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原來這個女孩酷愛化妝,初中輟學後想去廣州學化妝,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無奈之下,孩子只好用離家出走來為夢想抗爭。

當母愛變成控制,當情感成為壓力,會讓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只想逃得越遠越好。

黃磊在《小歡喜》幕後採訪中提到:孩子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快樂的人,有尊嚴,能夠很體面的活著,對自我有認識,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不是心理控制,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

2.放下控制慾,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第一,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

武志紅曾提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當媽媽不再扮演孩子的決定者,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時,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96級臺階、幾千次敲打路面,馬路上滾滾的車流。

這是11歲盲童高雅,5年來每天“獨自”上學的場景,而在她“獨自”上學的路上,一直有一位遠遠陪伴她的媽媽。

“我覺得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就希望她能夠獨立,她要堅強、要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媽媽如是說。

盲童小高雅,每天都生活在從容自信、開朗樂觀中。


好的媽媽,不是操控孩子的全部生活,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探索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原來這個女孩酷愛化妝,初中輟學後想去廣州學化妝,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無奈之下,孩子只好用離家出走來為夢想抗爭。

當母愛變成控制,當情感成為壓力,會讓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只想逃得越遠越好。

黃磊在《小歡喜》幕後採訪中提到:孩子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快樂的人,有尊嚴,能夠很體面的活著,對自我有認識,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不是心理控制,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

2.放下控制慾,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第一,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

武志紅曾提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當媽媽不再扮演孩子的決定者,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時,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96級臺階、幾千次敲打路面,馬路上滾滾的車流。

這是11歲盲童高雅,5年來每天“獨自”上學的場景,而在她“獨自”上學的路上,一直有一位遠遠陪伴她的媽媽。

“我覺得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就希望她能夠獨立,她要堅強、要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媽媽如是說。

盲童小高雅,每天都生活在從容自信、開朗樂觀中。


好的媽媽,不是操控孩子的全部生活,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探索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原來這個女孩酷愛化妝,初中輟學後想去廣州學化妝,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無奈之下,孩子只好用離家出走來為夢想抗爭。

當母愛變成控制,當情感成為壓力,會讓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只想逃得越遠越好。

黃磊在《小歡喜》幕後採訪中提到:孩子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快樂的人,有尊嚴,能夠很體面的活著,對自我有認識,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不是心理控制,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

2.放下控制慾,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第一,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

武志紅曾提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當媽媽不再扮演孩子的決定者,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時,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96級臺階、幾千次敲打路面,馬路上滾滾的車流。

這是11歲盲童高雅,5年來每天“獨自”上學的場景,而在她“獨自”上學的路上,一直有一位遠遠陪伴她的媽媽。

“我覺得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就希望她能夠獨立,她要堅強、要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媽媽如是說。

盲童小高雅,每天都生活在從容自信、開朗樂觀中。


好的媽媽,不是操控孩子的全部生活,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探索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相信你的孩子,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才能讓他逐漸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未來在社會上最適合的位置。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媽媽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不用“為你好”來說教,孩子才能接納自己。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對待不斷鬧情緒的兒子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準備吃大餐時,兒子要求媽媽立刻組裝玩具機器人;無法帶走玩具時,兒子崩潰大哭。

胡可每次的第一反應就是站在兒子的角度,充分接納兒子當時的情緒,引導他自主選擇。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原來這個女孩酷愛化妝,初中輟學後想去廣州學化妝,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無奈之下,孩子只好用離家出走來為夢想抗爭。

當母愛變成控制,當情感成為壓力,會讓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只想逃得越遠越好。

黃磊在《小歡喜》幕後採訪中提到:孩子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快樂的人,有尊嚴,能夠很體面的活著,對自我有認識,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不是心理控制,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

2.放下控制慾,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第一,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

武志紅曾提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當媽媽不再扮演孩子的決定者,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時,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96級臺階、幾千次敲打路面,馬路上滾滾的車流。

這是11歲盲童高雅,5年來每天“獨自”上學的場景,而在她“獨自”上學的路上,一直有一位遠遠陪伴她的媽媽。

“我覺得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就希望她能夠獨立,她要堅強、要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媽媽如是說。

盲童小高雅,每天都生活在從容自信、開朗樂觀中。


好的媽媽,不是操控孩子的全部生活,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探索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相信你的孩子,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才能讓他逐漸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未來在社會上最適合的位置。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媽媽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不用“為你好”來說教,孩子才能接納自己。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對待不斷鬧情緒的兒子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準備吃大餐時,兒子要求媽媽立刻組裝玩具機器人;無法帶走玩具時,兒子崩潰大哭。

胡可每次的第一反應就是站在兒子的角度,充分接納兒子當時的情緒,引導他自主選擇。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強加給孩子的“為你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會為愛打上了厚厚的寒霜。當你尊重孩子的感受,不用你的恐慌來束縛孩子,孩子的心就不會被層層防禦包裹。

心理學家李雪說“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

第三, 影響孩子,作孩子的表率

董卿曾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

周亞鬆,是位55歲的媽媽,她的女兒在備考研究生的時候,壓力很大,怕考不上愧對父母。媽媽覺察到女兒的焦慮後,說“考研是大事,媽媽陪你一起備考吧。”

