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最早出現是在元代的關漢卿的一本著作中,意思是說兒孫自會有兒孫的福氣,這句話現在也經常被一些老人掛在嘴邊。但是這句話其實是不完整的,而在元朝之後的明代,有一位秀才用這句話寫成了一首完整的詩,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而在這諸多的俗語中,相信大家對於“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都不會陌生,它說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福祉,老人們並不用太過擔心、掛念,也不用為他們太過操勞。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據說,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個羅姓秀才,他家裡貧窮而且考場失意。這兩件事情對他的打擊太大了,所以他一個人遠走他鄉去教書了。可問題是家鄉還有他的老婆和孩子,就這樣沒了男人的孤兒寡母只好艱難生活。這種情況下,兒子根本沒機會接受教育。等到幾年之後,羅秀才回到了家中,這時候他的兒子已經七歲了。七歲應該已經是懂很多事情的年齡了。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於是羅秀才決定考一下兒子,他用手指著天空,說了一個“天”字。但是兒子沒讀過什麼書,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母親見狀,無奈地指向地,恰逢地上有雞屎。這兒子也是呆萌,直接回道:“雞屎。”羅秀才聽了之後,是大失所望,於是有指了指自己,說道:“父親。”兒子還是答不上來,母親又指了指自己,誰知道兒子直接回道:“奶。”把羅秀才氣的再次離家出走,並且還去寺廟裡當了和尚。雖然現在的兒子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才能,但是母親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笨的,於是就開始有耐心的教導兒子學習,還省吃儉用的給兒子請老師。在讀書之後沒多久,就成為了一個富有學識的讀書人,而且,他還在一次科舉考試中,考中了狀元。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中了狀元后的他,還特地大擺壽宴,來感謝母親。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而羅秀才在知道這件事後,心裡非常開心,馬不停蹄的跑回來家。但是,門口的家丁並不知道他是誰,於是便向裡邊通報說,有一個和尚來化緣。於是,他的妻子便讓下人拿了一些錢財來打發他。羅秀才一時間恍如隔世,於是便在牆上寫下了“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詩詞。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而這下半句實際上是要告訴天下間的父母,孩子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有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更是不能強行逼迫,也不能不管不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就好比羅秀才,在自認為兒子“蠢笨”之後,就對其不管不問,放任不理,自然不會被兒子所記掛。反倒是他的妻子,對於孩子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反而等來了兒子飛黃騰達的一天。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卻鮮有人知

所以說,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和福氣,長輩們無需為自己的孩子太過操勞。如果一味的放任或者是逼迫,即便再優秀的孩子也會變得碌碌無為,即便家裡再如何富裕,也會變得一貧如洗。所以說,這下半句才是教育子女的經典,但很多人卻都不知道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