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

人到晚年的顧維鈞回憶他一生中的四位妻子時說:“第一任妻子張潤娥是主命(包辦),第二任妻子唐寶玥主貴(總理女兒),第三任妻子主富(首富女兒),第四任妻子(即嚴幼韻)主愛。”用包辦這詞解釋“主命”,總覺得有些輕飄飄,彷彿藐視了命運的神祕莫測波雲詭譎。

可仔細想想,命運的本質不就在於此嗎?你無從知曉命運的方向,只能靜候安排。偶有兩個僥倖者如俄狄浦斯一樣從神諭中得知命運的端倪,卻也未必是福。

"

人到晚年的顧維鈞回憶他一生中的四位妻子時說:“第一任妻子張潤娥是主命(包辦),第二任妻子唐寶玥主貴(總理女兒),第三任妻子主富(首富女兒),第四任妻子(即嚴幼韻)主愛。”用包辦這詞解釋“主命”,總覺得有些輕飄飄,彷彿藐視了命運的神祕莫測波雲詭譎。

可仔細想想,命運的本質不就在於此嗎?你無從知曉命運的方向,只能靜候安排。偶有兩個僥倖者如俄狄浦斯一樣從神諭中得知命運的端倪,卻也未必是福。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一、父母的禮物

顧維鈞的第一任妻子張潤娥確實是跟隨命運的步伐被嫁給顧維鈞的。

顧維鈞訂婚時年紀尚小,才12歲,女方張潤娥更小,才10歲。即使在清末民初,這個年齡議親也有點為時尚早。那時候大多數人家女孩十三四歲才開始議親,男孩子通常要到十五六歲。

這樁婚姻據說源於張父張衡山對顧維鈞青眼有加。

張衡山當時是顧維鈞的父親顧溶的同僚。他們同在上海道尹(官職相當於今上海市市長)袁觀瀾的幕府共事。雖是同事,其實張家的條件更勝一籌。張衡山的叔叔是當時上海中醫界的權威,時人有句,“得了傷寒病,去找張聾子”,指的便是他。張衡山自己也兼職行醫,收入可觀。他又是袁道尹的姨表兄,地位穩固。

顧維鈞的回憶錄中,顧維鈞和他姐姐生病的時候,張衡山每天都來看給他(她)看病。“我的父母告訴我,他非常喜歡我。有一天傍晚,他停下來和我說話,並觀看我臨摹的國畫。”

另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張衡山會看相,意識到顧維鈞將來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挑選其為乘龍佳婿。

這樁婚事於顧家來說是天作之合,於顧維鈞本人來說大概是命運的安排。

訂婚那年是1900年,顧維鈞正從英華書院畢業。父親顧溶曾打算讓他學習商業,並已經跟一家錢莊講妥。張衡山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顧維鈞可造之才,便資助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學院。當時的聖約翰學費甚高,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考進來的學生非富即貴。顧家固然家境尚可,但大體也不過是中產之家,何況顧父有三個兒子。

1906年顧維鈞決心去美國留學。他的回憶錄裡提到費用問題。在留學前“父親告訴我,費用沒問題,要我不必擔心。”回憶錄裡特別提到費用問題,原因是當時普遍說法是,資助顧維鈞留學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潤娥的父親張衡之,因為費用相當高昂,張衡山甚至賣掉了一部分祖產。

顧維鈞在美國一共留學七年半時間,他先是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所鄉村中學即庫克學院就讀。兩年後,他順利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用五年半時間攻讀了博士學位。庫克學院的讀書費用相對便宜些,大約每年是900美元,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用則相對高昂,費用可能是庫克學院的數倍,大約在一兩千美元之間。

這筆費用可以有一個更生動的說明。“1888年,美國駐華領事館有一份中國勞工的薪酬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家四口,耕種15畝地的年收入是25美元,普通勞工苦力的月收入在4.5美元。以普通勞工年收入54美元計算,顧維鈞在美國一年的花銷需要一箇中國普通勞工工作30年。如果以今天普通農民工月入3000元人民幣計算,顧維鈞美國留學的一年花銷需要108萬元人民幣。”

