎就是學校所有的活動設施。因為再往北就是一排排的教室和教師宿舍。

籃板南面,一個插在地下的鐵筒和橫著的鐵桿讓我十分好奇,後來知道這就是我早已聽說而從未見過的壓水井,操場西邊是師生水灶,西南角是一個開口很小,裡面卻很大的水窖,師生平時喝水做飯都是用水窖中的水。我們會自備一個處理乾淨的,比方裝過油漆的小桶,繫上繩子,把水一桶一桶從窖中提上來存在大桶中用來做飯,要是洗衣服就去壓水井旁,壓水井的水硬度太大,又苦又澀,只能用來洗洗涮涮。學校會定期買水放入水窖,也會在下雨時將操場的雨水引入水窖,不過下雨時收的雨水裡面要放入漂白粉,經過沉澱才能飲用。由於每學期買水對學校來說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校長在全乾會上會不停強調:“我也知道窖水洗衣服乾淨,洗頭不粘,但咱這一窖水現在只能保證大家吃喝,希望大家洗的時候都用壓水井中的水。”遇到下雨,在學校常住的老師會像田裡的莊稼張開嘴去吮吸那甘甜的雨露一樣,蒐集房間裡的大桶小桶,鍋鍋盆盆放在房簷下去接雨水,以便能暢快地用雨水洗去衣服床單上殘留多日的鹽鹼味。有時下雨收的水,幾天沒有澱清,灶上就只能燒混濁的窖水,喝完水會發現,電壺裡、杯子裡都留有一層細細的泥沙。如果這時候誰還能存有半壺清水,一人喝上一小杯,那簡直就是在分享瓊漿玉液。這水窖、這壓水井一直陪伴了我近十年,直至二OO一年,我離開樓子張初中。不過這壓水井在學生學習《簡單機械》和《壓強》的時候倒是給我幫忙不少,這現成的槓桿和活塞式抽水機的生活實例,學生實在是太熟悉,不用我多費口舌,學生就理解得清清楚楚,後來我給城裡的孩子講這部分知識就沒那麼順暢了。


傍 晚

樓子張的傍晚非常安靜,只有離家較遠的老師晚上常住在學校,那時只有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和一兩對把家安在學校的老師房間裡有電視,手機自然是沒有的,其他老師也不好輕易去打擾別人,因此吃完晚飯大家都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尤其是冬天,當週圍都籠罩在一片黑暗中的時候,我們或兩三個,或四五個圍在一個夥伴的床上,批閱作業的、抄寫政治或業務學習筆記的、織毛衣的、纏毛線的,還有專門給大家逗樂子的,大家起初都會各幹各的事,手頭工作幹得差不多了,就開始閒諞,一會兒笑得前仰後合,一會兒爭得紅脖子漲臉。當然諞得最多的還是學生。諸如:“一開始就要將學生管住,不然以後就沒法上課了。” “**和**最近表現異常,這些碎慫人不大鬼大,淨給你胡成精(生事),我一生氣就……”這樣的閒諞也常常能讓你獲得一些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其中不乏有意求教的,也不缺少熱心賜教的。

其實更多時候,晚上睡前的這段時光還是獨自度過的,備備課、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有時候什麼也不幹,就靜靜地躺著,學校的教室是一排排的大拱房,教師宿舍是用一排教室隔成的,隔牆只做到大拱房的橫樑處,下面是一間間的教師宿舍,上面從東到西莫大的空間裡住著也不知是一家還是幾家的樑上君子。這時候,你若不去打攪他們,那麼上面也許會來上一場運動會,摔跤、奔跑、跳高……或許會發起一場戰爭,那緊鑼密鼓的響動常常會使你膽戰心驚,剛開始我對它們是深惡痛絕,忍無可忍,不顧斯文地大罵一聲或者暴跳起來,用棍子去捅打頂篷,一剎那上面就象是一群做了錯事的孩子,聽見罵聲四散逃離。可不一會兒,又一場戰爭重新開始,無奈我只能讓自己的心跳去適應它的節奏,儘量收拾好房間的吃食,但求它們不要來搶掠就好。

樓子張初中距離街鎮有四五里路,被樓子張村的民房包圍在中間,出了村子向南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中間有近一公里的一段土路通往侯槐公路,從其它村莊或外面來的人要進樓子張,這是離公路最近,也是最好走的一段路。天晴時好說,天若下雨或下雪,遠路的學生,自行車騎到公路口,就得推著車子在泥濘中費力前行,還得提前準備個硬棍拿在手裡,走上幾步就得把車瓦圈中的泥戳走,不然車子就動彈不得,力氣大的學生直接把車子扛在肩上,走走歇歇,到學校往往一兩節課就過去了。遇到連陰雨,近處的老師可以走路回家,像我們這些遠處的就幾天不出門,幾個人合起夥來,搜索著所有的儲糧儲菜,共度困境,等待著天晴路幹。那些年,每年教師節鄉鎮領導都要來慰問老師,和老師們座談,“請求領導關心修路”就成了連續幾年座談會的主要話題,經過老師們努力爭取,鄉政府後來出資給那段路鋪上了沙石,下雨時也可以騎車出行了。

我和我的學生

我到樓中最早認識的教師除了我的室友張紅霞,就是教物理的王萬全老師。當時校長對我說:“你雖然是科班出身,知識儲備可能不錯,但老教師的經驗還是豐富,你有問題多向王老師請教。”我真誠地說:“請王老師多多指教。”


