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清大燕園全國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系列篇(九十六)

家庭教育實例: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案例:兒子總是很吝嗇怎麼辦?

媽媽會在幼兒園准許分享零食的日子,給小小帶一些好吃的零食,告訴小小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小小從來不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有一次,老師鼓勵小小雨小朋友分享一粒棒棒糖,小小不肯,還大哭了起來。

小小的玩具也不願意分享給小朋友。平時到廣場上玩,小小總是把著自己的玩具不肯給小朋友分享,為了鍛鍊小小的分享意識,有一次,媽媽邀請鄰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小小守著自己的玩具,不準鄰居家的小朋友碰。一邊護著一邊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媽媽看著好沒面子。

媽媽知道,與人分享是一種好的習慣,也是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而自己的兒子如此吝嗇。真的很令小小媽媽擔心。他很擔心兒子這樣的性格會影響她未來對社會的適應。

孩子不肯分享是年齡特徵所致

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護像小小一樣,表現出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行為。這其實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心理髮展階段的特點決定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即兒童智力發展的“敏感期”問題,這對兒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蒙臺梭利發現兒童在6歲之前的不同階段對語言動作、細節、秩序、閱讀、書寫等會分別表現出強烈的敏感,這段時期相關的學習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絕好機會。

三歲左右的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當然,每個孩子進入物權歸屬敏感期的時間,以及度過物權敏感期的時間,是有所差異的。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有時伴隨攻擊行為。當幼兒面對自己的玩具或者家人時,看到有小朋友靠近的情況時,便會伸手去推對方,以捍衛自己的物品。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耐心引導物權敏感期的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不肯分享是自私,想著改正孩子的“毛病”。在這個時期,孩子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我們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孩子首先是通過確定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能學會分享。

家長的恰當引導,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敏感期。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家長可以示範分享行為: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分享是快樂的。媽媽可以教切好的水果分享給孩子,但是要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水果,媽媽願意分享給你。比如媽媽可以讓孩子使用自己的物品,比如說紗巾,文具,只要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媽媽,媽媽願意與你分享。慢慢地,孩子將意識到分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進而變得願意分享。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引導孩子進行交換:那起初可以用自己的物品與孩子進行交換,比如媽媽拿一個玩具,對孩子說,這是媽媽的,現在媽媽想和你交換來玩兒,可以嗎?當媽媽拿到孩子的玩具時,也要將玩具遞給孩子,過一會兒遊戲結束再將自己的玩具換回來。讓孩子明白交換玩具的概念。當孩子能夠與媽媽交換時,就可以試著邀請一位信任的小朋友到家裡來完交換玩具的遊戲了。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影響孩子分享意識形成的家長行為

雖然物權意識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家長也要避免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建立分享意識,家長朋友要儘可能避免: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溺愛孩子不接受孩子的分享:孩子最開始的分享行為,通常出現在家庭中,與最親近的人進行分享。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拒絕孩子的分享,而是要接受孩子的分享物,並愉快地表達感謝。孩子才能將分享與快樂建立聯繫。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培養讓孩子學會分享,與朋友良好交往

過度強調競爭意識:有些家長你競爭壓力大,會將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們會認為孩子愛分享是吃虧,家長的態度會被孩子微妙地感覺到,進而影響到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