顧維鈞的七年半求學之路,外加中途回國一次,順道遊覽了歐洲。算上匯率,考慮當時顧家的人口和收入,張家資助之說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張家只有一個女兒,將女兒的嫁妝算作女婿的學費,這舉動在當時並不突兀。《圍城》中方鴻漸的留學費用便是這麼來的。只不過方鴻漸的前岳父是因女兒死亡無從寄託,顧維鈞的前岳父大概是愛女心切望婿成龍。他想必以為,這是女兒未來幸福的保障,是送給女兒的禮物。

"

人到晚年的顧維鈞回憶他一生中的四位妻子時說:“第一任妻子張潤娥是主命(包辦),第二任妻子唐寶玥主貴(總理女兒),第三任妻子主富(首富女兒),第四任妻子(即嚴幼韻)主愛。”用包辦這詞解釋“主命”,總覺得有些輕飄飄,彷彿藐視了命運的神祕莫測波雲詭譎。

可仔細想想,命運的本質不就在於此嗎?你無從知曉命運的方向,只能靜候安排。偶有兩個僥倖者如俄狄浦斯一樣從神諭中得知命運的端倪,卻也未必是福。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一、父母的禮物

顧維鈞的第一任妻子張潤娥確實是跟隨命運的步伐被嫁給顧維鈞的。

顧維鈞訂婚時年紀尚小,才12歲,女方張潤娥更小,才10歲。即使在清末民初,這個年齡議親也有點為時尚早。那時候大多數人家女孩十三四歲才開始議親,男孩子通常要到十五六歲。

這樁婚姻據說源於張父張衡山對顧維鈞青眼有加。

張衡山當時是顧維鈞的父親顧溶的同僚。他們同在上海道尹(官職相當於今上海市市長)袁觀瀾的幕府共事。雖是同事,其實張家的條件更勝一籌。張衡山的叔叔是當時上海中醫界的權威,時人有句,“得了傷寒病,去找張聾子”,指的便是他。張衡山自己也兼職行醫,收入可觀。他又是袁道尹的姨表兄,地位穩固。

顧維鈞的回憶錄中,顧維鈞和他姐姐生病的時候,張衡山每天都來看給他(她)看病。“我的父母告訴我,他非常喜歡我。有一天傍晚,他停下來和我說話,並觀看我臨摹的國畫。”

另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張衡山會看相,意識到顧維鈞將來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挑選其為乘龍佳婿。

這樁婚事於顧家來說是天作之合,於顧維鈞本人來說大概是命運的安排。

訂婚那年是1900年,顧維鈞正從英華書院畢業。父親顧溶曾打算讓他學習商業,並已經跟一家錢莊講妥。張衡山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顧維鈞可造之才,便資助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學院。當時的聖約翰學費甚高,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考進來的學生非富即貴。顧家固然家境尚可,但大體也不過是中產之家,何況顧父有三個兒子。

1906年顧維鈞決心去美國留學。他的回憶錄裡提到費用問題。在留學前“父親告訴我,費用沒問題,要我不必擔心。”回憶錄裡特別提到費用問題,原因是當時普遍說法是,資助顧維鈞留學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潤娥的父親張衡之,因為費用相當高昂,張衡山甚至賣掉了一部分祖產。

顧維鈞在美國一共留學七年半時間,他先是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所鄉村中學即庫克學院就讀。兩年後,他順利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用五年半時間攻讀了博士學位。庫克學院的讀書費用相對便宜些,大約每年是900美元,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用則相對高昂,費用可能是庫克學院的數倍,大約在一兩千美元之間。

