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脊樑'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發現佩奇 家在硯山 2019-08-17
"

因為忙於公務,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回鄉下看望老母了。前幾天,我利用一個周未匆匆地回了一趟老家。車近村口,但見山水依舊、村街依舊,村口的幾株古樹老態龍鍾,樹皮斑駁,一切都還是老模樣,小村似乎是被歲月遺忘了一般,多年的風雨竟然沒有在這留下什麼明顯的痕跡。

我貪婪的目光正搜尋著這些曾經十分熟悉又別離已久的山水草木,村街瓦舍,撿拾家鄉留給我的零星記憶。不經意間看見我家臨近村口的老菜園裡,有一位渾身黑衣黑褲,頭頂黑色頭巾的老嫗正扯豬菜,因為她的腰背佝僂得利害,臉部全掩沒在半人高的莊稼叢中,她的胳肢窩裡已經挾了很大一抱瓜藤菜葉,手仍不停地扯著。


"

因為忙於公務,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回鄉下看望老母了。前幾天,我利用一個周未匆匆地回了一趟老家。車近村口,但見山水依舊、村街依舊,村口的幾株古樹老態龍鍾,樹皮斑駁,一切都還是老模樣,小村似乎是被歲月遺忘了一般,多年的風雨竟然沒有在這留下什麼明顯的痕跡。

我貪婪的目光正搜尋著這些曾經十分熟悉又別離已久的山水草木,村街瓦舍,撿拾家鄉留給我的零星記憶。不經意間看見我家臨近村口的老菜園裡,有一位渾身黑衣黑褲,頭頂黑色頭巾的老嫗正扯豬菜,因為她的腰背佝僂得利害,臉部全掩沒在半人高的莊稼叢中,她的胳肢窩裡已經挾了很大一抱瓜藤菜葉,手仍不停地扯著。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我不禁在心裡犯起嘀咕:誰家老人年歲這麼大了還下地幹活,誰家的老人扯豬菜竟然扯到我家的菜園子裡來了?這麼想著,我便跳下吉普車,趨近前去看個究竟,不曾想,這位上身彎曲得幾乎與地面平行的老嫗竟是我的母親。

“媽!”我站在母親身後喊了一聲,心裡企望著母親在抬起頭來的同時也能直起腰,因為我母親原本就沒有這麼蒼老,然而,母親最終也沒能直起腰來。聽到我的聲音,她很費勁地揚起脖頸,抬起頭顱,面帶喜色地自下往上地打量著我,好半天,才訥訥地說:“孩子,你回來了,走,回家去。”說完,便自顧抱著她的豬菜,費力地爬上園坎。我跑上前去,想接過母親手中的那抱菜,母親卻堅決地攔住我說:我行,別弄髒了你的衣服。看著母親的這副模樣,我不禁兩眼迷朦,感覺有兩股熱淚似乎要奪眶而出,為了不讓母親看著傷心,我匆忙轉身,拭去已經盈滿兩眼的淚水……


"

因為忙於公務,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回鄉下看望老母了。前幾天,我利用一個周未匆匆地回了一趟老家。車近村口,但見山水依舊、村街依舊,村口的幾株古樹老態龍鍾,樹皮斑駁,一切都還是老模樣,小村似乎是被歲月遺忘了一般,多年的風雨竟然沒有在這留下什麼明顯的痕跡。

我貪婪的目光正搜尋著這些曾經十分熟悉又別離已久的山水草木,村街瓦舍,撿拾家鄉留給我的零星記憶。不經意間看見我家臨近村口的老菜園裡,有一位渾身黑衣黑褲,頭頂黑色頭巾的老嫗正扯豬菜,因為她的腰背佝僂得利害,臉部全掩沒在半人高的莊稼叢中,她的胳肢窩裡已經挾了很大一抱瓜藤菜葉,手仍不停地扯著。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我不禁在心裡犯起嘀咕:誰家老人年歲這麼大了還下地幹活,誰家的老人扯豬菜竟然扯到我家的菜園子裡來了?這麼想著,我便跳下吉普車,趨近前去看個究竟,不曾想,這位上身彎曲得幾乎與地面平行的老嫗竟是我的母親。

