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不完美媽媽 大象 三寶美媽 2019-09-10
"

“告訴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還偏偏打弟弟,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曉雲一邊推搡著大兒子,一邊對我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他偏偏做,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們的命令行使,很多時候我們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這孩子有毛病,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出了問題。

就像曉雲不停的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實聽到她大兒子的耳朵中,再傳遞到孩子腦海中的時候,這句話就變成“打弟弟。”所以這樣的說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還賊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


"

“告訴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還偏偏打弟弟,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曉雲一邊推搡著大兒子,一邊對我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他偏偏做,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們的命令行使,很多時候我們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這孩子有毛病,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出了問題。

就像曉雲不停的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實聽到她大兒子的耳朵中,再傳遞到孩子腦海中的時候,這句話就變成“打弟弟。”所以這樣的說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還賊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為了說明這個現象,咱們來做個遊戲。

請你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一定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當你讀完這句話你腦海裡想的是什麼呢?

你肯定想的是有關於粉色小象的圖像,文字,或者是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想象出不做的是什麼事兒。當我告訴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的時候,你必須先確定自己知道粉色的大象是什麼樣子,才能執行那個抽象的命令——不要去想,但這個時候為時已晚了,我們已經在想粉色的大象了。


"

“告訴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還偏偏打弟弟,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曉雲一邊推搡著大兒子,一邊對我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他偏偏做,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們的命令行使,很多時候我們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這孩子有毛病,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出了問題。

就像曉雲不停的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實聽到她大兒子的耳朵中,再傳遞到孩子腦海中的時候,這句話就變成“打弟弟。”所以這樣的說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還賊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為了說明這個現象,咱們來做個遊戲。

請你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一定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當你讀完這句話你腦海裡想的是什麼呢?

你肯定想的是有關於粉色小象的圖像,文字,或者是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想象出不做的是什麼事兒。當我告訴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的時候,你必須先確定自己知道粉色的大象是什麼樣子,才能執行那個抽象的命令——不要去想,但這個時候為時已晚了,我們已經在想粉色的大象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不”這個詞讓我們更加重視被否定的內容,結果當我們一直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我們不停的在加強這句話,所以當孩子看到弟弟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浮現出打弟弟的形象,雖然我們告誡孩子的事不要打弟弟,事實上是我們讓孩子困惑了。

生活中可能我們經常幹這麼腦殘的事,我最近在減肥我婆婆怕我不吃飯影響身體,所以每次晚餐都會問我:“你真的不再喝點湯嗎?喝點湯不會長胖的,真的不再喝點了嗎?”本來我是真的不想喝,可是她越是反覆強調,我腦海中喝湯的形象就會加強,這就狠狠的喚起了我喝湯的願望,真是欲罷不能啊。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時不時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比如,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老想著要避免什麼障礙,結果越是那麼想,偏偏就遇到了那些問題。原因大家清楚了吧!

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

“告訴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還偏偏打弟弟,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曉雲一邊推搡著大兒子,一邊對我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他偏偏做,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們的命令行使,很多時候我們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這孩子有毛病,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出了問題。

就像曉雲不停的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實聽到她大兒子的耳朵中,再傳遞到孩子腦海中的時候,這句話就變成“打弟弟。”所以這樣的說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還賊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為了說明這個現象,咱們來做個遊戲。

請你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一定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當你讀完這句話你腦海裡想的是什麼呢?

你肯定想的是有關於粉色小象的圖像,文字,或者是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想象出不做的是什麼事兒。當我告訴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的時候,你必須先確定自己知道粉色的大象是什麼樣子,才能執行那個抽象的命令——不要去想,但這個時候為時已晚了,我們已經在想粉色的大象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不”這個詞讓我們更加重視被否定的內容,結果當我們一直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我們不停的在加強這句話,所以當孩子看到弟弟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浮現出打弟弟的形象,雖然我們告誡孩子的事不要打弟弟,事實上是我們讓孩子困惑了。

生活中可能我們經常幹這麼腦殘的事,我最近在減肥我婆婆怕我不吃飯影響身體,所以每次晚餐都會問我:“你真的不再喝點湯嗎?喝點湯不會長胖的,真的不再喝點了嗎?”本來我是真的不想喝,可是她越是反覆強調,我腦海中喝湯的形象就會加強,這就狠狠的喚起了我喝湯的願望,真是欲罷不能啊。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時不時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比如,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老想著要避免什麼障礙,結果越是那麼想,偏偏就遇到了那些問題。原因大家清楚了吧!