"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樓子張初中撤了,儘管當地村民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再三爭取,但最終還是由於校舍的陳舊,教學設施的簡陋,交通的不便等原因撤了。我離開樓子張初中已十四年了,但我還是時時關注著它的變化、發展,瞭解它的近況,因為那裡是我職業生涯開始的地方,也是讓我常常留戀的地方。

水窖和壓水井

一九九二年九月,我大學畢業來到樓子張初中,走進校園,首先是一個周長二百米左右的操場,操場中間立著一個只能打半場的籃板,東北角是四個水泥乒乓球檯,每個球檯中間側放著一排磚當網子。最東邊靠牆擺放著兩幅雙槓,操場西北角是一個沙坑。這似乎就是學校所有的活動設施。因為再往北就是一排排的教室和教師宿舍。

籃板南面,一個插在地下的鐵筒和橫著的鐵桿讓我十分好奇,後來知道這就是我早已聽說而從未見過的壓水井,操場西邊是師生水灶,西南角是一個開口很小,裡面卻很大的水窖,師生平時喝水做飯都是用水窖中的水。我們會自備一個處理乾淨的,比方裝過油漆的小桶,繫上繩子,把水一桶一桶從窖中提上來存在大桶中用來做飯,要是洗衣服就去壓水井旁,壓水井的水硬度太大,又苦又澀,只能用來洗洗涮涮。學校會定期買水放入水窖,也會在下雨時將操場的雨水引入水窖,不過下雨時收的雨水裡面要放入漂白粉,經過沉澱才能飲用。由於每學期買水對學校來說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校長在全乾會上會不停強調:“我也知道窖水洗衣服乾淨,洗頭不粘,但咱這一窖水現在只能保證大家吃喝,希望大家洗的時候都用壓水井中的水。”遇到下雨,在學校常住的老師會像田裡的莊稼張開嘴去吮吸那甘甜的雨露一樣,蒐集房間裡的大桶小桶,鍋鍋盆盆放在房簷下去接雨水,以便能暢快地用雨水洗去衣服床單上殘留多日的鹽鹼味。有時下雨收的水,幾天沒有澱清,灶上就只能燒混濁的窖水,喝完水會發現,電壺裡、杯子裡都留有一層細細的泥沙。如果這時候誰還能存有半壺清水,一人喝上一小杯,那簡直就是在分享瓊漿玉液。這水窖、這壓水井一直陪伴了我近十年,直至二OO一年,我離開樓子張初中。不過這壓水井在學生學習《簡單機械》和《壓強》的時候倒是給我幫忙不少,這現成的槓桿和活塞式抽水機的生活實例,學生實在是太熟悉,不用我多費口舌,學生就理解得清清楚楚,後來我給城裡的孩子講這部分知識就沒那麼順暢了。


傍 晚

樓子張的傍晚非常安靜,只有離家較遠的老師晚上常住在學校,那時只有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和一兩對把家安在學校的老師房間裡有電視,手機自然是沒有的,其他老師也不好輕易去打擾別人,因此吃完晚飯大家都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尤其是冬天,當週圍都籠罩在一片黑暗中的時候,我們或兩三個,或四五個圍在一個夥伴的床上,批閱作業的、抄寫政治或業務學習筆記的、織毛衣的、纏毛線的,還有專門給大家逗樂子的,大家起初都會各幹各的事,手頭工作幹得差不多了,就開始閒諞,一會兒笑得前仰後合,一會兒爭得紅脖子漲臉。當然諞得最多的還是學生。諸如:“一開始就要將學生管住,不然以後就沒法上課了。” “**和**最近表現異常,這些碎慫人不大鬼大,淨給你胡成精(生事),我一生氣就……”這樣的閒諞也常常能讓你獲得一些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其中不乏有意求教的,也不缺少熱心賜教的。

其實更多時候,晚上睡前的這段時光還是獨自度過的,備備課、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有時候什麼也不幹,就靜靜地躺著,學校的教室是一排排的大拱房,教師宿舍是用一排教室隔成的,隔牆只做到大拱房的橫樑處,下面是一間間的教師宿舍,上面從東到西莫大的空間裡住著也不知是一家還是幾家的樑上君子。這時候,你若不去打攪他們,那麼上面也許會來上一場運動會,摔跤、奔跑、跳高……或許會發起一場戰爭,那緊鑼密鼓的響動常常會使你膽戰心驚,剛開始我對它們是深惡痛絕,忍無可忍,不顧斯文地大罵一聲或者暴跳起來,用棍子去捅打頂篷,一剎那上面就象是一群做了錯事的孩子,聽見罵聲四散逃離。可不一會兒,又一場戰爭重新開始,無奈我只能讓自己的心跳去適應它的節奏,儘量收拾好房間的吃食,但求它們不要來搶掠就好。

