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她從小灌輸魏永康“美女是毒蛇,萬一招惹了一生事業就毀了”的思想,

導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家務活從不讓兒子插手,連洗澡洗臉都幫兒子包辦,

魏永康進入中科院獨立生活時,沒有母親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跑到天安門,周圍的人看怪物一樣看著他……

母親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養成了一個空有高智商,卻毫無用處的“廢人”。

他強大的學習能力僅在於理論,超過書本就戛然而止。

母親過度的干預讓他學習只為追求分數,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認為:

如果我學習,我能獲得樂趣。

一旦父母、環境的外力讓主動變成被動,孩子便會形成俄狄浦斯衝突,認為:

如果我不學習,我會遭到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從挖掘學習的樂趣,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主動感受心流體驗,變成重複作業的學習機器。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她從小灌輸魏永康“美女是毒蛇,萬一招惹了一生事業就毀了”的思想,

導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家務活從不讓兒子插手,連洗澡洗臉都幫兒子包辦,

魏永康進入中科院獨立生活時,沒有母親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跑到天安門,周圍的人看怪物一樣看著他……

母親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養成了一個空有高智商,卻毫無用處的“廢人”。

他強大的學習能力僅在於理論,超過書本就戛然而止。

母親過度的干預讓他學習只為追求分數,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認為:

如果我學習,我能獲得樂趣。

一旦父母、環境的外力讓主動變成被動,孩子便會形成俄狄浦斯衝突,認為:

如果我不學習,我會遭到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從挖掘學習的樂趣,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主動感受心流體驗,變成重複作業的學習機器。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3

去年十月份,一名南京大學新生因為高考分數高,所選專業不如意,在家長的要求下辦理了退學手續。

沒過多久孩子就後悔了,學校卻表示學籍不可能恢復。

他失望至極,給家長髮消息:我要自殺,你們等不到我了,我死也要死在這裡。

家長心急火燎,聯繫警方一通搜尋,最終在廣場上找到這個孩子。

雖然生命被救下了,但孩子骨子裡依然認為:我的生存意義就是讀書,不讀大學,我就不配活著。

優異的學習成績給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卻沒有給他捍衛自尊的能力。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書本與生活的差距、父母眼高於頂的要求,讓孩子每前進一步,就感到萬箭穿心,想退回原地,卻已錯過機會。

自殺對這些孩子而言,除了否定自己,也有著懲罰父母、逃避現實的含義。

他們學習的根源在於逃避父母的懲罰,潛意識裡卻在害怕成功,所以他們往往會認為:我除了學習,一無是處。

不久前,衡水中學“地獄式”學習法曾在網上掀起熱議。

這所學校從早到晚不停的學習,如同軍事訓練一般的高強度學生管理,讓這些孩子連梳頭的空檔都沒有。為了節省時間,女生清一色留短髮。

當這些孩子從各地“掐尖兒”似的來到了名校,發現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上的碾壓,更多的是理想、見識、執行力上全面的碾壓時,

我們不難想象,他們會產生多麼強烈的無意義感。

徐凱文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位學習和性格都非常優秀的北大同學,某次自殺未遂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原來還站在一塊極其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但是至少心裡知道我在什麼地方。

現在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原來的地方是不對的。

它就變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陸地,時不時感到恐懼。”

這是現代教育的空心病。

20年的時間裡,這些看似優秀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他們將自我價值依託在分數的基礎上,用成績來填補殘缺的樹根,如果這就是他們18年來全部的生存意義,你可以想象,他們進入社會後會經歷怎樣的空虛和迷茫。

繃得太緊的橡筋會斷裂,人也是如此。

畢業之後,這些成績優異的人生活急轉直下,他們渴望成功,但害怕成功會招來懲罰,稍有挫折,就會否定自己的所有努力,於是便出現這樣的人群:

自幼成績優異的孩子,從小就是人中龍鳳,進入大學後發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一抓一大把,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十年後落得個一事無成的境況;

從小被父母要求只管讀書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後,發現學校更看重綜合發展能力,那些成績不如自己但全面發展的孩子脫穎而出,自己拼盡全力也趕不上他們,十年裡過著不如意、不快樂的生活。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她從小灌輸魏永康“美女是毒蛇,萬一招惹了一生事業就毀了”的思想,

