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不完美媽媽 鵝媽媽 音樂 讀書 新生兒 小天寶大玉兒 2019-08-15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溝通3個原則

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都有一點需要明確:孩子才是溝通的主體,要用適用於孩子年齡的方式。溝通有3個原則:

1.關鍵期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事後再補救,儘管再勤苦努力也難成功了,強調的就是要抓住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洛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內會有認母的行為。即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就會跟著鵝媽媽走,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人,也會把人當作母親,跟著他走。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任何生物,那麼一兩天後,無論鵝媽媽還是別的生物再怎麼努力接觸,小鵝也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個發現說明,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也就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發展的關鍵期往往事倍功半。

2.適齡性原則:如果父母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像主持人一樣演講,這就不符合對2歲孩子的要求。溝通要遵循的適齡性原則就是指,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這個年齡段。

父母對半歲的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多半不會感興趣,看似在滔滔不絕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自顧自的說,孩子是融入不進去的,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夠。

3.個性化原則:“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表明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人善於言辭,有人長與數理運算,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的外向,要判斷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爆發期在1歲8個月,男孩的語言爆發期在2歲2個月。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家長一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並沒有迎來語言的爆發期,立馬就帶著孩子去了康復中心。這就忽略了個體發育的差異性,1歲8個月和2歲2個月,並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會在這個階段語言爆發。有的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會晚一些,要接受個體的差異性。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溝通3個原則

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都有一點需要明確:孩子才是溝通的主體,要用適用於孩子年齡的方式。溝通有3個原則:

1.關鍵期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事後再補救,儘管再勤苦努力也難成功了,強調的就是要抓住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洛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內會有認母的行為。即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就會跟著鵝媽媽走,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人,也會把人當作母親,跟著他走。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任何生物,那麼一兩天後,無論鵝媽媽還是別的生物再怎麼努力接觸,小鵝也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個發現說明,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也就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發展的關鍵期往往事倍功半。

2.適齡性原則:如果父母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像主持人一樣演講,這就不符合對2歲孩子的要求。溝通要遵循的適齡性原則就是指,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這個年齡段。

父母對半歲的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多半不會感興趣,看似在滔滔不絕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自顧自的說,孩子是融入不進去的,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夠。

3.個性化原則:“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表明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人善於言辭,有人長與數理運算,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的外向,要判斷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爆發期在1歲8個月,男孩的語言爆發期在2歲2個月。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家長一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並沒有迎來語言的爆發期,立馬就帶著孩子去了康復中心。這就忽略了個體發育的差異性,1歲8個月和2歲2個月,並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會在這個階段語言爆發。有的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會晚一些,要接受個體的差異性。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非語言溝通

1歲前的孩子,還不會講話,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溝通主要就是靠非語言的溝通。

0—4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嚇到而哭鬧。如果父母讓家裡因此開啟了靜音模式,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方式是溫暖溝通:對孩子講話聲音細一些,聲調降幾度,無論說什麼。

音樂溝通:有研究表明,音樂對於嬰兒期的孩子有讓心情舒暢、不急躁的作用。讓孩子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當然由媽媽輕輕唱是最好的方式。在孩子睡前可以引入白噪音:下雨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流水的聲音……新生兒離開媽媽的子宮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他們更喜歡子宮內的嘈雜聲。

4—11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了翻身、獨坐、爬行、扶站,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為模仿溝通、肢體溝通、繪本溝通。

模仿溝通,天寶半歲時會發出一些奇怪的音節,像“啊古”、“共”、“哦”……我會模仿他的語言和他聊天,通常一聊就是半小時。

肢體溝通,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爬,也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稍微領先寶寶一些,逗逗他對他做做鬼臉,你會發現寶寶的興奮就會被調動起來。

繪本溝通,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繪本,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閱讀。孩子對文字和紙面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顏色、圖畫等。孩子可能對繪本《小黃和小藍》並不感興趣,但父母可以把黃色和藍色的玻璃球裝進瓶子裡,嘩啦啦的聲音孩子一定會感興趣,也可以給孩子做黃+藍=綠的實驗,孩子感興趣以後更容易溝通。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溝通3個原則

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都有一點需要明確:孩子才是溝通的主體,要用適用於孩子年齡的方式。溝通有3個原則:

1.關鍵期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事後再補救,儘管再勤苦努力也難成功了,強調的就是要抓住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洛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內會有認母的行為。即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就會跟著鵝媽媽走,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人,也會把人當作母親,跟著他走。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任何生物,那麼一兩天後,無論鵝媽媽還是別的生物再怎麼努力接觸,小鵝也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個發現說明,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也就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發展的關鍵期往往事倍功半。