樓子張初中距離街鎮有四五里路,被樓子張村的民房包圍在中間,出了村子向南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中間有近一公里的一段土路通往侯槐公路,從其它村莊或外面來的人要進樓子張,這是離公路最近,也是最好走的一段路。天晴時好說,天若下雨或下雪,遠路的學生,自行車騎到公路口,就得推著車子在泥濘中費力前行,還得提前準備個硬棍拿在手裡,走上幾步就得把車瓦圈中的泥戳走,不然車子就動彈不得,力氣大的學生直接把車子扛在肩上,走走歇歇,到學校往往一兩節課就過去了。遇到連陰雨,近處的老師可以走路回家,像我們這些遠處的就幾天不出門,幾個人合起夥來,搜索著所有的儲糧儲菜,共度困境,等待著天晴路幹。那些年,每年教師節鄉鎮領導都要來慰問老師,和老師們座談,“請求領導關心修路”就成了連續幾年座談會的主要話題,經過老師們努力爭取,鄉政府後來出資給那段路鋪上了沙石,下雨時也可以騎車出行了。

我和我的學生

我到樓中最早認識的教師除了我的室友張紅霞,就是教物理的王萬全老師。當時校長對我說:“你雖然是科班出身,知識儲備可能不錯,但老教師的經驗還是豐富,你有問題多向王老師請教。”我真誠地說:“請王老師多多指教。”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開始上課了,我想到我上初中時,實驗全是由老師照著課本講解,只有一次老師拿了一個兩衝程的柴油機模型,我和同學們緊盯著那個模型一節課都激動不已,學生對直觀教學的渴望我是深有體會。因此我暗暗對自己說,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實驗,甚至做上實驗。我找到王老師,希望從實驗室找到需要的器材。在不到十平米的實驗室,落滿灰塵的器材櫃裡,稀稀落落放著水槽、燒杯、試管等。我看了再看,除了幾個音叉和磁鐵,再找不到幾件實用的器材。倒是櫃子頂部立放著一個畫著刻度的長方形木板,木板分為兩部分,中間有釘子和兩塊橡膠皮連接起來,很明顯這是用來演示光的反射定律的,這個器材,顯然是用一塊表面刷了黑漆,又有些剝落的木板分成兩塊自制的。旁邊還有一個用鐵絲折成的線圈。當我證實這些很實用的器材確是王老師自制的,那一刻我對這個四十開外的民辦教師肅然起敬。後來我將那兩塊木板改成平整的硬紙板,貼上潔白的複印紙,看起來輕巧、漂亮,刻度也清楚標準了。那個線圈我給一邊纏上紅色毛線,這樣線圈轉到不同位置時,兩個邊切割磁感線的方向更清楚了,當然這些都是小聰明。我知道讓學生看到直觀教學,並不是我一個物理老師的願望,我也要象王老師一樣積極主動地去改變現狀。於是我織毛衣用的皮尺、牆上掛的鏡子、同事的體溫計、門房吳師的手電筒、家裡的釘錘、起子、飲料瓶等等,都成了我上課的教具,只要我能想到的都千方百計去找到,帶到課堂上去。有一次我要講磁現象,去找王老師,王老師拿了兩塊磁鐵、兩個塑料袋,帶我到操場西北角的沙坑中,我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在沙坑中吸附了半粉筆盒的鐵屑供我上課用。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自己動手實驗,我決定在學生中組織物理課外興趣小組,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是孩子們的積極性與創造能力卻出乎我的預料。興趣小組非常活躍,孩子們不僅自制了刻度尺、土電話、重垂線等簡單小製作,還做了真空鈴、潛水艇、針孔照相機以及指南針等難度較大的模型。孩子們做的真空鈴是用一箇舊燈泡,去掉燈尾部,用細線吊進兩個金屬片,再用蠟封口,用注射器一次次把空氣抽掉,用注射氣抽空氣可想而知效果如何,但我不得不為孩子們能想能做而感到興奮。孩子們做的針孔照相機是那樣粗糙,圖像也始終調不清晰,做的潛水艇一會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但同學們盡力去做了。我不由得有一種成就感,把同學們的作品放在實驗室,給後來的學生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不知被擠在了哪個角落。或許也已像愛因斯坦的第一個板凳一樣,被扔進了垃圾堆,但我和同學們度過的那段時光非常開心,我相信同學們也肯定受益匪淺。

統 考

統考是不能不說的,因為統考就像我樓子張生活的一道風景,它讓我感覺到一種熱火朝天的戰鬥場面,儘管我們乾的是默默無聞的育人工作。那時候,為了提高質量,我們和鎮上的初中經常進行統考,教育組為了公平,將兩個學校的老師交換監考,統一閱卷。校長在全乾會上進行動員說:“雖然街鎮上的孩子比我們的孩子聰明一點,街鎮上的老師比我們的老師洋氣一點,但我相信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有打勝仗的實力……同課頭的老師之間,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我們的原則是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校長的講話非常激昂,讓大家很是振奮。一次統考時,下起了雨,校長提前僱了機動三輪車,將我們送往鎮中,在泥濘的小路上,與前來監考的鎮中老師相遇,看來鎮中老師已充分估計到了路途的困難,都打著傘,穿著雨靴徒步而來,我們友好地互相打著招呼,有幾個外向的同事已明顯表現出喜滋滋的神情。大家蹲在車廂裡一邊跟著顛簸的三輪車搖晃著身子,一邊嬉笑地說著鎮中的學生是如何地調皮,他們的小字條以及他們的各種夾帶又如何沒能逃過自己的法眼。過後大家笑著談論,覺得那時候就象孩子一樣傻傻的,可那時候每個人不由得就有那麼一點傻,似乎唯有那一點傻才能體現對那個集體的熱愛。那樣的統考持續了好幾年,樓中因上下齊心協力連連獲獎,我們也真正因樓中而感到驕傲,我也深深體會到老師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以至於當我要離開樓中的時候真有點戀戀不捨。

