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歲孩上興趣班產生逆反情緒,作為家長是堅持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在兩個月前,妻子為女兒報了舞蹈班,女兒在家非常喜歡跳舞(姥姥是文藝愛好者,所以姥姥在家練舞時孩子就跟著一起跳),從 4 歲多開始就和妻子唸叨說想去學跳舞。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我們兩個還算是用心的家長,琢磨了一下學習舞蹈不宜過早,5 歲後才決定給孩子報班,選的也是在我們城市中不算名氣很大、但老師素質很高的那種舞蹈班,我們和老師聊過對學習舞蹈這件事情我們家長的預期,不為培養孩子氣質、藝術特長等等,僅僅是因為女兒非常喜歡。

但是學習了一個多月後,女兒開始表示出明顯的畏難情緒,週末有時我會送她去舞蹈班,路上女兒就會表示出不想去想和爸爸出去玩,說是因為練習太累、腿疼,總之有各種理由。

我和妻子為此很頭疼,自己的寶貝女兒,我們又對她在學舞蹈這件事上沒有過高的預期,在教室外隔著玻璃看她,的確是很辛苦,但我們又不想讓孩子產生那種做事不堅持、說放棄就放棄的心態,所以很矛盾。

一方面不想讓孩子有這種習慣,未來在學習、工作上,她也會面臨類似的挑戰和難題,另一方面,又覺得讓孩子堅持下去,會不會擁有一個不快樂的痛年、被逼迫的童年。

到底該怎麼選?天平的兩端,我們作為家長很茫然。

養娃不易啊,字裡行間都透露出父母的焦灼。

我想冒昧地問題主:

女兒在家非常喜歡跳舞(姥姥是文藝愛好者,所以姥姥在家練舞時孩子就跟著一起跳)

當孩子在家跳時,家人給了她怎樣的反饋?

是不是誇獎她跳得好?你真棒?你真的很會跳舞?你實在是棒極了?

目前,學界普遍認可的「如何讓孩子能堅持下去」(grit)的研究來自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對「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研究。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無論是智力還是成就,都不只取決於先天的天賦,更取決於後天的努力——自己越努力,就能變得越厲害,取得越高的成就。

如何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呢?

恰恰不是表揚她「天賦」、「擅長跳舞」等個人特質(person praise),而是表揚她「這次手舉得很平」、「這個動作完成得很舒展」等努力過程(process praise)。

這是因為總被誇「聰明」、「有天賦」的孩子,會擁有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他們不願意去嘗試太難的挑戰,因為他們不想失去自己的「聰明」標籤,害怕自己一旦挑戰失敗,就會讓周圍的人失望。

當他們聽到有別人的批評和糾正時,第一反應不是去考慮這些建議的合理性,而是覺得自己被攻擊了,所以產生不能的厭惡。

他們認為,這些批評者其實發現了自己「並不聰明」的真相,所以要離這些批評者遠一點、再遠一點,甚至直接攻擊和反對批評者,以維護自己「聰明」的假象。


題主說:

選的也是在我們城市中不算名氣很大、但老師素質很高的那種舞蹈班

如何看出老師「素質很高」的?是老師舞蹈動作很標準、優美,還是老師很懂得如何教小朋友?

素質很高的老師是如何教孩子跳舞的呢?是以鼓勵為主,關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還是相對嚴格,關注孩子做得不好、該糾正和改正的地方?

是鼓勵孩子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還是覺得孩子一定要好好壓筋,才能擁有更好的柔韌性?

是看到孩子一點點的進步予以表揚,還是以自己練了幾十年的標準姿態去要求孩子?

題主說:

我們和老師聊過對學習舞蹈這件事情我們家長的預期,不為培養孩子氣質、藝術特長等等,僅僅是因為女兒非常喜歡……

……我們又對她在學舞蹈這件事上有過高的預期。

是報班之後心態變化了,還是隻是跟老師講的客氣話?

這種「過高的預期」,是否來自姥姥是文藝愛好者,孩子在家耳濡目染,並且在家跳舞的時候顯示出了一定的「天賦」,所以希望孩子能在跳舞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父母有沒有和孩子進行真實的交流,有沒有一起坐下來,開誠佈公地聊一聊「是否要繼續學跳舞」這件事,找出其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父母有沒有想清楚自己對孩子的預期到底是什麼?這樣的預期和孩子對自己的預期是否符合?