“媽!”我站在母親身後喊了一聲,心裡企望著母親在抬起頭來的同時也能直起腰,因為我母親原本就沒有這麼蒼老,然而,母親最終也沒能直起腰來。聽到我的聲音,她很費勁地揚起脖頸,抬起頭顱,面帶喜色地自下往上地打量著我,好半天,才訥訥地說:“孩子,你回來了,走,回家去。”說完,便自顧抱著她的豬菜,費力地爬上園坎。我跑上前去,想接過母親手中的那抱菜,母親卻堅決地攔住我說:我行,別弄髒了你的衣服。看著母親的這副模樣,我不禁兩眼迷朦,感覺有兩股熱淚似乎要奪眶而出,為了不讓母親看著傷心,我匆忙轉身,拭去已經盈滿兩眼的淚水……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母親其實並不很老,滿打滿算今年也不過67歲,在城市裡正是忙於跳舞練劍的年紀,然而,山村的貧困和生活過重的負荷,過早地壓彎了她的脊樑。因為我的到來,使得佝僂著腰的母親一陣忙亂,她一會去抱柴來生火燒開水,一會兒到後院捉雞,到樓上割臘肉,又大聲吆喝侄女去田間叫弟媳回來煮飯,彷彿要把長時間以來對兒子的憐愛和牽掛都融入對我的特殊招待中。看著母親如此樂滋滋地為我忙進忙出,我竟不忍攔阻,也木訥得找不出一句勸慰的話,只是靜靜地坐著,等待母親把我像客人一樣的招待,享受著母親勞碌一生仍一如既往、無私無怨地給予我的那份親情,不知不覺間,熱淚再次浸溼了我的眼眶。


"

因為忙於公務,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回鄉下看望老母了。前幾天,我利用一個周未匆匆地回了一趟老家。車近村口,但見山水依舊、村街依舊,村口的幾株古樹老態龍鍾,樹皮斑駁,一切都還是老模樣,小村似乎是被歲月遺忘了一般,多年的風雨竟然沒有在這留下什麼明顯的痕跡。

我貪婪的目光正搜尋著這些曾經十分熟悉又別離已久的山水草木,村街瓦舍,撿拾家鄉留給我的零星記憶。不經意間看見我家臨近村口的老菜園裡,有一位渾身黑衣黑褲,頭頂黑色頭巾的老嫗正扯豬菜,因為她的腰背佝僂得利害,臉部全掩沒在半人高的莊稼叢中,她的胳肢窩裡已經挾了很大一抱瓜藤菜葉,手仍不停地扯著。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我不禁在心裡犯起嘀咕:誰家老人年歲這麼大了還下地幹活,誰家的老人扯豬菜竟然扯到我家的菜園子裡來了?這麼想著,我便跳下吉普車,趨近前去看個究竟,不曾想,這位上身彎曲得幾乎與地面平行的老嫗竟是我的母親。