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事你刻意去記,它卻像流水一樣瞬間遁跡,而有些事你並不曾留意,過後卻發現怎麼也不會忘記,就像我們在樓子張的日子:那些和同事們坐在院子裡喜笑顏開、扯麵麻食水煎包的香氣在院子上空飄逸的日子;那些走出校門就可以在田野裡踏青的日子;那些先在渭南老橋後又在沙王大橋上匆匆穿梭的日子;還有夏天我們每人發五根掃帚當降溫品,而那麼多民辦教師和民轉公的教師都覺得五根掃帚比五斤白糖來得實惠的日子……樓子張近十年的歲月彷彿轉瞬即逝,可樓中度過的那些日子卻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記憶裡。

如今我離開樓中快二十年了,樓中的任何變化,樓中同事的任何一條信息都會讓我心情盪漾,倍感親切。前段時間,我忽然想重回樓中舊址看看,車開在經開區寬闊的馬路上,周圍是很多有名的、無名的企業廠房,我和朋友竟沒有找到去往樓子張的小路,我們繞來繞去,終於通過詢問穿過一家小廠,來到樓子張初中的舊址,以舊改新的校門旁掛著××小學的牌子,原來操場上我離開時剛起用不久的教學樓北邊又多了一座宿舍樓。那一排排大拱房已被一道矮矮的磚牆隔在了學校外面,看起來破爛不堪。

門房的師傅熱情地問我們:也是舊地重遊吧?顯然已有以前的同事或樓中的師生來過這裡。是啊,有多少人在這個曾經偏僻、落後、而今又眼看要被城市吞沒的地方留下汗水,揮灑青春,也曾放飛過無數夢想啊!

"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樓子張初中撤了,儘管當地村民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再三爭取,但最終還是由於校舍的陳舊,教學設施的簡陋,交通的不便等原因撤了。我離開樓子張初中已十四年了,但我還是時時關注著它的變化、發展,瞭解它的近況,因為那裡是我職業生涯開始的地方,也是讓我常常留戀的地方。

水窖和壓水井

一九九二年九月,我大學畢業來到樓子張初中,走進校園,首先是一個周長二百米左右的操場,操場中間立著一個只能打半場的籃板,東北角是四個水泥乒乓球檯,每個球檯中間側放著一排磚當網子。最東邊靠牆擺放著兩幅雙槓,操場西北角是一個沙坑。這似乎就是學校所有的活動設施。因為再往北就是一排排的教室和教師宿舍。

籃板南面,一個插在地下的鐵筒和橫著的鐵桿讓我十分好奇,後來知道這就是我早已聽說而從未見過的壓水井,操場西邊是師生水灶,西南角是一個開口很小,裡面卻很大的水窖,師生平時喝水做飯都是用水窖中的水。我們會自備一個處理乾淨的,比方裝過油漆的小桶,繫上繩子,把水一桶一桶從窖中提上來存在大桶中用來做飯,要是洗衣服就去壓水井旁,壓水井的水硬度太大,又苦又澀,只能用來洗洗涮涮。學校會定期買水放入水窖,也會在下雨時將操場的雨水引入水窖,不過下雨時收的雨水裡面要放入漂白粉,經過沉澱才能飲用。由於每學期買水對學校來說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校長在全乾會上會不停強調:“我也知道窖水洗衣服乾淨,洗頭不粘,但咱這一窖水現在只能保證大家吃喝,希望大家洗的時候都用壓水井中的水。”遇到下雨,在學校常住的老師會像田裡的莊稼張開嘴去吮吸那甘甜的雨露一樣,蒐集房間裡的大桶小桶,鍋鍋盆盆放在房簷下去接雨水,以便能暢快地用雨水洗去衣服床單上殘留多日的鹽鹼味。有時下雨收的水,幾天沒有澱清,灶上就只能燒混濁的窖水,喝完水會發現,電壺裡、杯子裡都留有一層細細的泥沙。如果這時候誰還能存有半壺清水,一人喝上一小杯,那簡直就是在分享瓊漿玉液。這水窖、這壓水井一直陪伴了我近十年,直至二OO一年,我離開樓子張初中。不過這壓水井在學生學習《簡單機械》和《壓強》的時候倒是給我幫忙不少,這現成的槓桿和活塞式抽水機的生活實例,學生實在是太熟悉,不用我多費口舌,學生就理解得清清楚楚,後來我給城裡的孩子講這部分知識就沒那麼順暢了。


傍 晚

樓子張的傍晚非常安靜,只有離家較遠的老師晚上常住在學校,那時只有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和一兩對把家安在學校的老師房間裡有電視,手機自然是沒有的,其他老師也不好輕易去打擾別人,因此吃完晚飯大家都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尤其是冬天,當週圍都籠罩在一片黑暗中的時候,我們或兩三個,或四五個圍在一個夥伴的床上,批閱作業的、抄寫政治或業務學習筆記的、織毛衣的、纏毛線的,還有專門給大家逗樂子的,大家起初都會各幹各的事,手頭工作幹得差不多了,就開始閒諞,一會兒笑得前仰後合,一會兒爭得紅脖子漲臉。當然諞得最多的還是學生。諸如:“一開始就要將學生管住,不然以後就沒法上課了。” “**和**最近表現異常,這些碎慫人不大鬼大,淨給你胡成精(生事),我一生氣就……”這樣的閒諞也常常能讓你獲得一些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其中不乏有意求教的,也不缺少熱心賜教的。