導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家務活從不讓兒子插手,連洗澡洗臉都幫兒子包辦,

魏永康進入中科院獨立生活時,沒有母親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跑到天安門,周圍的人看怪物一樣看著他……

母親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養成了一個空有高智商,卻毫無用處的“廢人”。

他強大的學習能力僅在於理論,超過書本就戛然而止。

母親過度的干預讓他學習只為追求分數,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認為:

如果我學習,我能獲得樂趣。

一旦父母、環境的外力讓主動變成被動,孩子便會形成俄狄浦斯衝突,認為:

如果我不學習,我會遭到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從挖掘學習的樂趣,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主動感受心流體驗,變成重複作業的學習機器。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3

去年十月份,一名南京大學新生因為高考分數高,所選專業不如意,在家長的要求下辦理了退學手續。

沒過多久孩子就後悔了,學校卻表示學籍不可能恢復。

他失望至極,給家長髮消息:我要自殺,你們等不到我了,我死也要死在這裡。

家長心急火燎,聯繫警方一通搜尋,最終在廣場上找到這個孩子。

雖然生命被救下了,但孩子骨子裡依然認為:我的生存意義就是讀書,不讀大學,我就不配活著。

優異的學習成績給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卻沒有給他捍衛自尊的能力。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書本與生活的差距、父母眼高於頂的要求,讓孩子每前進一步,就感到萬箭穿心,想退回原地,卻已錯過機會。

自殺對這些孩子而言,除了否定自己,也有著懲罰父母、逃避現實的含義。

他們學習的根源在於逃避父母的懲罰,潛意識裡卻在害怕成功,所以他們往往會認為:我除了學習,一無是處。

不久前,衡水中學“地獄式”學習法曾在網上掀起熱議。

這所學校從早到晚不停的學習,如同軍事訓練一般的高強度學生管理,讓這些孩子連梳頭的空檔都沒有。為了節省時間,女生清一色留短髮。

當這些孩子從各地“掐尖兒”似的來到了名校,發現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上的碾壓,更多的是理想、見識、執行力上全面的碾壓時,

我們不難想象,他們會產生多麼強烈的無意義感。

徐凱文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位學習和性格都非常優秀的北大同學,某次自殺未遂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原來還站在一塊極其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但是至少心裡知道我在什麼地方。

現在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原來的地方是不對的。

它就變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陸地,時不時感到恐懼。”

這是現代教育的空心病。

20年的時間裡,這些看似優秀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他們將自我價值依託在分數的基礎上,用成績來填補殘缺的樹根,如果這就是他們18年來全部的生存意義,你可以想象,他們進入社會後會經歷怎樣的空虛和迷茫。

繃得太緊的橡筋會斷裂,人也是如此。

畢業之後,這些成績優異的人生活急轉直下,他們渴望成功,但害怕成功會招來懲罰,稍有挫折,就會否定自己的所有努力,於是便出現這樣的人群:

自幼成績優異的孩子,從小就是人中龍鳳,進入大學後發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一抓一大把,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十年後落得個一事無成的境況;

從小被父母要求只管讀書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後,發現學校更看重綜合發展能力,那些成績不如自己但全面發展的孩子脫穎而出,自己拼盡全力也趕不上他們,十年裡過著不如意、不快樂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4

拿下《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名聲大噪的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因其姣好的外形、博學的才識,臨危不亂的高情商被稱為“詩詞才女”。

今年被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相中,9月將進入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就讀。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她從小灌輸魏永康“美女是毒蛇,萬一招惹了一生事業就毀了”的思想,

導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家務活從不讓兒子插手,連洗澡洗臉都幫兒子包辦,

魏永康進入中科院獨立生活時,沒有母親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跑到天安門,周圍的人看怪物一樣看著他……

母親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養成了一個空有高智商,卻毫無用處的“廢人”。

他強大的學習能力僅在於理論,超過書本就戛然而止。

母親過度的干預讓他學習只為追求分數,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認為:

如果我學習,我能獲得樂趣。

一旦父母、環境的外力讓主動變成被動,孩子便會形成俄狄浦斯衝突,認為:

如果我不學習,我會遭到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從挖掘學習的樂趣,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主動感受心流體驗,變成重複作業的學習機器。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3