這筆費用可以有一個更生動的說明。“1888年,美國駐華領事館有一份中國勞工的薪酬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家四口,耕種15畝地的年收入是25美元,普通勞工苦力的月收入在4.5美元。以普通勞工年收入54美元計算,顧維鈞在美國一年的花銷需要一箇中國普通勞工工作30年。如果以今天普通農民工月入3000元人民幣計算,顧維鈞美國留學的一年花銷需要108萬元人民幣。”

顧維鈞的七年半求學之路,外加中途回國一次,順道遊覽了歐洲。算上匯率,考慮當時顧家的人口和收入,張家資助之說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張家只有一個女兒,將女兒的嫁妝算作女婿的學費,這舉動在當時並不突兀。《圍城》中方鴻漸的留學費用便是這麼來的。只不過方鴻漸的前岳父是因女兒死亡無從寄託,顧維鈞的前岳父大概是愛女心切望婿成龍。他想必以為,這是女兒未來幸福的保障,是送給女兒的禮物。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顧維鈞與第二任妻子、總理唐紹儀之女唐寶玥

二、沉默的禮物

張潤娥的模樣性格,大體只能從顧維鈞的回憶錄裡推測。

在美國留學的顧維鈞並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禮物,對這樁婚事始終持消極態度。他的哥哥寫信說:“說姑娘本身很配得上,又漂亮又聰明,確實是一位很好的終身伴侶。”他回信中曾提出兩個條件:“第一要放腳,第二要進一家新型學堂學英語,不能只在家讀中文。

對於沐浴了歐風美雨的留學生來說,是否放腳是否認字關係著未來妻子能都交流。顧維鈞的要求更高一些,希望未來妻子會英語。

那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相當的規劃。早在庫克讀高中的時候,顧維鈞就已經決心從政,還和同屋同學孫嘉璐爭論多次,孫希望他從事工科,認為從政“一切都取決於權勢和裙帶關係”,還需要加入政黨和組織政黨。婚姻對仕途的重要性,顧維鈞相當清楚。

1908年顧維鈞與張潤娥舉行婚禮。

張潤娥是否美麗,顧維鈞沒說,他說張潤娥是“一位舊時代典型的中國女孩子,剋制,忍耐,而天真,對環境安之若素。”說這話的晚年的寫回憶錄的顧維鈞。那個一心一意要從這樁婚姻中擺脫的顧維鈞大概是不會這樣說的,年輕氣盛的他大概看不到她的剋制忍耐與天真,只看到了她的“舊時代典型”。

張潤娥被帶到美國,欣然同意於顧維鈞的安排,“她告訴我,只要能學習英語,我怎麼安排她都同意。她要儘快學習。”她被安置在費城,顧維鈞前往紐約。

顧維鈞的哥哥也曾寫信保證說:“她的英語進步很快。而且她沒有纏足。”張潤娥一年後“學了一些英語,進步很快,不僅能讀報紙或簡易讀物,而且能進行一般會話”

如此努力,對這樁婚事也不是不抱期待的。可惜的是,這番努力終究與姻緣無關。

離婚的過程,我只看到了顧維鈞的記錄,外交官筆下姿態正確的一次離婚

新婚時“對於我們未來的關係,我們之間從來沒有過任何不同的意見或爭論。”

提出離婚時,“當時她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她只是聽著,顯然還沒充分理解我們談話的全部意義。”隨後顧維鈞寄出了自願離婚的協議。過了很久,張潤娥寫信要求再次見面:“她問她以後該怎麼辦。我說這要看她了。一旦我們簽了協議,我們兩人就都自由了。”

後來,顧維鈞提出:“為了避免閒話,或者給一方或雙方父母造成的不愉快,她最好親手抄寫,以證明她這樣做完全不是出自我的壓力。她立即表示同意。我建議她準備四份,她也照辦了。大約兩三個星期後,她寫信告訴我都抄寫完了。

顧維鈞的全部記述,概括說來,就是:這次離婚,是在顧維鈞的精神指導下,張潤娥充分理解了他們的婚姻純屬人為,是非常不自然的關係。隨後張潤娥接受並自覺自願地簽署、抄寫了他倆的離婚協議,結束了婚姻關係。