其實更多時候,晚上睡前的這段時光還是獨自度過的,備備課、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有時候什麼也不幹,就靜靜地躺著,學校的教室是一排排的大拱房,教師宿舍是用一排教室隔成的,隔牆只做到大拱房的橫樑處,下面是一間間的教師宿舍,上面從東到西莫大的空間裡住著也不知是一家還是幾家的樑上君子。這時候,你若不去打攪他們,那麼上面也許會來上一場運動會,摔跤、奔跑、跳高……或許會發起一場戰爭,那緊鑼密鼓的響動常常會使你膽戰心驚,剛開始我對它們是深惡痛絕,忍無可忍,不顧斯文地大罵一聲或者暴跳起來,用棍子去捅打頂篷,一剎那上面就象是一群做了錯事的孩子,聽見罵聲四散逃離。可不一會兒,又一場戰爭重新開始,無奈我只能讓自己的心跳去適應它的節奏,儘量收拾好房間的吃食,但求它們不要來搶掠就好。

樓子張初中距離街鎮有四五里路,被樓子張村的民房包圍在中間,出了村子向南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中間有近一公里的一段土路通往侯槐公路,從其它村莊或外面來的人要進樓子張,這是離公路最近,也是最好走的一段路。天晴時好說,天若下雨或下雪,遠路的學生,自行車騎到公路口,就得推著車子在泥濘中費力前行,還得提前準備個硬棍拿在手裡,走上幾步就得把車瓦圈中的泥戳走,不然車子就動彈不得,力氣大的學生直接把車子扛在肩上,走走歇歇,到學校往往一兩節課就過去了。遇到連陰雨,近處的老師可以走路回家,像我們這些遠處的就幾天不出門,幾個人合起夥來,搜索著所有的儲糧儲菜,共度困境,等待著天晴路幹。那些年,每年教師節鄉鎮領導都要來慰問老師,和老師們座談,“請求領導關心修路”就成了連續幾年座談會的主要話題,經過老師們努力爭取,鄉政府後來出資給那段路鋪上了沙石,下雨時也可以騎車出行了。

我和我的學生

我到樓中最早認識的教師除了我的室友張紅霞,就是教物理的王萬全老師。當時校長對我說:“你雖然是科班出身,知識儲備可能不錯,但老教師的經驗還是豐富,你有問題多向王老師請教。”我真誠地說:“請王老師多多指教。”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開始上課了,我想到我上初中時,實驗全是由老師照著課本講解,只有一次老師拿了一個兩衝程的柴油機模型,我和同學們緊盯著那個模型一節課都激動不已,學生對直觀教學的渴望我是深有體會。因此我暗暗對自己說,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實驗,甚至做上實驗。我找到王老師,希望從實驗室找到需要的器材。在不到十平米的實驗室,落滿灰塵的器材櫃裡,稀稀落落放著水槽、燒杯、試管等。我看了再看,除了幾個音叉和磁鐵,再找不到幾件實用的器材。倒是櫃子頂部立放著一個畫著刻度的長方形木板,木板分為兩部分,中間有釘子和兩塊橡膠皮連接起來,很明顯這是用來演示光的反射定律的,這個器材,顯然是用一塊表面刷了黑漆,又有些剝落的木板分成兩塊自制的。旁邊還有一個用鐵絲折成的線圈。當我證實這些很實用的器材確是王老師自制的,那一刻我對這個四十開外的民辦教師肅然起敬。後來我將那兩塊木板改成平整的硬紙板,貼上潔白的複印紙,看起來輕巧、漂亮,刻度也清楚標準了。那個線圈我給一邊纏上紅色毛線,這樣線圈轉到不同位置時,兩個邊切割磁感線的方向更清楚了,當然這些都是小聰明。我知道讓學生看到直觀教學,並不是我一個物理老師的願望,我也要象王老師一樣積極主動地去改變現狀。於是我織毛衣用的皮尺、牆上掛的鏡子、同事的體溫計、門房吳師的手電筒、家裡的釘錘、起子、飲料瓶等等,都成了我上課的教具,只要我能想到的都千方百計去找到,帶到課堂上去。有一次我要講磁現象,去找王老師,王老師拿了兩塊磁鐵、兩個塑料袋,帶我到操場西北角的沙坑中,我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在沙坑中吸附了半粉筆盒的鐵屑供我上課用。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自己動手實驗,我決定在學生中組織物理課外興趣小組,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是孩子們的積極性與創造能力卻出乎我的預料。興趣小組非常活躍,孩子們不僅自制了刻度尺、土電話、重垂線等簡單小製作,還做了真空鈴、潛水艇、針孔照相機以及指南針等難度較大的模型。孩子們做的真空鈴是用一箇舊燈泡,去掉燈尾部,用細線吊進兩個金屬片,再用蠟封口,用注射器一次次把空氣抽掉,用注射氣抽空氣可想而知效果如何,但我不得不為孩子們能想能做而感到興奮。孩子們做的針孔照相機是那樣粗糙,圖像也始終調不清晰,做的潛水艇一會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但同學們盡力去做了。我不由得有一種成就感,把同學們的作品放在實驗室,給後來的學生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不知被擠在了哪個角落。或許也已像愛因斯坦的第一個板凳一樣,被扔進了垃圾堆,但我和同學們度過的那段時光非常開心,我相信同學們也肯定受益匪淺。

