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期教育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早教?

早教,簡單的說,0-6歲的早期教育,複雜一點的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鍼對性學習,達到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早教就是搶先教育,而往往忽視了之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根據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接受能力來同步進行。傳統的早期教育側重於提前學習,將小學的課程提前灌輸給孩子,或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幼兒在反覆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早教方法很大程度上無視孩子的自身特點和發育階段需求。

各種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同步發育,特別是情感方面發育得最快。所以這一時期用多樣的經驗體會給孩子營造自我素質培養的環境比加強學習更重要。而強行灌輸等過度的幼兒教育手段正是科學早期教育所反對的,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幼兒成長產生巨大危害。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期教育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早教?

早教,簡單的說,0-6歲的早期教育,複雜一點的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鍼對性學習,達到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早教就是搶先教育,而往往忽視了之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根據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接受能力來同步進行。傳統的早期教育側重於提前學習,將小學的課程提前灌輸給孩子,或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幼兒在反覆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早教方法很大程度上無視孩子的自身特點和發育階段需求。

各種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同步發育,特別是情感方面發育得最快。所以這一時期用多樣的經驗體會給孩子營造自我素質培養的環境比加強學習更重要。而強行灌輸等過度的幼兒教育手段正是科學早期教育所反對的,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幼兒成長產生巨大危害。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過度“早教”,將你的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很多家長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首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肯定是越早越好。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接受相應的知識,比如一個孩子在6歲的時候學習一件事情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同樣的事情等到他8歲的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星期或者兩三天的時間。

當然越短時間學會知識,對孩子來說在感知上會覺得越容易,所以就算一定要孩子去超前學習那些跨越年齡的知識,但是孩子在畏難的情緒下,卻很難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並堅持下去。換句話說,即便孩子在家長的高壓下暫時讓孩子比起同齡人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是在違反幼兒教育的超前認知下,一時的領跑優勢也很難保持下去。

美國有關調查發現,經過正常早教的孩子在中小學的升學率,是沒有受過類似教育兒童的10倍,其智商也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5分。但在過度的早期教育下過於緊張的兒童,一般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逐漸失去以前的優勢。

過度的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第一,是導致了孩子厭學情緒的產生,也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影響他們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更關鍵的是,過度的幼兒教育對於孩子以後的小學生涯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在幼兒階段接受過“小學化”教育的孩子,上小學後對正規小學教學會感覺到枯燥無味,必將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不高。

第二,對孩子的“高標準”會抑制他們的“高層次思考”。

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往往是成正比的,當家長要求他們做明顯超出當前年齡應該理解的事情時,孩子的頭腦會主動開啟“低層次”思考模式,滿足於一知半解,表面明白。然而,通過這種“學習”而掌握的知識往往並不牢固,甚至是錯誤的,往往在以後的日子裡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進行校正。好比讓2歲的孩子學乘法,就算他們能將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卻不可能真正理解這樣做的含義。等到日後真正運用時,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低層次的思考方式,而無法運用高層次的思維來理解。

第三,過度的早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然而父母要是隻希望自己滿意而讓孩子接受早教,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只想著去迎合父母,而不願意去探索,他們原本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會慢慢消磨而光。

好比父母希望孩子練習書法,孩子明明對書法獨特的運筆方式很好奇,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知道苦練,而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甚至都無法領悟到書法的美感,那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了。

幼兒教育不是小學教程的下放,不是強迫孩子做奧數之類的題目,而是教育他們思維的方法。遵循規律培養孩子,才能為他們奠定終身健康成長的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早教才是最正確的呢?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期教育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早教?