這段講述已經竭力避免法律糾紛和道德爭議。何況顧維鈞還告訴讀者張潤娥已經學習了英文,接受了美國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可以繼續留在美國讀書,也可以回國工作、教書和繼續學習。

張潤娥與顧維鈞訂婚的時候10歲,1911年簽署離婚協議的時候21歲。青春尚好,離婚似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

人到晚年的顧維鈞回憶他一生中的四位妻子時說:“第一任妻子張潤娥是主命(包辦),第二任妻子唐寶玥主貴(總理女兒),第三任妻子主富(首富女兒),第四任妻子(即嚴幼韻)主愛。”用包辦這詞解釋“主命”,總覺得有些輕飄飄,彷彿藐視了命運的神祕莫測波雲詭譎。

可仔細想想,命運的本質不就在於此嗎?你無從知曉命運的方向,只能靜候安排。偶有兩個僥倖者如俄狄浦斯一樣從神諭中得知命運的端倪,卻也未必是福。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一、父母的禮物

顧維鈞的第一任妻子張潤娥確實是跟隨命運的步伐被嫁給顧維鈞的。

顧維鈞訂婚時年紀尚小,才12歲,女方張潤娥更小,才10歲。即使在清末民初,這個年齡議親也有點為時尚早。那時候大多數人家女孩十三四歲才開始議親,男孩子通常要到十五六歲。

這樁婚姻據說源於張父張衡山對顧維鈞青眼有加。

張衡山當時是顧維鈞的父親顧溶的同僚。他們同在上海道尹(官職相當於今上海市市長)袁觀瀾的幕府共事。雖是同事,其實張家的條件更勝一籌。張衡山的叔叔是當時上海中醫界的權威,時人有句,“得了傷寒病,去找張聾子”,指的便是他。張衡山自己也兼職行醫,收入可觀。他又是袁道尹的姨表兄,地位穩固。

顧維鈞的回憶錄中,顧維鈞和他姐姐生病的時候,張衡山每天都來看給他(她)看病。“我的父母告訴我,他非常喜歡我。有一天傍晚,他停下來和我說話,並觀看我臨摹的國畫。”

另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張衡山會看相,意識到顧維鈞將來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挑選其為乘龍佳婿。

這樁婚事於顧家來說是天作之合,於顧維鈞本人來說大概是命運的安排。

訂婚那年是1900年,顧維鈞正從英華書院畢業。父親顧溶曾打算讓他學習商業,並已經跟一家錢莊講妥。張衡山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顧維鈞可造之才,便資助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學院。當時的聖約翰學費甚高,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考進來的學生非富即貴。顧家固然家境尚可,但大體也不過是中產之家,何況顧父有三個兒子。

1906年顧維鈞決心去美國留學。他的回憶錄裡提到費用問題。在留學前“父親告訴我,費用沒問題,要我不必擔心。”回憶錄裡特別提到費用問題,原因是當時普遍說法是,資助顧維鈞留學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潤娥的父親張衡之,因為費用相當高昂,張衡山甚至賣掉了一部分祖產。

顧維鈞在美國一共留學七年半時間,他先是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所鄉村中學即庫克學院就讀。兩年後,他順利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用五年半時間攻讀了博士學位。庫克學院的讀書費用相對便宜些,大約每年是900美元,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用則相對高昂,費用可能是庫克學院的數倍,大約在一兩千美元之間。

這筆費用可以有一個更生動的說明。“1888年,美國駐華領事館有一份中國勞工的薪酬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家四口,耕種15畝地的年收入是25美元,普通勞工苦力的月收入在4.5美元。以普通勞工年收入54美元計算,顧維鈞在美國一年的花銷需要一箇中國普通勞工工作30年。如果以今天普通農民工月入3000元人民幣計算,顧維鈞美國留學的一年花銷需要108萬元人民幣。”

