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3:好奇心重、調皮

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好奇心非常重,他們什麼都要拿起來看一下、摸一下。在不斷被制止後,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偷偷摸摸的研究,甚至在幼兒園的午休,別的小孩子會乖乖睡覺,可他們卻會假裝睡覺,然後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溜達去玩具室玩耍,有時也會調皮地偷拿其他人的鞋去藏到隱祕的地方,甚至聰明地丟到垃圾桶裡。照顧這類孩子,總讓老師感到頭大。

表現分析:從孩子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們的機靈。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以做“壞事”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辦法從他們這些行為窺見家庭教育中的潛在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類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方向。即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行為不制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以任何方式瞭解世界都可以,他會是非不分,會對這個客觀世界形成認知偏差,成長為一個有危險人格的人。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制止他一切探索的動作,又會造成孩子在遏制中慢慢磨滅到與生俱來的靈氣和聰敏。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和老師應該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兩種潛在問題:

  1. 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近乎消失;這點和前文談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一方建立親密關係不同,不建立親密關係,但至少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存在,也會見面。但是這種長期缺位,近乎消失,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困惑。即在他的認知裡不存在的人事物被告知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又因本來家庭教育就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會讓他採用相對極端的方式。
  2. 父母嚴格教育、規矩多、期待高;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嚴格教育,平時要求遵守的規矩多,對孩子的未來期待也高,那麼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制止孩子很多在自己看來不該出現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孩子到了新環境,就會抓住機會完成自己的探索,也就會變成所謂的調皮。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如此,去別人家裡玩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如何來改變?

教師可以這樣做:1.允許孩子摸摸、碰碰幼兒園的物品,前提是安全、乾淨。2.允許孩子不午休,在旁邊看他玩,或者陪他玩。3.當孩子調皮地拿別人東西藏起來時,要阻止,並告訴他關於不問私拿就是偷的道理。4.可以給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方式,比如看一些立體類的科普書籍,可以使侏羅紀恐龍世界相關的書,也可以是認識情緒和色彩相關的書,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家長可以這樣做:1.沒觸碰底線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比如玩雨水、玩泥巴、在牆上畫畫等;2.不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父母設想的模樣;3.不把孩子當唯一,父母可以把一部分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4.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意識,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聲音。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3:好奇心重、調皮

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好奇心非常重,他們什麼都要拿起來看一下、摸一下。在不斷被制止後,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偷偷摸摸的研究,甚至在幼兒園的午休,別的小孩子會乖乖睡覺,可他們卻會假裝睡覺,然後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溜達去玩具室玩耍,有時也會調皮地偷拿其他人的鞋去藏到隱祕的地方,甚至聰明地丟到垃圾桶裡。照顧這類孩子,總讓老師感到頭大。

表現分析:從孩子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們的機靈。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以做“壞事”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辦法從他們這些行為窺見家庭教育中的潛在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類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方向。即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行為不制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以任何方式瞭解世界都可以,他會是非不分,會對這個客觀世界形成認知偏差,成長為一個有危險人格的人。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制止他一切探索的動作,又會造成孩子在遏制中慢慢磨滅到與生俱來的靈氣和聰敏。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和老師應該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兩種潛在問題:

  1. 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近乎消失;這點和前文談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一方建立親密關係不同,不建立親密關係,但至少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存在,也會見面。但是這種長期缺位,近乎消失,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困惑。即在他的認知裡不存在的人事物被告知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又因本來家庭教育就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會讓他採用相對極端的方式。
  2. 父母嚴格教育、規矩多、期待高;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嚴格教育,平時要求遵守的規矩多,對孩子的未來期待也高,那麼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制止孩子很多在自己看來不該出現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孩子到了新環境,就會抓住機會完成自己的探索,也就會變成所謂的調皮。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如此,去別人家裡玩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如何來改變?

教師可以這樣做:1.允許孩子摸摸、碰碰幼兒園的物品,前提是安全、乾淨。2.允許孩子不午休,在旁邊看他玩,或者陪他玩。3.當孩子調皮地拿別人東西藏起來時,要阻止,並告訴他關於不問私拿就是偷的道理。4.可以給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方式,比如看一些立體類的科普書籍,可以使侏羅紀恐龍世界相關的書,也可以是認識情緒和色彩相關的書,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家長可以這樣做:1.沒觸碰底線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比如玩雨水、玩泥巴、在牆上畫畫等;2.不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父母設想的模樣;3.不把孩子當唯一,父母可以把一部分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4.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意識,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聲音。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4:不社交,只和自己玩的孩子,並能自洽。