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與其讓別人不做什麼,而把自己所否定的事物植入別人的腦海,還不如直接告訴別人你想讓他做什麼,這樣反而更可能使我們達到目標,而且還使我們的表達顯得更具有建設性和積極性。

比如說不想讓大寶打二寶,這個時候不是提醒說“不要打弟弟”,我們可以說“要和弟弟友好相處,你們是相親相愛的兩兄弟”。

我先生應酬回來很喜歡說“我沒喝醉”,往往這個時候我很容易認為他“喝醉了”,如何那天他回家說的是“我清醒的很”,往往這個時候我就會認為他確實沒喝多。

生活中,當我們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告訴自己“不要難過”,結果往往是“我們會更難過”,但是當我們告訴自己“一定要高興”,我們就容易高興起來!


"

“告訴你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你還偏偏打弟弟,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曉雲一邊推搡著大兒子,一邊對我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他偏偏做,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啊!”

孩子不按照我們的命令行使,很多時候我們想到的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這孩子有毛病,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出了問題。

就像曉雲不停的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其實聽到她大兒子的耳朵中,再傳遞到孩子腦海中的時候,這句話就變成“打弟弟。”所以這樣的說法孩子往往理解不了,父母還賊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錯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為了說明這個現象,咱們來做個遊戲。

請你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一定不要想粉色的小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當你讀完這句話你腦海裡想的是什麼呢?

你肯定想的是有關於粉色小象的圖像,文字,或者是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想象出不做的是什麼事兒。當我告訴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的時候,你必須先確定自己知道粉色的大象是什麼樣子,才能執行那個抽象的命令——不要去想,但這個時候為時已晚了,我們已經在想粉色的大象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不”這個詞讓我們更加重視被否定的內容,結果當我們一直說“不要打弟弟,不要打弟弟”,我們不停的在加強這句話,所以當孩子看到弟弟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浮現出打弟弟的形象,雖然我們告誡孩子的事不要打弟弟,事實上是我們讓孩子困惑了。

生活中可能我們經常幹這麼腦殘的事,我最近在減肥我婆婆怕我不吃飯影響身體,所以每次晚餐都會問我:“你真的不再喝點湯嗎?喝點湯不會長胖的,真的不再喝點了嗎?”本來我是真的不想喝,可是她越是反覆強調,我腦海中喝湯的形象就會加強,這就狠狠的喚起了我喝湯的願望,真是欲罷不能啊。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時不時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比如,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老想著要避免什麼障礙,結果越是那麼想,偏偏就遇到了那些問題。原因大家清楚了吧!

不要想粉色的小象!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與其讓別人不做什麼,而把自己所否定的事物植入別人的腦海,還不如直接告訴別人你想讓他做什麼,這樣反而更可能使我們達到目標,而且還使我們的表達顯得更具有建設性和積極性。

比如說不想讓大寶打二寶,這個時候不是提醒說“不要打弟弟”,我們可以說“要和弟弟友好相處,你們是相親相愛的兩兄弟”。

我先生應酬回來很喜歡說“我沒喝醉”,往往這個時候我很容易認為他“喝醉了”,如何那天他回家說的是“我清醒的很”,往往這個時候我就會認為他確實沒喝多。

生活中,當我們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告訴自己“不要難過”,結果往往是“我們會更難過”,但是當我們告訴自己“一定要高興”,我們就容易高興起來!


孩子不聽話,多是因為我們老說“不要---”,我們需要說“你要”


我們如何描述這個世界,會對自己和周圍的人產生深刻的影響,而這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如何度過人生。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請減少使用“不”的次數,該說他可以做和我們期待的狀態吧,那樣孩子更容易理解,而我們也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