顧維鈞的七年半求學之路,外加中途回國一次,順道遊覽了歐洲。算上匯率,考慮當時顧家的人口和收入,張家資助之說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張家只有一個女兒,將女兒的嫁妝算作女婿的學費,這舉動在當時並不突兀。《圍城》中方鴻漸的留學費用便是這麼來的。只不過方鴻漸的前岳父是因女兒死亡無從寄託,顧維鈞的前岳父大概是愛女心切望婿成龍。他想必以為,這是女兒未來幸福的保障,是送給女兒的禮物。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顧維鈞與第二任妻子、總理唐紹儀之女唐寶玥

二、沉默的禮物

張潤娥的模樣性格,大體只能從顧維鈞的回憶錄裡推測。

在美國留學的顧維鈞並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禮物,對這樁婚事始終持消極態度。他的哥哥寫信說:“說姑娘本身很配得上,又漂亮又聰明,確實是一位很好的終身伴侶。”他回信中曾提出兩個條件:“第一要放腳,第二要進一家新型學堂學英語,不能只在家讀中文。

對於沐浴了歐風美雨的留學生來說,是否放腳是否認字關係著未來妻子能都交流。顧維鈞的要求更高一些,希望未來妻子會英語。

那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相當的規劃。早在庫克讀高中的時候,顧維鈞就已經決心從政,還和同屋同學孫嘉璐爭論多次,孫希望他從事工科,認為從政“一切都取決於權勢和裙帶關係”,還需要加入政黨和組織政黨。婚姻對仕途的重要性,顧維鈞相當清楚。

1908年顧維鈞與張潤娥舉行婚禮。

張潤娥是否美麗,顧維鈞沒說,他說張潤娥是“一位舊時代典型的中國女孩子,剋制,忍耐,而天真,對環境安之若素。”說這話的晚年的寫回憶錄的顧維鈞。那個一心一意要從這樁婚姻中擺脫的顧維鈞大概是不會這樣說的,年輕氣盛的他大概看不到她的剋制忍耐與天真,只看到了她的“舊時代典型”。

張潤娥被帶到美國,欣然同意於顧維鈞的安排,“她告訴我,只要能學習英語,我怎麼安排她都同意。她要儘快學習。”她被安置在費城,顧維鈞前往紐約。

顧維鈞的哥哥也曾寫信保證說:“她的英語進步很快。而且她沒有纏足。”張潤娥一年後“學了一些英語,進步很快,不僅能讀報紙或簡易讀物,而且能進行一般會話”

如此努力,對這樁婚事也不是不抱期待的。可惜的是,這番努力終究與姻緣無關。

離婚的過程,我只看到了顧維鈞的記錄,外交官筆下姿態正確的一次離婚

新婚時“對於我們未來的關係,我們之間從來沒有過任何不同的意見或爭論。”

提出離婚時,“當時她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她只是聽著,顯然還沒充分理解我們談話的全部意義。”隨後顧維鈞寄出了自願離婚的協議。過了很久,張潤娥寫信要求再次見面:“她問她以後該怎麼辦。我說這要看她了。一旦我們簽了協議,我們兩人就都自由了。”

後來,顧維鈞提出:“為了避免閒話,或者給一方或雙方父母造成的不愉快,她最好親手抄寫,以證明她這樣做完全不是出自我的壓力。她立即表示同意。我建議她準備四份,她也照辦了。大約兩三個星期後,她寫信告訴我都抄寫完了。

顧維鈞的全部記述,概括說來,就是:這次離婚,是在顧維鈞的精神指導下,張潤娥充分理解了他們的婚姻純屬人為,是非常不自然的關係。隨後張潤娥接受並自覺自願地簽署、抄寫了他倆的離婚協議,結束了婚姻關係。

這段講述已經竭力避免法律糾紛和道德爭議。何況顧維鈞還告訴讀者張潤娥已經學習了英文,接受了美國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可以繼續留在美國讀書,也可以回國工作、教書和繼續學習。

張潤娥與顧維鈞訂婚的時候10歲,1911年簽署離婚協議的時候21歲。青春尚好,離婚似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顧維鈞與第三任妻子,南洋富商之女黃蕙蘭

但是否真的就完全避免了呢?

