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約翰.華生

論證動物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和控制的,約翰.華生在他四十二歲的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嬰兒為本體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每日關注十分科學,輕鬆學習育兒知識~

他用一些報酬,從一位單身母親手中交換了僅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把只有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放在一間屋子裡,然後不斷的給他帶來一些毛絨玩具,然後到小狗小貓小兔子小白鼠。

這個觀察實驗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小艾伯特已經可以融入這些小動物的世界,一起互動。約翰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行為實驗。

約翰清理了屋子裡的其他物件,只留下了一隻實驗小白鼠,每當小艾伯特主動觸碰小白鼠的時候,約翰華生就會用鐵棒在孩子身後擊打牆面,通過撞擊聲驚嚇小艾伯特,讓孩子對這種反射產生陰影。

以此往復,每當小艾伯特要碰觸白鼠時,他都敲擊鐵棒。直到後來,白鼠再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就算沒有鐵棒敲擊的聲音,小艾伯特都嚇得大哭起來。

實驗最後,不只是小白鼠,就連小兔子小狗,甚至是帶有毛皮的大衣都會讓小艾伯特嚇得哭出來。

實驗成功的約翰華生高興的不能自已,他為此向世界證明了他的新理論,他向世人宣告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後天所改變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成功改變的。

這個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轟動了當時的美國各基層,由此還推行出了各類的獨立育兒方法,例如哭聲免疫、獨立睡眠等。

在這種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孩子的特性教育一直影響著美國教育幾十年,他們更主張不將過多的將感情帶到孩子的身上。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約翰.華生

論證動物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和控制的,約翰.華生在他四十二歲的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嬰兒為本體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每日關注十分科學,輕鬆學習育兒知識~

他用一些報酬,從一位單身母親手中交換了僅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把只有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放在一間屋子裡,然後不斷的給他帶來一些毛絨玩具,然後到小狗小貓小兔子小白鼠。

這個觀察實驗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小艾伯特已經可以融入這些小動物的世界,一起互動。約翰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行為實驗。

約翰清理了屋子裡的其他物件,只留下了一隻實驗小白鼠,每當小艾伯特主動觸碰小白鼠的時候,約翰華生就會用鐵棒在孩子身後擊打牆面,通過撞擊聲驚嚇小艾伯特,讓孩子對這種反射產生陰影。

以此往復,每當小艾伯特要碰觸白鼠時,他都敲擊鐵棒。直到後來,白鼠再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就算沒有鐵棒敲擊的聲音,小艾伯特都嚇得大哭起來。

實驗最後,不只是小白鼠,就連小兔子小狗,甚至是帶有毛皮的大衣都會讓小艾伯特嚇得哭出來。

實驗成功的約翰華生高興的不能自已,他為此向世界證明了他的新理論,他向世人宣告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後天所改變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成功改變的。

這個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轟動了當時的美國各基層,由此還推行出了各類的獨立育兒方法,例如哭聲免疫、獨立睡眠等。

在這種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孩子的特性教育一直影響著美國教育幾十年,他們更主張不將過多的將感情帶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但人們並不知道的是,那位小艾伯特在五年後就因為腦積水去世了。

在約翰華生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對父親的這種行為教育並不能贊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偏激教育影響,約翰的長子更是在成年後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種育兒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許多美國人在成年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直到四十年後的1959年,隨著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這摧毀了美國成百上千萬兒童的教育方式才被人們質疑。

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一個獨立的小屋子裡面,遠離母親的陪伴。

哈洛在一個獨立的小房間裡分隔成了兩個空間,一邊安置了由鐵絲圍繞製作的“鐵絲媽媽”,並在鐵絲媽媽的頂部安裝了兩個24小時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邊則安置了由絨布纏繞製成的“絨布媽媽”,但不提供任何食物。

按照常理來說,生物應該會本能的去尋找那隻能帶給它食物的母親。

但結果卻大大的驚了所有人的眼睛。

實驗持續了一百多天,在這段時間裡,小猴寶寶除了餓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才會主動去接觸“鐵絲媽媽”,找點食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裡,猴寶寶都是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裡,不肯離開。

這種結論無疑推翻了華生的教育理論,母愛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通過後期的訓練便可以達到目的,過度的母愛只會讓孩子變得無能。

實驗人員將蜘蛛帶入房間後,猴寶寶會因為過度驚嚇牢牢抓住“絨布媽媽”,埋在“媽媽”的懷裡。

哈洛觀察到在一百多天後,小猴子的心理產生了一些問題,無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甚至成年後也無法交配。

哈洛看到問題後研究改造了“絨布媽媽”,他讓“媽媽”可以左右搖晃,並根據猴寶寶的行為動作做出簡單的反饋。

這樣一百多天,小猴子就和正常的猴子沒有什麼區別了,同樣是一隻身心健康,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固然重要,但矯枉過正,讓孩子成為一個早早就獨立的“小大人”真的好嗎?

