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愛那個帶孩子的老人'

"

每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我都是很顯眼的那個,因為周圍幾乎都是老人。我經常能看到孩子一出園門,老人就趕緊把書包接過來。他們大概是心疼孩子,怕書包太重,把孩子壓壞了。

"

每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我都是很顯眼的那個,因為周圍幾乎都是老人。我經常能看到孩子一出園門,老人就趕緊把書包接過來。他們大概是心疼孩子,怕書包太重,把孩子壓壞了。

好好愛那個帶孩子的老人

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如此地愛著孩子們,無微不至、盡心盡力。但在家,兩代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卻往往衝突不斷。爭論的焦點總是是否要給孩子立規矩,老人們會說:“你小時候也這樣,現在不是很好嘛!”但很多人會這樣回答:“我不好,所以我希望孩子好。”其實,當你甩出這句話時,既是在撕開自己的傷疤,也是在讓老人傷心。

前幾天有位單親媽媽對我說,她有個三歲的女兒,在孩子一歲時,她就出去打工了。孩子是外婆帶著的,她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但後來她發現,孩子的脾氣特別急躁,還很倔。可是她覺得這並不能怪父母,因為他們帶孫輩也不容易。

這個媽媽的苦惱,我能理解。我以前有個同事活得特別“瀟灑”。下班總有空去K歌或去打遊戲。見我們討論孩子,他往往一臉不屑:“你們都是瞎操心,孩子交給老的不就行了嗎?他們喜歡帶孩子玩,而孩子也喜歡跟他們住。”“孩子還是跟父母在一起好一點。”“有什麼好,兩三歲的孩子還不懂事,跟誰都一樣,等以後上學了讓老師去管。”但我不敢苟同這樣的觀點。

“父母”兩個字,不僅僅是個稱謂,更是一種責任和愛。孩子經由我們來到世上,是奔著我們而來的,教育孩子,父母勝過任何教育家。如果全託給老人,那麼當孩子站在你的面前時,你一定會感到陌生。你真的能忍受孩子看著你時,眼裡流露出的陌生眼神嗎?

我的觀點是,永遠不要把孩子“全託”給老人,而應是共同養育、一起愛孩子,可以讓老人管管生活,但教育上的事還得父母親自來。分工明確了,就不會那樣你干擾我,我抗拒你了。另外,如果準備要請老人幫忙帶孩子,還得要理解老人,不然,只會寒了老人的心,也把關係搞得很僵。

記得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我也請我媽幫著帶孩子。那時,我很反對給孩子餵飯,但我媽不肯,她覺得讓孩子自己吃太慢,還怕孩子自己吃吃不飽。有一次,我很生氣地把碗拿走了。

後來,我跟我媽好好談了一次。“為什麼又喂他?”“你沒看見有的孩子,到七八歲還在餵飯!”“讓他去試著吃,慢慢學。我也知道他長大了肯定會自己吃飯,但我希望他有自己去嘗試的機會。吃飯是小事,養成獨立的品性是大事。難道希望他長大後還窩在家裡,無法獨立嗎?”她大概明白了我的用心。當兒子自己第一次吃完一碗飯時,我媽自豪地與大家分享了這事。

兩代人在養育方面的觀念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們要多理解老人的難處,好好說話,給他們時間來改變,而不是馬上就去否定、指責,期待他們180度轉彎。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你自己帶也會同樣存在。錯不在孩子,更不在老人。

兒童心理學指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特別是0到3歲的孩子,會對一個特定的人形成依戀。所以當老人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孩子往往會對其產生一種跟母親一樣的愛和依戀。看見這個結果,也有媽媽會焦慮,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甚至想去爭奪這份依戀。其實這是多餘的擔憂,爭奪只會讓孩子的內心無所適從。我們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持續性的養育者及穩定的成長環境。

只要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發展的,他在跟母親長期相處之後,又會慢慢把依戀過渡到母親身上。同時把對老人的那份愛埋藏在內心,不會忘卻,溫暖著他。所以,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那就要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兩份愛。

每個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並承擔這個位置的責任。父母應該成為主力軍,老人對生活的照顧可以看做是一種輔助系統。

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不管是哪種方式帶孩子,都應該努力讓孩子留在自己的父母身邊,跟父母有親密接觸的時光。請記得:帶孩子是生養者的責任。其他人,都只能幫幫忙而已。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幸運的。請好好愛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魚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