張潤娥歸國後,父母大為痛心,尤其是張衡山,深悔識人不明。鬱鬱寡歡中離開人世。

張潤娥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遭此打擊後在陸家觀音堂落髮為尼

這位剋制忍耐的女性,大概竭力全力也沒有變成顧維鈞所教導的那種新女性,找一份教書或者其他工作,或者帶著嫁妝再嫁他人。

顧維鈞的第二任妻子去世後,他向僑富商之女黃蕙蘭求親,其父黃仲涵派偵探調查“只找到顧維鈞的一個問題,他曾在上海和一個女子結婚又離婚了。最近死去的年輕女人是他的第二個妻子。”按照當時華人普遍理解的觀念來說,父母之命八抬大轎娶回來的原配自然是妻,黃蕙蘭豈能做妾?

黃蕙蘭母親所聽到的版本是:“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一位中醫治好了他。在感激之餘,父親對醫生說,他的兒子將娶他的女兒為妻。這是典型中國式表達敬意的舉動。”這個版本未必是真的,不過顧家欠了張家的人情大概是有的。

1933年,顧維鈞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在上海知悉張潤娥生活清苦,特地寫了一封信,附送一筆五萬元的款子,派人送到陸家觀音堂。張潤娥把款子和信原封退還。

民國原配中,張潤娥的退場大概是最迅速的,她沒有像朱安一樣,成了魯迅的遺物,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她也沒有像張恨水的原配徐文淑一樣,因為公婆的勸說,得到了孩子作為慰藉。

她在別人的筆下友好配合地退出了婚姻,在自己的人生裡獨自煎熬。這一切,大概是因為她遇到的是顧維鈞。

命運啊命運,誰又能說清誰是誰的禮物?

"

人到晚年的顧維鈞回憶他一生中的四位妻子時說:“第一任妻子張潤娥是主命(包辦),第二任妻子唐寶玥主貴(總理女兒),第三任妻子主富(首富女兒),第四任妻子(即嚴幼韻)主愛。”用包辦這詞解釋“主命”,總覺得有些輕飄飄,彷彿藐視了命運的神祕莫測波雲詭譎。

可仔細想想,命運的本質不就在於此嗎?你無從知曉命運的方向,只能靜候安排。偶有兩個僥倖者如俄狄浦斯一樣從神諭中得知命運的端倪,卻也未必是福。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一、父母的禮物

顧維鈞的第一任妻子張潤娥確實是跟隨命運的步伐被嫁給顧維鈞的。

顧維鈞訂婚時年紀尚小,才12歲,女方張潤娥更小,才10歲。即使在清末民初,這個年齡議親也有點為時尚早。那時候大多數人家女孩十三四歲才開始議親,男孩子通常要到十五六歲。

這樁婚姻據說源於張父張衡山對顧維鈞青眼有加。

張衡山當時是顧維鈞的父親顧溶的同僚。他們同在上海道尹(官職相當於今上海市市長)袁觀瀾的幕府共事。雖是同事,其實張家的條件更勝一籌。張衡山的叔叔是當時上海中醫界的權威,時人有句,“得了傷寒病,去找張聾子”,指的便是他。張衡山自己也兼職行醫,收入可觀。他又是袁道尹的姨表兄,地位穩固。

顧維鈞的回憶錄中,顧維鈞和他姐姐生病的時候,張衡山每天都來看給他(她)看病。“我的父母告訴我,他非常喜歡我。有一天傍晚,他停下來和我說話,並觀看我臨摹的國畫。”

另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張衡山會看相,意識到顧維鈞將來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挑選其為乘龍佳婿。