“媽!”我站在母親身後喊了一聲,心裡企望著母親在抬起頭來的同時也能直起腰,因為我母親原本就沒有這麼蒼老,然而,母親最終也沒能直起腰來。聽到我的聲音,她很費勁地揚起脖頸,抬起頭顱,面帶喜色地自下往上地打量著我,好半天,才訥訥地說:“孩子,你回來了,走,回家去。”說完,便自顧抱著她的豬菜,費力地爬上園坎。我跑上前去,想接過母親手中的那抱菜,母親卻堅決地攔住我說:我行,別弄髒了你的衣服。看著母親的這副模樣,我不禁兩眼迷朦,感覺有兩股熱淚似乎要奪眶而出,為了不讓母親看著傷心,我匆忙轉身,拭去已經盈滿兩眼的淚水……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母親其實並不很老,滿打滿算今年也不過67歲,在城市裡正是忙於跳舞練劍的年紀,然而,山村的貧困和生活過重的負荷,過早地壓彎了她的脊樑。因為我的到來,使得佝僂著腰的母親一陣忙亂,她一會去抱柴來生火燒開水,一會兒到後院捉雞,到樓上割臘肉,又大聲吆喝侄女去田間叫弟媳回來煮飯,彷彿要把長時間以來對兒子的憐愛和牽掛都融入對我的特殊招待中。看著母親如此樂滋滋地為我忙進忙出,我竟不忍攔阻,也木訥得找不出一句勸慰的話,只是靜靜地坐著,等待母親把我像客人一樣的招待,享受著母親勞碌一生仍一如既往、無私無怨地給予我的那份親情,不知不覺間,熱淚再次浸溼了我的眼眶。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與大多數的農婦一樣,母親是一個特別能吃苦耐勞,又賢惠的女人,只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母親的肩頭才比別人多了許多重負。我記得小時候,村人對母親最集中的讚譽就是:苦得。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每天起早貪黑,即使是在生產隊裡幹活,她也比別人去得早,回來得晚,原因是她要利用別人沒到或收工後的空閒,找足我們一家每天所需的柴禾和豬菜,每天勞動歸來,她的揹簍都是沉甸甸的。晚上,母親不是揹著弟弟、妹妹舂碓、推磨,就是就著煤油燈縫補衣服,紡線織布,遇到我們幾個兄妹中誰鬧瞌睡哭得利害,她還得把我們背在背上,一邊用手輕輕拍著一邊幹活,直到我們沉沉睡去,才輕輕地把我們解放在床上。往往是我們一睡醒來,村中的雄雞已經“喔、喔”報曉,煤油燈下仍然晃動著母親忙碌的身影。而當我們再一次朦朧睡去,門前早起的麻雀再一次把我們鬧醒的時候,母親卻早已出山,我至今也沒鬧清楚,我那操勞一生的母親,這一輩子到底睡過幾個安穩覺,她那終日負重的腰背是否就是因為不曾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放鬆,才過早地佝僂。

在村裡和周邊幾個村寨,母親年輕時是大家公認的“大力氣”,她既能像所有的女伴插秧播種、繡花織布,也能像男人那樣犁田耙地。我小時候,我們村裡的公糧要交到30公里外的一個國家糧點,每年秋季莊家收完晒乾揚淨以後,挑糧到糧點交便成了村裡強勞力要辦的一件大事,每到這一天,村裡的男人們便帶上乾糧,雞叫就出發到糧點交了糧後又星夜趕回,誰挑的多,誰的工分就記得高,因為家裡沒有男勞力,這樣的事也得由母親自己去完成。為了多拿工分,別人挑80斤,母親卻挑一百斤,一路上卻不曾落伍。

有一年,村裡砍柴燒瓦,我們正好放農忙假,母親便帶上我去搶工分。那一天,別人扛了5趟,母親卻扛了6趟,而且每次過磅下來,她扛的都要比別人多20來斤,一天下來,她就比別人多扛200多斤。因為多扛了這200多斤,到晚上收工時,記分員很認真地在母親的工分本上多記了5分工分,事後我得知,按當時的工分值,母親那天多掙的5分工分還不值一毛錢。我家蓋新房那年,因為沒有錢請工,所有的材料都要自己備,母親硬是自己帶著幫忙的親戚上山砍樹,車瓦燒窯,炸運石頭。請石匠打柱礅時,母親便利用送午飯放空回家的機會,揹簍背兩個,懷裡抱一個地把總重量超過150斤的石墩運回家,如此往復,整整一間房的柱礅都是母親這樣運回來的。時至今日,每逢談起這些往事,當年為我家打柱礅的石匠們,仍然對母親滿懷欽佩。

