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地糾結孩子撒謊的行為,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究孩子說謊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1.逃避責罰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為了躲避責罰,就會下意識地編一些理由,否認自己做過的事。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脾氣特別暴躁,每次發現孩子做錯事,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頓胖揍。有一次,朋友兒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玻璃砸破了,害怕打罵,就撒謊說“是哥哥砸破的”……

2.討好大人

以前鄰居家的小孩,每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她媽媽就會給她獎勵,買一隻可愛的小熊、買一個粉紅色的髮夾,或者帶她去遊樂園玩。

可是如果成績不好,她媽媽就會沉著臉,生氣地責問她“為什麼沒考好?是不是最近偷懶了,沒好好學習?你們班xx次次都是第一名,你怎麼……”

時間久了,小朋友就覺得,只有自己成績好,媽媽才喜歡自己。所以沒考好的時候,怕媽媽不高興,就會改分數,謊報成績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地糾結孩子撒謊的行為,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究孩子說謊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1.逃避責罰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為了躲避責罰,就會下意識地編一些理由,否認自己做過的事。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脾氣特別暴躁,每次發現孩子做錯事,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頓胖揍。有一次,朋友兒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玻璃砸破了,害怕打罵,就撒謊說“是哥哥砸破的”……

2.討好大人

以前鄰居家的小孩,每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她媽媽就會給她獎勵,買一隻可愛的小熊、買一個粉紅色的髮夾,或者帶她去遊樂園玩。

可是如果成績不好,她媽媽就會沉著臉,生氣地責問她“為什麼沒考好?是不是最近偷懶了,沒好好學習?你們班xx次次都是第一名,你怎麼……”

時間久了,小朋友就覺得,只有自己成績好,媽媽才喜歡自己。所以沒考好的時候,怕媽媽不高興,就會改分數,謊報成績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3.模仿大人

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大人如果經常當著孩子面說謊,耳濡目染,孩子也很可能會學著說謊。

同事說,兒子磊磊最近總是嚷嚷著放學後讓爸爸接。同事剛開始還小竊喜“自己終於解放了”。後來才知道:孩子爸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在外面偷吃冰淇淋,害怕媽媽說,還和孩子約定“不能告訴媽媽”。

有一次吃完,兒子的手沒有擦乾淨,黏糊糊的,同事就問老公“你是不是給孩子吃冰淇淋了?”同事老公果斷回答“沒有啊”。同事又問寶寶“磊磊,是不是吃冰淇淋了呀?”磊磊快速地看了爸爸一眼,用力搖頭……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地糾結孩子撒謊的行為,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究孩子說謊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1.逃避責罰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為了躲避責罰,就會下意識地編一些理由,否認自己做過的事。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脾氣特別暴躁,每次發現孩子做錯事,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頓胖揍。有一次,朋友兒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玻璃砸破了,害怕打罵,就撒謊說“是哥哥砸破的”……

2.討好大人

以前鄰居家的小孩,每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她媽媽就會給她獎勵,買一隻可愛的小熊、買一個粉紅色的髮夾,或者帶她去遊樂園玩。

可是如果成績不好,她媽媽就會沉著臉,生氣地責問她“為什麼沒考好?是不是最近偷懶了,沒好好學習?你們班xx次次都是第一名,你怎麼……”

時間久了,小朋友就覺得,只有自己成績好,媽媽才喜歡自己。所以沒考好的時候,怕媽媽不高興,就會改分數,謊報成績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3.模仿大人

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大人如果經常當著孩子面說謊,耳濡目染,孩子也很可能會學著說謊。

同事說,兒子磊磊最近總是嚷嚷著放學後讓爸爸接。同事剛開始還小竊喜“自己終於解放了”。後來才知道:孩子爸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在外面偷吃冰淇淋,害怕媽媽說,還和孩子約定“不能告訴媽媽”。

有一次吃完,兒子的手沒有擦乾淨,黏糊糊的,同事就問老公“你是不是給孩子吃冰淇淋了?”同事老公果斷回答“沒有啊”。同事又問寶寶“磊磊,是不是吃冰淇淋了呀?”磊磊快速地看了爸爸一眼,用力搖頭……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面對孩子撒謊,我們怎麼做