統 考

統考是不能不說的,因為統考就像我樓子張生活的一道風景,它讓我感覺到一種熱火朝天的戰鬥場面,儘管我們乾的是默默無聞的育人工作。那時候,為了提高質量,我們和鎮上的初中經常進行統考,教育組為了公平,將兩個學校的老師交換監考,統一閱卷。校長在全乾會上進行動員說:“雖然街鎮上的孩子比我們的孩子聰明一點,街鎮上的老師比我們的老師洋氣一點,但我相信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有打勝仗的實力……同課頭的老師之間,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我們的原則是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校長的講話非常激昂,讓大家很是振奮。一次統考時,下起了雨,校長提前僱了機動三輪車,將我們送往鎮中,在泥濘的小路上,與前來監考的鎮中老師相遇,看來鎮中老師已充分估計到了路途的困難,都打著傘,穿著雨靴徒步而來,我們友好地互相打著招呼,有幾個外向的同事已明顯表現出喜滋滋的神情。大家蹲在車廂裡一邊跟著顛簸的三輪車搖晃著身子,一邊嬉笑地說著鎮中的學生是如何地調皮,他們的小字條以及他們的各種夾帶又如何沒能逃過自己的法眼。過後大家笑著談論,覺得那時候就象孩子一樣傻傻的,可那時候每個人不由得就有那麼一點傻,似乎唯有那一點傻才能體現對那個集體的熱愛。那樣的統考持續了好幾年,樓中因上下齊心協力連連獲獎,我們也真正因樓中而感到驕傲,我也深深體會到老師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以至於當我要離開樓中的時候真有點戀戀不捨。

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事你刻意去記,它卻像流水一樣瞬間遁跡,而有些事你並不曾留意,過後卻發現怎麼也不會忘記,就像我們在樓子張的日子:那些和同事們坐在院子裡喜笑顏開、扯麵麻食水煎包的香氣在院子上空飄逸的日子;那些走出校門就可以在田野裡踏青的日子;那些先在渭南老橋後又在沙王大橋上匆匆穿梭的日子;還有夏天我們每人發五根掃帚當降溫品,而那麼多民辦教師和民轉公的教師都覺得五根掃帚比五斤白糖來得實惠的日子……樓子張近十年的歲月彷彿轉瞬即逝,可樓中度過的那些日子卻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記憶裡。

如今我離開樓中快二十年了,樓中的任何變化,樓中同事的任何一條信息都會讓我心情盪漾,倍感親切。前段時間,我忽然想重回樓中舊址看看,車開在經開區寬闊的馬路上,周圍是很多有名的、無名的企業廠房,我和朋友竟沒有找到去往樓子張的小路,我們繞來繞去,終於通過詢問穿過一家小廠,來到樓子張初中的舊址,以舊改新的校門旁掛著××小學的牌子,原來操場上我離開時剛起用不久的教學樓北邊又多了一座宿舍樓。那一排排大拱房已被一道矮矮的磚牆隔在了學校外面,看起來破爛不堪。

門房的師傅熱情地問我們:也是舊地重遊吧?顯然已有以前的同事或樓中的師生來過這裡。是啊,有多少人在這個曾經偏僻、落後、而今又眼看要被城市吞沒的地方留下汗水,揮灑青春,也曾放飛過無數夢想啊!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樓子張初中撤了,儘管當地村民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再三爭取,但最終還是由於校舍的陳舊,教學設施的簡陋,交通的不便等原因撤了。我離開樓子張初中已十四年了,但我還是時時關注著它的變化、發展,瞭解它的近況,因為那裡是我職業生涯開始的地方,也是讓我常常留戀的地方。

水窖和壓水井

一九九二年九月,我大學畢業來到樓子張初中,走進校園,首先是一個周長二百米左右的操場,操場中間立著一個只能打半場的籃板,東北角是四個水泥乒乓球檯,每個球檯中間側放著一排磚當網子。最東邊靠牆擺放著兩幅雙槓,操場西北角是一個沙坑。這似乎就是學校所有的活動設施。因為再往北就是一排排的教室和教師宿舍。

籃板南面,一個插在地下的鐵筒和橫著的鐵桿讓我十分好奇,後來知道這就是我早已聽說而從未見過的壓水井,操場西邊是師生水灶,西南角是一個開口很小,裡面卻很大的水窖,師生平時喝水做飯都是用水窖中的水。我們會自備一個處理乾淨的,比方裝過油漆的小桶,繫上繩子,把水一桶一桶從窖中提上來存在大桶中用來做飯,要是洗衣服就去壓水井旁,壓水井的水硬度太大,又苦又澀,只能用來洗洗涮涮。學校會定期買水放入水窖,也會在下雨時將操場的雨水引入水窖,不過下雨時收的雨水裡面要放入漂白粉,經過沉澱才能飲用。由於每學期買水對學校來說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校長在全乾會上會不停強調:“我也知道窖水洗衣服乾淨,洗頭不粘,但咱這一窖水現在只能保證大家吃喝,希望大家洗的時候都用壓水井中的水。”遇到下雨,在學校常住的老師會像田裡的莊稼張開嘴去吮吸那甘甜的雨露一樣,蒐集房間裡的大桶小桶,鍋鍋盆盆放在房簷下去接雨水,以便能暢快地用雨水洗去衣服床單上殘留多日的鹽鹼味。有時下雨收的水,幾天沒有澱清,灶上就只能燒混濁的窖水,喝完水會發現,電壺裡、杯子裡都留有一層細細的泥沙。如果這時候誰還能存有半壺清水,一人喝上一小杯,那簡直就是在分享瓊漿玉液。這水窖、這壓水井一直陪伴了我近十年,直至二OO一年,我離開樓子張初中。不過這壓水井在學生學習《簡單機械》和《壓強》的時候倒是給我幫忙不少,這現成的槓桿和活塞式抽水機的生活實例,學生實在是太熟悉,不用我多費口舌,學生就理解得清清楚楚,後來我給城裡的孩子講這部分知識就沒那麼順暢了。


