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類似的“標配”門檻還有:

女人:Lamer、Dior和LV;男人: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保健品、單反和出國遊;……


這些用金錢打造的“中國式標配”,不知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許多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結婚生子,有車有房,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贏家”。

而如果30好幾還單身,努力多年還沒買房,即便是生活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也會焦慮到失眠,甚至抑鬱。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房的告訴沒房的:“早點買房吧!越晚買就越虧。”當媽的告訴懷孕的:“要準備給孩子報班了,否則就輸了”……


02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瘋狂育兒觀:贏在射精前。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類似的“標配”門檻還有:

女人:Lamer、Dior和LV;男人: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保健品、單反和出國遊;……


這些用金錢打造的“中國式標配”,不知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許多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結婚生子,有車有房,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贏家”。

而如果30好幾還單身,努力多年還沒買房,即便是生活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也會焦慮到失眠,甚至抑鬱。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房的告訴沒房的:“早點買房吧!越晚買就越虧。”當媽的告訴懷孕的:“要準備給孩子報班了,否則就輸了”……


02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瘋狂育兒觀:贏在射精前。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紀錄片裡有一位叫Irene的媽媽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Irene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麼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類似的“標配”門檻還有:

女人:Lamer、Dior和LV;男人: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保健品、單反和出國遊;……


這些用金錢打造的“中國式標配”,不知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許多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結婚生子,有車有房,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贏家”。

而如果30好幾還單身,努力多年還沒買房,即便是生活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也會焦慮到失眠,甚至抑鬱。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房的告訴沒房的:“早點買房吧!越晚買就越虧。”當媽的告訴懷孕的:“要準備給孩子報班了,否則就輸了”……


02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瘋狂育兒觀:贏在射精前。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紀錄片裡有一位叫Irene的媽媽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Irene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麼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在香港,這並不是極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香港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就被帶去上各種班,話還說不順溜,就開始不停地學習。

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早教的確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贏不了多久。

這些孩子的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上小學以後,但到了小學四年級,他們的成績就會明顯低於沒接受過早教的孩子。

因為讓孩子過早接受教育,違背了生長的規律,是拔苗助長的行為,隱藏的害處自不必說。

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威爾遜,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嚴格的靈活性”,意思是,成長的過程看似靈活,其實很嚴格。兒童發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確的環境信息輸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兒童在6歲前,真正的任務,就是玩。該玩的時候沒玩夠,以後可能再也學不會怎樣好好玩了。

學區房、早教班,其實都是焦慮的非良性產物。

大人們真正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讓孩子贏得早一點,而是找到焦慮的根源,從根上去緩解它,讓生活在正常的軌道上推進。


03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焦慮的本質,是“現實與可能”、“當下與未來”之間的不確定。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確定”

比如,工作幾年後,我的月薪能突破10萬;幾年後,我會有自己的房子;我的孩子是否會長成自己預期的樣子……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

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但實際上,這些事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焦慮也隨之產生了。

對於這種衝突,源自人們內心的因素很少,大部分都是外界強加的。

許多人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

別人羨慕的樣子,就是所謂的“標配”

這些都是外界的標準,而非人們內心的真實期望。

但實際上,所有這些別人羨慕的生活,都只是傳播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幻覺而已。

這個時代,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接收到很多信息:

曾經的同窗喜提了蘭博基尼、曾經的學渣年薪百萬、曾經的大胖子練出了八塊腹肌……

於是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到處都是像他們這樣的人,過著我們眼中的理想生活。

而真相是,這些都是被網絡放大了的假象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類似的“標配”門檻還有:

女人:Lamer、Dior和LV;男人: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保健品、單反和出國遊;……


這些用金錢打造的“中國式標配”,不知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許多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結婚生子,有車有房,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贏家”。

而如果30好幾還單身,努力多年還沒買房,即便是生活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也會焦慮到失眠,甚至抑鬱。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房的告訴沒房的:“早點買房吧!越晚買就越虧。”當媽的告訴懷孕的:“要準備給孩子報班了,否則就輸了”……


02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瘋狂育兒觀:贏在射精前。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紀錄片裡有一位叫Irene的媽媽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Irene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麼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在香港,這並不是極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香港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就被帶去上各種班,話還說不順溜,就開始不停地學習。

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早教的確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贏不了多久。

這些孩子的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上小學以後,但到了小學四年級,他們的成績就會明顯低於沒接受過早教的孩子。

因為讓孩子過早接受教育,違背了生長的規律,是拔苗助長的行為,隱藏的害處自不必說。

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威爾遜,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嚴格的靈活性”,意思是,成長的過程看似靈活,其實很嚴格。兒童發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確的環境信息輸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兒童在6歲前,真正的任務,就是玩。該玩的時候沒玩夠,以後可能再也學不會怎樣好好玩了。