去年十月份,一名南京大學新生因為高考分數高,所選專業不如意,在家長的要求下辦理了退學手續。

沒過多久孩子就後悔了,學校卻表示學籍不可能恢復。

他失望至極,給家長髮消息:我要自殺,你們等不到我了,我死也要死在這裡。

家長心急火燎,聯繫警方一通搜尋,最終在廣場上找到這個孩子。

雖然生命被救下了,但孩子骨子裡依然認為:我的生存意義就是讀書,不讀大學,我就不配活著。

優異的學習成績給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卻沒有給他捍衛自尊的能力。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書本與生活的差距、父母眼高於頂的要求,讓孩子每前進一步,就感到萬箭穿心,想退回原地,卻已錯過機會。

自殺對這些孩子而言,除了否定自己,也有著懲罰父母、逃避現實的含義。

他們學習的根源在於逃避父母的懲罰,潛意識裡卻在害怕成功,所以他們往往會認為:我除了學習,一無是處。

不久前,衡水中學“地獄式”學習法曾在網上掀起熱議。

這所學校從早到晚不停的學習,如同軍事訓練一般的高強度學生管理,讓這些孩子連梳頭的空檔都沒有。為了節省時間,女生清一色留短髮。

當這些孩子從各地“掐尖兒”似的來到了名校,發現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上的碾壓,更多的是理想、見識、執行力上全面的碾壓時,

我們不難想象,他們會產生多麼強烈的無意義感。

徐凱文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位學習和性格都非常優秀的北大同學,某次自殺未遂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原來還站在一塊極其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但是至少心裡知道我在什麼地方。

現在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原來的地方是不對的。

它就變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陸地,時不時感到恐懼。”

這是現代教育的空心病。

20年的時間裡,這些看似優秀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他們將自我價值依託在分數的基礎上,用成績來填補殘缺的樹根,如果這就是他們18年來全部的生存意義,你可以想象,他們進入社會後會經歷怎樣的空虛和迷茫。

繃得太緊的橡筋會斷裂,人也是如此。

畢業之後,這些成績優異的人生活急轉直下,他們渴望成功,但害怕成功會招來懲罰,稍有挫折,就會否定自己的所有努力,於是便出現這樣的人群:

自幼成績優異的孩子,從小就是人中龍鳳,進入大學後發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一抓一大把,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十年後落得個一事無成的境況;

從小被父母要求只管讀書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後,發現學校更看重綜合發展能力,那些成績不如自己但全面發展的孩子脫穎而出,自己拼盡全力也趕不上他們,十年裡過著不如意、不快樂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4

拿下《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名聲大噪的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因其姣好的外形、博學的才識,臨危不亂的高情商被稱為“詩詞才女”。

今年被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相中,9月將進入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就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我至今記得《中國詩詞大會》比賽的一幕,相比其他選手的謹小慎微,武亦姝搶答時出手迅速,她說:“先搶下來再說,反正我都會。”

這份理直氣壯的自信,來自她多年浸淫文學、多達2000首詩詞的記憶量。

生活中,我們對學霸的印象是這樣的:

6點起床1點睡覺,嚴格遵守學習計劃,每天的學習時間精確到幾點幾分幾秒。

可武亦姝告訴我們,學霸也可以是這樣的:

寢室床頭只放一本陸游的詩詞集,開心就讀詩不開心也讀詩,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樂趣。

"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1

昨天,一個高考狀元火了。

不同於其他高考狀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遊戲導致多門功課掛科,被學校勸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2019年,他回到母校復讀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這段神奇的高考經歷招來眾多網友膜拜:

你大爺就算打遊戲掛科被勸退了,也始終是你大爺!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還有媽媽把這個新聞發在家族群裡,用來“親切鼓勵”自己的孩子:

“瞧瞧別人家孩子,同樣打遊戲,你咋連被北大勸退的資格都沒有?”