早教,簡單的說,0-6歲的早期教育,複雜一點的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鍼對性學習,達到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早教就是搶先教育,而往往忽視了之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根據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接受能力來同步進行。傳統的早期教育側重於提前學習,將小學的課程提前灌輸給孩子,或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幼兒在反覆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早教方法很大程度上無視孩子的自身特點和發育階段需求。

各種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同步發育,特別是情感方面發育得最快。所以這一時期用多樣的經驗體會給孩子營造自我素質培養的環境比加強學習更重要。而強行灌輸等過度的幼兒教育手段正是科學早期教育所反對的,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幼兒成長產生巨大危害。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過度“早教”,將你的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很多家長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首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肯定是越早越好。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接受相應的知識,比如一個孩子在6歲的時候學習一件事情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同樣的事情等到他8歲的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星期或者兩三天的時間。

當然越短時間學會知識,對孩子來說在感知上會覺得越容易,所以就算一定要孩子去超前學習那些跨越年齡的知識,但是孩子在畏難的情緒下,卻很難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並堅持下去。換句話說,即便孩子在家長的高壓下暫時讓孩子比起同齡人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是在違反幼兒教育的超前認知下,一時的領跑優勢也很難保持下去。

美國有關調查發現,經過正常早教的孩子在中小學的升學率,是沒有受過類似教育兒童的10倍,其智商也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5分。但在過度的早期教育下過於緊張的兒童,一般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逐漸失去以前的優勢。

過度的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第一,是導致了孩子厭學情緒的產生,也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影響他們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更關鍵的是,過度的幼兒教育對於孩子以後的小學生涯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在幼兒階段接受過“小學化”教育的孩子,上小學後對正規小學教學會感覺到枯燥無味,必將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不高。

第二,對孩子的“高標準”會抑制他們的“高層次思考”。

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往往是成正比的,當家長要求他們做明顯超出當前年齡應該理解的事情時,孩子的頭腦會主動開啟“低層次”思考模式,滿足於一知半解,表面明白。然而,通過這種“學習”而掌握的知識往往並不牢固,甚至是錯誤的,往往在以後的日子裡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進行校正。好比讓2歲的孩子學乘法,就算他們能將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卻不可能真正理解這樣做的含義。等到日後真正運用時,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低層次的思考方式,而無法運用高層次的思維來理解。

第三,過度的早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然而父母要是隻希望自己滿意而讓孩子接受早教,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只想著去迎合父母,而不願意去探索,他們原本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會慢慢消磨而光。

好比父母希望孩子練習書法,孩子明明對書法獨特的運筆方式很好奇,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知道苦練,而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甚至都無法領悟到書法的美感,那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了。

幼兒教育不是小學教程的下放,不是強迫孩子做奧數之類的題目,而是教育他們思維的方法。遵循規律培養孩子,才能為他們奠定終身健康成長的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早教才是最正確的呢?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教絕不是搶先教育,遵循規律最重要

其實,幼兒的成長和知識的學習有自己的時間表,多年來從事家庭與兒童健康發展的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表示: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除了百分之三的超常兒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發展都遵循著這一規律,打破這個規律,往往會適得其反。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神童和專家,也不是超前、超常地學習知識、識字、背詩歌,而是以科學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以及幸福的童年,既讓他們享受童年的輕鬆快樂又對將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俗話說:“跑得快不一定跑得穩。”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家長有幾點一定要注意:

1、注重對孩子天性的培養,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或是認為早教就是智力開發,從而也就忽略了孩子去全面素質的教育。

科學的早教應該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包括感知、語言、動作、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開發智力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其中指出,幼兒教育應以成長化為取向,在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五大領域,奠定孩子終身發展的基石——即幼兒教學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來開展。

其實在一些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如看連環畫,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等等,同樣可以幫助兒童發掘其內在潛力。

失去早期教育機會的父母,只要堅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仔細而得當地引導,同樣可以趕上那些受過早期教育的兒童。重要的是這不應是枯燥無味的灌輸,不是單純教孩子什麼東西,而是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慾望,從而感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期教育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早教?