我們渴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大展宏圖,能夠更早的獨立,這樣才能在今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殘酷考驗。也許這樣早早的逼迫孩子從表面上看家長是滿意的,但是究其根本,給孩子一個沒有關愛的童年,是否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學會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呢,從小缺乏愛的教育,又是否可以通過愛的教育來培育下一代呢?

所謂教育也提倡德智體美勞的結合,並沒有強迫要求孩子早早獨立,缺乏關愛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天性和發展方向,如果強硬的去改變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創。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約翰.華生

論證動物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和控制的,約翰.華生在他四十二歲的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嬰兒為本體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每日關注十分科學,輕鬆學習育兒知識~

他用一些報酬,從一位單身母親手中交換了僅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把只有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放在一間屋子裡,然後不斷的給他帶來一些毛絨玩具,然後到小狗小貓小兔子小白鼠。

這個觀察實驗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小艾伯特已經可以融入這些小動物的世界,一起互動。約翰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行為實驗。

約翰清理了屋子裡的其他物件,只留下了一隻實驗小白鼠,每當小艾伯特主動觸碰小白鼠的時候,約翰華生就會用鐵棒在孩子身後擊打牆面,通過撞擊聲驚嚇小艾伯特,讓孩子對這種反射產生陰影。

以此往復,每當小艾伯特要碰觸白鼠時,他都敲擊鐵棒。直到後來,白鼠再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就算沒有鐵棒敲擊的聲音,小艾伯特都嚇得大哭起來。

實驗最後,不只是小白鼠,就連小兔子小狗,甚至是帶有毛皮的大衣都會讓小艾伯特嚇得哭出來。

實驗成功的約翰華生高興的不能自已,他為此向世界證明了他的新理論,他向世人宣告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後天所改變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成功改變的。

這個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轟動了當時的美國各基層,由此還推行出了各類的獨立育兒方法,例如哭聲免疫、獨立睡眠等。

在這種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孩子的特性教育一直影響著美國教育幾十年,他們更主張不將過多的將感情帶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但人們並不知道的是,那位小艾伯特在五年後就因為腦積水去世了。

在約翰華生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對父親的這種行為教育並不能贊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偏激教育影響,約翰的長子更是在成年後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種育兒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許多美國人在成年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直到四十年後的1959年,隨著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這摧毀了美國成百上千萬兒童的教育方式才被人們質疑。

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一個獨立的小屋子裡面,遠離母親的陪伴。

哈洛在一個獨立的小房間裡分隔成了兩個空間,一邊安置了由鐵絲圍繞製作的“鐵絲媽媽”,並在鐵絲媽媽的頂部安裝了兩個24小時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邊則安置了由絨布纏繞製成的“絨布媽媽”,但不提供任何食物。

按照常理來說,生物應該會本能的去尋找那隻能帶給它食物的母親。

但結果卻大大的驚了所有人的眼睛。

實驗持續了一百多天,在這段時間裡,小猴寶寶除了餓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才會主動去接觸“鐵絲媽媽”,找點食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裡,猴寶寶都是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裡,不肯離開。

這種結論無疑推翻了華生的教育理論,母愛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通過後期的訓練便可以達到目的,過度的母愛只會讓孩子變得無能。

實驗人員將蜘蛛帶入房間後,猴寶寶會因為過度驚嚇牢牢抓住“絨布媽媽”,埋在“媽媽”的懷裡。

哈洛觀察到在一百多天後,小猴子的心理產生了一些問題,無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甚至成年後也無法交配。

哈洛看到問題後研究改造了“絨布媽媽”,他讓“媽媽”可以左右搖晃,並根據猴寶寶的行為動作做出簡單的反饋。

這樣一百多天,小猴子就和正常的猴子沒有什麼區別了,同樣是一隻身心健康,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固然重要,但矯枉過正,讓孩子成為一個早早就獨立的“小大人”真的好嗎?

我們渴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大展宏圖,能夠更早的獨立,這樣才能在今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殘酷考驗。也許這樣早早的逼迫孩子從表面上看家長是滿意的,但是究其根本,給孩子一個沒有關愛的童年,是否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學會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呢,從小缺乏愛的教育,又是否可以通過愛的教育來培育下一代呢?