高考成績放榜後,浙江考生張振宇和煙臺考生王端鵬考出749高分,並列全國狀元第一。

多少母親看到這個新聞,恨不得攤到孩子眼皮底下,讓他們寫出800字的讀後感,並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場景。

知乎上有網友說:初中畢業20年後同學聚會,混得最好的依然是當年那些學霸。

高考後走上人生巔峰,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曾有過的期盼。

確實,那些千萬富翁、財富名人、創業大佬中不乏當年的高考狀元,低調一些,做企業高管、資深專家、科研領袖的學霸也大有人在。

連我隔壁鄰居的阿姨鼓勵明年即將高考的女兒,都會用名校加持:考清華北大,要是能考上,隨便你做什麼這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學霸+高考=名校=飛黃騰達,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不盡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十年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2

去年高考放榜後,一名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的重慶女生,由於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輕生死亡。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點擊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從小,父母就灌輸她“必須考上好大學”的想法,三年備考生活又強化了她對成績的執念。

高考,對別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對她而言卻是“輸和贏”。

一旦輸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心理學家徐凱文提出“樹理論”,認為人的自殺問題,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組成:

  1. 樹根: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和環境。
  2. 樹幹:社會知識系統,信仰理想、價值觀。
  3. 樹葉:成就感、自我肯定。

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成就感,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能獲得自我肯定;

對有的孩子來說,高分是父母逼出來的。

前者樹幹健康,枝繁葉茂;

後者看似優秀,實際根基暗藏病變,遇到重大挫折就會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從小就是個“學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20歲那年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他的母親極度失望,為了方便兒子讀書,她20年來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兒子被學校勸退時,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去死吧!

如今,現年63歲的魏永康母親,對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後悔。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她從小灌輸魏永康“美女是毒蛇,萬一招惹了一生事業就毀了”的思想,

導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家務活從不讓兒子插手,連洗澡洗臉都幫兒子包辦,

魏永康進入中科院獨立生活時,沒有母親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跑到天安門,周圍的人看怪物一樣看著他……

母親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養成了一個空有高智商,卻毫無用處的“廢人”。

他強大的學習能力僅在於理論,超過書本就戛然而止。

母親過度的干預讓他學習只為追求分數,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認為:

如果我學習,我能獲得樂趣。

一旦父母、環境的外力讓主動變成被動,孩子便會形成俄狄浦斯衝突,認為:

如果我不學習,我會遭到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從挖掘學習的樂趣,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主動感受心流體驗,變成重複作業的學習機器。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3

去年十月份,一名南京大學新生因為高考分數高,所選專業不如意,在家長的要求下辦理了退學手續。

沒過多久孩子就後悔了,學校卻表示學籍不可能恢復。

他失望至極,給家長髮消息:我要自殺,你們等不到我了,我死也要死在這裡。

家長心急火燎,聯繫警方一通搜尋,最終在廣場上找到這個孩子。

雖然生命被救下了,但孩子骨子裡依然認為:我的生存意義就是讀書,不讀大學,我就不配活著。

優異的學習成績給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卻沒有給他捍衛自尊的能力。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書本與生活的差距、父母眼高於頂的要求,讓孩子每前進一步,就感到萬箭穿心,想退回原地,卻已錯過機會。

自殺對這些孩子而言,除了否定自己,也有著懲罰父母、逃避現實的含義。

他們學習的根源在於逃避父母的懲罰,潛意識裡卻在害怕成功,所以他們往往會認為:我除了學習,一無是處。

不久前,衡水中學“地獄式”學習法曾在網上掀起熱議。

這所學校從早到晚不停的學習,如同軍事訓練一般的高強度學生管理,讓這些孩子連梳頭的空檔都沒有。為了節省時間,女生清一色留短髮。

當這些孩子從各地“掐尖兒”似的來到了名校,發現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上的碾壓,更多的是理想、見識、執行力上全面的碾壓時,

我們不難想象,他們會產生多麼強烈的無意義感。

徐凱文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位學習和性格都非常優秀的北大同學,某次自殺未遂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原來還站在一塊極其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但是至少心裡知道我在什麼地方。

現在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原來的地方是不對的。

它就變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陸地,時不時感到恐懼。”

這是現代教育的空心病。

20年的時間裡,這些看似優秀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他們將自我價值依託在分數的基礎上,用成績來填補殘缺的樹根,如果這就是他們18年來全部的生存意義,你可以想象,他們進入社會後會經歷怎樣的空虛和迷茫。

繃得太緊的橡筋會斷裂,人也是如此。

畢業之後,這些成績優異的人生活急轉直下,他們渴望成功,但害怕成功會招來懲罰,稍有挫折,就會否定自己的所有努力,於是便出現這樣的人群:

自幼成績優異的孩子,從小就是人中龍鳳,進入大學後發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一抓一大把,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十年後落得個一事無成的境況;

從小被父母要求只管讀書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後,發現學校更看重綜合發展能力,那些成績不如自己但全面發展的孩子脫穎而出,自己拼盡全力也趕不上他們,十年裡過著不如意、不快樂的生活。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04

拿下《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名聲大噪的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因其姣好的外形、博學的才識,臨危不亂的高情商被稱為“詩詞才女”。

今年被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相中,9月將進入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就讀。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我至今記得《中國詩詞大會》比賽的一幕,相比其他選手的謹小慎微,武亦姝搶答時出手迅速,她說:“先搶下來再說,反正我都會。”

這份理直氣壯的自信,來自她多年浸淫文學、多達2000首詩詞的記憶量。

生活中,我們對學霸的印象是這樣的:

6點起床1點睡覺,嚴格遵守學習計劃,每天的學習時間精確到幾點幾分幾秒。

可武亦姝告訴我們,學霸也可以是這樣的:

寢室床頭只放一本陸游的詩詞集,開心就讀詩不開心也讀詩,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樂趣。

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孩子,10年後都怎麼樣了?

我曾收到過一封來訪者的郵件,寄件人是典型的“人生贏家”:學霸,名企,高薪,妻兒和睦。

但他告訴我,他一點也不快樂。

有時候看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生活;

有時候獨自一人公司加班時,會產生辭職離家拋棄一切的衝動;

更多時候,他默默的自怨自艾著,飽受抑鬱折磨。

他的童年記憶裡,幾乎沒有和爸媽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腦海中家庭的概念無比模糊,時至今日,他都感覺自己結婚、生子的經歷彷彿一場夢。

提到家庭,他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仍然是小時候媽媽指著他說:“考不到第一名你就去死!”爸爸嚴厲的責罵他:“別以為你今天考得好就有多了不起!”

如今他事業有成,父母垂垂老矣,卻依然時常責罵他、苛求他,這讓他感到痛苦不已。

他知道自己再這樣下去,早晚也會像父母一樣錯誤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深知這是錯誤的,卻只能按照既定的軌道走下去,為此內心飽受煎熬。

上個世紀70年代,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心流”這個概念。

他認為當人們完全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心流,這個神奇的體驗,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從普通人到天才的轉變。

知乎上,網友們分享了眾多“學霸式心流”的故事:

  • 物理系的小天后半夜回宿舍蹭室友零食吃,興奮的告訴她們,她剛剛做了一個物理實驗,太激動了忘記吃晚飯;
  • 數學系的男孩子廢寢忘食在教室裡討論各種猜想假設,白板上寫滿了公式,快樂的跟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 地理系的牛人把地圖鋪在自己床單上,天天晚上枕著冰島入睡,早晨看著大平洋醒來……

有很多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學霸能夠學十幾個小時還不知疲倦?怎樣才能像他們一樣精力旺盛?

仔細觀察學霸的生活,不難發現:無論是生長在富裕家庭的學霸,還是寒門刻苦讀書的學霸,他們都能夠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專注於學習,享受著學習帶來的心流體驗,即使核電站爆炸了也不為所動。

這種狀態並非來自於精力旺盛,而是學習對他們的大腦刺激非常強烈,如同多巴胺提高帶來的愉悅感一般,能使他們長久的適應並沉浸在學習狀態裡,感覺不到疲倦。

一旦孩子適應了心流帶來的沉浸感,打從心底熱愛做這件事,日積月累中,學習力和自控力就會遠超常人。

這和被父母逼著讀書截然不同,也是看一頁書都要翻幾次手機、讀一行英文都要開幾次小差的人難以想象的體驗。

但正因為有這種體驗,寒門才能出貴子,十年前考入清華,是“學校裡考得最好的那個”;十年後離開學校,依然是“學校裡混得最好的那個”。

高考失利並不能說明你不是一個卓越的人,請相信,從熱愛中誕生出來的強大心流,將在以後的生活裡,給你帶來活的越來越好的能力。

從熱愛中孕育心流,從心流中孕育卓越,足以使人突破自己當前的侷限,獲得真正的智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