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小B媽媽 2019-08-26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孩子哭鬧家長常見的錯誤做法

  • 用沒有原則的安撫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和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以此來暫時地停止孩子的哭鬧。

事實上,父母一味地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自的面對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一種安慰當成自己無理取鬧的工具,對孩子良好性格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 用堅定不移的堅決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受到了中國傳統等級的影響,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說:"不準再哭,馬上給我停止你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接受我的懲罰。"

殊不知,孩子哭鬧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著內心的需求。此時,父母如果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更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委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會產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

父母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虛假共情"。"虛假共情"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導致孩子越哭越大聲。真正的共情,是要學會接納並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孩子哭鬧家長常見的錯誤做法

  • 用沒有原則的安撫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和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以此來暫時地停止孩子的哭鬧。

事實上,父母一味地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自的面對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一種安慰當成自己無理取鬧的工具,對孩子良好性格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 用堅定不移的堅決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受到了中國傳統等級的影響,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說:"不準再哭,馬上給我停止你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接受我的懲罰。"

殊不知,孩子哭鬧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著內心的需求。此時,父母如果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更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委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會產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

父母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虛假共情"。"虛假共情"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導致孩子越哭越大聲。真正的共情,是要學會接納並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面對孩子哭,家長要避免"虛假共情"

  • 第一步,先會聽再感受。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積極共情,過分共情,卻忽略了最樸素的共情方式,那就是學會傾聽。孩子會有情緒的產生,離不開內心的各種想法。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在傾聽的過程中,這孩子內心情緒起伏變化,從而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在身臨其境地去安慰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80年代有一部劇叫做《成長的煩惱》,當父母和最小那個孩子說話的時候,總喜歡把孩子抱到一個桌子上,和孩子平視的進行對話。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重視,也提醒了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專注,認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孩子也更加願意的向父母傾吐自己的內心。

傾聽完孩子的內心之後,父母要學會去接受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對於孩子來說,自我意識不強,對情緒的認識也不夠完全,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一個能夠幫助孩子去了解和總結。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孩子哭鬧家長常見的錯誤做法

  • 用沒有原則的安撫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和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以此來暫時地停止孩子的哭鬧。

事實上,父母一味地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自的面對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一種安慰當成自己無理取鬧的工具,對孩子良好性格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 用堅定不移的堅決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受到了中國傳統等級的影響,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說:"不準再哭,馬上給我停止你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接受我的懲罰。"

殊不知,孩子哭鬧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著內心的需求。此時,父母如果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更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委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會產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

父母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虛假共情"。"虛假共情"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導致孩子越哭越大聲。真正的共情,是要學會接納並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面對孩子哭,家長要避免"虛假共情"

  • 第一步,先會聽再感受。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積極共情,過分共情,卻忽略了最樸素的共情方式,那就是學會傾聽。孩子會有情緒的產生,離不開內心的各種想法。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在傾聽的過程中,這孩子內心情緒起伏變化,從而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在身臨其境地去安慰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80年代有一部劇叫做《成長的煩惱》,當父母和最小那個孩子說話的時候,總喜歡把孩子抱到一個桌子上,和孩子平視的進行對話。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重視,也提醒了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專注,認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孩子也更加願意的向父母傾吐自己的內心。

傾聽完孩子的內心之後,父母要學會去接受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對於孩子來說,自我意識不強,對情緒的認識也不夠完全,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一個能夠幫助孩子去了解和總結。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 第二步,不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我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犯一個誤區。他們會對孩子說:"我能夠理解你這種行為。"事實上父母並沒有完全地去表達,而只是籠籠統統地說出這句話,對於正處於負面情緒的孩子來說是沒有提供有效幫助的。

有時候的理解,並不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很難去接受外界的言語或變化。當孩子想要發洩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發洩的機會,安靜的陪伴,理解的眼神,一個拍肩,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接納和理解,就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孩子哭鬧家長常見的錯誤做法

  • 用沒有原則的安撫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和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以此來暫時地停止孩子的哭鬧。

事實上,父母一味地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自的面對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一種安慰當成自己無理取鬧的工具,對孩子良好性格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 用堅定不移的堅決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受到了中國傳統等級的影響,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說:"不準再哭,馬上給我停止你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接受我的懲罰。"

殊不知,孩子哭鬧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著內心的需求。此時,父母如果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更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委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會產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

父母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虛假共情"。"虛假共情"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導致孩子越哭越大聲。真正的共情,是要學會接納並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面對孩子哭,家長要避免"虛假共情"

  • 第一步,先會聽再感受。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積極共情,過分共情,卻忽略了最樸素的共情方式,那就是學會傾聽。孩子會有情緒的產生,離不開內心的各種想法。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在傾聽的過程中,這孩子內心情緒起伏變化,從而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在身臨其境地去安慰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80年代有一部劇叫做《成長的煩惱》,當父母和最小那個孩子說話的時候,總喜歡把孩子抱到一個桌子上,和孩子平視的進行對話。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重視,也提醒了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專注,認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孩子也更加願意的向父母傾吐自己的內心。

傾聽完孩子的內心之後,父母要學會去接受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對於孩子來說,自我意識不強,對情緒的認識也不夠完全,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一個能夠幫助孩子去了解和總結。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 第二步,不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我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犯一個誤區。他們會對孩子說:"我能夠理解你這種行為。"事實上父母並沒有完全地去表達,而只是籠籠統統地說出這句話,對於正處於負面情緒的孩子來說是沒有提供有效幫助的。