2.適齡性原則:如果父母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像主持人一樣演講,這就不符合對2歲孩子的要求。溝通要遵循的適齡性原則就是指,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這個年齡段。

父母對半歲的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多半不會感興趣,看似在滔滔不絕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自顧自的說,孩子是融入不進去的,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夠。

3.個性化原則:“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表明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人善於言辭,有人長與數理運算,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的外向,要判斷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爆發期在1歲8個月,男孩的語言爆發期在2歲2個月。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家長一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並沒有迎來語言的爆發期,立馬就帶著孩子去了康復中心。這就忽略了個體發育的差異性,1歲8個月和2歲2個月,並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會在這個階段語言爆發。有的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會晚一些,要接受個體的差異性。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非語言溝通

1歲前的孩子,還不會講話,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溝通主要就是靠非語言的溝通。

0—4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嚇到而哭鬧。如果父母讓家裡因此開啟了靜音模式,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方式是溫暖溝通:對孩子講話聲音細一些,聲調降幾度,無論說什麼。

音樂溝通:有研究表明,音樂對於嬰兒期的孩子有讓心情舒暢、不急躁的作用。讓孩子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當然由媽媽輕輕唱是最好的方式。在孩子睡前可以引入白噪音:下雨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流水的聲音……新生兒離開媽媽的子宮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他們更喜歡子宮內的嘈雜聲。

4—11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了翻身、獨坐、爬行、扶站,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為模仿溝通、肢體溝通、繪本溝通。

模仿溝通,天寶半歲時會發出一些奇怪的音節,像“啊古”、“共”、“哦”……我會模仿他的語言和他聊天,通常一聊就是半小時。

肢體溝通,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爬,也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稍微領先寶寶一些,逗逗他對他做做鬼臉,你會發現寶寶的興奮就會被調動起來。

繪本溝通,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繪本,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閱讀。孩子對文字和紙面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顏色、圖畫等。孩子可能對繪本《小黃和小藍》並不感興趣,但父母可以把黃色和藍色的玻璃球裝進瓶子裡,嘩啦啦的聲音孩子一定會感興趣,也可以給孩子做黃+藍=綠的實驗,孩子感興趣以後更容易溝通。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行為性語言到實際語言溝通轉換

11—1歲3個月,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進行肢體性語言到實際語言的轉換。在此之前,孩子想要拿一個東西,會拉著媽媽手過去拿或者自己用手指一指,這種就是用行為來代替語言的方式。從行為語言轉換到實際語言這個階段很重要,因為這個時間就是語言轉換的關鍵期,通常只有4、5個月,如果在這個時間內語言轉換沒有做好,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會降低,導致語言爆發期推遲。

積極的迴應:孩子拉著媽媽讓媽媽拿水杯,媽媽通常都會明白孩子是想要喝水了,如果媽媽直接把水拿過來遞給孩子,就錯過了一個跟孩子溝通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媽媽蹲下來問寶寶“寶寶,你是想要水杯嗎?喝水,水 ”用緩慢的速度讓孩子看到媽媽說話時的嘴型,寶寶可能發不出“水”這個音,但他會模仿媽媽的嘴型。

全職媽媽除了陪伴孩子,可能還有很多家務要做,有的媽媽會讓孩子在客廳玩,自己在房間一邊做家務一邊陪寶寶聊天,認為這樣也是在和寶寶溝通。其實,這個方法在孩子語言轉換的階段是無效的,因為孩子看不到你的嘴型,不能直觀的感受如何發音。

每時每刻:孩子的一天之中,除了睡覺的時間,這樣的語言轉換髮生在一天中的每時每刻。把孩子所有動作性的語言都轉換成實際語言,媽媽會很辛苦,但只要堅持這樣做,2到3個月就能看到成效,“水”、“吃”、“喝”……積累的語言越來越多。把握好這個語言轉換的關鍵期,打好基礎,在語言爆發期孩子的語言才能真正爆發。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溝通3個原則

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都有一點需要明確:孩子才是溝通的主體,要用適用於孩子年齡的方式。溝通有3個原則:

1.關鍵期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事後再補救,儘管再勤苦努力也難成功了,強調的就是要抓住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洛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內會有認母的行為。即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就會跟著鵝媽媽走,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人,也會把人當作母親,跟著他走。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任何生物,那麼一兩天後,無論鵝媽媽還是別的生物再怎麼努力接觸,小鵝也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個發現說明,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也就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發展的關鍵期往往事倍功半。

2.適齡性原則:如果父母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像主持人一樣演講,這就不符合對2歲孩子的要求。溝通要遵循的適齡性原則就是指,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這個年齡段。