在幼兒園裡,存在這樣一種孩子,他們總是自己陪自己玩,既不參與別人,也不允許別人參與。當老師發現他們顯得有點不合群後,就會引導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老師的好意卻被拒絕,不但拒絕,這樣的小孩還具備邏輯清晰的能力,他們會很義正言辭地說“我不需要朋友”“你要允許別人一個人玩”“這是我的自由和權利”。讓老師當場啞口無言,也對引導他們無從入手。

表現分析:從正向來看,這類孩子很聰明,邏輯清晰、內在自我很融洽,他們能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得開心,也善於在細微之處發現樂趣。然而,從反向看則意味著這類孩子不懂分享、不會合作。人類社會是群居的,隨著成長,人必須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存活於世。如果這類孩子長期固執地守著自我世界,不走出來,那麼他們隨著成長,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加容易碰壁,不僅會失去體驗友誼的快樂,將來還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情感和婚姻的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下會撫育出這樣的孩子呢?

  1. 父母均是內向者,且極不喜社交;如果父母都是內向者,且平時不喜歡和鄰居、同事、親戚等走動,經常在空閒時待在家裡看書、看劇或者做其他事。平時帶孩子出去玩,一般會選擇博物館、展覽等不方便說話和社交的場所。偶爾帶孩子去小區散步,也不會教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搭訕和玩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才是正常的,也不屑與他人玩和交流。

為了孩子的人格能更健全地成長,家長何老師要怎樣來修正孩子的認知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引導其他小朋友主動去和這類孩子玩;2.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主動與家長聯繫,向家長建議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改變當下這種情況;3.強調並鼓勵團隊合作精神,多組織合作類的遊戲,比如找朋友、下棋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在家多陪孩子玩親子游戲;2.多和孩子分享自己與朋友間發生的趣事,讓孩子知道有朋友會讓快樂增倍。3.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主動示範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搭訕和交朋友;4.多認識有孩子的家庭,組織多家庭聚餐或外出遊玩,讓孩子和孩子一起認識和交朋友。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3:好奇心重、調皮

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好奇心非常重,他們什麼都要拿起來看一下、摸一下。在不斷被制止後,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偷偷摸摸的研究,甚至在幼兒園的午休,別的小孩子會乖乖睡覺,可他們卻會假裝睡覺,然後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溜達去玩具室玩耍,有時也會調皮地偷拿其他人的鞋去藏到隱祕的地方,甚至聰明地丟到垃圾桶裡。照顧這類孩子,總讓老師感到頭大。

表現分析:從孩子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們的機靈。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以做“壞事”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辦法從他們這些行為窺見家庭教育中的潛在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類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方向。即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行為不制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以任何方式瞭解世界都可以,他會是非不分,會對這個客觀世界形成認知偏差,成長為一個有危險人格的人。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制止他一切探索的動作,又會造成孩子在遏制中慢慢磨滅到與生俱來的靈氣和聰敏。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和老師應該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兩種潛在問題:

  1. 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近乎消失;這點和前文談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一方建立親密關係不同,不建立親密關係,但至少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存在,也會見面。但是這種長期缺位,近乎消失,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困惑。即在他的認知裡不存在的人事物被告知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又因本來家庭教育就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會讓他採用相對極端的方式。
  2. 父母嚴格教育、規矩多、期待高;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嚴格教育,平時要求遵守的規矩多,對孩子的未來期待也高,那麼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制止孩子很多在自己看來不該出現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孩子到了新環境,就會抓住機會完成自己的探索,也就會變成所謂的調皮。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如此,去別人家裡玩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如何來改變?

教師可以這樣做:1.允許孩子摸摸、碰碰幼兒園的物品,前提是安全、乾淨。2.允許孩子不午休,在旁邊看他玩,或者陪他玩。3.當孩子調皮地拿別人東西藏起來時,要阻止,並告訴他關於不問私拿就是偷的道理。4.可以給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方式,比如看一些立體類的科普書籍,可以使侏羅紀恐龍世界相關的書,也可以是認識情緒和色彩相關的書,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家長可以這樣做:1.沒觸碰底線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比如玩雨水、玩泥巴、在牆上畫畫等;2.不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父母設想的模樣;3.不把孩子當唯一,父母可以把一部分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4.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意識,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聲音。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4:不社交,只和自己玩的孩子,並能自洽。

