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星星之家育兒頻道 2019-09-16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於分享,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且善良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品行端正和善良的,懂事而又值得稱讚,並且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輩眼裡是一個讓人喜愛的孩子。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與同齡人的社交中受歡迎,不易發生衝突,能夠交到好朋友

3、父母希望別人認可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讓別的父母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是稱職的。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責或懷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因為那樣既沒有面子,也表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對方可能會由此懷疑孩子父母的品質有問題,或者管教力度不夠,或者能力不夠。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於分享,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且善良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品行端正和善良的,懂事而又值得稱讚,並且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輩眼裡是一個讓人喜愛的孩子。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與同齡人的社交中受歡迎,不易發生衝突,能夠交到好朋友

3、父母希望別人認可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讓別的父母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是稱職的。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責或懷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因為那樣既沒有面子,也表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對方可能會由此懷疑孩子父母的品質有問題,或者管教力度不夠,或者能力不夠。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地鼓勵孩子去分享,甚至忽視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和孩子合理的理由,以至於使用一些不當的解決方式:

1、缺乏同理心地講道理

孩子的每個行為和每樣情緒背後,都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了也認為是歪理,也許是認同孩子的道理卻不重視

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沒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也沒有用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使用嚴格的教導柔性地說理從自己的角度,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強加給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

案例:我們小區裡的桐桐,家裡面的人發現她有時候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當她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無論怎樣勸解都沒有用,甚至還會發脾氣。後來,家裡面的人通過觀察發現,桐桐只是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不認識或者不太熟的小朋友,但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卻總是很樂意分享。

2、橫加干預

①橫加干預可能會導致孩子們都不開心父母們也深感挫敗

有些人會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比如強迫孩子們輪流玩,每個人只能玩20分鐘。

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或心理問題。

遇到父母橫加干預,有些孩子會反抗,很有可能會發生推搡、拳打腳踢、放狠話、說髒話、嚎啕大哭的情況,父母們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些孩子會更喜歡直接上手搶;有些孩子即使被迫做到了,也可能會不甘心;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自己被迫要求分享,從而認為迫使別人分享是理所當然的。

案例:我見過一個小朋友城城,他的家人和鄰里關係都很和睦,家人對城城的要求也比較高。城城外公每次見到其他孩子,都會很熱情地分享零食,同時也要求城城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還記得有一次,城城外公要求他把剛買的、非常喜歡的小汽車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城城並不願意,城城外公不僅呵斥了城城,還直接上手把小汽車從城城手上拿走,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還告訴城城:“如果你不分享,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了。”我看見城城一直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自己的小汽車,整個上午都沒有興致。

②橫加干預會導致孩子們缺少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社交能力是需要鍛鍊的,社交中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在以後的社交中,具備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就需要讓孩子有機會多鍛鍊。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於分享,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且善良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品行端正和善良的,懂事而又值得稱讚,並且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輩眼裡是一個讓人喜愛的孩子。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與同齡人的社交中受歡迎,不易發生衝突,能夠交到好朋友

3、父母希望別人認可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讓別的父母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是稱職的。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責或懷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因為那樣既沒有面子,也表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對方可能會由此懷疑孩子父母的品質有問題,或者管教力度不夠,或者能力不夠。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地鼓勵孩子去分享,甚至忽視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和孩子合理的理由,以至於使用一些不當的解決方式:

1、缺乏同理心地講道理

孩子的每個行為和每樣情緒背後,都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了也認為是歪理,也許是認同孩子的道理卻不重視

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沒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也沒有用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使用嚴格的教導柔性地說理從自己的角度,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強加給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

案例:我們小區裡的桐桐,家裡面的人發現她有時候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當她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無論怎樣勸解都沒有用,甚至還會發脾氣。後來,家裡面的人通過觀察發現,桐桐只是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不認識或者不太熟的小朋友,但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卻總是很樂意分享。

2、橫加干預

①橫加干預可能會導致孩子們都不開心父母們也深感挫敗

有些人會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比如強迫孩子們輪流玩,每個人只能玩20分鐘。

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或心理問題。

遇到父母橫加干預,有些孩子會反抗,很有可能會發生推搡、拳打腳踢、放狠話、說髒話、嚎啕大哭的情況,父母們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些孩子會更喜歡直接上手搶;有些孩子即使被迫做到了,也可能會不甘心;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自己被迫要求分享,從而認為迫使別人分享是理所當然的。

案例:我見過一個小朋友城城,他的家人和鄰里關係都很和睦,家人對城城的要求也比較高。城城外公每次見到其他孩子,都會很熱情地分享零食,同時也要求城城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還記得有一次,城城外公要求他把剛買的、非常喜歡的小汽車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城城並不願意,城城外公不僅呵斥了城城,還直接上手把小汽車從城城手上拿走,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還告訴城城:“如果你不分享,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了。”我看見城城一直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自己的小汽車,整個上午都沒有興致。