父母對半歲的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多半不會感興趣,看似在滔滔不絕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自顧自的說,孩子是融入不進去的,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夠。

3.個性化原則:“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表明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人善於言辭,有人長與數理運算,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的外向,要判斷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爆發期在1歲8個月,男孩的語言爆發期在2歲2個月。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家長一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並沒有迎來語言的爆發期,立馬就帶著孩子去了康復中心。這就忽略了個體發育的差異性,1歲8個月和2歲2個月,並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會在這個階段語言爆發。有的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會晚一些,要接受個體的差異性。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非語言溝通

1歲前的孩子,還不會講話,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溝通主要就是靠非語言的溝通。

0—4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嚇到而哭鬧。如果父母讓家裡因此開啟了靜音模式,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方式是溫暖溝通:對孩子講話聲音細一些,聲調降幾度,無論說什麼。

音樂溝通:有研究表明,音樂對於嬰兒期的孩子有讓心情舒暢、不急躁的作用。讓孩子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當然由媽媽輕輕唱是最好的方式。在孩子睡前可以引入白噪音:下雨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流水的聲音……新生兒離開媽媽的子宮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他們更喜歡子宮內的嘈雜聲。

4—11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了翻身、獨坐、爬行、扶站,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為模仿溝通、肢體溝通、繪本溝通。

模仿溝通,天寶半歲時會發出一些奇怪的音節,像“啊古”、“共”、“哦”……我會模仿他的語言和他聊天,通常一聊就是半小時。

肢體溝通,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爬,也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稍微領先寶寶一些,逗逗他對他做做鬼臉,你會發現寶寶的興奮就會被調動起來。

繪本溝通,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繪本,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閱讀。孩子對文字和紙面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顏色、圖畫等。孩子可能對繪本《小黃和小藍》並不感興趣,但父母可以把黃色和藍色的玻璃球裝進瓶子裡,嘩啦啦的聲音孩子一定會感興趣,也可以給孩子做黃+藍=綠的實驗,孩子感興趣以後更容易溝通。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行為性語言到實際語言溝通轉換

11—1歲3個月,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進行肢體性語言到實際語言的轉換。在此之前,孩子想要拿一個東西,會拉著媽媽手過去拿或者自己用手指一指,這種就是用行為來代替語言的方式。從行為語言轉換到實際語言這個階段很重要,因為這個時間就是語言轉換的關鍵期,通常只有4、5個月,如果在這個時間內語言轉換沒有做好,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會降低,導致語言爆發期推遲。

積極的迴應:孩子拉著媽媽讓媽媽拿水杯,媽媽通常都會明白孩子是想要喝水了,如果媽媽直接把水拿過來遞給孩子,就錯過了一個跟孩子溝通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媽媽蹲下來問寶寶“寶寶,你是想要水杯嗎?喝水,水 ”用緩慢的速度讓孩子看到媽媽說話時的嘴型,寶寶可能發不出“水”這個音,但他會模仿媽媽的嘴型。

全職媽媽除了陪伴孩子,可能還有很多家務要做,有的媽媽會讓孩子在客廳玩,自己在房間一邊做家務一邊陪寶寶聊天,認為這樣也是在和寶寶溝通。其實,這個方法在孩子語言轉換的階段是無效的,因為孩子看不到你的嘴型,不能直觀的感受如何發音。

每時每刻:孩子的一天之中,除了睡覺的時間,這樣的語言轉換髮生在一天中的每時每刻。把孩子所有動作性的語言都轉換成實際語言,媽媽會很辛苦,但只要堅持這樣做,2到3個月就能看到成效,“水”、“吃”、“喝”……積累的語言越來越多。把握好這個語言轉換的關鍵期,打好基礎,在語言爆發期孩子的語言才能真正爆發。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初步語言溝通

13—19個月,是孩子詞彙高度積累時期。孩子獲取詞彙的方式有很多,最好的方式是聽父母講話,孩子通過觀看父母講話的嘴型來學習發音。這個階段決定了語言爆發期來的早或是晚,詞彙積累的多,語言爆發期會說的就多。

小區一位鄰居,孩子一歲多時,她正在廚房炒菜,孩子搖搖晃晃的走去廚房找她,喊媽媽,鄰居立馬把火關掉,蹲下來耐心和女兒對話,她在孩子詞彙高度積累的時期,及時迴應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

這個階段孩子,父母要多對著孩子講話,放慢速度,嘴型誇張,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在這個階段進行最好。孩子的語言輸入的多了,輸出也是水到渠成。

"