在幼兒園裡,存在這樣一種孩子,他們總是自己陪自己玩,既不參與別人,也不允許別人參與。當老師發現他們顯得有點不合群後,就會引導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老師的好意卻被拒絕,不但拒絕,這樣的小孩還具備邏輯清晰的能力,他們會很義正言辭地說“我不需要朋友”“你要允許別人一個人玩”“這是我的自由和權利”。讓老師當場啞口無言,也對引導他們無從入手。

表現分析:從正向來看,這類孩子很聰明,邏輯清晰、內在自我很融洽,他們能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得開心,也善於在細微之處發現樂趣。然而,從反向看則意味著這類孩子不懂分享、不會合作。人類社會是群居的,隨著成長,人必須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存活於世。如果這類孩子長期固執地守著自我世界,不走出來,那麼他們隨著成長,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加容易碰壁,不僅會失去體驗友誼的快樂,將來還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情感和婚姻的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下會撫育出這樣的孩子呢?

  1. 父母均是內向者,且極不喜社交;如果父母都是內向者,且平時不喜歡和鄰居、同事、親戚等走動,經常在空閒時待在家裡看書、看劇或者做其他事。平時帶孩子出去玩,一般會選擇博物館、展覽等不方便說話和社交的場所。偶爾帶孩子去小區散步,也不會教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搭訕和玩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才是正常的,也不屑與他人玩和交流。

為了孩子的人格能更健全地成長,家長何老師要怎樣來修正孩子的認知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引導其他小朋友主動去和這類孩子玩;2.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主動與家長聯繫,向家長建議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改變當下這種情況;3.強調並鼓勵團隊合作精神,多組織合作類的遊戲,比如找朋友、下棋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在家多陪孩子玩親子游戲;2.多和孩子分享自己與朋友間發生的趣事,讓孩子知道有朋友會讓快樂增倍。3.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主動示範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搭訕和交朋友;4.多認識有孩子的家庭,組織多家庭聚餐或外出遊玩,讓孩子和孩子一起認識和交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5:愛發呆、眼神空洞,社交表現出自卑和怯懦。

同樣是不社交的孩子,這類孩子卻顯得有點呆滯,也很被動。他們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眼神空洞,明明很想交朋友,想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在社交中卻會表現出明顯的自卑和怯懦。甚至有時還會因為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樣子被其他小朋友嫌棄和欺負。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很明顯內心是有很大的創傷,對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不信任,可內心又很嚮往。他們的個性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很多,也容易變得緊張。如果內心的創傷沒有被及時發現和干預,這類孩子會隨著長大形成討好型人格,容易被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那麼,這類孩子的創傷是怎麼來的,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又有什麼關係?

  1. 父母雙方關係長期緊張;如果父母長期吵架,關係不和,那麼在0-6歲的孩子心裡會留下很重的陰影。會造成這類孩子患得患失、精神壓力大、充滿不安全感、對人際關係緊張等。如果父母留心,還會發現這類孩子常常做噩夢,甚至腸胃不適等。
  2. 孩子長時間受到言語欺辱;除了父母關係不和,如果父母在教育中常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打罵、言語羞辱,那麼孩子也會形成這樣的敏感自卑個性。另外,親戚、鄰居如果平時愛開這類孩子玩笑,比如“你長得真醜”“沒出息的臭小孩”等言語攻擊,那麼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教師和家長察覺到孩子的這些特徵後,要如何來幫助她脫離這些負面境遇?

教師可以這樣做:1.多給予這類孩子關注和關愛,多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並當眾表揚、認可她;2.在看到孩子在社交過程出現障礙,請及時幫助他們拉近與其他小孩的距離;3.主動找孩子聊天和玩,爭取獲得孩子信任,因為被孩子信任,他們會告訴老師自己的痛苦和困惑,老師可以幫助他們疏導。

家長可以這樣做:1.找到經營婚姻的技巧和方式;比如改變溝通方式,不大聲爭吵,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可以夫妻尋求婚姻諮詢師的幫助。2.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不要打壓教育;3.不允許外人用貶低的方式來開孩子玩笑,辱罵孩子;4.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主動了解和閱讀一些教育心理類書籍,引導孩子構建一個健康的陽光的人格。5.多給孩子愛的抱抱、撫摸背部,多陪孩子玩。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3:好奇心重、調皮

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好奇心非常重,他們什麼都要拿起來看一下、摸一下。在不斷被制止後,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偷偷摸摸的研究,甚至在幼兒園的午休,別的小孩子會乖乖睡覺,可他們卻會假裝睡覺,然後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溜達去玩具室玩耍,有時也會調皮地偷拿其他人的鞋去藏到隱祕的地方,甚至聰明地丟到垃圾桶裡。照顧這類孩子,總讓老師感到頭大。

