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羊駝媽媽 2019-08-23
"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越來也多的年輕家長開始注意其孩子的品行教育,重視孩子有教養行為態度的養成。但是,父母的這種相對嚴肅的教養理念,很容易遭到老人們的否定。老人們認為孩子還小,家長的過分嚴格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較真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意義。這種家庭教育上的較真是否可取呢?

朋友在對寶寶的教育上時常會與婆婆發生分歧。如今寶寶3歲了,朋友認為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規範,設定一些生活中的規矩很有必要。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還小,過多的規矩和教育原則會讓孩子很受束縛,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朋友覺得孩子如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意識,為孩子設定規矩並且監督孩子執行很有必要。而婆婆則認為小孩子即使不守規矩也不會造成大影響,發生點小錯誤完全沒關係。兩代人觀念極其不一致,朋友也很苦惱。

"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越來也多的年輕家長開始注意其孩子的品行教育,重視孩子有教養行為態度的養成。但是,父母的這種相對嚴肅的教養理念,很容易遭到老人們的否定。老人們認為孩子還小,家長的過分嚴格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較真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意義。這種家庭教育上的較真是否可取呢?

朋友在對寶寶的教育上時常會與婆婆發生分歧。如今寶寶3歲了,朋友認為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規範,設定一些生活中的規矩很有必要。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還小,過多的規矩和教育原則會讓孩子很受束縛,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朋友覺得孩子如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意識,為孩子設定規矩並且監督孩子執行很有必要。而婆婆則認為小孩子即使不守規矩也不會造成大影響,發生點小錯誤完全沒關係。兩代人觀念極其不一致,朋友也很苦惱。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顯然,朋友家的分歧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小孩子犯錯沒關係的寵溺式教育方式,一種是孩子的行為就應該從小被規範的較真式教育方式。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行為意識,這時的行為規範很有必要。

一、父母和孩子“較真”的必要性:

1.有利於孩子言行的規範

父母較真的態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孩子的言行及時的得到規範。家長的態度清晰明確,更加能夠得到孩子正面的迴應。孩子的行為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干預和引導,勢必為他人造成困擾,也影響良好行為表達方式的建立。

2.有利於孩子是非觀的建立

父母的原則清晰、底線明確更加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的是非對錯。不會抱著僥倖心理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試探。當是非觀得以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感就會有所增強,在幼兒期養成的行為習慣更有可能會被堅持下去。

3.有利於孩子需要承擔責任的意識建立

家長的較真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堅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明白自身的行為與相應的責任有關聯時,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不會因為無所顧忌而恣意妄為。同時,孩子承擔責任的行為也有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越來也多的年輕家長開始注意其孩子的品行教育,重視孩子有教養行為態度的養成。但是,父母的這種相對嚴肅的教養理念,很容易遭到老人們的否定。老人們認為孩子還小,家長的過分嚴格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較真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意義。這種家庭教育上的較真是否可取呢?

朋友在對寶寶的教育上時常會與婆婆發生分歧。如今寶寶3歲了,朋友認為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規範,設定一些生活中的規矩很有必要。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還小,過多的規矩和教育原則會讓孩子很受束縛,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朋友覺得孩子如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意識,為孩子設定規矩並且監督孩子執行很有必要。而婆婆則認為小孩子即使不守規矩也不會造成大影響,發生點小錯誤完全沒關係。兩代人觀念極其不一致,朋友也很苦惱。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顯然,朋友家的分歧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小孩子犯錯沒關係的寵溺式教育方式,一種是孩子的行為就應該從小被規範的較真式教育方式。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行為意識,這時的行為規範很有必要。

一、父母和孩子“較真”的必要性:

1.有利於孩子言行的規範

父母較真的態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孩子的言行及時的得到規範。家長的態度清晰明確,更加能夠得到孩子正面的迴應。孩子的行為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干預和引導,勢必為他人造成困擾,也影響良好行為表達方式的建立。

2.有利於孩子是非觀的建立

父母的原則清晰、底線明確更加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的是非對錯。不會抱著僥倖心理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試探。當是非觀得以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感就會有所增強,在幼兒期養成的行為習慣更有可能會被堅持下去。

3.有利於孩子需要承擔責任的意識建立

家長的較真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堅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明白自身的行為與相應的責任有關聯時,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不會因為無所顧忌而恣意妄為。同時,孩子承擔責任的行為也有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家長在教育方式上願意較真,並非是對孩子的過分嚴苛,更多時候這種較真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注重在生活中具體的情景或者細節上的把握,抓住適當的時機,較真會成為孩子行為糾正的最佳施行原則。

二、和孩子哪些方面要“較真”?