13歲那年,我考上了高中,需要到離家40千米外的小鎮讀書,學校臨近開學時,母親便去約我們村裡同時也考上高中的另外兩個夥伴的母親,一同送我們去上學。上路那天,三位母親都起得特別早,她們各自在自己的揹簍裡裝妥了我們的行李,給我們帶到學校吃的食物,然後又在揹簍口搭捆了一口木箱,裡面裝滿了我們的衣物和書籍。當時,同去求學的同伴稍大些,已經可以幫他們的母親分擔一點負擔,而我卻不行,所有的東西都只能由母親一個人背。

跋涉在險峻的山路上,頭上是亞熱帶夏末那種狠毒的陽光炙烤著,我那負重的母親氣喘吁吁,身上早就被汗水溼透了,額頭上、鼻尖上還不斷地有層層汗珠滾落,細雨一般地下,即使是這樣,母親還得伸出一隻手,不時地在坡陡路滑的地方拉我一把,如此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直至天快黑時,我們終於趕到了學校。可是,因為鎮上沒有親戚,母親又捨不得花錢去住旅店,所以便決定連夜返回10來千米外的親戚家去住。她們匆匆安頓了我們,匆匆吃完從家裡包來的冷飯,反覆叮囑我們一番後,便迎著夜色踏上返程,當母親疲倦的身影漸漸消失於遠山的小徑,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扒在學校的鐵門上淚雨滂沱,也就在此刻,我似乎覺得從母親的背影中獲得一種力量,依靠這股力的支撐,我讀完了中學、大學,直到走上工作崗位,再也不曾向任何困難低過頭。


"

因為忙於公務,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回鄉下看望老母了。前幾天,我利用一個周未匆匆地回了一趟老家。車近村口,但見山水依舊、村街依舊,村口的幾株古樹老態龍鍾,樹皮斑駁,一切都還是老模樣,小村似乎是被歲月遺忘了一般,多年的風雨竟然沒有在這留下什麼明顯的痕跡。

我貪婪的目光正搜尋著這些曾經十分熟悉又別離已久的山水草木,村街瓦舍,撿拾家鄉留給我的零星記憶。不經意間看見我家臨近村口的老菜園裡,有一位渾身黑衣黑褲,頭頂黑色頭巾的老嫗正扯豬菜,因為她的腰背佝僂得利害,臉部全掩沒在半人高的莊稼叢中,她的胳肢窩裡已經挾了很大一抱瓜藤菜葉,手仍不停地扯著。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我不禁在心裡犯起嘀咕:誰家老人年歲這麼大了還下地幹活,誰家的老人扯豬菜竟然扯到我家的菜園子裡來了?這麼想著,我便跳下吉普車,趨近前去看個究竟,不曾想,這位上身彎曲得幾乎與地面平行的老嫗竟是我的母親。

