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
"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家長還是會喂孩子;

孩子明明能自己收拾玩具,家長還是會幫他做;

就連孩子的玩具積木,家長也要幫孩子擺好......

會不會過於溺愛?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像父母捧在心裡的寶貝。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也會有很多的成年人缺乏自己的主見,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父母的溺愛還是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孩子自我成長的問題。


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斗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覆中“開竅”了:他先將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 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子,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

"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家長還是會喂孩子;

孩子明明能自己收拾玩具,家長還是會幫他做;

就連孩子的玩具積木,家長也要幫孩子擺好......

會不會過於溺愛?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像父母捧在心裡的寶貝。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也會有很多的成年人缺乏自己的主見,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父母的溺愛還是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孩子自我成長的問題。


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斗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覆中“開竅”了:他先將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 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子,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須課,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瞭解父母為什麼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嘗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 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 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

"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家長還是會喂孩子;

孩子明明能自己收拾玩具,家長還是會幫他做;

就連孩子的玩具積木,家長也要幫孩子擺好......

會不會過於溺愛?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像父母捧在心裡的寶貝。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也會有很多的成年人缺乏自己的主見,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父母的溺愛還是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孩子自我成長的問題。


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斗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覆中“開竅”了:他先將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 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子,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須課,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瞭解父母為什麼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嘗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 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 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瞭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幹的父母往往培養出無能的孩子。若我們替孩子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擔當?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厭學、懶惰、平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做“主角”,包辦代替孩子 的一切、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以自我為中心、只知享受、不懂回報的性格。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 理。我們說,孩子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父母當“主角”惹的禍。

"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家長還是會喂孩子;

孩子明明能自己收拾玩具,家長還是會幫他做;

就連孩子的玩具積木,家長也要幫孩子擺好......

會不會過於溺愛?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像父母捧在心裡的寶貝。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也會有很多的成年人缺乏自己的主見,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父母的溺愛還是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孩子自我成長的問題。


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斗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覆中“開竅”了:他先將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 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子,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須課,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瞭解父母為什麼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嘗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 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 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瞭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幹的父母往往培養出無能的孩子。若我們替孩子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擔當?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厭學、懶惰、平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做“主角”,包辦代替孩子 的一切、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以自我為中心、只知享受、不懂回報的性格。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 理。我們說,孩子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父母當“主角”惹的禍。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陪孩子長大,我們只是配角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他們將來離開我們。”孩子一生的路很長,我們需要陪伴他們長大,而不是替他們長大。在孩子人生的舞臺上,我們只能是配角和觀眾,不能做主角和導演。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好配角呢?

做配角需要耐心。看到孩子撒了飯、摔了碗、穿衣服慢等,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即使在嘗試中做錯了事,我們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學會自己做事,不要怕麻煩。就像那位外國媽媽一樣, 靜靜地當觀眾,而不是急於教孩子如何做。

做配角需要愛心。我們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愛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自由地成長;愛孩子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愛孩子就是做觀眾,在孩子失誤和成功後都給予掌聲;愛孩子就是忍下心來看孩子在失敗中成長。

配角做綠葉,襯托著紅花,但綠葉一定要默默地供給紅花所需要的養分,然後等待他們結出花苞,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家長還是會喂孩子;

孩子明明能自己收拾玩具,家長還是會幫他做;

就連孩子的玩具積木,家長也要幫孩子擺好......

會不會過於溺愛?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像父母捧在心裡的寶貝。在現在的社會當中,也會有很多的成年人缺乏自己的主見,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父母的溺愛還是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孩子自我成長的問題。


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裡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斗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覆中“開竅”了:他先將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 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子,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須課,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瞭解父母為什麼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嘗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 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 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瞭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幹的父母往往培養出無能的孩子。若我們替孩子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擔當?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厭學、懶惰、平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做“主角”,包辦代替孩子 的一切、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以自我為中心、只知享受、不懂回報的性格。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 理。我們說,孩子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父母當“主角”惹的禍。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陪孩子長大,我們只是配角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他們將來離開我們。”孩子一生的路很長,我們需要陪伴他們長大,而不是替他們長大。在孩子人生的舞臺上,我們只能是配角和觀眾,不能做主角和導演。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好配角呢?

做配角需要耐心。看到孩子撒了飯、摔了碗、穿衣服慢等,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即使在嘗試中做錯了事,我們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學會自己做事,不要怕麻煩。就像那位外國媽媽一樣, 靜靜地當觀眾,而不是急於教孩子如何做。

做配角需要愛心。我們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愛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自由地成長;愛孩子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愛孩子就是做觀眾,在孩子失誤和成功後都給予掌聲;愛孩子就是忍下心來看孩子在失敗中成長。

配角做綠葉,襯托著紅花,但綠葉一定要默默地供給紅花所需要的養分,然後等待他們結出花苞,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三歲了還在餵飯?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結語:為人父母,需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不光要孩子學會文化知識,更要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獨立的人格。因此,在培養孩子做事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能事事代勞,如果每次都因為怕不完美而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完成,孩子永遠都不會。

早晚有一天,我們要放開孩子的手,讓他獨自走,早一點放手,他才能走的更穩走的更遠。


我是淮山,專注兒童健康知識,歡迎點贊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