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2自行承擔後果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但有些成人往往逃避責任,歸根究底是他從小沒有學會承擔責任。如果父母刻意為孩子移除他應該承擔的後果,等他成年後,行為依然停留在幼兒時代,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及應對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巨嬰”。他們很少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反而會將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啃老一族,他們只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體諒父母的年歲已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撒潑,哭鬧。這是去年的一個報道,一個男子找母親要兩萬元還貸,要錢不成,絆摔毆打母親。這和上學路上不想走路,踢打父母的小孩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巨嬰”,在現實社會中失敗,茫然無措,就應該教會他承擔後果。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2自行承擔後果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但有些成人往往逃避責任,歸根究底是他從小沒有學會承擔責任。如果父母刻意為孩子移除他應該承擔的後果,等他成年後,行為依然停留在幼兒時代,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及應對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巨嬰”。他們很少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反而會將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啃老一族,他們只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體諒父母的年歲已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撒潑,哭鬧。這是去年的一個報道,一個男子找母親要兩萬元還貸,要錢不成,絆摔毆打母親。這和上學路上不想走路,踢打父母的小孩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巨嬰”,在現實社會中失敗,茫然無措,就應該教會他承擔後果。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後果分為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後果。比如;孩子不穿外套,他就會著涼。邏輯後果是父母主動創建和引導的事件,比如前段時間呼和浩特一商場內,一小孩不小心打翻手中的粥,媽媽表示:兒子自己做的事,要承擔打掃責任。上文中被毆打的母親如果能在男子小時候讓他學會承擔後果,不幫他解決一切困難,長大後也不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毆打母親。


"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里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揹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揹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週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復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2自行承擔後果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但有些成人往往逃避責任,歸根究底是他從小沒有學會承擔責任。如果父母刻意為孩子移除他應該承擔的後果,等他成年後,行為依然停留在幼兒時代,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及應對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巨嬰”。他們很少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反而會將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啃老一族,他們只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體諒父母的年歲已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撒潑,哭鬧。這是去年的一個報道,一個男子找母親要兩萬元還貸,要錢不成,絆摔毆打母親。這和上學路上不想走路,踢打父母的小孩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巨嬰”,在現實社會中失敗,茫然無措,就應該教會他承擔後果。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後果分為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後果。比如;孩子不穿外套,他就會著涼。邏輯後果是父母主動創建和引導的事件,比如前段時間呼和浩特一商場內,一小孩不小心打翻手中的粥,媽媽表示:兒子自己做的事,要承擔打掃責任。上文中被毆打的母親如果能在男子小時候讓他學會承擔後果,不幫他解決一切困難,長大後也不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毆打母親。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3父母選擇自己的行為

我們控制不了別人,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他人的行為也會跟著我們相應做出改變。比如,孩子早上經常賴床,因為孩子知道如果來不及,父母會開車送他上學。如果父母在明知道孩子遲到的情況下,直接開車去上班,這樣孩子就會很大程度減少故意賴床的機率。這個方法不僅對孩子有用,對待大人也同樣適用。我老公經常把髒了的衣服隨處放,有時候我就會漏掉洗一些髒衣服。前段時間,老公問我這條褲子怎麼沒有洗?我說:“以後要洗的衣物都放到洗手間的架子上,沒放到上面的我就不洗。”這個方法真的很有用,他把髒衣服都放在架子上,也不需要我的提醒了。

4不予救援

孩子把鬧鐘關了繼續睡,你會不停的去叫他嗎?孩子作業經常忘帶,你每次都要送過去嗎?孩子不寫作業,你每次都要去教他嗎?如果父母每次面對類似問題都一再伸出援手,那孩子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父母應該做的,我起床上學寫作業都是給父母做的,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會越來越依賴父母的照顧,越來越心安理得。“不予救援”是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好辦法,它會使孩子為自己的健忘買單,也能教會孩子自行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規則一旦確立,父母就冷眼旁觀吧。當然,在一些偶發事件上,我們可能依然需要幫助孩子。

很多父母因管教不好孩子而深感焦慮,身邊又充斥著各種育兒經驗,育兒書籍,讓父母無從下手。強烈推薦《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介紹了孩子普遍存在的理所應當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它會讓孩子自私,專橫,沒有責任心,逃避承擔責任等不良後果。這本書會讓焦慮的家長有一些啟發,知道從何入手,以什麼方式去管教孩子擺脫這種心理。書中總結出了32個技巧,教你培養出一個獨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讓你告別“小公主”“小王子”“小祖宗”以及“巨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