“媽!”我站在母親身後喊了一聲,心裡企望著母親在抬起頭來的同時也能直起腰,因為我母親原本就沒有這麼蒼老,然而,母親最終也沒能直起腰來。聽到我的聲音,她很費勁地揚起脖頸,抬起頭顱,面帶喜色地自下往上地打量著我,好半天,才訥訥地說:“孩子,你回來了,走,回家去。”說完,便自顧抱著她的豬菜,費力地爬上園坎。我跑上前去,想接過母親手中的那抱菜,母親卻堅決地攔住我說:我行,別弄髒了你的衣服。看著母親的這副模樣,我不禁兩眼迷朦,感覺有兩股熱淚似乎要奪眶而出,為了不讓母親看著傷心,我匆忙轉身,拭去已經盈滿兩眼的淚水……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母親其實並不很老,滿打滿算今年也不過67歲,在城市裡正是忙於跳舞練劍的年紀,然而,山村的貧困和生活過重的負荷,過早地壓彎了她的脊樑。因為我的到來,使得佝僂著腰的母親一陣忙亂,她一會去抱柴來生火燒開水,一會兒到後院捉雞,到樓上割臘肉,又大聲吆喝侄女去田間叫弟媳回來煮飯,彷彿要把長時間以來對兒子的憐愛和牽掛都融入對我的特殊招待中。看著母親如此樂滋滋地為我忙進忙出,我竟不忍攔阻,也木訥得找不出一句勸慰的話,只是靜靜地坐著,等待母親把我像客人一樣的招待,享受著母親勞碌一生仍一如既往、無私無怨地給予我的那份親情,不知不覺間,熱淚再次浸溼了我的眼眶。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與大多數的農婦一樣,母親是一個特別能吃苦耐勞,又賢惠的女人,只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母親的肩頭才比別人多了許多重負。我記得小時候,村人對母親最集中的讚譽就是:苦得。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每天起早貪黑,即使是在生產隊裡幹活,她也比別人去得早,回來得晚,原因是她要利用別人沒到或收工後的空閒,找足我們一家每天所需的柴禾和豬菜,每天勞動歸來,她的揹簍都是沉甸甸的。晚上,母親不是揹著弟弟、妹妹舂碓、推磨,就是就著煤油燈縫補衣服,紡線織布,遇到我們幾個兄妹中誰鬧瞌睡哭得利害,她還得把我們背在背上,一邊用手輕輕拍著一邊幹活,直到我們沉沉睡去,才輕輕地把我們解放在床上。往往是我們一睡醒來,村中的雄雞已經“喔、喔”報曉,煤油燈下仍然晃動著母親忙碌的身影。而當我們再一次朦朧睡去,門前早起的麻雀再一次把我們鬧醒的時候,母親卻早已出山,我至今也沒鬧清楚,我那操勞一生的母親,這一輩子到底睡過幾個安穩覺,她那終日負重的腰背是否就是因為不曾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放鬆,才過早地佝僂。

在村裡和周邊幾個村寨,母親年輕時是大家公認的“大力氣”,她既能像所有的女伴插秧播種、繡花織布,也能像男人那樣犁田耙地。我小時候,我們村裡的公糧要交到30公里外的一個國家糧點,每年秋季莊家收完晒乾揚淨以後,挑糧到糧點交便成了村裡強勞力要辦的一件大事,每到這一天,村裡的男人們便帶上乾糧,雞叫就出發到糧點交了糧後又星夜趕回,誰挑的多,誰的工分就記得高,因為家裡沒有男勞力,這樣的事也得由母親自己去完成。為了多拿工分,別人挑80斤,母親卻挑一百斤,一路上卻不曾落伍。

有一年,村裡砍柴燒瓦,我們正好放農忙假,母親便帶上我去搶工分。那一天,別人扛了5趟,母親卻扛了6趟,而且每次過磅下來,她扛的都要比別人多20來斤,一天下來,她就比別人多扛200多斤。因為多扛了這200多斤,到晚上收工時,記分員很認真地在母親的工分本上多記了5分工分,事後我得知,按當時的工分值,母親那天多掙的5分工分還不值一毛錢。我家蓋新房那年,因為沒有錢請工,所有的材料都要自己備,母親硬是自己帶著幫忙的親戚上山砍樹,車瓦燒窯,炸運石頭。請石匠打柱礅時,母親便利用送午飯放空回家的機會,揹簍背兩個,懷裡抱一個地把總重量超過150斤的石墩運回家,如此往復,整整一間房的柱礅都是母親這樣運回來的。時至今日,每逢談起這些往事,當年為我家打柱礅的石匠們,仍然對母親滿懷欽佩。