1.不要反應過激,不隨意貼標籤

寶媽們要時刻牢記,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以後不再撒謊。打罵對孩子來說,是最沒有效果的方式,而且孩子很可能因為害怕爸媽打罵進一步撒謊。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的謊言,也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說TA是“小騙子”、“撒謊精”。發現孩子撒謊了,一定要保持冷靜。儘量態度溫和,可以和孩子這麼說: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做錯了,改正就好了

想要什麼可以和媽媽說,但不可以自己直接拿哦

你再想想,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罵你的

如果你撒謊,媽媽會很不開心,會更生氣的...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地糾結孩子撒謊的行為,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究孩子說謊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1.逃避責罰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為了躲避責罰,就會下意識地編一些理由,否認自己做過的事。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脾氣特別暴躁,每次發現孩子做錯事,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頓胖揍。有一次,朋友兒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玻璃砸破了,害怕打罵,就撒謊說“是哥哥砸破的”……

2.討好大人

以前鄰居家的小孩,每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她媽媽就會給她獎勵,買一隻可愛的小熊、買一個粉紅色的髮夾,或者帶她去遊樂園玩。

可是如果成績不好,她媽媽就會沉著臉,生氣地責問她“為什麼沒考好?是不是最近偷懶了,沒好好學習?你們班xx次次都是第一名,你怎麼……”

時間久了,小朋友就覺得,只有自己成績好,媽媽才喜歡自己。所以沒考好的時候,怕媽媽不高興,就會改分數,謊報成績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3.模仿大人

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大人如果經常當著孩子面說謊,耳濡目染,孩子也很可能會學著說謊。

同事說,兒子磊磊最近總是嚷嚷著放學後讓爸爸接。同事剛開始還小竊喜“自己終於解放了”。後來才知道:孩子爸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在外面偷吃冰淇淋,害怕媽媽說,還和孩子約定“不能告訴媽媽”。

有一次吃完,兒子的手沒有擦乾淨,黏糊糊的,同事就問老公“你是不是給孩子吃冰淇淋了?”同事老公果斷回答“沒有啊”。同事又問寶寶“磊磊,是不是吃冰淇淋了呀?”磊磊快速地看了爸爸一眼,用力搖頭……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面對孩子撒謊,我們怎麼做

1.不要反應過激,不隨意貼標籤

寶媽們要時刻牢記,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以後不再撒謊。打罵對孩子來說,是最沒有效果的方式,而且孩子很可能因為害怕爸媽打罵進一步撒謊。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的謊言,也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說TA是“小騙子”、“撒謊精”。發現孩子撒謊了,一定要保持冷靜。儘量態度溫和,可以和孩子這麼說: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做錯了,改正就好了

想要什麼可以和媽媽說,但不可以自己直接拿哦

你再想想,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罵你的

如果你撒謊,媽媽會很不開心,會更生氣的...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2.鼓勵誠實,給孩子說“真話”的空間

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誠實的小故事,例如《狼來了》、《匹諾曹》等,一起分析“誠實”的重要性,“說謊”會有怎樣的後果,啟發孩子“誠實”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正面積極的引導,鼓勵TA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當孩子主動認錯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反饋,認可TA積極認錯的行為。當他知道說實話沒有什麼壞處時,他會更樂意做一個誠實的人。

3.降低期望、加強溝通

家長從小有個“舞蹈夢”,覺得會跳舞的孩子很優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夢想,就給孩子張羅著報了好幾個班。然而孩子每次去上舞蹈課,都磨磨蹭蹭、愁容滿面,各種藉口不想去。

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好好跟孩子聊一聊,瞭解孩子的想法,從而決定是否繼續學習跳舞。花時間觀察一下孩子擅長的領域,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後,再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孩子會更感興趣,學得更起勁。

"

樂樂昨天“撒謊”了。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樂樂很喜歡吃。但擔心她吃多了蛀牙,於是提前約定好“每天只能吃一塊”,樂樂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昨天我在忙工作,就讓她自己去取巧克力。

忙完工作,無意中瞥了一眼巧克力盒,發現少了好幾塊。

我去找樂樂,問:“樂樂,你今天是不是多吃了巧克力呀?”

樂樂搖頭:“沒有。”

我:“真的沒有嗎?”