有時候的理解,並不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很難去接受外界的言語或變化。當孩子想要發洩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發洩的機會,安靜的陪伴,理解的眼神,一個拍肩,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接納和理解,就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 第三步,耐心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共情的真正目的是,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從而真正的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幫助孩子解決情緒黑洞的問題。作為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並不意味著這放縱孩的任意行為

共情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耐心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媽媽是超人》節目中,霍思燕,面對孩子突然哭鬧,是做出了令人佩服的舉動。

孩子在節目中因踩到玩具而大哭起來。霍思燕第一時間蹲下來肯定孩子的情緒,摸摸孩子的頭,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

孩子在母親的耐心安撫下,慢慢感受到共情,哭聲也漸漸地變小聲。霍思燕還在安慰孩子的時候,不忘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以自身作為實例,讓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理解。孩子在得到充分的共情之後,越能夠立即的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要多加引導孩子將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尋找解決的辦法。

從共情到說理,充分地調動了孩子的同理心,能夠幫助孩子快速的平復情緒,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潛力,積極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與孩子共情,是要將自己的心放進孩子的世界裡,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有了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信任與支持,並能夠使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堅定自我,更有勇氣和信心。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過後,一家人一起到公園散步。正當我們悠閒地伴隨著晚風,在溫暖月光下散步談心的時候,突然聽見了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叫聲,我們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發生什麼事情。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坐在草坪上大哭,原因是他想要加入其他幾個小朋友的隊伍中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因此內心感到很委屈難受,便開始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安撫孩子說:"不要哭啦,我們自己來玩,媽媽和你玩好不好?"可是母親的安慰似乎沒有效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還越哭越大聲。

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安慰並不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導致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了母親越是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陷入了"虛假共情"。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為什麼越安慰孩子會哭得越嚴重

  • 父母的安慰沒有效果,孩子不買賬。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許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寶寶,不要再哭了。乖乖的,不哭了好不好?"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安慰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被父母接納,所以產生了委屈的心理導致越安慰哭得越大聲。

  • 父母的安慰方式不對,孩子感覺委屈。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格外重要。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或責怪孩子哭鬧的話,比如責怪孩子說:"你怎麼做錯事了還敢哭,真是一個愛哭鬼!"這樣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反而內心會產生更加委屈的情緒,所以,在父母的安慰下哭得越大聲。

  • 孩子感覺被接納了,開始釋放內心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覺得自己已經被接納了,所以更加信任父母,於是,在父母面前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淚水釋放出來。而這時,父母要停止安慰,安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哭上一會,也能夠幫助到孩子釋放內心的陰霾,就不會出現越安慰哭得越大聲的現象。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孩子哭鬧家長常見的錯誤做法

  • 用沒有原則的安撫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和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以此來暫時地停止孩子的哭鬧。

事實上,父母一味地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自的面對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一種安慰當成自己無理取鬧的工具,對孩子良好性格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 用堅定不移的堅決應對聲嘶力竭的哭喊

受到了中國傳統等級的影響,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說:"不準再哭,馬上給我停止你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接受我的懲罰。"

殊不知,孩子哭鬧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著內心的需求。此時,父母如果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更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委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會產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

父母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大聲,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虛假共情"。"虛假共情"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導致孩子越哭越大聲。真正的共情,是要學會接納並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面對孩子哭,家長要避免"虛假共情"

  • 第一步,先會聽再感受。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積極共情,過分共情,卻忽略了最樸素的共情方式,那就是學會傾聽。孩子會有情緒的產生,離不開內心的各種想法。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在傾聽的過程中,這孩子內心情緒起伏變化,從而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在身臨其境地去安慰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80年代有一部劇叫做《成長的煩惱》,當父母和最小那個孩子說話的時候,總喜歡把孩子抱到一個桌子上,和孩子平視的進行對話。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重視,也提醒了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專注,認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孩子也更加願意的向父母傾吐自己的內心。

傾聽完孩子的內心之後,父母要學會去接受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對於孩子來說,自我意識不強,對情緒的認識也不夠完全,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一個能夠幫助孩子去了解和總結。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 第二步,不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我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犯一個誤區。他們會對孩子說:"我能夠理解你這種行為。"事實上父母並沒有完全地去表達,而只是籠籠統統地說出這句話,對於正處於負面情緒的孩子來說是沒有提供有效幫助的。

有時候的理解,並不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很難去接受外界的言語或變化。當孩子想要發洩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發洩的機會,安靜的陪伴,理解的眼神,一個拍肩,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接納和理解,就能夠達到共情的效果。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 第三步,耐心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共情的真正目的是,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從而真正的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幫助孩子解決情緒黑洞的問題。作為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並不意味著這放縱孩的任意行為

共情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耐心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媽媽是超人》節目中,霍思燕,面對孩子突然哭鬧,是做出了令人佩服的舉動。

孩子在節目中因踩到玩具而大哭起來。霍思燕第一時間蹲下來肯定孩子的情緒,摸摸孩子的頭,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

孩子在母親的耐心安撫下,慢慢感受到共情,哭聲也漸漸地變小聲。霍思燕還在安慰孩子的時候,不忘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以自身作為實例,讓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理解。孩子在得到充分的共情之後,越能夠立即的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要多加引導孩子將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尋找解決的辦法。

從共情到說理,充分地調動了孩子的同理心,能夠幫助孩子快速的平復情緒,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潛力,積極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與孩子共情,是要將自己的心放進孩子的世界裡,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有了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信任與支持,並能夠使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堅定自我,更有勇氣和信心。

越安慰哭得越大聲?是家長陷入了“虛假共情”,正確方式要這樣

我是小B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