早教,簡單的說,0-6歲的早期教育,複雜一點的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鍼對性學習,達到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早教就是搶先教育,而往往忽視了之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根據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接受能力來同步進行。傳統的早期教育側重於提前學習,將小學的課程提前灌輸給孩子,或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幼兒在反覆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早教方法很大程度上無視孩子的自身特點和發育階段需求。

各種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同步發育,特別是情感方面發育得最快。所以這一時期用多樣的經驗體會給孩子營造自我素質培養的環境比加強學習更重要。而強行灌輸等過度的幼兒教育手段正是科學早期教育所反對的,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幼兒成長產生巨大危害。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過度“早教”,將你的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很多家長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首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肯定是越早越好。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接受相應的知識,比如一個孩子在6歲的時候學習一件事情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同樣的事情等到他8歲的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星期或者兩三天的時間。

當然越短時間學會知識,對孩子來說在感知上會覺得越容易,所以就算一定要孩子去超前學習那些跨越年齡的知識,但是孩子在畏難的情緒下,卻很難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並堅持下去。換句話說,即便孩子在家長的高壓下暫時讓孩子比起同齡人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是在違反幼兒教育的超前認知下,一時的領跑優勢也很難保持下去。

美國有關調查發現,經過正常早教的孩子在中小學的升學率,是沒有受過類似教育兒童的10倍,其智商也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5分。但在過度的早期教育下過於緊張的兒童,一般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逐漸失去以前的優勢。

過度的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第一,是導致了孩子厭學情緒的產生,也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影響他們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更關鍵的是,過度的幼兒教育對於孩子以後的小學生涯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在幼兒階段接受過“小學化”教育的孩子,上小學後對正規小學教學會感覺到枯燥無味,必將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不高。

第二,對孩子的“高標準”會抑制他們的“高層次思考”。

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往往是成正比的,當家長要求他們做明顯超出當前年齡應該理解的事情時,孩子的頭腦會主動開啟“低層次”思考模式,滿足於一知半解,表面明白。然而,通過這種“學習”而掌握的知識往往並不牢固,甚至是錯誤的,往往在以後的日子裡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進行校正。好比讓2歲的孩子學乘法,就算他們能將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卻不可能真正理解這樣做的含義。等到日後真正運用時,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低層次的思考方式,而無法運用高層次的思維來理解。

第三,過度的早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然而父母要是隻希望自己滿意而讓孩子接受早教,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只想著去迎合父母,而不願意去探索,他們原本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會慢慢消磨而光。

好比父母希望孩子練習書法,孩子明明對書法獨特的運筆方式很好奇,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知道苦練,而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甚至都無法領悟到書法的美感,那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了。

幼兒教育不是小學教程的下放,不是強迫孩子做奧數之類的題目,而是教育他們思維的方法。遵循規律培養孩子,才能為他們奠定終身健康成長的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早教才是最正確的呢?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教絕不是搶先教育,遵循規律最重要

其實,幼兒的成長和知識的學習有自己的時間表,多年來從事家庭與兒童健康發展的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表示: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除了百分之三的超常兒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發展都遵循著這一規律,打破這個規律,往往會適得其反。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神童和專家,也不是超前、超常地學習知識、識字、背詩歌,而是以科學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以及幸福的童年,既讓他們享受童年的輕鬆快樂又對將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俗話說:“跑得快不一定跑得穩。”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家長有幾點一定要注意:

1、注重對孩子天性的培養,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或是認為早教就是智力開發,從而也就忽略了孩子去全面素質的教育。

科學的早教應該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包括感知、語言、動作、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開發智力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其中指出,幼兒教育應以成長化為取向,在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五大領域,奠定孩子終身發展的基石——即幼兒教學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來開展。

其實在一些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如看連環畫,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等等,同樣可以幫助兒童發掘其內在潛力。

失去早期教育機會的父母,只要堅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仔細而得當地引導,同樣可以趕上那些受過早期教育的兒童。重要的是這不應是枯燥無味的灌輸,不是單純教孩子什麼東西,而是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慾望,從而感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2、因材施教,早期教育應在生活和遊戲中滲入

我們所提倡的學前基礎教育,是從孩子們的生活和遊戲中,發掘不同的主題,選擇與其年齡及發展水平相符的內容和方法來指導孩子,並不是什麼都趕早了就好,在幼兒階段應該根據孩子們的發育特點提供與之相符的教育內容。

很多家會長說,如果我的孩子不學別人在學,那孩子就落後在起跑線上了,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家長不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不玩,別人的孩子在玩,也是一種落後呢?