在醫院,遇見了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語言科,約的是省內最著名的醫生,只因為他們覺得2歲2個月是男孩的語言爆發期,但他們的兒子還遲遲沒有語言爆發的跡象。醫生告訴他們:“孩子語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的發展有個體性差異,有所不同不代表有問題,在家多多和孩子溝通就行,不必往醫院跑了。”

醫生的話讓父母吃了定心丸,這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疑惑,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更小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會講,又要怎麼進行溝通呢?其實啊,再小的孩子都可以有效的溝通。每個階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這些很多的細微點就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溝通3個原則

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都有一點需要明確:孩子才是溝通的主體,要用適用於孩子年齡的方式。溝通有3個原則:

1.關鍵期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事後再補救,儘管再勤苦努力也難成功了,強調的就是要抓住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洛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內會有認母的行為。即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就會跟著鵝媽媽走,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人,也會把人當作母親,跟著他走。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任何生物,那麼一兩天後,無論鵝媽媽還是別的生物再怎麼努力接觸,小鵝也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個發現說明,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也就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發展的關鍵期往往事倍功半。

2.適齡性原則:如果父母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像主持人一樣演講,這就不符合對2歲孩子的要求。溝通要遵循的適齡性原則就是指,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這個年齡段。

父母對半歲的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多半不會感興趣,看似在滔滔不絕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自顧自的說,孩子是融入不進去的,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夠。

3.個性化原則:“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表明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人善於言辭,有人長與數理運算,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的外向,要判斷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爆發期在1歲8個月,男孩的語言爆發期在2歲2個月。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家長一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並沒有迎來語言的爆發期,立馬就帶著孩子去了康復中心。這就忽略了個體發育的差異性,1歲8個月和2歲2個月,並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會在這個階段語言爆發。有的孩子會早一些,有的孩子會晚一些,要接受個體的差異性。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非語言溝通

1歲前的孩子,還不會講話,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溝通主要就是靠非語言的溝通。

0—4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嚇到而哭鬧。如果父母讓家裡因此開啟了靜音模式,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方式是溫暖溝通:對孩子講話聲音細一些,聲調降幾度,無論說什麼。

音樂溝通:有研究表明,音樂對於嬰兒期的孩子有讓心情舒暢、不急躁的作用。讓孩子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當然由媽媽輕輕唱是最好的方式。在孩子睡前可以引入白噪音:下雨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流水的聲音……新生兒離開媽媽的子宮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他們更喜歡子宮內的嘈雜聲。

4—11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了翻身、獨坐、爬行、扶站,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為模仿溝通、肢體溝通、繪本溝通。

模仿溝通,天寶半歲時會發出一些奇怪的音節,像“啊古”、“共”、“哦”……我會模仿他的語言和他聊天,通常一聊就是半小時。

肢體溝通,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爬,也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稍微領先寶寶一些,逗逗他對他做做鬼臉,你會發現寶寶的興奮就會被調動起來。

繪本溝通,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繪本,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閱讀。孩子對文字和紙面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顏色、圖畫等。孩子可能對繪本《小黃和小藍》並不感興趣,但父母可以把黃色和藍色的玻璃球裝進瓶子裡,嘩啦啦的聲音孩子一定會感興趣,也可以給孩子做黃+藍=綠的實驗,孩子感興趣以後更容易溝通。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行為性語言到實際語言溝通轉換

11—1歲3個月,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進行肢體性語言到實際語言的轉換。在此之前,孩子想要拿一個東西,會拉著媽媽手過去拿或者自己用手指一指,這種就是用行為來代替語言的方式。從行為語言轉換到實際語言這個階段很重要,因為這個時間就是語言轉換的關鍵期,通常只有4、5個月,如果在這個時間內語言轉換沒有做好,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會降低,導致語言爆發期推遲。

積極的迴應:孩子拉著媽媽讓媽媽拿水杯,媽媽通常都會明白孩子是想要喝水了,如果媽媽直接把水拿過來遞給孩子,就錯過了一個跟孩子溝通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媽媽蹲下來問寶寶“寶寶,你是想要水杯嗎?喝水,水 ”用緩慢的速度讓孩子看到媽媽說話時的嘴型,寶寶可能發不出“水”這個音,但他會模仿媽媽的嘴型。

全職媽媽除了陪伴孩子,可能還有很多家務要做,有的媽媽會讓孩子在客廳玩,自己在房間一邊做家務一邊陪寶寶聊天,認為這樣也是在和寶寶溝通。其實,這個方法在孩子語言轉換的階段是無效的,因為孩子看不到你的嘴型,不能直觀的感受如何發音。