表現分析:從孩子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們的機靈。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以做“壞事”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辦法從他們這些行為窺見家庭教育中的潛在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類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方向。即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行為不制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以任何方式瞭解世界都可以,他會是非不分,會對這個客觀世界形成認知偏差,成長為一個有危險人格的人。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制止他一切探索的動作,又會造成孩子在遏制中慢慢磨滅到與生俱來的靈氣和聰敏。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和老師應該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兩種潛在問題:

  1. 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近乎消失;這點和前文談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一方建立親密關係不同,不建立親密關係,但至少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存在,也會見面。但是這種長期缺位,近乎消失,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困惑。即在他的認知裡不存在的人事物被告知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又因本來家庭教育就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會讓他採用相對極端的方式。
  2. 父母嚴格教育、規矩多、期待高;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嚴格教育,平時要求遵守的規矩多,對孩子的未來期待也高,那麼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制止孩子很多在自己看來不該出現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孩子到了新環境,就會抓住機會完成自己的探索,也就會變成所謂的調皮。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如此,去別人家裡玩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如何來改變?

教師可以這樣做:1.允許孩子摸摸、碰碰幼兒園的物品,前提是安全、乾淨。2.允許孩子不午休,在旁邊看他玩,或者陪他玩。3.當孩子調皮地拿別人東西藏起來時,要阻止,並告訴他關於不問私拿就是偷的道理。4.可以給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方式,比如看一些立體類的科普書籍,可以使侏羅紀恐龍世界相關的書,也可以是認識情緒和色彩相關的書,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家長可以這樣做:1.沒觸碰底線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比如玩雨水、玩泥巴、在牆上畫畫等;2.不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父母設想的模樣;3.不把孩子當唯一,父母可以把一部分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4.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意識,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聲音。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4:不社交,只和自己玩的孩子,並能自洽。

在幼兒園裡,存在這樣一種孩子,他們總是自己陪自己玩,既不參與別人,也不允許別人參與。當老師發現他們顯得有點不合群後,就會引導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老師的好意卻被拒絕,不但拒絕,這樣的小孩還具備邏輯清晰的能力,他們會很義正言辭地說“我不需要朋友”“你要允許別人一個人玩”“這是我的自由和權利”。讓老師當場啞口無言,也對引導他們無從入手。

表現分析:從正向來看,這類孩子很聰明,邏輯清晰、內在自我很融洽,他們能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得開心,也善於在細微之處發現樂趣。然而,從反向看則意味著這類孩子不懂分享、不會合作。人類社會是群居的,隨著成長,人必須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存活於世。如果這類孩子長期固執地守著自我世界,不走出來,那麼他們隨著成長,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加容易碰壁,不僅會失去體驗友誼的快樂,將來還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情感和婚姻的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下會撫育出這樣的孩子呢?

  1. 父母均是內向者,且極不喜社交;如果父母都是內向者,且平時不喜歡和鄰居、同事、親戚等走動,經常在空閒時待在家裡看書、看劇或者做其他事。平時帶孩子出去玩,一般會選擇博物館、展覽等不方便說話和社交的場所。偶爾帶孩子去小區散步,也不會教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搭訕和玩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才是正常的,也不屑與他人玩和交流。

為了孩子的人格能更健全地成長,家長何老師要怎樣來修正孩子的認知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引導其他小朋友主動去和這類孩子玩;2.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主動與家長聯繫,向家長建議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改變當下這種情況;3.強調並鼓勵團隊合作精神,多組織合作類的遊戲,比如找朋友、下棋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在家多陪孩子玩親子游戲;2.多和孩子分享自己與朋友間發生的趣事,讓孩子知道有朋友會讓快樂增倍。3.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主動示範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搭訕和交朋友;4.多認識有孩子的家庭,組織多家庭聚餐或外出遊玩,讓孩子和孩子一起認識和交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5:愛發呆、眼神空洞,社交表現出自卑和怯懦。

同樣是不社交的孩子,這類孩子卻顯得有點呆滯,也很被動。他們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眼神空洞,明明很想交朋友,想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在社交中卻會表現出明顯的自卑和怯懦。甚至有時還會因為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樣子被其他小朋友嫌棄和欺負。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很明顯內心是有很大的創傷,對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不信任,可內心又很嚮往。他們的個性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很多,也容易變得緊張。如果內心的創傷沒有被及時發現和干預,這類孩子會隨著長大形成討好型人格,容易被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那麼,這類孩子的創傷是怎麼來的,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又有什麼關係?

