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不完美媽媽 高考 大學 中考 小升初 春花育兒 2019-06-18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一開始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認為孩子的轉折點全部都在升學上,比如小升初,還有中考和高考,所以每一次升學考試都格外重視,其實對於孩子們來說,給他們創造主動學習的意識更重要,升學考試只是用來檢驗學習成果的,並不能作為孩子奮鬥努力的目標。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青春期之外還有一個需要家長注意的關鍵期,在這個時候家長多用心輔導孩子,將來中考高考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四年級到五年級是比高考還關鍵的時期

現在的孩子一般過了10歲以後,就開始在為青春期的轉變做準備,大家都知道孩子在青春期情緒會很不穩定,獨立意識強烈,想要和父母“劃清界限”,做什麼事都想要自己完成,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心情和自我意識。

不要認為他們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對,他們的不聽話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希望父母能夠把自己當做一個成年人對待。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為人處世,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想法並不一定符合常理也不一定對,但是他們堅信自己才是對的。

家長這個時候要幫助孩子彌補因為社會經驗不足而導致的對事情看法的不全面,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

1. 找出孩子情緒變化原因

孩子的情緒看起來是突然變化的,其實隱藏在背後一定都有原因,家長要根據觀察來找出他們突然變化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但是談話不能是很正式的那種,比如說吃飯的時候閒聊,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出門遛彎的時候旁敲側擊的問一下。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要明白孩子口中所謂的煩惱,有時候並不是情緒變化的真正原因,而是這個時候的他們需要尊重和獨立,如果父母能夠在聽完孩子的煩惱之後,給與他們鼓勵和支持,其實就會讓孩子的心緒平復下來,因為他們得到了想要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因為情緒波動大,反而更容易被感動,只需要父母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和改變說話態度,孩子就能感受得到。

這樣也會讓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更願意去努力,而不是為了反抗爸媽而故意擺出不願意學習的態度,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隻從學習成績上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父母越糾正,孩子就越叛逆,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2.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不好的情緒

在叛逆期的時候,孩子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開始從家庭轉移到學校,因為他們開始願意接觸社會和外面更加廣闊的天空,對於同學之間的友誼他們會更看重。

此時的父母內心難免失落,從小到大孩子都是圍著爸爸媽媽轉,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祕密,有了自己的小團體,很多事情都不會和父母商量了。

但是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情緒,還是會帶回家裡發洩,因為家是他們內心當中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地方。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憤怒,傷心,家長不要過多指責,覺得他們是無理取鬧,或許原因不在父母,但是家庭是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的地方。

這個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和平常一樣,如果他們需要安慰,父母再上場安慰孩子,如果他們沒有發出需要幫助的信號,只是發洩情緒的話,父母就不需要做什麼額外的事情。

最糟的做法就是父母覺得自己沒有和孩子產生矛盾,但是孩子卻把火氣撒到自己頭上,認為很不可理喻,於是就和孩子吵架,這樣只會讓他們內心的矛盾更加激化,從而造成溝通隔閡甚至是家中不良情緒的產生。

這樣的不良情緒自然就會影響到學習,因為帶著怒氣寫作業,肯定無法專注精神,完成作業都是一個問題,更別說提成績了。

3.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10歲差不多是孩子四五年級的時候,這個時候雖然還沒有完全進入青春期,但是他們的情緒已經開始有了波動,趁著這個階段正好就是家長訓練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最好時機。

孩子有了自己認為對與是非對錯的評判標準,他們會認為父母與自己之間有隔閡,不願意多和父母交流和溝通。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就是因為不溝通反而會造成情緒逐漸惡化,想要讓孩子情緒得到紓解和控制,父母先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信號:有壞情緒或者是讓自己煩心的事情,可以說出來,和爸媽一起分享心理就會舒服很多。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厭學的情緒,家長先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

學習並不是為了考高分上大學,這都是為了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手段,不管孩子喜歡什麼最後想要做什麼樣的人,必須先要接受教育。

教育是所有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階梯,之所以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開始出現厭學,原因之一就是小時候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因為10歲之前孩子已經習慣了聽從父母的指令,不會過多的考慮為什麼。

但是到了十歲之後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會對學習這種枯燥的事情產生質疑,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不給孩子做引導的話,他們就會認為學習只是一項任務,一種為了應付父母的苦差事。

再加上到了四年級之後,學習難度開始增加,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的成績開始下滑,只是單純的認為是因為孩子不努力造成的,於是就責怪或者是更加嚴格要求孩子。

孩子本身情緒就開始波動,對為什麼學習有質疑,加上父母不管不顧的一味要求自己努力學習,三重壓迫之下,自然就會出現學習成績不理想。

所以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先要明白四年級之後學習難度會大幅度上升,此時孩子的內心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為即將到來的青春期做準備。

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厭學,而是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產生了質疑,父母應該從孩子生理角度出發,理解孩子此時內心的想法,多疏導和鼓勵,而不是批評和指責。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為了避免孩子在四年級之後產生厭學情緒,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做起:

1.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而學

讓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關注學習,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未來,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而家長最常用的說辭“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沒有好工作。”

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學習只是為了工作,功利性太強。

要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今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個時期的孩子剛好處於思想獨立階段,讓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好符合獨立的願望,就會改變對學習的看法,不是為了任何人去學,而是為了自己而學。

2. 不要過多關注成績

對於父母來說,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大多數都是從成績上來看的,但是這樣只關注成績會讓孩子壓力很大。

學習的過程家長並不瞭解,只表揚高分,打壓低分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學習的過程不重要,只有分數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多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不是隻看最終的成績。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3. 樹立自信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管成績是不是足夠好,關鍵是要有對學習的信心,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家長都要鼓勵孩子,而不是總拿班級排名年級排名來打擊孩子。

尤其是成績一直處於中流的孩子,其實只有努努力就能看到效果,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進步有所鼓勵,讓他們看不到學習的盼頭,就形成了得過且過的心理,沒有積極性再努力的信心。

父母可以運用積極的暗示,來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聰明,很適合學習,這樣時間長了,就能夠講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4. 靈活陪讀

對於陪寫作業來說,到了孩子四年級之後家長也要適當改變一下策略,不需要再手把手的教寫作業,而是時不時的過來看一眼就走,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想要的是獨立而不是陪伴,父母全程在孩子身邊寫作業的話,會讓孩子因為牴觸而干擾了學習的專注度,反而寫不好作業。

孩子成績下滑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做對了,高考不發愁

5. 給孩子一個好習慣養成的環境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這個時候是樹立孩子良好習慣的最好階段,父母可以趁著這個時候培養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孩子其實已經對於道德有了屬於自己的理解,家長可以從旁輔助,通過分析和評價來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雖然此時的孩子渴望獨立,但是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他們欠缺的東西還有很多。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此時的孩子雖然需要管教,但是父母要採用潛移默化的管教方式,而不是強制性的規定和強硬的手段。

要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形成的特殊心理需求。只有在四年級打好學習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來在中考和高考的時候才能不費吹灰之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