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家長們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幼小銜接很重要。它決定了孩子能否儘快適應小學生活,能否順利完成一年級學習任務,能否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就目前現實情況來看,我認為在幼小銜接問題上,有些家長的做法是不科學、不理性、不正確的,很容易造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撿到的“芝麻”是:提前全面學習一年級語文、數學知識和技能。丟掉的 “西瓜”是:孩子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幼小銜接,家長們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上一年級,孩子最好先熟悉學校環境

一、全面提前學習一年級知識只是撿到“芝麻”

再不到兩個月,2019級一年級新生就要入學了,現在家長們卻都在為孩子的幼小銜接問題忙碌著。有些家長讓孩子們上了幼小銜接班(學前班),有些家長讓孩子在家學拼音、學寫字、練習加減運算,個別家長甚至讓孩子學豎式計算、背乘法口訣。總之是想讓孩子提前把一年級知識掌握的越多越好。其實,這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

首先,影響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的良性循環應該是這樣:新鮮的知識—學習興趣—努力掌握—學會的成功感—形成學習動機。可見,學習興趣很重要,新鮮感又是孩子獲得學習興趣的源泉。孩子提前學一遍,開學後再重複學一遍,自然就缺乏新鮮感,沒有新鮮感就不會形成興趣,最終影響到學習動機的培養。

其次,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給孩子們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顯然學習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孩子的興趣、迷惑、明白、練習、記住、熟練等要素組成,並穿插著老師的講解、演示、指導、考查能環節。到了一年級課堂上,如果孩子發現這些知識都學過了,他就失去了培養學習能力的機會。因為他學過,他會了。而在之前他通過輔導班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不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塊。

第三,容易造成後勁不足。提前學習了,兒童剛入學時,確實感到輕鬆。自以為已經會了,就不認真聽課,從而養成不專心的不良習慣。當 “儲備”用完時,以往的知識優勢不在了,又缺乏積極思考問題、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會出現適應困難、學習“沒後勁”等問題。

第四,容易掌握錯誤知識。由於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小學教育的專門訓練,對小學教學要求不甚瞭解,所教知識和技能有時不夠規範,使兒童養成不正確的習慣,如書寫漢字的筆順錯誤等,致使兒童剛入學就面臨首先糾正錯誤的問題,阻礙了兒童應有的發展。孩子會困惑:那個老師教了一遍,這個老師教了一遍,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對於老師來說,教孩子新知識不難,難的是糾正孩子的錯誤知識。

幼小銜接,家長們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其實都是“西瓜”

幼小銜接,要重點培養學生角色意識、學習意識、行為規範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習慣,以便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這是“幼小銜接”過程中應該適應的重點,看似不像提前學習拼音等知識那麼重要,其實這些才是幼小銜接的“西瓜”。

1、入學心理準備要重視。

對於孩子來說,小學的陌生環境會帶來陌生感和焦慮感。家長可以陪孩子到將要就讀的學校參觀,並且熟悉學校周圍的環境,比如街道和各種商店等。讓孩子對大環境有熟悉感,就會有心理的安全感。在家裡,父母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孩子上學的興趣。比如,開展親子角色扮演遊戲,和孩子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模擬上課的情景,讓孩子熟悉課堂的氛圍。另外,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上學時的趣事,讓孩子知道學校生活很有意思。

2、自理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前提。

幼兒園和小學差別很大。幼兒園教育,是“教養並重”;小學教育則是 “以教為主”。孩子在幼兒園,過的是集體生活,遇到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等生活問題時,都可以由老師幫忙。進了小學,老師一般是不主動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的。

如果孩子缺乏這方面的自理能力,他會感到非常無助,當孩子看到其他孩子能輕鬆解決時,將會認為自己能力不行,進而沒有自信心。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適應小學生活,建立個人自信的必要條件,一個連生活小事都沒自信的孩子,怎麼可能在課堂學習上信心滿滿呢?

因此,父母要在家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一是相信孩子,給他創設獨立鍛鍊的機會。二是讓孩子敢於嘗試錯誤,在鍛鍊中學會解決問題。比如扣衣服釦子,剛開始孩子會遇到困難,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多鼓勵,少插手,孩子經過幾次探索就能自己解決了。

3、規則意識是適應小學教育的保障。

幼兒園,主要以開展遊戲和活動為主,老師們不會過分強調紀律和規則。小學課堂完全不一樣,坐姿端正,認真聽講是基本要求。在一年級剛入學階段,有些孩子坐不住,依然保持上幼兒園的狀態。有的孩子上著課突然站起來又坐下,有的孩子剛上課就要去廁所,有的孩子還像幼兒園一樣隨便和同桌交頭接耳說話。這是孩子缺乏規則意識的表現,非常影響學習效果,逐漸就成為了班裡的後進生。

規則意識培養一定要從家庭教育做起。首先,在家庭生活中要有相應規則,家長要帶頭遵守。其次,家長們要保持家庭規則的一致性。比如吃飯前要洗手,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要堅持這一原則。最後,規則意識培養要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4、交往能力是愛上學校生活的關鍵。

入學後,如果孩子能交往幾個好朋友,並且喜歡自己的老師,那麼孩子將會非常喜歡上學。但是,進入一年級,陌生的校園、老師及同學,以及小學中的不同要求和課堂,都會讓孩子產生距離感。如果孩子不能很快和同學們進行良好交往,不能喜歡上自己的老師,孩子將會面臨很大的困惑。平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多到戶外及遊樂場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陌生小朋友,觀察孩子交往能力。如果孩子存在某些問題,父母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

幼小銜接,家長們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孩子讀書,越早越好

三、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1、知識提前學要抓關鍵點,到時候能“以點帶面”。

幼小銜接,一年級知識不要提前全面學,但是也不能一點不掌握。在大家都提前學的背景下,入學“零基礎”也不適合。最好的辦法是抓住關鍵點學,掌握一些關鍵的知識和能力。2、可以不會寫字,但要多識字。

孩子小的時候,不宜學寫字,因為手部肌肉和關節發育不成熟。但是識字可以提前,尤其是漢字更適合小朋友辨認,早的話3歲就進入識字敏感期。如果注意培養,有些孩子入學前能認識近千字。這是非常有利於孩子在一年級脫穎而出的。因為,識字多的話學拼音也容易,學寫字也很快,對組詞、造句、寫話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3、不僅會數數,還要理解“數”。

對孩子們來說,背誦是強項。很容易就能把100以內的數“背下來”,但是孩子很可能不理解這些數到底代表了多少?因為在生活中,沒有給他們直觀的感受“這些數的存在”。一年級課堂上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能把100以內的數背的滾瓜爛熟,老師問:“65和56,哪個數更大?”有的孩子傻眼了,他不知道哪個大,哪個小。那怎樣理解數呢?迴歸生活和遊戲是最好的辦法。孩子們都有積木或樂高,就創設情境引導孩子數一數,一個一個地數,這樣就能形成數的概念。

4、閱讀興趣培養要儘早,上了一年級再培養就落後了。

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要有所作為,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最有效。六歲的孩子,與其會背300首古詩,也不如讓他養成讀書的習慣。這就是“魚”和“漁”的區別,手裡有再多的“魚”,也不如學會“打漁技術”。其實,現在老師們都越來越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了,一年級開學後就會佈置閱讀作業,要求孩子們在家自由閱讀。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差距還是不小的,有的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樣看書,有的孩子還不能獨立看繪本。所以,培養孩子閱讀要儘早,這個習慣最好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結束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孫雲曉表示:“幼小銜接”並不是以學會拼音、學多少個字為目的,而是適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學習生活,並在新的環境中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因此,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全貌,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