題主說:

路上女兒就會表示出不想去想和爸爸出去玩,說是因為練習太累、腿疼,總之有各種理由

……在教室外隔著玻璃看她,的確是很辛苦

女兒的辛苦你們也是看在眼裡的,但是一旦她主動說出來,你們就將其視作「理由」?

是否能在女兒累得難受時,做出一些對疼痛的應對措施,還是覺得「疼痛原本就是練習舞蹈的代價」?或者說,有沒有和女兒溝通過這一點?

實際上,在大人看起來很輕鬆的舞蹈(以及芭蕾),如果訓練不太標準,往往會很容易讓孩子受傷。美國兒科學會就曾整理過一個表格:

5 歲孩上興趣班產生逆反情緒,作為家長是堅持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y-living/sports/Pages/Ballet-and-Dance.aspx

簡單瀏覽一下,肌腱炎、腳踝扭傷、應力性骨折、髕股疼痛綜合徵以及各種撞擊、扭傷和損傷比比皆是。

以家長最喜歡報名、認為能給女孩子優美體型和氣質的芭蕾為例。

公認非常優美的腳尖點地站立的姿勢(point work),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9-15歲期間,通常12歲左右才開始嘗試。

在嘗試之前,這名舞者至少應該:

  • 具備三年以上古典芭蕾訓練,且每週2節或以上的職前培訓課程(受過專業舞者培訓的教練通常可以確定舞者何時具備必要的經驗、技術技能和力量進行定點表演)。
  • 擁有足夠成熟的骨骼
  • 足弓、踝、腿、髖、軀幹肌肉擁有足夠的力量
  • 適當的平衡和控制
  • 適當的監督和培訓,包括仔細分級的技能進步和監控

如果讓孩子過早地嘗試足尖練習,可能會導致扭傷、骨折和生長板損傷。

但在國內,針對少兒的芭蕾足尖訓練屢見不鮮,甚至以此為榮——其代價卻可能是孩子的腳部變形以及各種傷痛。

5 歲孩上興趣班產生逆反情緒,作為家長是堅持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h06112r62t1.html

題主說:

我和妻子為此很頭疼……

但我們又不想讓孩子產生那種做事不堅持、說放棄就放棄的心態,所以很矛盾。

所以你們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當女兒說自己疼痛時,認為是藉口所以無視、發脾氣、要求她去,還是認真討論如何減緩疼痛?

當女兒說不想堅持,不快樂時,你們有沒有接納她的情緒,還是以家長的權威要求她堅持,但背地裡又偷偷心疼她?

當看到女兒跳舞時,你們是每次都誇獎女兒在進步、哪些付出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還是強調她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以及,孩子是否能理解堅持跳舞對自己未來人生的重要性,並且認可做這件事的價值?


一個現象的背後,通常有很多不同的影響因素在互相角力。

在這個回答中,我試圖將題主文字描述背後的影響因素都一一列出來,但事實是,若非身處其中,又怎能知道各種因素;但身處其中,利益相關,更難保持冷靜。

從輕鬆快樂的業餘愛好,轉為枯燥痛苦的專業訓練,對孩子而言本就是不小的挑戰。人類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偷懶、拖延、怕累……這些特點哪怕在成人身上也屢見不鮮,在孩子身上出現更是理所當然的。

是的,我可以跟你分享,我家4歲半的小萌學習跆拳道時,也多次想要放棄。

他說壓腿疼,所以我們跟教練溝通,希望教練注意不要讓他壓得太猛,而是循序漸進;

他說記不住動作,我先生就自己學,學完以後回家再教他;

他說累,我們就幫他放鬆肌肉,告訴他堅持下去能強身健體;

我們讓他在家當小老師,主動教弟弟、教媽媽一起練習,建立他的自信和自尊;

我們誇獎他蹲馬步時間更久了、太極一章的姿勢更穩了,鼓勵他更努力……

我可以跟你分享這些,但未必能幫到你。

更關鍵的是,作為家長,題主有沒有:

  • 發自內心地信任孩子、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 和孩子開誠佈公地談一談,父母焦慮什麼,孩子害怕什麼,以及大家該怎麼辦?
  • 和老師談一談,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大家如何一起幫助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 分析孩子是如何失去內在動機的?家長該怎樣做幫助孩子重建內在動機?
  • 表揚孩子的努力、關注積極的行為,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負責任地講,任何一個答主都無法給出你「標準答案」——因為孩子的人生和未來的發展,原本就沒有任何標準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