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女孩,都要富養

前不久,遊戲力工作室的李巖老師接受了“暖暖媽愛分享”創始人,《高效能養育》的作者

暖暖媽-趙君瀟的採訪,談論了很多大家關心的養育問題。我們把採訪內容整理成下面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問:您一家人這幾年生活在美國, 能否分享一些美國家庭教育與中國家庭教育的差異?

李巖:我只能是基於個人的觀察和經歷說一些感受。

首先,在特定人群,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等收入這樣的人群中,美國家庭與中國家庭對於教育的感受、需求和做法其實還是有挺多共同性的,只是具體內容可能會不同。

比如在美國,孩子們也上課外班,課餘時間也排得滿滿的。不過他們選擇的課外班,運動類、才藝類更多一些,尤其是運動,我感覺是美國家庭的首選。他們似乎沒那麼在意學業方面的補習。

男孩和女孩,都要富養

還有一點,我比較希望讓孩子多有機會跟同齡的小夥伴玩,可是幫女兒約小夥伴的時候,能約到亞裔家庭孩子的機會往往比較少,因為他們都很忙。反而是美國家庭的孩子,比較容易約到。

從這個現象看,或許也能說明美國家庭的孩子相對學習沒那麼緊張,以及父母們也更加重視孩子的同齡交往。而在亞裔家庭,學業還是排在第一位的。

當然,美國是個文化非常多元國家,在不同人群,大家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選擇和做法。

問:大家常常為——是該“快樂教育”,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該推動孩子努力學習?——爭論不休,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巖:關鍵是:誰來決定要為什麼而努力?

舉個例子吧。我女兒幼兒園是在北京上的。幼兒園期間,我們好幾次想教她學騎自行車,但她就是不想學。到了美國上小學,周圍的孩子們都騎車騎得飛快,女兒就很羨慕,主動提出想學騎車。

就騎自行車而言,客觀上,學會騎車肯定是對孩子有好處,但是當孩子自己感受不到這種好處,或者沒有這個需求的時候,父母單方面硬推,效果會怎樣呢?

再比如,我們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告訴孩子學習非常重要,可是孩子往往感受不到學習的好處和意義,那麼就缺乏好好學習的動力。

男孩和女孩,都要富養

就像我告訴女兒“學會騎車會更好玩”,這只是我的認識,孩子並沒有感受,因此就容易抗拒。

只有當孩子自己有了感受和意願時,我們做父母再全力支持孩子達成目標,這個可能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

相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親身體會到了學會一種技能,或者做成一件事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感受,或者叫經驗,積累起來,會讓孩子在下一次面對類似的事情時更加積極主動,也更有自信。

問:那麼,如何能讓孩子產生出這種主動努力的意願,或者叫內驅力呢?

李巖:這也是我們經常跟家長討論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問,為什麼孩子好像做什麼事都沒有動力呢?

如何提升孩子的內驅力,一個關鍵詞是:少阻擋。

從神經結構來說,孩子內驅力是天生自帶的。在我們的課程和文章中經常提到美國的神經生物學家潘克塞普和他研究的情緒神經學。

潘克塞普的研究發現,人腦先天具備探索機制。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好奇心,求知慾,創新精神……是天生自帶,並且默認開啟的。

男孩和女孩,都要富養

可是,為什麼在成長過程中,這種探索的慾望和能力沒有了呢?大部分是被擋住了。

我們可以想到很多孩子的探索被阻擋的例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總是會對孩子說: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做,這樣不行……

其實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部就班地,按我們的安排或者期望去做事。當孩子一出現某種“意外”,我們就想立刻去糾正,讓事情趕快回到我們期待的軌道上來。

但這種做法,對孩子先天的探索能力,或者說內驅力,是有阻礙的。

所以,我想給大家的最重要的一個建議就是——

儘量少阻擋。

一方面,某些事情,我們是不是可以不阻止孩子,給孩子自己探索,自己決定的空間?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必須要按照一定要求和標準做的事情,我們能不能找到方法,既不損傷孩子的內驅力,又保證了一定規矩和原則。

問:您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養兒子和養女兒有什麼不同嗎?

李巖:我們好像有一個傳統觀念,叫“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我兒子已經20歲了,20年前,我也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相信男孩要窮養,結果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現在在我看來,男孩和女孩的養育,從情感需求來看,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都要富養。

只有富養,孩子的內心力量才會強大。而“窮養”的孩子,內心一定會“窮”。

這裡說的“窮”和“富”,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孩子的情感需求,我們要儘量去滿足他。至於物質呢,各家的情況不同。

個人感受來說,孩子越小,他的物質和情感需求有時候越難區分。但同時,孩子越小,我們越容易做到從物質和情感上同時滿足孩子。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物質上想要的,通常只是一個小發卡呀,買書附贈的一個小玩具呀,那我覺得,如果客觀條件允許,物質上滿足孩子,是完全沒問題的。假如真的是太貴了,不能買,那也沒關係。因為孩子我們可以在其它時候,或者其他方面滿足孩子。

類似對體驗積累起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記憶:我需要的東西是可以得到的。這種記憶在將來面對一些問題時,能幫助孩子作出更理智,更冷靜的判斷。

從情感上來說更是如此,如果孩子知道:無論如何,我身邊的人都會喜歡我。那麼孩子就會對情感有足夠的信心,不會輕易用情感作交換,也不會因此受脅迫。

這種體驗,男孩同樣需要。小時侯在情感方面得到足夠滿足的男孩,成年後就較少出現暴力,不正當競爭等等問題。

問:“遊戲力”的“遊戲”和我們常說的搭積木,畫畫這類遊戲有什麼不同呢?孩子能從這樣的遊戲中,獲得什麼“力”呢?

答:串珠子搭積木,或者電子遊戲這些遊戲可以歸為一類,叫做“非交往遊戲”,而遊戲力介紹的遊戲,是“交往性遊戲”,這類遊戲的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互動過程中並沒有明確的目的,不是為了搭起一座房子,或者畫出一幅畫。這種互動,就是玩,而玩,就是人與人“在一起”。

“在一起”,換個詞就是“聯結”。

我們的教育更注重智力開發 。可是作為人,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生存任務是與人交往。人類是群居動物,離開他人無法生存。因此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本能——與人交往,和他人在一起。

那麼,怎麼能更好地與他人“在一起”呢?這就包括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同時又不要被他人控制。

男孩和女孩,都要富養

其實我們每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就是在這種“控制——不被控制——保持關係”之間動態調整,達成一種平衡。

前面提到的,“遊戲力”的遊戲,是以“人人遊戲”為主,孩子在這些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建立和處理這種關係的能力,這就是一個鍛鍊“交往能力”的過程。

但是,這種鍛鍊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我不建議大家帶著“鍛鍊”的目的去跟孩子玩,不然,遊戲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