媽媽的樂觀和毅力,給了女兒莫大的激勵。最後母女倆先後考上了同一所學校的研究生,成了“學姐學妹”。

"

《小歡喜》熱播,開播不到一個月,豆瓣評分已經8.2分。

劇中唯一的學霸喬英子,看得讓人心疼。

英子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

媽媽宋倩本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師,然而“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犧牲,同時,她也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從飲食起居、到學習成績、興趣夢想甚至言行舉止,無不在她預先設定好的控制程序裡。

她為了女兒學習,也為了能隨時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在家裡裝了透明的隔音牆;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她制定了高三時間安排表,精確到每天每分鐘;

她每天一大早煲安神補腦湯、燉燕窩,還逼著女兒生吞海蔘,女兒噁心到吐。

而在女兒英子的眼裡,她是個“狠人兒,賊專制”的媽媽。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我們理解這對母女,也心疼這對母女。在媽媽密不透風的“愛”裡,母女倆都迷失了自己,相愛又互相傷害。

網友從這部劇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紛紛感慨:

“你們總會用一句為了你好堵住孩子的嘴,可是英子足夠好了,她想要她的理想有錯嗎?媽媽那不是愛她,那是病態的佔有慾和控制。”

“媽媽確實也需要反思,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才是真的愛孩子。”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裡說: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

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

1.媽媽的控制慾下,是孩子傷痕累累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控制,通常體現在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

行為控制即對孩子制定行為規範,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孩子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

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侵犯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屬於消極教育手段。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近日,一個14歲的少女畫濃妝離家出走,所幸民警在火車站找到了她。

民警在問詢中發現,她給媽媽的備註是“母老虎”,給爸爸的備註是“怕母老虎的人”,令人啼笑皆非。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原來這個女孩酷愛化妝,初中輟學後想去廣州學化妝,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無奈之下,孩子只好用離家出走來為夢想抗爭。

當母愛變成控制,當情感成為壓力,會讓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只想逃得越遠越好。

黃磊在《小歡喜》幕後採訪中提到:孩子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快樂的人,有尊嚴,能夠很體面的活著,對自我有認識,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不是心理控制,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

2.放下控制慾,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第一,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

武志紅曾提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當媽媽不再扮演孩子的決定者,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時,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96級臺階、幾千次敲打路面,馬路上滾滾的車流。

這是11歲盲童高雅,5年來每天“獨自”上學的場景,而在她“獨自”上學的路上,一直有一位遠遠陪伴她的媽媽。

“我覺得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就希望她能夠獨立,她要堅強、要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媽媽如是說。

盲童小高雅,每天都生活在從容自信、開朗樂觀中。


好的媽媽,不是操控孩子的全部生活,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探索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相信你的孩子,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才能讓他逐漸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未來在社會上最適合的位置。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媽媽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不用“為你好”來說教,孩子才能接納自己。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對待不斷鬧情緒的兒子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準備吃大餐時,兒子要求媽媽立刻組裝玩具機器人;無法帶走玩具時,兒子崩潰大哭。

胡可每次的第一反應就是站在兒子的角度,充分接納兒子當時的情緒,引導他自主選擇。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強加給孩子的“為你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會為愛打上了厚厚的寒霜。當你尊重孩子的感受,不用你的恐慌來束縛孩子,孩子的心就不會被層層防禦包裹。

心理學家李雪說“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

第三, 影響孩子,作孩子的表率

董卿曾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

周亞鬆,是位55歲的媽媽,她的女兒在備考研究生的時候,壓力很大,怕考不上愧對父母。媽媽覺察到女兒的焦慮後,說“考研是大事,媽媽陪你一起備考吧。”

媽媽的樂觀和毅力,給了女兒莫大的激勵。最後母女倆先後考上了同一所學校的研究生,成了“學姐學妹”。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一流的媽媽是榜樣。媽媽越有進取心,孩子越勤奮;媽媽越堅持做自己,孩子越獨立。

鄭淵潔曾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作為母親,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如果望子成龍,則要對孩子往“龍”的方向施加影響。對孩子實施了好的影響的母親,待孩子長大成人後,每天都是母親節;反之,每天都是母親劫。”

不是每位普通家庭的媽媽都能陪孩子考研,但每個媽媽至少可以做到:

如果你希望孩子熱愛讀書,你首先要熱愛讀書,營造一個書香環境;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玩手機,你首先要約束自己不吃完飯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如果你希望孩子熱愛運動,你首先要養成健身的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真正的愛,不僅是媽媽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媽媽成為了怎樣的人,給了孩子哪些正面的影響,媽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請放下控制,讓孩子無條件地成為他自己,就象生命之河,生生不息,奔湧向前,儘管會遇見礁石、淺灘,但不可阻擋。

放下控制慾,你的孩子才真正成為你的孩子。

祝願每一位媽媽,內心柔軟,目光堅定;
祝願每一個孩子,心中有片海,眼中有束光。
向上成長,多美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