這樁婚事於顧家來說是天作之合,於顧維鈞本人來說大概是命運的安排。

訂婚那年是1900年,顧維鈞正從英華書院畢業。父親顧溶曾打算讓他學習商業,並已經跟一家錢莊講妥。張衡山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顧維鈞可造之才,便資助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學院。當時的聖約翰學費甚高,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考進來的學生非富即貴。顧家固然家境尚可,但大體也不過是中產之家,何況顧父有三個兒子。

1906年顧維鈞決心去美國留學。他的回憶錄裡提到費用問題。在留學前“父親告訴我,費用沒問題,要我不必擔心。”回憶錄裡特別提到費用問題,原因是當時普遍說法是,資助顧維鈞留學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潤娥的父親張衡之,因為費用相當高昂,張衡山甚至賣掉了一部分祖產。

顧維鈞在美國一共留學七年半時間,他先是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所鄉村中學即庫克學院就讀。兩年後,他順利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用五年半時間攻讀了博士學位。庫克學院的讀書費用相對便宜些,大約每年是900美元,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用則相對高昂,費用可能是庫克學院的數倍,大約在一兩千美元之間。

這筆費用可以有一個更生動的說明。“1888年,美國駐華領事館有一份中國勞工的薪酬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家四口,耕種15畝地的年收入是25美元,普通勞工苦力的月收入在4.5美元。以普通勞工年收入54美元計算,顧維鈞在美國一年的花銷需要一箇中國普通勞工工作30年。如果以今天普通農民工月入3000元人民幣計算,顧維鈞美國留學的一年花銷需要108萬元人民幣。”

顧維鈞的七年半求學之路,外加中途回國一次,順道遊覽了歐洲。算上匯率,考慮當時顧家的人口和收入,張家資助之說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張家只有一個女兒,將女兒的嫁妝算作女婿的學費,這舉動在當時並不突兀。《圍城》中方鴻漸的留學費用便是這麼來的。只不過方鴻漸的前岳父是因女兒死亡無從寄託,顧維鈞的前岳父大概是愛女心切望婿成龍。他想必以為,這是女兒未來幸福的保障,是送給女兒的禮物。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顧維鈞與第二任妻子、總理唐紹儀之女唐寶玥

二、沉默的禮物

張潤娥的模樣性格,大體只能從顧維鈞的回憶錄裡推測。

在美國留學的顧維鈞並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禮物,對這樁婚事始終持消極態度。他的哥哥寫信說:“說姑娘本身很配得上,又漂亮又聰明,確實是一位很好的終身伴侶。”他回信中曾提出兩個條件:“第一要放腳,第二要進一家新型學堂學英語,不能只在家讀中文。

對於沐浴了歐風美雨的留學生來說,是否放腳是否認字關係著未來妻子能都交流。顧維鈞的要求更高一些,希望未來妻子會英語。

那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相當的規劃。早在庫克讀高中的時候,顧維鈞就已經決心從政,還和同屋同學孫嘉璐爭論多次,孫希望他從事工科,認為從政“一切都取決於權勢和裙帶關係”,還需要加入政黨和組織政黨。婚姻對仕途的重要性,顧維鈞相當清楚。

1908年顧維鈞與張潤娥舉行婚禮。

張潤娥是否美麗,顧維鈞沒說,他說張潤娥是“一位舊時代典型的中國女孩子,剋制,忍耐,而天真,對環境安之若素。”說這話的晚年的寫回憶錄的顧維鈞。那個一心一意要從這樁婚姻中擺脫的顧維鈞大概是不會這樣說的,年輕氣盛的他大概看不到她的剋制忍耐與天真,只看到了她的“舊時代典型”。