傍 晚

樓子張的傍晚非常安靜,只有離家較遠的老師晚上常住在學校,那時只有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和一兩對把家安在學校的老師房間裡有電視,手機自然是沒有的,其他老師也不好輕易去打擾別人,因此吃完晚飯大家都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尤其是冬天,當週圍都籠罩在一片黑暗中的時候,我們或兩三個,或四五個圍在一個夥伴的床上,批閱作業的、抄寫政治或業務學習筆記的、織毛衣的、纏毛線的,還有專門給大家逗樂子的,大家起初都會各幹各的事,手頭工作幹得差不多了,就開始閒諞,一會兒笑得前仰後合,一會兒爭得紅脖子漲臉。當然諞得最多的還是學生。諸如:“一開始就要將學生管住,不然以後就沒法上課了。” “**和**最近表現異常,這些碎慫人不大鬼大,淨給你胡成精(生事),我一生氣就……”這樣的閒諞也常常能讓你獲得一些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其中不乏有意求教的,也不缺少熱心賜教的。

其實更多時候,晚上睡前的這段時光還是獨自度過的,備備課、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有時候什麼也不幹,就靜靜地躺著,學校的教室是一排排的大拱房,教師宿舍是用一排教室隔成的,隔牆只做到大拱房的橫樑處,下面是一間間的教師宿舍,上面從東到西莫大的空間裡住著也不知是一家還是幾家的樑上君子。這時候,你若不去打攪他們,那麼上面也許會來上一場運動會,摔跤、奔跑、跳高……或許會發起一場戰爭,那緊鑼密鼓的響動常常會使你膽戰心驚,剛開始我對它們是深惡痛絕,忍無可忍,不顧斯文地大罵一聲或者暴跳起來,用棍子去捅打頂篷,一剎那上面就象是一群做了錯事的孩子,聽見罵聲四散逃離。可不一會兒,又一場戰爭重新開始,無奈我只能讓自己的心跳去適應它的節奏,儘量收拾好房間的吃食,但求它們不要來搶掠就好。

樓子張初中距離街鎮有四五里路,被樓子張村的民房包圍在中間,出了村子向南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中間有近一公里的一段土路通往侯槐公路,從其它村莊或外面來的人要進樓子張,這是離公路最近,也是最好走的一段路。天晴時好說,天若下雨或下雪,遠路的學生,自行車騎到公路口,就得推著車子在泥濘中費力前行,還得提前準備個硬棍拿在手裡,走上幾步就得把車瓦圈中的泥戳走,不然車子就動彈不得,力氣大的學生直接把車子扛在肩上,走走歇歇,到學校往往一兩節課就過去了。遇到連陰雨,近處的老師可以走路回家,像我們這些遠處的就幾天不出門,幾個人合起夥來,搜索著所有的儲糧儲菜,共度困境,等待著天晴路幹。那些年,每年教師節鄉鎮領導都要來慰問老師,和老師們座談,“請求領導關心修路”就成了連續幾年座談會的主要話題,經過老師們努力爭取,鄉政府後來出資給那段路鋪上了沙石,下雨時也可以騎車出行了。

