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給孩子們兩個選項:

一個是他們能立即享用一顆棉花糖,另一個則是他們要獨自等待20分鐘,之後可以獲得兩顆棉花糖,二者只能選一項。

這個實驗在2006年經《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布魯克斯報道後廣為人知。

實驗者後來發現,那些能等待得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後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躍、人生更成功,並且有更高的成就——

堅持時間最短的3個孩子與堅持時間最長的3個孩子,SAT(美國高考)總分相差210分。

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學齡前兒童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獎勵物的自我延遲滿足實證研究”。

人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有時候阻礙你攀登高度的正是你的一顆急吼吼的心。

01.一顆急吼吼的心就是人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

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適合做鐘點工

期望能按月得到報酬——適合做打工族

耐心按年度領取年收入——是職業經理人

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適合做投資家

用一生的眼光去權衡——你就是企業家

部門招聘了一個勤工儉學的學生,設立這個崗位最初目的一是為了能夠讓他們得到更多指點,而是解決他們經濟上的困難。

對於錄用的同學,我們提供辦公場所、電腦,可以在學業上得到點撥,此外還有一定的報酬。他們的任務就是協助管理人員做一些日常事務。

後來錄用了一名男生,一開始他為能夠有固定場所學習,不用去搶佔自習室而感到十分滿意。

後來要求他隔幾天打掃一下辦公室,每天做一些協助複印材料、統計數據這樣的零碎小活,他的不滿情緒便日益凸顯。

工作到一個月差一天的時候,他打了個電話說想要拿走這個月的工資,因為時間緊張不能再過來了。

最後一天來拿工資的時候,直接拒絕了他應該乾的活。

他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崗位聘期一學期,他已經違約了。

我其實是很替他惋惜的,本來我們主任已經準備帶著他做一個省級重點課題,但是因為他急吼吼的心,便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了。

我想起了幾年前,同樣是辦公室招聘的一個勤工儉學的男同學。

他留給我們辦公室同事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快。

有空就來辦公室,打掃衛生、端茶倒水、打印資料、統計數據,甚至是各種跑腿的活都搶著幹,而且是那種越幹越開心的樣子。

不僅是辦公室的事搶著做,有時候來辦事的老師的事,他也能幫則幫。

畢業前夕,在我們主任的力薦下成功留校,現在成了我的同事。

他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獲獎最多的,但是他卻能成為少數留校學生中的一員。

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可能二者最初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但是前者太過心急,直奔目標而去,稍有失望便掉頭離去。而後者則很明白先要讓別人看到你的價值,才有可能付出對等的報酬。

誰都不傻,有時候吃相太難看也是一個敗筆。

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02.心急就會短視,而豐厚的回報都是給予富有遠見的人

Lachel在《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中談到: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在於視野。家庭出身、成長環境,會牢牢地束縛住窮人的視野。
讓他看不到遠景,變得短視,耽於眼前的滿足。
許多位於社會底層的務工人員,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缺少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意願。
他們覺得眼下的生活雖然不夠好,但也湊合。
他們難以想象“更好的生活”是怎樣的,更難以想象自己能跟那樣的生活聯繫起來。
他們攢下一筆錢後,要麼用在享受性消費上(比如吃一頓好的,買一部iPhone),要麼回到家鄉蓋房子,給下一代結婚用,等等。
這就是貧窮的惡性循環。
貧窮導致信息的缺失,信息的缺失導致無法走出困境,繼而導致下一代的貧窮。反反覆覆,生生滅滅。

凡是宣揚讀書無用論的人,其實都是需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因為急於想要變現,所以一旦發現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認為無用,便不願在付出任何努力。

反而是那些看著能夠躺贏的人深刻地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急著變現的人,越無法實現積累。沒有積累,就談不上改變和提升。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際交往。如果你幫了一個朋友的忙,立馬要求對方回報,如果沒有收到回報,就認為對方不值得交往,那你的朋友圈、人脈要如何建立起來呢。

為什麼唐僧取經,有神徒和各路神仙相助,還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呢。

為什麼如來不把佛經直接送到大唐,而是要大費周章地組建取經團隊,穿越千山萬水,掃除妖魔鬼怪呢。

《金剛經》雲: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

是啊,佛法修行必然經過磨難和考驗,不然就看不出真心來,大磨成大佛,小磨成小佛。

人生亦是如此。

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事情必然不懂得珍惜,上天也在考驗你究竟有多想得到這樣東西。

我的外婆是個不識字的老太太,她經常對我說,“要得有,慢慢守”。

連農村老婦都懂的道理,我們常常參不透。

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03.對待生活,心急的人在打發時間,強大的人在塑造時光。