日本教育專家久野泰可說過,認知能力,主要是指回答試卷、應付考試的能力,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能力。

但非認知能力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更為關鍵,那就是團隊合作能力、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抗受挫折能力、失敗了再爬起來的能力,也就是社會性能力。

不光是書面知識、紙面答題,要真正能夠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些能力將會體現在孩子長大後的方方面面上,都是在生活和遊戲中完成的。

3、注重孩子身心健康與安全,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保證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健康與安全,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的內容。在教養方式上要求家長既保護又放手,保護是為了讓孩子避免意外,放手則是為了讓孩子有能力應付意外。

孩子除了具有生存、健康、安全等基本需要以外,還有歸屬、愛、自尊、求知和審美等高層次的需要,發現和滿足這些需求也是早期教育的內容,這些雖然不能直接體現在孩子的學習和智力上,但是對孩子早期的人格塑造,以及未來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意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可見,家長對孩子內在需求的滿足,對她們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隨著早期教育在中國的不斷普及,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熟知。很多家長通過網絡或口口相傳,都知道0-6歲的孩子,正是處於大腦黃金髮育時期,0-2歲、3-5歲這兩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不少家長都期望於早教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之中更勝一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看著別人家的寶寶會英語了,恨不得自家孩子馬上流利的一口英語好,看別人家的孩子會跳舞了,又馬不停蹄的送往舞蹈班。現在都是這樣的一幕,八點從舞蹈班接了孩子送畫畫室,從畫畫室裡出來又趕緊去練跆拳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懂得多,會的多,家長們開始不淡定了,於是培養孩子的年齡又提前了。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期教育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早教?

早教,簡單的說,0-6歲的早期教育,複雜一點的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鍼對性學習,達到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早教就是搶先教育,而往往忽視了之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根據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接受能力來同步進行。傳統的早期教育側重於提前學習,將小學的課程提前灌輸給孩子,或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幼兒在反覆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早教方法很大程度上無視孩子的自身特點和發育階段需求。

各種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同步發育,特別是情感方面發育得最快。所以這一時期用多樣的經驗體會給孩子營造自我素質培養的環境比加強學習更重要。而強行灌輸等過度的幼兒教育手段正是科學早期教育所反對的,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幼兒成長產生巨大危害。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過度“早教”,將你的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很多家長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首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肯定是越早越好。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接受相應的知識,比如一個孩子在6歲的時候學習一件事情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同樣的事情等到他8歲的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星期或者兩三天的時間。

當然越短時間學會知識,對孩子來說在感知上會覺得越容易,所以就算一定要孩子去超前學習那些跨越年齡的知識,但是孩子在畏難的情緒下,卻很難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並堅持下去。換句話說,即便孩子在家長的高壓下暫時讓孩子比起同齡人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是在違反幼兒教育的超前認知下,一時的領跑優勢也很難保持下去。

美國有關調查發現,經過正常早教的孩子在中小學的升學率,是沒有受過類似教育兒童的10倍,其智商也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5分。但在過度的早期教育下過於緊張的兒童,一般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逐漸失去以前的優勢。

過度的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第一,是導致了孩子厭學情緒的產生,也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影響他們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更關鍵的是,過度的幼兒教育對於孩子以後的小學生涯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在幼兒階段接受過“小學化”教育的孩子,上小學後對正規小學教學會感覺到枯燥無味,必將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不高。

第二,對孩子的“高標準”會抑制他們的“高層次思考”。

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往往是成正比的,當家長要求他們做明顯超出當前年齡應該理解的事情時,孩子的頭腦會主動開啟“低層次”思考模式,滿足於一知半解,表面明白。然而,通過這種“學習”而掌握的知識往往並不牢固,甚至是錯誤的,往往在以後的日子裡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進行校正。好比讓2歲的孩子學乘法,就算他們能將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卻不可能真正理解這樣做的含義。等到日後真正運用時,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低層次的思考方式,而無法運用高層次的思維來理解。