我和我的學生

我到樓中最早認識的教師除了我的室友張紅霞,就是教物理的王萬全老師。當時校長對我說:“你雖然是科班出身,知識儲備可能不錯,但老教師的經驗還是豐富,你有問題多向王老師請教。”我真誠地說:“請王老師多多指教。”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開始上課了,我想到我上初中時,實驗全是由老師照著課本講解,只有一次老師拿了一個兩衝程的柴油機模型,我和同學們緊盯著那個模型一節課都激動不已,學生對直觀教學的渴望我是深有體會。因此我暗暗對自己說,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實驗,甚至做上實驗。我找到王老師,希望從實驗室找到需要的器材。在不到十平米的實驗室,落滿灰塵的器材櫃裡,稀稀落落放著水槽、燒杯、試管等。我看了再看,除了幾個音叉和磁鐵,再找不到幾件實用的器材。倒是櫃子頂部立放著一個畫著刻度的長方形木板,木板分為兩部分,中間有釘子和兩塊橡膠皮連接起來,很明顯這是用來演示光的反射定律的,這個器材,顯然是用一塊表面刷了黑漆,又有些剝落的木板分成兩塊自制的。旁邊還有一個用鐵絲折成的線圈。當我證實這些很實用的器材確是王老師自制的,那一刻我對這個四十開外的民辦教師肅然起敬。後來我將那兩塊木板改成平整的硬紙板,貼上潔白的複印紙,看起來輕巧、漂亮,刻度也清楚標準了。那個線圈我給一邊纏上紅色毛線,這樣線圈轉到不同位置時,兩個邊切割磁感線的方向更清楚了,當然這些都是小聰明。我知道讓學生看到直觀教學,並不是我一個物理老師的願望,我也要象王老師一樣積極主動地去改變現狀。於是我織毛衣用的皮尺、牆上掛的鏡子、同事的體溫計、門房吳師的手電筒、家裡的釘錘、起子、飲料瓶等等,都成了我上課的教具,只要我能想到的都千方百計去找到,帶到課堂上去。有一次我要講磁現象,去找王老師,王老師拿了兩塊磁鐵、兩個塑料袋,帶我到操場西北角的沙坑中,我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在沙坑中吸附了半粉筆盒的鐵屑供我上課用。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自己動手實驗,我決定在學生中組織物理課外興趣小組,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是孩子們的積極性與創造能力卻出乎我的預料。興趣小組非常活躍,孩子們不僅自制了刻度尺、土電話、重垂線等簡單小製作,還做了真空鈴、潛水艇、針孔照相機以及指南針等難度較大的模型。孩子們做的真空鈴是用一箇舊燈泡,去掉燈尾部,用細線吊進兩個金屬片,再用蠟封口,用注射器一次次把空氣抽掉,用注射氣抽空氣可想而知效果如何,但我不得不為孩子們能想能做而感到興奮。孩子們做的針孔照相機是那樣粗糙,圖像也始終調不清晰,做的潛水艇一會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但同學們盡力去做了。我不由得有一種成就感,把同學們的作品放在實驗室,給後來的學生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不知被擠在了哪個角落。或許也已像愛因斯坦的第一個板凳一樣,被扔進了垃圾堆,但我和同學們度過的那段時光非常開心,我相信同學們也肯定受益匪淺。

統 考

統考是不能不說的,因為統考就像我樓子張生活的一道風景,它讓我感覺到一種熱火朝天的戰鬥場面,儘管我們乾的是默默無聞的育人工作。那時候,為了提高質量,我們和鎮上的初中經常進行統考,教育組為了公平,將兩個學校的老師交換監考,統一閱卷。校長在全乾會上進行動員說:“雖然街鎮上的孩子比我們的孩子聰明一點,街鎮上的老師比我們的老師洋氣一點,但我相信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有打勝仗的實力……同課頭的老師之間,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我們的原則是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校長的講話非常激昂,讓大家很是振奮。一次統考時,下起了雨,校長提前僱了機動三輪車,將我們送往鎮中,在泥濘的小路上,與前來監考的鎮中老師相遇,看來鎮中老師已充分估計到了路途的困難,都打著傘,穿著雨靴徒步而來,我們友好地互相打著招呼,有幾個外向的同事已明顯表現出喜滋滋的神情。大家蹲在車廂裡一邊跟著顛簸的三輪車搖晃著身子,一邊嬉笑地說著鎮中的學生是如何地調皮,他們的小字條以及他們的各種夾帶又如何沒能逃過自己的法眼。過後大家笑著談論,覺得那時候就象孩子一樣傻傻的,可那時候每個人不由得就有那麼一點傻,似乎唯有那一點傻才能體現對那個集體的熱愛。那樣的統考持續了好幾年,樓中因上下齊心協力連連獲獎,我們也真正因樓中而感到驕傲,我也深深體會到老師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以至於當我要離開樓中的時候真有點戀戀不捨。

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事你刻意去記,它卻像流水一樣瞬間遁跡,而有些事你並不曾留意,過後卻發現怎麼也不會忘記,就像我們在樓子張的日子:那些和同事們坐在院子裡喜笑顏開、扯麵麻食水煎包的香氣在院子上空飄逸的日子;那些走出校門就可以在田野裡踏青的日子;那些先在渭南老橋後又在沙王大橋上匆匆穿梭的日子;還有夏天我們每人發五根掃帚當降溫品,而那麼多民辦教師和民轉公的教師都覺得五根掃帚比五斤白糖來得實惠的日子……樓子張近十年的歲月彷彿轉瞬即逝,可樓中度過的那些日子卻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記憶裡。

如今我離開樓中快二十年了,樓中的任何變化,樓中同事的任何一條信息都會讓我心情盪漾,倍感親切。前段時間,我忽然想重回樓中舊址看看,車開在經開區寬闊的馬路上,周圍是很多有名的、無名的企業廠房,我和朋友竟沒有找到去往樓子張的小路,我們繞來繞去,終於通過詢問穿過一家小廠,來到樓子張初中的舊址,以舊改新的校門旁掛著××小學的牌子,原來操場上我離開時剛起用不久的教學樓北邊又多了一座宿舍樓。那一排排大拱房已被一道矮矮的磚牆隔在了學校外面,看起來破爛不堪。

門房的師傅熱情地問我們:也是舊地重遊吧?顯然已有以前的同事或樓中的師生來過這裡。是啊,有多少人在這個曾經偏僻、落後、而今又眼看要被城市吞沒的地方留下汗水,揮灑青春,也曾放飛過無數夢想啊!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渭南文壇 | 仇亞娥:情繫樓子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