張潤娥被帶到美國,欣然同意於顧維鈞的安排,“她告訴我,只要能學習英語,我怎麼安排她都同意。她要儘快學習。”她被安置在費城,顧維鈞前往紐約。

顧維鈞的哥哥也曾寫信保證說:“她的英語進步很快。而且她沒有纏足。”張潤娥一年後“學了一些英語,進步很快,不僅能讀報紙或簡易讀物,而且能進行一般會話”

如此努力,對這樁婚事也不是不抱期待的。可惜的是,這番努力終究與姻緣無關。

離婚的過程,我只看到了顧維鈞的記錄,外交官筆下姿態正確的一次離婚

新婚時“對於我們未來的關係,我們之間從來沒有過任何不同的意見或爭論。”

提出離婚時,“當時她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她只是聽著,顯然還沒充分理解我們談話的全部意義。”隨後顧維鈞寄出了自願離婚的協議。過了很久,張潤娥寫信要求再次見面:“她問她以後該怎麼辦。我說這要看她了。一旦我們簽了協議,我們兩人就都自由了。”

後來,顧維鈞提出:“為了避免閒話,或者給一方或雙方父母造成的不愉快,她最好親手抄寫,以證明她這樣做完全不是出自我的壓力。她立即表示同意。我建議她準備四份,她也照辦了。大約兩三個星期後,她寫信告訴我都抄寫完了。

顧維鈞的全部記述,概括說來,就是:這次離婚,是在顧維鈞的精神指導下,張潤娥充分理解了他們的婚姻純屬人為,是非常不自然的關係。隨後張潤娥接受並自覺自願地簽署、抄寫了他倆的離婚協議,結束了婚姻關係。

這段講述已經竭力避免法律糾紛和道德爭議。何況顧維鈞還告訴讀者張潤娥已經學習了英文,接受了美國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可以繼續留在美國讀書,也可以回國工作、教書和繼續學習。

張潤娥與顧維鈞訂婚的時候10歲,1911年簽署離婚協議的時候21歲。青春尚好,離婚似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顧維鈞與第三任妻子,南洋富商之女黃蕙蘭

但是否真的就完全避免了呢?

張潤娥歸國後,父母大為痛心,尤其是張衡山,深悔識人不明。鬱鬱寡歡中離開人世。

張潤娥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遭此打擊後在陸家觀音堂落髮為尼

這位剋制忍耐的女性,大概竭力全力也沒有變成顧維鈞所教導的那種新女性,找一份教書或者其他工作,或者帶著嫁妝再嫁他人。

顧維鈞的第二任妻子去世後,他向僑富商之女黃蕙蘭求親,其父黃仲涵派偵探調查“只找到顧維鈞的一個問題,他曾在上海和一個女子結婚又離婚了。最近死去的年輕女人是他的第二個妻子。”按照當時華人普遍理解的觀念來說,父母之命八抬大轎娶回來的原配自然是妻,黃蕙蘭豈能做妾?

黃蕙蘭母親所聽到的版本是:“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一位中醫治好了他。在感激之餘,父親對醫生說,他的兒子將娶他的女兒為妻。這是典型中國式表達敬意的舉動。”這個版本未必是真的,不過顧家欠了張家的人情大概是有的。

1933年,顧維鈞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在上海知悉張潤娥生活清苦,特地寫了一封信,附送一筆五萬元的款子,派人送到陸家觀音堂。張潤娥把款子和信原封退還。

民國原配中,張潤娥的退場大概是最迅速的,她沒有像朱安一樣,成了魯迅的遺物,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她也沒有像張恨水的原配徐文淑一樣,因為公婆的勸說,得到了孩子作為慰藉。

她在別人的筆下友好配合地退出了婚姻,在自己的人生裡獨自煎熬。這一切,大概是因為她遇到的是顧維鈞。

命運啊命運,誰又能說清誰是誰的禮物?

顧維鈞原配張潤娥:我這一生只是活在外交家丈夫筆下的'沉默禮物'

晚年的顧維鈞與第四任妻子、名媛嚴幼韻


作者:劉洋風,高校教師,文藝學博士,寫作愛好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