13歲那年,我考上了高中,需要到離家40千米外的小鎮讀書,學校臨近開學時,母親便去約我們村裡同時也考上高中的另外兩個夥伴的母親,一同送我們去上學。上路那天,三位母親都起得特別早,她們各自在自己的揹簍裡裝妥了我們的行李,給我們帶到學校吃的食物,然後又在揹簍口搭捆了一口木箱,裡面裝滿了我們的衣物和書籍。當時,同去求學的同伴稍大些,已經可以幫他們的母親分擔一點負擔,而我卻不行,所有的東西都只能由母親一個人背。

跋涉在險峻的山路上,頭上是亞熱帶夏末那種狠毒的陽光炙烤著,我那負重的母親氣喘吁吁,身上早就被汗水溼透了,額頭上、鼻尖上還不斷地有層層汗珠滾落,細雨一般地下,即使是這樣,母親還得伸出一隻手,不時地在坡陡路滑的地方拉我一把,如此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直至天快黑時,我們終於趕到了學校。可是,因為鎮上沒有親戚,母親又捨不得花錢去住旅店,所以便決定連夜返回10來千米外的親戚家去住。她們匆匆安頓了我們,匆匆吃完從家裡包來的冷飯,反覆叮囑我們一番後,便迎著夜色踏上返程,當母親疲倦的身影漸漸消失於遠山的小徑,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扒在學校的鐵門上淚雨滂沱,也就在此刻,我似乎覺得從母親的背影中獲得一種力量,依靠這股力的支撐,我讀完了中學、大學,直到走上工作崗位,再也不曾向任何困難低過頭。


母親的脊樑


(網絡圖)

母親的一生很尋常,然而卻也是很不幸的,她從小落下哮喘病根,年輕的時候又從山崖上滾落並跌斷了兩根肋骨(這事是許多年以後我帶母親到城裡照片時才得知,醫生表示已經無法校治),從36歲起就開始落牙,50歲以後又患耳疾,漸漸地,兩耳幾乎全聾了,翻60歲,又患了骨質增生,腰背便開始變得不便繼而佝僂,儘管我曾多次把她接進城來,給她安了牙、買了助聽器,也曾不拘中藥、西藥,甚至不惜重金在國外買過很名貴的藥品給母親服用,但母親患的哮喘和骨質增生卻總不見好,母親的身板日漸佝僂,脊樑註定是永遠挺不起來了。

哦!我那一生勞碌的母親,我那過早地被生活的重負壓彎了腰的母親,她那曾經無比結實、挺拔的脊樑,曾經背大我和弟弟、妹妹,甚至我的女兒和侄女的童年,背大了她一個接一個的希望,揹負著我們一家人的日子走過艱難的歲月。母親的脊樑其實不僅是我們這些晚輩生命的基座,也是我們一家人生存和延續的支撐。如今,母親過早地衰老了,腰背徹底地佝僂了,但她像一顆老樹,儘管樹樁傷痕累累,扭曲盤虯,佈滿風霜,樹幹上生髮出來的嫩枝卻枝繁葉茂,春意盎然。

作者簡介:張邦興,文山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雲南省作協會員、雲南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雲南省壯學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原名野墨、普儂、弓長,雲南省廣南縣布標村人,古越人後裔,副教授職稱。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30多年只做碼文字一件事,別人看著憨卻自以為樂。幾十年來林林總總有400多萬字作品發表和出版,有幾十件作品獲國家、省和州級獎勵。近年來,除一如既往地從事文學創作外,還到壯學研究領域湊些熱鬧。早年與人合著過報告文學集《七鄉風采》,合編過《跨世紀中小學師生優秀詩文選》,參與《壯族百科全書》的編撰,最近陸續出版的作品有36集電視劇連續劇本《紅棉紅》、散文集《我家富寧》,還主編了《當代雲南壯族簡史》,與人合作的電影《倮﹒戀》獲得國家電影精品工程獎、全國農村題材最佳故事片獎、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獎等。壯族長篇神話小說《乜湯溫》,是其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