  1. 父母雙方關係長期緊張;如果父母長期吵架,關係不和,那麼在0-6歲的孩子心裡會留下很重的陰影。會造成這類孩子患得患失、精神壓力大、充滿不安全感、對人際關係緊張等。如果父母留心,還會發現這類孩子常常做噩夢,甚至腸胃不適等。
  2. 孩子長時間受到言語欺辱;除了父母關係不和,如果父母在教育中常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打罵、言語羞辱,那麼孩子也會形成這樣的敏感自卑個性。另外,親戚、鄰居如果平時愛開這類孩子玩笑,比如“你長得真醜”“沒出息的臭小孩”等言語攻擊,那麼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教師和家長察覺到孩子的這些特徵後,要如何來幫助她脫離這些負面境遇?

教師可以這樣做:1.多給予這類孩子關注和關愛,多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並當眾表揚、認可她;2.在看到孩子在社交過程出現障礙,請及時幫助他們拉近與其他小孩的距離;3.主動找孩子聊天和玩,爭取獲得孩子信任,因為被孩子信任,他們會告訴老師自己的痛苦和困惑,老師可以幫助他們疏導。

家長可以這樣做:1.找到經營婚姻的技巧和方式;比如改變溝通方式,不大聲爭吵,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可以夫妻尋求婚姻諮詢師的幫助。2.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不要打壓教育;3.不允許外人用貶低的方式來開孩子玩笑,辱罵孩子;4.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主動了解和閱讀一些教育心理類書籍,引導孩子構建一個健康的陽光的人格。5.多給孩子愛的抱抱、撫摸背部,多陪孩子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6:適應快,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

這類孩子可以說是最讓家長省心的了。他們活波開朗,喜歡幼兒園生活,會主動配合家長和老師的安排,會主動和小朋友玩,也會照顧其他小朋友的情緒,常常受到幼兒園老師的表揚。回家後,會和爸爸媽媽分享小細節,會主動說“我喜歡上學”“我喜歡老師”等。當然,畢竟是孩子,有時也會因為老師的某種行為而說“我不喜歡某某老師,他太凶了。”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獲得了父母給予的足夠的安全感和愛,所以,孩子的成長比較順利,人格也建立得比較健全。在2-4歲的小叛逆期裡,也很少出現鬧騰、攻擊父母或他人的情況。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父母就不用再做出什麼改變嗎?當然不是,如果以下提及的要點,教師和家長做到了是最好的,如果沒有考慮到,那麼可以作為參考。

教師可以這樣做:1.儘量提供訓練孩子的領導力機會;比如讓孩子當小隊長,讓孩子帶領其他小朋友玩等;2.提供給這類孩子展現才藝的機會;3.表揚這類孩子的突出品質,比如樂於助人、同理心強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多帶孩子接觸新事物,比如看一些科技展覽或者接觸大自然,開闊這類孩子的視野,可以更好的提高這類孩子的悟性。2.繼續保持現下對孩子教育的方式,不過,過了6歲後,要及時更新更多關於孩子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的教育知識,做到在不同階段,給予孩子不同但合適的教育方式。

"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正值開學季,各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都在分享孩子們剛上幼兒園的各種表現,有充滿倔強被父母拖著上校車的孩子,有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還有享受上幼兒園、表現得很樂觀的孩子·······因為拍攝者的新奇角度,很多人都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做一種放鬆的娛樂訊息來看,或者將孩子們的表現單一歸結於“分離焦慮”。然而,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幼兒初入校園環境,他們的行為表現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跡象如果能被撫養者及時察覺,或者被一個好的教師讀懂,就能及時消除一些成長隱患,避免孩子日後造成人格缺陷。

因此,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上幼兒園後普遍存在的6種表現,結合相關教育心理學資料和文獻資料來剖析這6種表現背後的家庭教育潛在問題,讓家長和教師們可以參考借鑑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建一個健康人格和人生基礎。同時,也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1:站不直,喜歡倚靠某種東西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喜歡躲在家長身後,站立時喜歡倚靠某種可支撐的物體。如果沒有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他們就會佝僂著背,家長或老師不得不提醒他“站直了”。遇到新事物或遊戲,他們也不敢上前嘗試,需要有人陪。

表現分析:會出現以上這些微小跡象的孩子,其實是無意識地將內心的虛弱感暴露出來,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因此,儘管家長或老師會提醒他“站直了”或者鼓勵他“你很棒”,可是如果根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就算現在被不斷提醒後表面改正,後續仍會通過其他行為來暴露。

那麼,到底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會出現這種虛弱感呢?根據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因素:

  1. 孩子被嬌寵過度;被嬌寵過度的孩子,沒有掌握進入幼兒園必備的基礎自理技能、社交技能,他的分離焦慮會變得格外明顯。但是由於孩子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儘管年齡小,他仍會壓抑自己的恐懼去表現自己。然而也正因為年齡小,並無法隱藏潛意識通過細微肢體行為來求助。
  2. 孩子只和父母其中一方建立親密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因素,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教育,和孩子一起建立緊密聯繫,那麼孩子勢必在內心精神方面有缺失。平時看著也許很懂事或者沒有任何異常,可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勢必會變得焦慮和依賴。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在察覺到後,要怎麼來幫助他們呢?

教師除了提醒孩子挺直腰桿外,還可以這樣做:1.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機會;比如孩子不會穿鞋,老師可以教他,然後讓他展示,再當眾對他表揚,給予他信心。2.鼓勵孩子玩遊戲;當孩子輸了時,當眾表揚那個贏了的孩子時,也表揚這個輸了的孩子,理由是拼盡全力輸了不丟人,態度積極,就是贏家。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克服內心的脆弱,去嘗試一些新事物,並坦然接受失敗。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則可以這樣做:1.父母雙方陪伴教育不可缺失;父母無論再忙,也要規劃好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孩子構建緊密的親子關係。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脫衣、洗臉刷牙、穿鞋等。3.教給孩子搭訕小朋友的話術;比如“我叫某某,可以和你交朋友嗎?”“我們一起玩吧”等。4.多陪孩子玩遊戲,輸贏都光榮。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無論輸贏,只要雙方都從中感到開心和滿足,就能削弱孩子太看重贏的心理,同時能讓他有勇氣接觸新事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2:戾氣重,容易嫉妒、愛哭

幼兒園裡常會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樂意拿些小事炫耀自己,比如吃飯快。但是,面對學新東西時卻容易沒有耐心、容易氣餒。在玩積木時,看到別人玩得好,容易因嫉妒而生氣,甚至充滿恨意地摧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孩子還會很極端地出手打罵別人。有一種“我玩得不快樂,你們也不許玩”的心態。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行為囂張跋扈、無所畏懼,其實他們恰恰是最脆弱不堪。每次欺負完別人,做了無理取鬧的事情後,總會自己先大哭一場。他們表面上很有攻擊性,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不安和自卑,根據法律碩士郭婷婷在《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文獻資料中指出,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被察覺和糾正,日後將有很大可能會走上犯罪歧路。

那麼,這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1. 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所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暴力,不管是爸爸暴力媽媽,或者媽媽暴力爸爸,抑或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都會造成孩子戾氣重、脾氣急。明明內心虛弱不堪,外在表現卻很有攻擊性。
  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童年存在嚴重創傷未治癒;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童年時遭受過惡劣對待,成長期間沒有被及時察覺,也沒有被任何人或自己治癒,那麼就會形成冷酷、滿懷嫉妒、充滿恨意的內在性格。這種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特點,即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潛意識裡認為“你沒有比我幸福的權利”,從而用一種很惡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變得患得患失,性情極端。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如何做來改變這種現狀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適當對孩子進行處罰;當孩子出現破壞他人的遊戲,或打罵人的情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到“懲罰區”反省。2.教孩子尊重他人和規則;在與他人相處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遵守什麼規則,老師要耐心的和孩子一一講解,並教導孩子在社交中要懂得分享。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想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和孩子模擬情景,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讓他理解弱者的感受。4.在孩子認錯時,給他擁抱,當眾表揚;前面我門分析過,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所以當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請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並當眾對他表揚。

家長可以這樣做:1.有意識走出自己童年陰影,可以求助心理醫生。2.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去;這裡仍然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多擁抱多表達愛。4.幫孩子把嫉妒轉化為對他人欣賞;當孩子對別人的優秀或開心表現出嫉妒時,家長可以先主動表達欣賞,並引導孩子欣賞。現實生活中,家長也會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5.給孩子做出和善榜樣,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3:好奇心重、調皮

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好奇心非常重,他們什麼都要拿起來看一下、摸一下。在不斷被制止後,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偷偷摸摸的研究,甚至在幼兒園的午休,別的小孩子會乖乖睡覺,可他們卻會假裝睡覺,然後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溜達去玩具室玩耍,有時也會調皮地偷拿其他人的鞋去藏到隱祕的地方,甚至聰明地丟到垃圾桶裡。照顧這類孩子,總讓老師感到頭大。

