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電影《何以為家》近日正在熱映中,電影中12歲的男孩贊恩因為父母的“生而不養”,將父母告上法庭。

小男孩贊恩對法官說的話觸動人心:我希望大人們聽我說,如果大人不能照顧孩子,無力撫養孩子,就不要把他們生出來。

《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電影中贊恩的父母,在明知道無力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這對於生在貧民窟裡的他們家,無疑是一種“災難”,孩子們吃不飽飯,沒有地方睡覺,更別說上學受教育了。

最後的下場就是大人開始冷漠、無情,賣兒賣女,小孩子打架、鬥毆,被管教,被改造。

當然上述場景發生在異鄉他國黎巴嫩,一個充滿戰火與貧窮的地方,一個距離我們和平而美好的家園相當遙遠的地方。

但生而為人,我們一樣會被感動,一樣可以從中看出人性,一樣需要反思和警醒。

於是就有了今天這樣一個話題: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在《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那位富爸爸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源,它放大了人性中惡的一面”。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亦是如此,那些生養了孩子的爸爸媽媽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顯然不是,但是他們在極度的貧窮之下,依然會選擇賣兒賣女,換取住房、麵包,以及活下去的希望。

《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理論,總共5層,第一層是生理上的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等;第二層是安全上的需求,包括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等;

第三層是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包括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等;第四層是尊重的需求,比如自尊、自信、成就等;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指個人理想、抱負,對未來的展望等。

在需要層次中,層級越低,力量越大,低層級的滿足是高層級需求出現的前提,比如,對於一個吃不飽飯的人而言,他的尊重需求幾乎不會出現。

《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明白了這些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在災難與貧窮的狀態中,人情會被瓦解,人性之惡被無限放大了。

都說不好的原生家庭會毀掉一個人,我想這句話有它的道理,因為對於一個從事心理學工作的人而言,我曾數次例證過它。

但縱觀了那麼多成長的故事之後,我慢慢發現,糟糕的原生家庭背後往往是赤裸裸的貧窮。當然不至於全部都是,但絕大多數背後會有這樣的一個關於貧窮的事實。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情一樣,原生家庭需要守護,需要建設,特別是準備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需要準備,除了在身心方面創造最佳的狀態,我們更需要在物質上、經濟上做好準備,給即將到來的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所以如果沒有做好準備,請不要在家裡做實驗,畢竟為人父母,是人之大事。

《何以為家》: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貧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