所謂教育也提倡德智體美勞的結合,並沒有強迫要求孩子早早獨立,缺乏關愛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天性和發展方向,如果強硬的去改變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創。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擁有感情,表達感情是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人類通過心與心的相知、相惜,才會有更深的交往,合理表達出愛,才會讓對方有所感知。

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處於高壓之中,愛是父母所能給予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只有父母的關切和愛護才能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從而養成自信,堅強,友善等等優秀的品質。才能讓他在長大之後同樣以這種方式去對待其他人。成為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

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麼?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約翰.華生

論證動物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和控制的,約翰.華生在他四十二歲的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嬰兒為本體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每日關注十分科學,輕鬆學習育兒知識~

他用一些報酬,從一位單身母親手中交換了僅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把只有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放在一間屋子裡,然後不斷的給他帶來一些毛絨玩具,然後到小狗小貓小兔子小白鼠。

這個觀察實驗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小艾伯特已經可以融入這些小動物的世界,一起互動。約翰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行為實驗。

約翰清理了屋子裡的其他物件,只留下了一隻實驗小白鼠,每當小艾伯特主動觸碰小白鼠的時候,約翰華生就會用鐵棒在孩子身後擊打牆面,通過撞擊聲驚嚇小艾伯特,讓孩子對這種反射產生陰影。

以此往復,每當小艾伯特要碰觸白鼠時,他都敲擊鐵棒。直到後來,白鼠再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就算沒有鐵棒敲擊的聲音,小艾伯特都嚇得大哭起來。

實驗最後,不只是小白鼠,就連小兔子小狗,甚至是帶有毛皮的大衣都會讓小艾伯特嚇得哭出來。

實驗成功的約翰華生高興的不能自已,他為此向世界證明了他的新理論,他向世人宣告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後天所改變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成功改變的。

這個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轟動了當時的美國各基層,由此還推行出了各類的獨立育兒方法,例如哭聲免疫、獨立睡眠等。

在這種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孩子的特性教育一直影響著美國教育幾十年,他們更主張不將過多的將感情帶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但人們並不知道的是,那位小艾伯特在五年後就因為腦積水去世了。

在約翰華生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對父親的這種行為教育並不能贊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偏激教育影響,約翰的長子更是在成年後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種育兒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許多美國人在成年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直到四十年後的1959年,隨著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這摧毀了美國成百上千萬兒童的教育方式才被人們質疑。

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一個獨立的小屋子裡面,遠離母親的陪伴。

哈洛在一個獨立的小房間裡分隔成了兩個空間,一邊安置了由鐵絲圍繞製作的“鐵絲媽媽”,並在鐵絲媽媽的頂部安裝了兩個24小時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邊則安置了由絨布纏繞製成的“絨布媽媽”,但不提供任何食物。

按照常理來說,生物應該會本能的去尋找那隻能帶給它食物的母親。

但結果卻大大的驚了所有人的眼睛。

實驗持續了一百多天,在這段時間裡,小猴寶寶除了餓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才會主動去接觸“鐵絲媽媽”,找點食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裡,猴寶寶都是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裡,不肯離開。

這種結論無疑推翻了華生的教育理論,母愛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通過後期的訓練便可以達到目的,過度的母愛只會讓孩子變得無能。

實驗人員將蜘蛛帶入房間後,猴寶寶會因為過度驚嚇牢牢抓住“絨布媽媽”,埋在“媽媽”的懷裡。

哈洛觀察到在一百多天後,小猴子的心理產生了一些問題,無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甚至成年後也無法交配。

哈洛看到問題後研究改造了“絨布媽媽”,他讓“媽媽”可以左右搖晃,並根據猴寶寶的行為動作做出簡單的反饋。

這樣一百多天,小猴子就和正常的猴子沒有什麼區別了,同樣是一隻身心健康,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固然重要,但矯枉過正,讓孩子成為一個早早就獨立的“小大人”真的好嗎?

我們渴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大展宏圖,能夠更早的獨立,這樣才能在今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殘酷考驗。也許這樣早早的逼迫孩子從表面上看家長是滿意的,但是究其根本,給孩子一個沒有關愛的童年,是否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學會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呢,從小缺乏愛的教育,又是否可以通過愛的教育來培育下一代呢?

所謂教育也提倡德智體美勞的結合,並沒有強迫要求孩子早早獨立,缺乏關愛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天性和發展方向,如果強硬的去改變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創。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擁有感情,表達感情是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人類通過心與心的相知、相惜,才會有更深的交往,合理表達出愛,才會讓對方有所感知。

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處於高壓之中,愛是父母所能給予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只有父母的關切和愛護才能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從而養成自信,堅強,友善等等優秀的品質。才能讓他在長大之後同樣以這種方式去對待其他人。成為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

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麼?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狼性教育”。

“小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要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堅強。”“應該讓孩子從小獨自一人睡,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人格。”諸如此類的育兒言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了,那麼這種“西方式”的育兒方式,真的有用嗎?