學區房、早教班,其實都是焦慮的非良性產物。

大人們真正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讓孩子贏得早一點,而是找到焦慮的根源,從根上去緩解它,讓生活在正常的軌道上推進。


03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焦慮的本質,是“現實與可能”、“當下與未來”之間的不確定。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確定”

比如,工作幾年後,我的月薪能突破10萬;幾年後,我會有自己的房子;我的孩子是否會長成自己預期的樣子……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

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但實際上,這些事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焦慮也隨之產生了。

對於這種衝突,源自人們內心的因素很少,大部分都是外界強加的。

許多人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

別人羨慕的樣子,就是所謂的“標配”

這些都是外界的標準,而非人們內心的真實期望。

但實際上,所有這些別人羨慕的生活,都只是傳播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幻覺而已。

這個時代,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接收到很多信息:

曾經的同窗喜提了蘭博基尼、曾經的學渣年薪百萬、曾經的大胖子練出了八塊腹肌……

於是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到處都是像他們這樣的人,過著我們眼中的理想生活。

而真相是,這些都是被網絡放大了的假象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自媒體人Lachel說:“在傳播的鏈條上,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你以為同齡人都月薪過萬奔小康,你以為只有你沒出過國,卻不知道,那些被網絡擴大的人,永遠只是人群中的少數。

2019年國人工資報告顯示:工作10年,月薪過萬者不足三成;2018年中國遊客出境遊大數據報告顯示:100個大陸居民中,不到5個出國旅遊……

當那些早早擁有標配生活的人被無限放大、雕飾,我們的落差也就越大。

於是,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焦慮。

那麼,如何緩解焦慮呢?


04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影響你發展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說到底,就是思維方式。

我們應該通過改變思維的方式,來緩解焦慮。書中幾種改變思維的方法,在這裡截取分享給大家:

①關注自己的內心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聲譽。”

意思就是,你有沒有過上標配的人生,別人會對我們怎麼看,我們管不了也沒必要管。我們能做的就是,信守自己的價值觀和諾言,誠實正直地生活,其餘的都不要去控制

況且,你過得怎麼樣,也許別人根本就沒興趣。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91:焦點效應》中提到:人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程度。

但事實上,沒有人會一直關注著你,你需要自己替自己著想。

焦慮的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做是什麼,想達到怎樣的狀態這些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②停止自我評判

在現實的壓力下,有時我們還常常會遭受來自自我評判的折磨。

評判的形式包括:評判自己境遇糟糕;評判自己的境遇遲遲不能好轉;感到自己的現狀是可恥的。

無休止的自我評判,只會不斷增加內耗,加重焦慮,你需要把自己抽離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觀察自己。

就像你去觀看一部電影,電影裡著火了,你不會嚇得跑出電影院。

觀察,關注自己的現狀,但不必太當真。

比如,你早上睡醒後,試著這樣描述你一天的生活:“我醒了,懶洋洋地賴在床上;7點半做早餐喝茶,感覺很放鬆;8點準備上班,感覺有點匆忙……”

描述完後,留意這些句子裡有沒有“應該”和“不應該”,留意一天中你的情緒變化,這樣,再強烈情緒也會轉化和消失。

③不過度思考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開始思考某個事物後,就陷入權衡它的優缺點的遊戲中,甚至忘了一開始為什麼會想到它!

你以為這是在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在過度思考。

過度思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人越變越焦慮。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我門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只有停止過度思考,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讓進度一天天推進,把不可控慢慢變成可控,焦慮才會隨之減少


"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53天



01


暑假剛過,媽媽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給娃報班的行動:鋼琴、英語、跆拳道……德智體美必須全面發展。

價格再高,再怎麼苦自己,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班。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200元一節的鋼琴課,10節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育兒的“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類似的“標配”門檻還有:

女人:Lamer、Dior和LV;男人: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保健品、單反和出國遊;……


這些用金錢打造的“中國式標配”,不知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許多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結婚生子,有車有房,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贏家”。

而如果30好幾還單身,努力多年還沒買房,即便是生活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也會焦慮到失眠,甚至抑鬱。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房的告訴沒房的:“早點買房吧!越晚買就越虧。”當媽的告訴懷孕的:“要準備給孩子報班了,否則就輸了”……


02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瘋狂育兒觀:贏在射精前。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紀錄片裡有一位叫Irene的媽媽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Irene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麼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在香港,這並不是極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香港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就被帶去上各種班,話還說不順溜,就開始不停地學習。