②橫加干預會導致孩子們缺少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社交能力是需要鍛鍊的,社交中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在以後的社交中,具備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就需要讓孩子有機會多鍛鍊。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父母應該知道的事:

  • 1、父母有一定作用,但往往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在教會孩子分享這件事上,父母自然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關於分享的真正價值,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會逐漸意識到,其他人也是有需求和感受的,會開始慢慢關心其他人的感受,這個時候,分享就不僅僅是父母才重視的事,他們也同樣會重視

比如:

孩子會發現,如果搶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其他孩子可能會推搡或痛擊自己,還有可能會哭喊著叫來家長干預,這會毀了他們原本十分有趣的遊戲。

孩子會發現,如果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給其他孩子,其他孩子會對自己更加友好。

  • 2、相信成長的力量,終有一天,孩子不會再有不願分享的問題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幾乎每個孩子一開始都不願意分享,但是到最後,沒人會再因為這個問題而煩惱。

父母總是容易擔心,但請注意,不用焦慮,保持平靜,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成長的力量,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但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一般來說,孩子終究會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性,以及不分享可能帶來的後果。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於分享,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且善良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品行端正和善良的,懂事而又值得稱讚,並且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輩眼裡是一個讓人喜愛的孩子。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與同齡人的社交中受歡迎,不易發生衝突,能夠交到好朋友

3、父母希望別人認可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讓別的父母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是稱職的。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責或懷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因為那樣既沒有面子,也表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對方可能會由此懷疑孩子父母的品質有問題,或者管教力度不夠,或者能力不夠。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地鼓勵孩子去分享,甚至忽視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和孩子合理的理由,以至於使用一些不當的解決方式:

1、缺乏同理心地講道理

孩子的每個行為和每樣情緒背後,都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了也認為是歪理,也許是認同孩子的道理卻不重視

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沒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也沒有用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使用嚴格的教導柔性地說理從自己的角度,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強加給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

案例:我們小區裡的桐桐,家裡面的人發現她有時候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當她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無論怎樣勸解都沒有用,甚至還會發脾氣。後來,家裡面的人通過觀察發現,桐桐只是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不認識或者不太熟的小朋友,但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卻總是很樂意分享。

2、橫加干預

①橫加干預可能會導致孩子們都不開心父母們也深感挫敗

有些人會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比如強迫孩子們輪流玩,每個人只能玩20分鐘。

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或心理問題。

遇到父母橫加干預,有些孩子會反抗,很有可能會發生推搡、拳打腳踢、放狠話、說髒話、嚎啕大哭的情況,父母們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些孩子會更喜歡直接上手搶;有些孩子即使被迫做到了,也可能會不甘心;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自己被迫要求分享,從而認為迫使別人分享是理所當然的。

案例:我見過一個小朋友城城,他的家人和鄰里關係都很和睦,家人對城城的要求也比較高。城城外公每次見到其他孩子,都會很熱情地分享零食,同時也要求城城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還記得有一次,城城外公要求他把剛買的、非常喜歡的小汽車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城城並不願意,城城外公不僅呵斥了城城,還直接上手把小汽車從城城手上拿走,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還告訴城城:“如果你不分享,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了。”我看見城城一直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自己的小汽車,整個上午都沒有興致。

②橫加干預會導致孩子們缺少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社交能力是需要鍛鍊的,社交中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在以後的社交中,具備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就需要讓孩子有機會多鍛鍊。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父母應該知道的事:

  • 1、父母有一定作用,但往往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在教會孩子分享這件事上,父母自然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關於分享的真正價值,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會逐漸意識到,其他人也是有需求和感受的,會開始慢慢關心其他人的感受,這個時候,分享就不僅僅是父母才重視的事,他們也同樣會重視

比如:

孩子會發現,如果搶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其他孩子可能會推搡或痛擊自己,還有可能會哭喊著叫來家長干預,這會毀了他們原本十分有趣的遊戲。

孩子會發現,如果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給其他孩子,其他孩子會對自己更加友好。

  • 2、相信成長的力量,終有一天,孩子不會再有不願分享的問題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幾乎每個孩子一開始都不願意分享,但是到最後,沒人會再因為這個問題而煩惱。

父母總是容易擔心,但請注意,不用焦慮,保持平靜,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成長的力量,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但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一般來說,孩子終究會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性,以及不分享可能帶來的後果。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學會分享和克服挫敗感,是孩子們在幼兒期要學習的極為艱難的課程。

關於分享,父母雖然不用過度擔心,但也並不是就此置之不理,為了孩子能順利地學會分享這門課程,我們也需要做一些有助益的事:

  • 1、首先,在嬰兒時期,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中提到:擁有穩固的依附關係,會幫助孩子獲得與人分享的能力和同理心等品格,這些都是交朋友必備的。針對穩固的依附關係中父母的特點,已經有廣泛的研究。他們總是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積極的迴應。

這樣的迴應需要父母保持平靜,仔細觀察,富有同理心,儘量及時充分滿足孩子的大多數需求:比如當嬰兒哭了,我們能夠清楚孩子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了,還是不舒服了。

  • 2、其次,在幼兒時期,父母可以進行“共情式教導”。

①“共情式教導”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充足的情感,體察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孩子會更容易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

比如

桐桐的家人能體察到桐桐不願與陌生人分享的心情。

城城的外公也需要體察到城城的心情,他可能並不是不願分享,只是暫時不願意分享這件新買的、特別喜愛的小汽車。

②“共情式教導”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強化從其他孩子那裡學到的教訓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容易衝動,又缺乏洞察力和共情力,也還未進入道德發展階段,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共情式教導”可以溫和地提醒孩子分享的重要性,以及不分享可能產生的影響。

比如

“他看起來不太喜歡這樣。”

“我想,B小朋友之所以要搶你手上的玩具,是因為他把玩具分享給了你,而你卻不願意和他分享你的玩具,這樣他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我感覺他之所以對你大吼大叫,是因為你不願意分享,而他不願意等待。”

“我覺得他之所以要推你,是因為你搶了他的玩具。”

  • 3、最後,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父母需要教給孩子一些社交道理。

父母需要多關注孩子,併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食物和零食,以便孩子分享,同時還需要教給孩子一些社交道理,比如:

同理心:“你這樣做他會傷心的。”

因果:“如果把自己的玩具看得比朋友重要,就容易失去朋友。”

公平:“你去他家的時候,他分享了玩具給你,現在他來我們家,你也應該讓他玩你的玩具,這樣才公平。”

"

電影《小小的願望》中,“愛鞋入骨”的張正陽,為了讓患了重病、即將離世的好友高遠,能以最好的狀態見到自己的“願望”,忍痛割愛,把自己最愛的鞋分享給高遠。

那雙鞋是張正陽最愛的鞋,還記得張正陽如獲至寶地捧著那雙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能看出他對那雙鞋的珍視

還記得好友徐浩實在是看不下去他那個樣子,把他的鞋子脫下來扔了出去,他竟然沒有一絲猶豫,用脫掉了鞋子,只穿著襪子的那隻腳單腳跳著去尋那隻鞋,竟然捨不得用穿著鞋的那隻腳著地,可見他是有多珍愛那雙鞋。

可是,他把鞋子分享給高遠的時候,雖然有忍痛,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一個捨不得讓鞋子沾地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好友腳腫了,穿不進去,竟然能忍痛親手剪開鞋子,然後親手奉上給好友。

而高遠,也回以他同樣的兄弟情深:因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希望朋友不要死得太早;在自己最後的時日裡,還要想盡辦法讓朋友不要承受太多的悲傷。

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分享是一種基本的交友技能。

但是,現實中,並非每個孩子都像高遠一樣樂於分享,所以,總是在社交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剛剛有物權意識,卻又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案例:

一天,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有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他們互相推搡,並且大哭起來。

據知情人解說,經過是這樣的:A小朋友很喜歡B小朋友的玩具,於是B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A小朋友,因為B小朋友只帶了一件玩具出門,所以就沒有玩具可玩,所以就希望A小朋友把的玩具分享給自己。但是A小朋友不願意,兩件玩具他都想要,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B小朋友眼看交涉無果,於是上前去搶。然後就出現了互相推搡和嚎啕大哭的情景。

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各自把孩子抱走,A小朋友的媽媽也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孩子以前還好,現在一點也不願分享,而且經常因為不願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很擔心孩子會交不到朋友。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於分享,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且善良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品行端正和善良的,懂事而又值得稱讚,並且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輩眼裡是一個讓人喜愛的孩子。

作為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與同齡人的社交中受歡迎,不易發生衝突,能夠交到好朋友

3、父母希望別人認可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讓別的父母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是稱職的。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責或懷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因為那樣既沒有面子,也表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對方可能會由此懷疑孩子父母的品質有問題,或者管教力度不夠,或者能力不夠。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地鼓勵孩子去分享,甚至忽視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和孩子合理的理由,以至於使用一些不當的解決方式:

1、缺乏同理心地講道理

孩子的每個行為和每樣情緒背後,都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了也認為是歪理,也許是認同孩子的道理卻不重視

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沒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也沒有用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使用嚴格的教導柔性地說理從自己的角度,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強加給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