表現分析:從孩子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們的機靈。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以做“壞事”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辦法從他們這些行為窺見家庭教育中的潛在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類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方向。即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行為不制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以任何方式瞭解世界都可以,他會是非不分,會對這個客觀世界形成認知偏差,成長為一個有危險人格的人。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制止他一切探索的動作,又會造成孩子在遏制中慢慢磨滅到與生俱來的靈氣和聰敏。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和老師應該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兩種潛在問題:

  1. 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近乎消失;這點和前文談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一方建立親密關係不同,不建立親密關係,但至少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存在,也會見面。但是這種長期缺位,近乎消失,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困惑。即在他的認知裡不存在的人事物被告知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又因本來家庭教育就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會讓他採用相對極端的方式。
  2. 父母嚴格教育、規矩多、期待高;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嚴格教育,平時要求遵守的規矩多,對孩子的未來期待也高,那麼就會造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制止孩子很多在自己看來不該出現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孩子到了新環境,就會抓住機會完成自己的探索,也就會變成所謂的調皮。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如此,去別人家裡玩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如何來改變?

教師可以這樣做:1.允許孩子摸摸、碰碰幼兒園的物品,前提是安全、乾淨。2.允許孩子不午休,在旁邊看他玩,或者陪他玩。3.當孩子調皮地拿別人東西藏起來時,要阻止,並告訴他關於不問私拿就是偷的道理。4.可以給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方式,比如看一些立體類的科普書籍,可以使侏羅紀恐龍世界相關的書,也可以是認識情緒和色彩相關的書,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家長可以這樣做:1.沒觸碰底線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比如玩雨水、玩泥巴、在牆上畫畫等;2.不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父母設想的模樣;3.不把孩子當唯一,父母可以把一部分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4.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意識,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聲音。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4:不社交,只和自己玩的孩子,並能自洽。

在幼兒園裡,存在這樣一種孩子,他們總是自己陪自己玩,既不參與別人,也不允許別人參與。當老師發現他們顯得有點不合群後,就會引導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老師的好意卻被拒絕,不但拒絕,這樣的小孩還具備邏輯清晰的能力,他們會很義正言辭地說“我不需要朋友”“你要允許別人一個人玩”“這是我的自由和權利”。讓老師當場啞口無言,也對引導他們無從入手。

表現分析:從正向來看,這類孩子很聰明,邏輯清晰、內在自我很融洽,他們能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得開心,也善於在細微之處發現樂趣。然而,從反向看則意味著這類孩子不懂分享、不會合作。人類社會是群居的,隨著成長,人必須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存活於世。如果這類孩子長期固執地守著自我世界,不走出來,那麼他們隨著成長,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加容易碰壁,不僅會失去體驗友誼的快樂,將來還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情感和婚姻的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下會撫育出這樣的孩子呢?

  1. 父母均是內向者,且極不喜社交;如果父母都是內向者,且平時不喜歡和鄰居、同事、親戚等走動,經常在空閒時待在家裡看書、看劇或者做其他事。平時帶孩子出去玩,一般會選擇博物館、展覽等不方便說話和社交的場所。偶爾帶孩子去小區散步,也不會教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搭訕和玩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才是正常的,也不屑與他人玩和交流。

為了孩子的人格能更健全地成長,家長何老師要怎樣來修正孩子的認知呢?

教師可以這樣做:1.引導其他小朋友主動去和這類孩子玩;2.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主動與家長聯繫,向家長建議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改變當下這種情況;3.強調並鼓勵團隊合作精神,多組織合作類的遊戲,比如找朋友、下棋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在家多陪孩子玩親子游戲;2.多和孩子分享自己與朋友間發生的趣事,讓孩子知道有朋友會讓快樂增倍。3.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主動示範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搭訕和交朋友;4.多認識有孩子的家庭,組織多家庭聚餐或外出遊玩,讓孩子和孩子一起認識和交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5:愛發呆、眼神空洞,社交表現出自卑和怯懦。

同樣是不社交的孩子,這類孩子卻顯得有點呆滯,也很被動。他們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眼神空洞,明明很想交朋友,想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在社交中卻會表現出明顯的自卑和怯懦。甚至有時還會因為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樣子被其他小朋友嫌棄和欺負。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很明顯內心是有很大的創傷,對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不信任,可內心又很嚮往。他們的個性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很多,也容易變得緊張。如果內心的創傷沒有被及時發現和干預,這類孩子會隨著長大形成討好型人格,容易被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那麼,這類孩子的創傷是怎麼來的,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又有什麼關係?