在日本大阪寺地町的街頭,有一間特別不起眼的小飯館,但每當到了吃飯時間,小飯館從裡到外總是人頭攢動,有很多人排隊等候。

原來是因為,有一位84歲的日本老人叫村嶋孟,用了50年堅持煮一碗米飯,成為了日本遠近聞名的煮飯人,以至於吸引人們爭相去吃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

儘管日本的水稻和大米如此普及,但把白米飯做好的人可不多。

84歲的村嶋孟說:“在我心裡或許有一種自負,就是一直認為自己揹負著弘揚日本飲食文化的重擔,這麼多年我心無旁騖的把心思都放在煮飯上,就是希望能做出一碗每個人都認為好吃的米飯”。

黃章晉在《著急的窮人,拖延的富人》裡寫道:

釀酒師也是延遲滿足能力突出的一群人,因為酒的釀造也需要繁複的工藝和精湛的技術。
諸如此類對時光的打磨,顯然與“打發時間”相去甚遠。
對天生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會把這個過程當成一種享受。

2000年之後,房地產發展得很快,部下給任正非建議:

“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就能輕鬆實現一百億利潤。”

但任正非一口就回絕了:“掙完了大錢,就不願意再回來掙小錢了。”

1998年,華為出臺了《華為基本法》。基本法的第一條就是——“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中途,做房地產本可以爆發。

中途,做互聯網本可以爆發。

中途,做資本運作本可以爆發。

但任正非從不為這些誘惑所動:“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正因為任正非有強大的延遲滿足能力,所以他終於等來了強大的華為。

你怎麼對待時光,時光就怎麼回報你。

匆匆打發時光的人,自然得不到時光的厚待;唯獨那些善待時光的人,才能在悠悠歲月中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

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04.若天天要回報,忍受不了乏味的等候,自然也享受不了暴漲帶來的驚喜。

前幾天劍橋英語等級考試報名,一度刷爆服務器。

稍微瞭解下就知道,劍橋通用五級考試中通過KET(五級中的最低級)等級的不乏小學一二年級甚至是幼兒園的孩子,而KET的水平相當於初中畢業的水平。

我曾經問一個媽媽為什麼要讓這麼小的孩子學這麼深,她告訴我這樣上了高中就不用學英語了,可以把多餘的時間用來學其他課程。

學,是為了不學,貌似這個邏輯一樣可以用來解釋鋼琴考級。

貌似那張證書用過之後,你彈不彈琴根本無所謂的。

我們在培養孩子方面為什麼這麼急吼吼的?

如果告訴你這樣東西註定是屬於你的,但是你要等,我想很多人都不介意等。

但是沒有人告訴你要的東西一定可以等到,所以我們就要抓緊時間,不惜一切代價握在手中。

等不起,是大部分人的感覺。

因為我們覺得人生就是一個個目標,只有實現目標才是有用的。

有人認為讀書不如當網紅,高考不如去整容。

其實天底下,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讀的書。你花在讀書上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

連嶽在《人生的非線性回報》中說:

人生很難的地方,就在於要等。
你的能力、你的美德,它們得到的回報,幾乎都不在當下,而似乎在很遙遠的未來。
這是人生的非線性回報。
從短期來看,做人好與壞、努力與懶惰,好像區別不大,但是到了某個瞬間,積累了品德與能力的人,層級突然就會有個大躍升。
若天天要回報,忍受不了乏味的等候,自然也享受不了暴漲帶來的驚喜。人生亦如此。
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05.你只管努力,剩下的都交給時間。

想起一個讀了很多遍的一個故事。

一個富翁見到一個漁夫在海邊垂釣,就關切地說:

“你這樣怎能賺到大錢?如果我是你,就會想辦法買一艘漁船,這樣會抓到更多魚,賺更多錢。”

“然後呢?”

“然後我會把賺到的錢再去投資,比如開工廠。”

“然後呢?”漁夫繼續問。

“然後我再去投資,賺更多的錢,我就可以成為更大的富翁。”

“你有那麼多錢以後幹什麼?”

“然後我可以到夏威夷海灘度假,享受悠閒的生活啦!”

“那麼,你看我現在不正在享受這樣的生活嗎?”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追求的實質是什麼,而只是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便想方設法去實現它,等到得到以後,也許他會發現追求的結果的意義和任何時候的生活一樣平凡。

雷蒙德·錢德勒說過:

你知道,故事的結局並不重要,生活唯一確保的就是死亡,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故事的光芒。

你現在的等待與積累,將來回過頭來看,都是有意義的。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都交給時間。

搬掉這塊人生的絆腳石,你將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