1.尊重與謙讓

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行為也要有所約束,比如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不對家長過分的依賴。尊重家長的勞動成功,不隨意的破壞和拒絕,這些與家人間的尊重,更加有助於孩子的行為教養形成。懂得謙讓也是一種美德,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會使得孩子更有人格魅力。

2.誠信與不說謊

不輕易的對父母說謊,比如說依靠說謊此來推脫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盡力去完成,這種誠信的態度使得孩子更加能夠言而有信。這對於行為控制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家長有意識的監督和提醒,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誠信認知。

3.言行有禮貌

教導孩子待人有禮貌,避免孩子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者行為產生。孩子有禮貌的態度更加能夠使孩子融入集體環境中,與同伴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一些。同時有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使寶寶的行為有一定的分寸感。

"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越來也多的年輕家長開始注意其孩子的品行教育,重視孩子有教養行為態度的養成。但是,父母的這種相對嚴肅的教養理念,很容易遭到老人們的否定。老人們認為孩子還小,家長的過分嚴格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較真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意義。這種家庭教育上的較真是否可取呢?

朋友在對寶寶的教育上時常會與婆婆發生分歧。如今寶寶3歲了,朋友認為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規範,設定一些生活中的規矩很有必要。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還小,過多的規矩和教育原則會讓孩子很受束縛,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朋友覺得孩子如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意識,為孩子設定規矩並且監督孩子執行很有必要。而婆婆則認為小孩子即使不守規矩也不會造成大影響,發生點小錯誤完全沒關係。兩代人觀念極其不一致,朋友也很苦惱。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顯然,朋友家的分歧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小孩子犯錯沒關係的寵溺式教育方式,一種是孩子的行為就應該從小被規範的較真式教育方式。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行為意識,這時的行為規範很有必要。

一、父母和孩子“較真”的必要性:

1.有利於孩子言行的規範

父母較真的態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孩子的言行及時的得到規範。家長的態度清晰明確,更加能夠得到孩子正面的迴應。孩子的行為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干預和引導,勢必為他人造成困擾,也影響良好行為表達方式的建立。

2.有利於孩子是非觀的建立

父母的原則清晰、底線明確更加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的是非對錯。不會抱著僥倖心理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試探。當是非觀得以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感就會有所增強,在幼兒期養成的行為習慣更有可能會被堅持下去。

3.有利於孩子需要承擔責任的意識建立

家長的較真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堅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明白自身的行為與相應的責任有關聯時,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不會因為無所顧忌而恣意妄為。同時,孩子承擔責任的行為也有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家長在教育方式上願意較真,並非是對孩子的過分嚴苛,更多時候這種較真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注重在生活中具體的情景或者細節上的把握,抓住適當的時機,較真會成為孩子行為糾正的最佳施行原則。

二、和孩子哪些方面要“較真”?

1.尊重與謙讓

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行為也要有所約束,比如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不對家長過分的依賴。尊重家長的勞動成功,不隨意的破壞和拒絕,這些與家人間的尊重,更加有助於孩子的行為教養形成。懂得謙讓也是一種美德,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會使得孩子更有人格魅力。

2.誠信與不說謊

不輕易的對父母說謊,比如說依靠說謊此來推脫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盡力去完成,這種誠信的態度使得孩子更加能夠言而有信。這對於行為控制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家長有意識的監督和提醒,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誠信認知。

3.言行有禮貌

教導孩子待人有禮貌,避免孩子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者行為產生。孩子有禮貌的態度更加能夠使孩子融入集體環境中,與同伴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一些。同時有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使寶寶的行為有一定的分寸感。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雖然這些方面看起來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行為表現,但是當家長有意識的設定規矩時,孩子的規則意識會逐漸被培養起來。懂得較真的家長,孩子的這種規則意識就會被越早的建立,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引導也會很有幫助。

三、和孩子“較真”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問題:

·避免直接粗暴的批評和指責

較真並不意味著父母只能以批評、訓斥等嚴厲的教育來引導孩子。粗暴的指責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有逆反、牴觸的心理產生,或者是心理狀態上過度的膽怯、自卑。溫柔而堅定的提醒和監督就是不錯的切入點。

·就事論事,不對孩子輕易下定義

父母應該做到只針對事情本身來進行討論,不要隨意的去評判孩子,這種隨意的下定義行為,會使得孩子的內心有被誤解的感受,同時對孩子形成不恰當的心理暗示,使得孩子的行為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不得不說這其中有一定的情緒化表達,而這些情緒化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會有幫助,反而阻礙孩子正確認知的形成。

·不輕易的改變原則和底線

父母的較真體現在不輕易的做出妥協上,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是對父母教育底線的一種試探。當父母選擇不輕易的更改原則時,孩子會接收到行為邊界的反饋。進而明白自己的哭鬧並不會起到作用,於是試圖按照父母的引導來進行改變。當父母輕易的就妥協後,再想要建立起規則就會越發的困難了。

"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越來也多的年輕家長開始注意其孩子的品行教育,重視孩子有教養行為態度的養成。但是,父母的這種相對嚴肅的教養理念,很容易遭到老人們的否定。老人們認為孩子還小,家長的過分嚴格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較真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意義。這種家庭教育上的較真是否可取呢?