  1. 父母雙方關係長期緊張;如果父母長期吵架,關係不和,那麼在0-6歲的孩子心裡會留下很重的陰影。會造成這類孩子患得患失、精神壓力大、充滿不安全感、對人際關係緊張等。如果父母留心,還會發現這類孩子常常做噩夢,甚至腸胃不適等。
  2. 孩子長時間受到言語欺辱;除了父母關係不和,如果父母在教育中常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打罵、言語羞辱,那麼孩子也會形成這樣的敏感自卑個性。另外,親戚、鄰居如果平時愛開這類孩子玩笑,比如“你長得真醜”“沒出息的臭小孩”等言語攻擊,那麼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教師和家長察覺到孩子的這些特徵後,要如何來幫助她脫離這些負面境遇?

教師可以這樣做:1.多給予這類孩子關注和關愛,多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並當眾表揚、認可她;2.在看到孩子在社交過程出現障礙,請及時幫助他們拉近與其他小孩的距離;3.主動找孩子聊天和玩,爭取獲得孩子信任,因為被孩子信任,他們會告訴老師自己的痛苦和困惑,老師可以幫助他們疏導。

家長可以這樣做:1.找到經營婚姻的技巧和方式;比如改變溝通方式,不大聲爭吵,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可以夫妻尋求婚姻諮詢師的幫助。2.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不要打壓教育;3.不允許外人用貶低的方式來開孩子玩笑,辱罵孩子;4.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主動了解和閱讀一些教育心理類書籍,引導孩子構建一個健康的陽光的人格。5.多給孩子愛的抱抱、撫摸背部,多陪孩子玩。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行為表現6:適應快,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

這類孩子可以說是最讓家長省心的了。他們活波開朗,喜歡幼兒園生活,會主動配合家長和老師的安排,會主動和小朋友玩,也會照顧其他小朋友的情緒,常常受到幼兒園老師的表揚。回家後,會和爸爸媽媽分享小細節,會主動說“我喜歡上學”“我喜歡老師”等。當然,畢竟是孩子,有時也會因為老師的某種行為而說“我不喜歡某某老師,他太凶了。”

表現分析:這類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獲得了父母給予的足夠的安全感和愛,所以,孩子的成長比較順利,人格也建立得比較健全。在2-4歲的小叛逆期裡,也很少出現鬧騰、攻擊父母或他人的情況。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父母就不用再做出什麼改變嗎?當然不是,如果以下提及的要點,教師和家長做到了是最好的,如果沒有考慮到,那麼可以作為參考。

教師可以這樣做:1.儘量提供訓練孩子的領導力機會;比如讓孩子當小隊長,讓孩子帶領其他小朋友玩等;2.提供給這類孩子展現才藝的機會;3.表揚這類孩子的突出品質,比如樂於助人、同理心強等。

家長可以這樣做:1.多帶孩子接觸新事物,比如看一些科技展覽或者接觸大自然,開闊這類孩子的視野,可以更好的提高這類孩子的悟性。2.繼續保持現下對孩子教育的方式,不過,過了6歲後,要及時更新更多關於孩子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的教育知識,做到在不同階段,給予孩子不同但合適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幼兒園有這6種行為表現,就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這些問題

結束語

基本上,孩子們初上幼兒園,會有以上6種行為表現。有不少家長會在面對孩子存在以上的那些不好的行為表現時,固執地認為是因為幼兒園老師教育不良造成。但事實上,幼兒園只不過是引發了家庭教育潛在的問題而已。

教育界有句流傳勝廣的話說:你的家庭好不好,看看孩子就知道。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此,希望所有教育者,教師也好、家長也好,在這個開學季,多留意孩子在幼兒園裡的表現,然後根據他們的表現去針對性地給予他們相應的教育引導,並調整家庭教育的模式,幫助孩子們構建一個健康人格,可以更快樂更陽光的茁壯成長,讓他們有勇氣和能量去擁抱更加溫暖充滿希望的未來。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教育發展與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教育的種種問題,上到大學,下至幼兒園,有困惑來諮詢。

本文參考資料:

[1]《兒童教育心理學》,(奧地利)阿德勒著;王童童譯.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9

[2]《這樣管教更有效(兒童行為管理手冊)》,(美)傑裡·威科夫,(美)巴巴拉·優內爾 著;金黎晅譯.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2017.3

[3]曹維俐. 父親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16.

[4]郭婷婷. 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19.

[5]王靜. 學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及成因的質性研究[D].瀋陽師範大學,2016.

[6]李豔花. 幼兒園親子教育開展與指導的個案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17.

[7]李釗. 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1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