樂樂明顯底氣不足地 “嗯”了一聲。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這一刻,我突然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麼應對,是“戳穿她,教訓一下呢”,還是“假裝相信她,暫時忽略這一次”?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小事,決定和大家聊聊孩子撒謊這件事。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不可怕

在我們的意識裡,“說謊”好像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發現孩子說謊,我們就變得膽戰心驚,生怕孩子誤入歧途,成為一個品行不端、不誠實、愛騙人的“壞”孩子。

其實,說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談謊色變”。

這個年齡的小孩,他們並不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也不是真的要欺騙誰,他們只是想通過“撒謊”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小需求。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及少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在撒謊;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

是不是很驚訝?明白是非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撒謊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地糾結孩子撒謊的行為,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究孩子說謊背後的深層原因,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1.逃避責罰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為了躲避責罰,就會下意識地編一些理由,否認自己做過的事。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脾氣特別暴躁,每次發現孩子做錯事,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頓胖揍。有一次,朋友兒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玻璃砸破了,害怕打罵,就撒謊說“是哥哥砸破的”……

2.討好大人

以前鄰居家的小孩,每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她媽媽就會給她獎勵,買一隻可愛的小熊、買一個粉紅色的髮夾,或者帶她去遊樂園玩。

可是如果成績不好,她媽媽就會沉著臉,生氣地責問她“為什麼沒考好?是不是最近偷懶了,沒好好學習?你們班xx次次都是第一名,你怎麼……”

時間久了,小朋友就覺得,只有自己成績好,媽媽才喜歡自己。所以沒考好的時候,怕媽媽不高興,就會改分數,謊報成績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3.模仿大人

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大人如果經常當著孩子面說謊,耳濡目染,孩子也很可能會學著說謊。

同事說,兒子磊磊最近總是嚷嚷著放學後讓爸爸接。同事剛開始還小竊喜“自己終於解放了”。後來才知道:孩子爸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在外面偷吃冰淇淋,害怕媽媽說,還和孩子約定“不能告訴媽媽”。

有一次吃完,兒子的手沒有擦乾淨,黏糊糊的,同事就問老公“你是不是給孩子吃冰淇淋了?”同事老公果斷回答“沒有啊”。同事又問寶寶“磊磊,是不是吃冰淇淋了呀?”磊磊快速地看了爸爸一眼,用力搖頭……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面對孩子撒謊,我們怎麼做

1.不要反應過激,不隨意貼標籤

寶媽們要時刻牢記,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以後不再撒謊。打罵對孩子來說,是最沒有效果的方式,而且孩子很可能因為害怕爸媽打罵進一步撒謊。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的謊言,也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說TA是“小騙子”、“撒謊精”。發現孩子撒謊了,一定要保持冷靜。儘量態度溫和,可以和孩子這麼說: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做錯了,改正就好了

想要什麼可以和媽媽說,但不可以自己直接拿哦

你再想想,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罵你的

如果你撒謊,媽媽會很不開心,會更生氣的...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2.鼓勵誠實,給孩子說“真話”的空間

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誠實的小故事,例如《狼來了》、《匹諾曹》等,一起分析“誠實”的重要性,“說謊”會有怎樣的後果,啟發孩子“誠實”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正面積極的引導,鼓勵TA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當孩子主動認錯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反饋,認可TA積極認錯的行為。當他知道說實話沒有什麼壞處時,他會更樂意做一個誠實的人。

3.降低期望、加強溝通

家長從小有個“舞蹈夢”,覺得會跳舞的孩子很優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夢想,就給孩子張羅著報了好幾個班。然而孩子每次去上舞蹈課,都磨磨蹭蹭、愁容滿面,各種藉口不想去。

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好好跟孩子聊一聊,瞭解孩子的想法,從而決定是否繼續學習跳舞。花時間觀察一下孩子擅長的領域,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後,再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孩子會更感興趣,學得更起勁。

“媽媽,我沒有、不是我…”,孩子的謊話到底要不要“戳穿”?

4.以身作則、言而有信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驗證那些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是否更傾向於歪曲事實,實驗結果表明: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中有88%的孩子有撒謊行為。

這告訴我們:既然答應了孩子,就要努力做到,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答應孩子星期六帶他們去動物園玩兒,不能因為天氣炎熱就偷懶,說“明天再去”,明天又和孩子說“下週去”,明日復明日,孩子不但會覺得很失望,而且可能很難再相信父母了。

“說謊”是孩子身心發展的一個自然階段,瞭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正面引導遠比直接拆穿、爭執對錯重要得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完善自己,逐漸減少撒謊,粑粑麻麻們不用過於擔心哦。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孩子撒謊的事呢?都是怎麼解決的,期待你們的分享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