朋友在對寶寶的教育上時常會與婆婆發生分歧。如今寶寶3歲了,朋友認為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規範,設定一些生活中的規矩很有必要。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還小,過多的規矩和教育原則會讓孩子很受束縛,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朋友覺得孩子如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意識,為孩子設定規矩並且監督孩子執行很有必要。而婆婆則認為小孩子即使不守規矩也不會造成大影響,發生點小錯誤完全沒關係。兩代人觀念極其不一致,朋友也很苦惱。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顯然,朋友家的分歧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小孩子犯錯沒關係的寵溺式教育方式,一種是孩子的行為就應該從小被規範的較真式教育方式。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行為意識,這時的行為規範很有必要。

一、父母和孩子“較真”的必要性:

1.有利於孩子言行的規範

父母較真的態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孩子的言行及時的得到規範。家長的態度清晰明確,更加能夠得到孩子正面的迴應。孩子的行為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干預和引導,勢必為他人造成困擾,也影響良好行為表達方式的建立。

2.有利於孩子是非觀的建立

父母的原則清晰、底線明確更加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的是非對錯。不會抱著僥倖心理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試探。當是非觀得以建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感就會有所增強,在幼兒期養成的行為習慣更有可能會被堅持下去。

3.有利於孩子需要承擔責任的意識建立

家長的較真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堅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明白自身的行為與相應的責任有關聯時,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不會因為無所顧忌而恣意妄為。同時,孩子承擔責任的行為也有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家長在教育方式上願意較真,並非是對孩子的過分嚴苛,更多時候這種較真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注重在生活中具體的情景或者細節上的把握,抓住適當的時機,較真會成為孩子行為糾正的最佳施行原則。

二、和孩子哪些方面要“較真”?

1.尊重與謙讓

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行為也要有所約束,比如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不對家長過分的依賴。尊重家長的勞動成功,不隨意的破壞和拒絕,這些與家人間的尊重,更加有助於孩子的行為教養形成。懂得謙讓也是一種美德,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會使得孩子更有人格魅力。

2.誠信與不說謊

不輕易的對父母說謊,比如說依靠說謊此來推脫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盡力去完成,這種誠信的態度使得孩子更加能夠言而有信。這對於行為控制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家長有意識的監督和提醒,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誠信認知。

3.言行有禮貌

教導孩子待人有禮貌,避免孩子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者行為產生。孩子有禮貌的態度更加能夠使孩子融入集體環境中,與同伴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一些。同時有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使寶寶的行為有一定的分寸感。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雖然這些方面看起來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行為表現,但是當家長有意識的設定規矩時,孩子的規則意識會逐漸被培養起來。懂得較真的家長,孩子的這種規則意識就會被越早的建立,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引導也會很有幫助。

三、和孩子“較真”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問題:

·避免直接粗暴的批評和指責

較真並不意味著父母只能以批評、訓斥等嚴厲的教育來引導孩子。粗暴的指責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有逆反、牴觸的心理產生,或者是心理狀態上過度的膽怯、自卑。溫柔而堅定的提醒和監督就是不錯的切入點。

·就事論事,不對孩子輕易下定義

父母應該做到只針對事情本身來進行討論,不要隨意的去評判孩子,這種隨意的下定義行為,會使得孩子的內心有被誤解的感受,同時對孩子形成不恰當的心理暗示,使得孩子的行為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不得不說這其中有一定的情緒化表達,而這些情緒化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會有幫助,反而阻礙孩子正確認知的形成。

·不輕易的改變原則和底線

父母的較真體現在不輕易的做出妥協上,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是對父母教育底線的一種試探。當父母選擇不輕易的更改原則時,孩子會接收到行為邊界的反饋。進而明白自己的哭鬧並不會起到作用,於是試圖按照父母的引導來進行改變。當父母輕易的就妥協後,再想要建立起規則就會越發的困難了。

想讓孩子有教養?這些方面家長該“較真”,千萬別“手軟”

當家長有較真的意識後,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得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一些,也更加可能會得到孩子的積極回饋。“孩子還小”顯然不是父母邊界感模糊的教育方式的藉口,對孩子沒有邊界感的過分寵溺使得孩子的言行偏差無法得到及時的改善。家長適度的較真,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相處的時期很有必要,它將會使孩子行為更加有分寸感。

大家對孩子的行為規範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對家長的較真教育方式是否贊同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我是羊駝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