每時每刻:孩子的一天之中,除了睡覺的時間,這樣的語言轉換髮生在一天中的每時每刻。把孩子所有動作性的語言都轉換成實際語言,媽媽會很辛苦,但只要堅持這樣做,2到3個月就能看到成效,“水”、“吃”、“喝”……積累的語言越來越多。把握好這個語言轉換的關鍵期,打好基礎,在語言爆發期孩子的語言才能真正爆發。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初步語言溝通

13—19個月,是孩子詞彙高度積累時期。孩子獲取詞彙的方式有很多,最好的方式是聽父母講話,孩子通過觀看父母講話的嘴型來學習發音。這個階段決定了語言爆發期來的早或是晚,詞彙積累的多,語言爆發期會說的就多。

小區一位鄰居,孩子一歲多時,她正在廚房炒菜,孩子搖搖晃晃的走去廚房找她,喊媽媽,鄰居立馬把火關掉,蹲下來耐心和女兒對話,她在孩子詞彙高度積累的時期,及時迴應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

這個階段孩子,父母要多對著孩子講話,放慢速度,嘴型誇張,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在這個階段進行最好。孩子的語言輸入的多了,輸出也是水到渠成。

“他話都不會說,怎麼溝通?”再小的孩子都能溝通,要用對方法

實際語言溝通

19—3歲,孩子已經掌握了實際的語言溝通,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增加了。這個階段包括了我們常說的“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與孩子溝通是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溝通方式。

1、改變思維

吐槽大會中池子說起吐槽自己的父親,與自己的溝通是這樣的:“讓你多喝熱水,你不喝,生病了吧,活該。”“讓你多喝熱水,你不喝,手機丟了吧,活該。”這其實是很多父母的溝通方式,嘮叨。“我和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又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這些嘮叨是不是很熟悉。

嘮叨看似是關心,其實說的大部分都是廢話,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分不清哪些是廢話,哪些是重點,面對父母的嘮叨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耳朵關起來,父母的話更聽不進去了。

改變思維模式,就是要避免“關心則亂”,從事件中抽離出來,用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食物掉了,撿起來要吃,媽媽上前一巴掌把東西打掉,孩子懵在原地,這就是“關心則亂”的過度反應。如果媽媽從事件中抽離出來,分析下這個食物是不是髒了?吃了會不會有危險會生病?得到自己的答案後在採取合適的處理方法。

2、說事實

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多用描述性的語言,少用批判性的語言。“我已經不知道和你說了多少次了,別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你就是不聽,怎麼這麼不懂事啊”,這樣帶著情緒的語言,既不能規範孩子的行為,又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不如改變一下方法,只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實“我看到你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

3、說情緒

利用同理心,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有利於培養孩子好的性格和價值取向。生活中,很多父母總要求孩子理解自己,卻沒想過理解孩子,因為父母和孩子的年齡、位置、角度不同,常常會有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如果孩子能運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會產生想要和父母溝通的慾望。

因為小夥伴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動手打了別人,我見過父母上來就對孩子一頓打,然後要求孩子給別人道歉。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們的目的是限制不好的行為,但是要講究策略,走進孩子的心裡。說出孩子的情緒,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限制壞行為:“你喜歡的玩具被搶走了,感到很憤怒,所以你想要把玩具搶回來,然後就動手打了小夥伴,小夥伴被你打哭了”孩子能學會換位思考,就能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4、說發現

孩子的情緒得到理解後,就不會抗拒和父母進行溝通,父母不妨讓孩子設想,自己是受害人會有什麼感覺“上次你搶了別人的玩具,一個哥哥走過來把你推倒在地,你坐在地上哭了起來,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呢?”引導孩子自己總結問題。因為孩子經驗少,做錯事情時,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孩子有改正錯誤的方法:“你去把小夥伴拉起來吧,再給他說聲對不起,你可以把玩具分享給他,也可以告訴他自己還想再玩一會”。

5、說規則

孩子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這個行為如果被允許,孩子會認為亂扔東西是對的。面對孩子不好的行為,父母要做的是:立即懲罰—解決問題—重視規則。告訴孩子“你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媽媽不會幫助你整理,你需要自己把他放進盒子裡。”當孩子接受了懲罰:整理積木,很好的或者不情願的把積木整理完成後,他親身體會了亂扔積木的後果,下次再想扔積木時候,就會思考一下。如果每次亂扔積木都用這個方法,孩子也會重視起規則。

這其中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在語言爆發期並沒有爆發,而看不到在孩子詞彙積累期並沒有積累足夠的詞彙,或者忽略了語言轉換的關鍵期讓孩子受到更多的刺激。每個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方式和重點都不一樣,父母也要不斷學習不停進步。莫言在論家庭教育時說:“沒有天生就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