案例:我們小區裡的桐桐,家裡面的人發現她有時候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當她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無論怎樣勸解都沒有用,甚至還會發脾氣。後來,家裡面的人通過觀察發現,桐桐只是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不認識或者不太熟的小朋友,但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卻總是很樂意分享。

2、橫加干預

①橫加干預可能會導致孩子們都不開心父母們也深感挫敗

有些人會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比如強迫孩子們輪流玩,每個人只能玩20分鐘。

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或心理問題。

遇到父母橫加干預,有些孩子會反抗,很有可能會發生推搡、拳打腳踢、放狠話、說髒話、嚎啕大哭的情況,父母們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些孩子會更喜歡直接上手搶;有些孩子即使被迫做到了,也可能會不甘心;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自己被迫要求分享,從而認為迫使別人分享是理所當然的。

案例:我見過一個小朋友城城,他的家人和鄰里關係都很和睦,家人對城城的要求也比較高。城城外公每次見到其他孩子,都會很熱情地分享零食,同時也要求城城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還記得有一次,城城外公要求他把剛買的、非常喜歡的小汽車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城城並不願意,城城外公不僅呵斥了城城,還直接上手把小汽車從城城手上拿走,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還告訴城城:“如果你不分享,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了。”我看見城城一直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自己的小汽車,整個上午都沒有興致。

②橫加干預會導致孩子們缺少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社交能力是需要鍛鍊的,社交中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在以後的社交中,具備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就需要讓孩子有機會多鍛鍊。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父母應該知道的事:

  • 1、父母有一定作用,但往往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在教會孩子分享這件事上,父母自然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關於分享的真正價值,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會逐漸意識到,其他人也是有需求和感受的,會開始慢慢關心其他人的感受,這個時候,分享就不僅僅是父母才重視的事,他們也同樣會重視

比如:

孩子會發現,如果搶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其他孩子可能會推搡或痛擊自己,還有可能會哭喊著叫來家長干預,這會毀了他們原本十分有趣的遊戲。

孩子會發現,如果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給其他孩子,其他孩子會對自己更加友好。

  • 2、相信成長的力量,終有一天,孩子不會再有不願分享的問題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幾乎每個孩子一開始都不願意分享,但是到最後,沒人會再因為這個問題而煩惱。

父母總是容易擔心,但請注意,不用焦慮,保持平靜,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成長的力量,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但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一般來說,孩子終究會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性,以及不分享可能帶來的後果。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學會分享和克服挫敗感,是孩子們在幼兒期要學習的極為艱難的課程。

關於分享,父母雖然不用過度擔心,但也並不是就此置之不理,為了孩子能順利地學會分享這門課程,我們也需要做一些有助益的事:

  • 1、首先,在嬰兒時期,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中提到:擁有穩固的依附關係,會幫助孩子獲得與人分享的能力和同理心等品格,這些都是交朋友必備的。針對穩固的依附關係中父母的特點,已經有廣泛的研究。他們總是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積極的迴應。

這樣的迴應需要父母保持平靜,仔細觀察,富有同理心,儘量及時充分滿足孩子的大多數需求:比如當嬰兒哭了,我們能夠清楚孩子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了,還是不舒服了。

  • 2、其次,在幼兒時期,父母可以進行“共情式教導”。

①“共情式教導”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充足的情感,體察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孩子會更容易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

比如

桐桐的家人能體察到桐桐不願與陌生人分享的心情。

城城的外公也需要體察到城城的心情,他可能並不是不願分享,只是暫時不願意分享這件新買的、特別喜愛的小汽車。

②“共情式教導”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強化從其他孩子那裡學到的教訓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容易衝動,又缺乏洞察力和共情力,也還未進入道德發展階段,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到:“共情式教導”可以溫和地提醒孩子分享的重要性,以及不分享可能產生的影響。

比如

“他看起來不太喜歡這樣。”

“我想,B小朋友之所以要搶你手上的玩具,是因為他把玩具分享給了你,而你卻不願意和他分享你的玩具,這樣他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我感覺他之所以對你大吼大叫,是因為你不願意分享,而他不願意等待。”

“我覺得他之所以要推你,是因為你搶了他的玩具。”

  • 3、最後,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父母需要教給孩子一些社交道理。

父母需要多關注孩子,併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食物和零食,以便孩子分享,同時還需要教給孩子一些社交道理,比如:

同理心:“你這樣做他會傷心的。”

因果:“如果把自己的玩具看得比朋友重要,就容易失去朋友。”

公平:“你去他家的時候,他分享了玩具給你,現在他來我們家,你也應該讓他玩你的玩具,這樣才公平。”

教孩子學會分享,像《小小的願望》張正陽一樣,試試共情式教導

相信通過父母的努力,孩子能更快更好地領會分享對於社交的重要性,收穫真正的好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