這位首次提出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人類後天改造的歷史偉人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學者,他堅信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他更是將這種理論思維應用到了對動物的研究和孩童的教育方面。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約翰.華生

論證動物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和控制的,約翰.華生在他四十二歲的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嬰兒為本體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每日關注十分科學,輕鬆學習育兒知識~

他用一些報酬,從一位單身母親手中交換了僅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把只有八個月大的小艾伯特放在一間屋子裡,然後不斷的給他帶來一些毛絨玩具,然後到小狗小貓小兔子小白鼠。

這個觀察實驗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直到小艾伯特已經可以融入這些小動物的世界,一起互動。約翰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行為實驗。

約翰清理了屋子裡的其他物件,只留下了一隻實驗小白鼠,每當小艾伯特主動觸碰小白鼠的時候,約翰華生就會用鐵棒在孩子身後擊打牆面,通過撞擊聲驚嚇小艾伯特,讓孩子對這種反射產生陰影。

以此往復,每當小艾伯特要碰觸白鼠時,他都敲擊鐵棒。直到後來,白鼠再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就算沒有鐵棒敲擊的聲音,小艾伯特都嚇得大哭起來。

實驗最後,不只是小白鼠,就連小兔子小狗,甚至是帶有毛皮的大衣都會讓小艾伯特嚇得哭出來。

實驗成功的約翰華生高興的不能自已,他為此向世界證明了他的新理論,他向世人宣告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後天所改變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成功改變的。

這個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轟動了當時的美國各基層,由此還推行出了各類的獨立育兒方法,例如哭聲免疫、獨立睡眠等。

在這種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孩子的特性教育一直影響著美國教育幾十年,他們更主張不將過多的將感情帶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但人們並不知道的是,那位小艾伯特在五年後就因為腦積水去世了。

在約翰華生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對父親的這種行為教育並不能贊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偏激教育影響,約翰的長子更是在成年後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種育兒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許多美國人在成年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直到四十年後的1959年,隨著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這摧毀了美國成百上千萬兒童的教育方式才被人們質疑。

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一個獨立的小屋子裡面,遠離母親的陪伴。

哈洛在一個獨立的小房間裡分隔成了兩個空間,一邊安置了由鐵絲圍繞製作的“鐵絲媽媽”,並在鐵絲媽媽的頂部安裝了兩個24小時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邊則安置了由絨布纏繞製成的“絨布媽媽”,但不提供任何食物。

按照常理來說,生物應該會本能的去尋找那隻能帶給它食物的母親。

但結果卻大大的驚了所有人的眼睛。

實驗持續了一百多天,在這段時間裡,小猴寶寶除了餓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才會主動去接觸“鐵絲媽媽”,找點食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裡,猴寶寶都是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裡,不肯離開。

這種結論無疑推翻了華生的教育理論,母愛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通過後期的訓練便可以達到目的,過度的母愛只會讓孩子變得無能。

實驗人員將蜘蛛帶入房間後,猴寶寶會因為過度驚嚇牢牢抓住“絨布媽媽”,埋在“媽媽”的懷裡。

哈洛觀察到在一百多天後,小猴子的心理產生了一些問題,無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甚至成年後也無法交配。

哈洛看到問題後研究改造了“絨布媽媽”,他讓“媽媽”可以左右搖晃,並根據猴寶寶的行為動作做出簡單的反饋。

這樣一百多天,小猴子就和正常的猴子沒有什麼區別了,同樣是一隻身心健康,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固然重要,但矯枉過正,讓孩子成為一個早早就獨立的“小大人”真的好嗎?

我們渴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大展宏圖,能夠更早的獨立,這樣才能在今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殘酷考驗。也許這樣早早的逼迫孩子從表面上看家長是滿意的,但是究其根本,給孩子一個沒有關愛的童年,是否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學會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呢,從小缺乏愛的教育,又是否可以通過愛的教育來培育下一代呢?

所謂教育也提倡德智體美勞的結合,並沒有強迫要求孩子早早獨立,缺乏關愛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天性和發展方向,如果強硬的去改變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創。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擁有感情,表達感情是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人類通過心與心的相知、相惜,才會有更深的交往,合理表達出愛,才會讓對方有所感知。

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處於高壓之中,愛是父母所能給予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只有父母的關切和愛護才能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從而養成自信,堅強,友善等等優秀的品質。才能讓他在長大之後同樣以這種方式去對待其他人。成為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

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麼?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孩子,將來你不成惡狼,便是羔羊.(深度好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