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早教的確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贏不了多久。

這些孩子的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上小學以後,但到了小學四年級,他們的成績就會明顯低於沒接受過早教的孩子。

因為讓孩子過早接受教育,違背了生長的規律,是拔苗助長的行為,隱藏的害處自不必說。

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威爾遜,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嚴格的靈活性”,意思是,成長的過程看似靈活,其實很嚴格。兒童發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確的環境信息輸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兒童在6歲前,真正的任務,就是玩。該玩的時候沒玩夠,以後可能再也學不會怎樣好好玩了。

學區房、早教班,其實都是焦慮的非良性產物。

大人們真正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讓孩子贏得早一點,而是找到焦慮的根源,從根上去緩解它,讓生活在正常的軌道上推進。


03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焦慮的本質,是“現實與可能”、“當下與未來”之間的不確定。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確定”

比如,工作幾年後,我的月薪能突破10萬;幾年後,我會有自己的房子;我的孩子是否會長成自己預期的樣子……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

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但實際上,這些事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焦慮也隨之產生了。

對於這種衝突,源自人們內心的因素很少,大部分都是外界強加的。

許多人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

別人羨慕的樣子,就是所謂的“標配”

這些都是外界的標準,而非人們內心的真實期望。

但實際上,所有這些別人羨慕的生活,都只是傳播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幻覺而已。

這個時代,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接收到很多信息:

曾經的同窗喜提了蘭博基尼、曾經的學渣年薪百萬、曾經的大胖子練出了八塊腹肌……

於是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到處都是像他們這樣的人,過著我們眼中的理想生活。

而真相是,這些都是被網絡放大了的假象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自媒體人Lachel說:“在傳播的鏈條上,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你以為同齡人都月薪過萬奔小康,你以為只有你沒出過國,卻不知道,那些被網絡擴大的人,永遠只是人群中的少數。

2019年國人工資報告顯示:工作10年,月薪過萬者不足三成;2018年中國遊客出境遊大數據報告顯示:100個大陸居民中,不到5個出國旅遊……

當那些早早擁有標配生活的人被無限放大、雕飾,我們的落差也就越大。

於是,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焦慮。

那麼,如何緩解焦慮呢?


04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影響你發展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說到底,就是思維方式。

我們應該通過改變思維的方式,來緩解焦慮。書中幾種改變思維的方法,在這裡截取分享給大家:

①關注自己的內心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聲譽。”

意思就是,你有沒有過上標配的人生,別人會對我們怎麼看,我們管不了也沒必要管。我們能做的就是,信守自己的價值觀和諾言,誠實正直地生活,其餘的都不要去控制

況且,你過得怎麼樣,也許別人根本就沒興趣。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91:焦點效應》中提到:人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程度。

但事實上,沒有人會一直關注著你,你需要自己替自己著想。

焦慮的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做是什麼,想達到怎樣的狀態這些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②停止自我評判

在現實的壓力下,有時我們還常常會遭受來自自我評判的折磨。

評判的形式包括:評判自己境遇糟糕;評判自己的境遇遲遲不能好轉;感到自己的現狀是可恥的。

無休止的自我評判,只會不斷增加內耗,加重焦慮,你需要把自己抽離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觀察自己。

就像你去觀看一部電影,電影裡著火了,你不會嚇得跑出電影院。

觀察,關注自己的現狀,但不必太當真。

比如,你早上睡醒後,試著這樣描述你一天的生活:“我醒了,懶洋洋地賴在床上;7點半做早餐喝茶,感覺很放鬆;8點準備上班,感覺有點匆忙……”

描述完後,留意這些句子裡有沒有“應該”和“不應該”,留意一天中你的情緒變化,這樣,再強烈情緒也會轉化和消失。

③不過度思考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開始思考某個事物後,就陷入權衡它的優缺點的遊戲中,甚至忘了一開始為什麼會想到它!

你以為這是在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在過度思考。

過度思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人越變越焦慮。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我門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只有停止過度思考,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讓進度一天天推進,把不可控慢慢變成可控,焦慮才會隨之減少


中國式標配,綁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人生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場旅行,不要為了比較,去選擇承受焦慮和不痛快。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把所有的人生都過成一種標準答案,有什麼意思呢?

學者蕭功秦研究東西方文化差異時說,歐美人過得比我們幸福,不是因為有錢,而是他們從來不給自己設定“標配”,也不去羨慕別人的“標配”,更不會嘲笑別人的“非標配”,他們只追求和專注於自己的“私人訂製”。

餘生那麼貴,別被虛幻的“標配”綁架了生活,“私人訂製”的人生才更值得過。

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