第三,過度的早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然而父母要是隻希望自己滿意而讓孩子接受早教,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只想著去迎合父母,而不願意去探索,他們原本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會慢慢消磨而光。

好比父母希望孩子練習書法,孩子明明對書法獨特的運筆方式很好奇,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知道苦練,而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甚至都無法領悟到書法的美感,那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了。

幼兒教育不是小學教程的下放,不是強迫孩子做奧數之類的題目,而是教育他們思維的方法。遵循規律培養孩子,才能為他們奠定終身健康成長的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早教才是最正確的呢?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早教絕不是搶先教育,遵循規律最重要

其實,幼兒的成長和知識的學習有自己的時間表,多年來從事家庭與兒童健康發展的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表示: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除了百分之三的超常兒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發展都遵循著這一規律,打破這個規律,往往會適得其反。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神童和專家,也不是超前、超常地學習知識、識字、背詩歌,而是以科學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以及幸福的童年,既讓他們享受童年的輕鬆快樂又對將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俗話說:“跑得快不一定跑得穩。”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家長有幾點一定要注意:

1、注重對孩子天性的培養,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或是認為早教就是智力開發,從而也就忽略了孩子去全面素質的教育。

科學的早教應該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包括感知、語言、動作、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開發智力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其中指出,幼兒教育應以成長化為取向,在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五大領域,奠定孩子終身發展的基石——即幼兒教學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來開展。

其實在一些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如看連環畫,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等等,同樣可以幫助兒童發掘其內在潛力。

失去早期教育機會的父母,只要堅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仔細而得當地引導,同樣可以趕上那些受過早期教育的兒童。重要的是這不應是枯燥無味的灌輸,不是單純教孩子什麼東西,而是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慾望,從而感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2、因材施教,早期教育應在生活和遊戲中滲入

我們所提倡的學前基礎教育,是從孩子們的生活和遊戲中,發掘不同的主題,選擇與其年齡及發展水平相符的內容和方法來指導孩子,並不是什麼都趕早了就好,在幼兒階段應該根據孩子們的發育特點提供與之相符的教育內容。

很多家會長說,如果我的孩子不學別人在學,那孩子就落後在起跑線上了,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家長不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不玩,別人的孩子在玩,也是一種落後呢?

日本教育專家久野泰可說過,認知能力,主要是指回答試卷、應付考試的能力,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能力。

但非認知能力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更為關鍵,那就是團隊合作能力、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抗受挫折能力、失敗了再爬起來的能力,也就是社會性能力。

不光是書面知識、紙面答題,要真正能夠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些能力將會體現在孩子長大後的方方面面上,都是在生活和遊戲中完成的。

3、注重孩子身心健康與安全,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保證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健康與安全,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的內容。在教養方式上要求家長既保護又放手,保護是為了讓孩子避免意外,放手則是為了讓孩子有能力應付意外。

孩子除了具有生存、健康、安全等基本需要以外,還有歸屬、愛、自尊、求知和審美等高層次的需要,發現和滿足這些需求也是早期教育的內容,這些雖然不能直接體現在孩子的學習和智力上,但是對孩子早期的人格塑造,以及未來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意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可見,家長對孩子內在需求的滿足,對她們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過度早教會使孩子厭學,剝奪他們的快樂

4、千萬別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切記拔苗助長

很多時候,家長們還容易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因此感到非常焦慮。

其實,每個孩子在生長髮展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截取發展比較慢的一段和其他孩子對比,是不科學的。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樣,今天去學英語,明天去學舞蹈,這不禁讓孩子在疲憊中對於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同時家長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的不自信與叛逆。

孩子在學習中必須快樂,才會有好的效果。有趣的教具、溫馨的教育氛圍都是讓學習變得快樂的方法。家長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快樂的學習氛圍。就像蒙特梭利說過的,只有快樂才能集中,只有集中才能學到東西。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剋制自己的名利心,等孩子慢慢的長大,自然就懂得了這個年齡該明白的事物,根據孩子的節湊去早教才是最為科學正確的做法,切記揠苗助長不可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