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不完美媽媽 大賽爸爸說 2019-08-17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比如:

媽媽叫豆豆:“豆豆!吃蘋果!”

豆豆回頭一看,看到媽媽手裡拿著削好的大蘋果,孩子好想吃蘋果,孩子馬上就會有相對應的表情、動作、行為或者是媽媽期盼已久的語言反應。

這樣一個叫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長呼喚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這樣家長呼喚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交互過程。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比如:

媽媽叫豆豆:“豆豆!吃蘋果!”

豆豆回頭一看,看到媽媽手裡拿著削好的大蘋果,孩子好想吃蘋果,孩子馬上就會有相對應的表情、動作、行為或者是媽媽期盼已久的語言反應。

這樣一個叫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長呼喚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這樣家長呼喚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交互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交互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過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豆豆媽媽跟大賽爸爸提出一個百思不解的問題:

“我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就天天給孩子念童謠,怎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上不去呢?”

在我們的父母交流群裡,也要不少家長跟大賽爸爸說:

“因為孩子有時候,不配合我們的引導,所以我們能多做的也只有不斷的輸入啊,可是怎麼效果不明顯呢?”。

這是因為,只有單方面的一味的輸入,家長跟孩子沒有交互的過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提高的。

在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的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產生說話的作用,但是,孩子想要學會語言的能力,一定是在生活中的交互過程中學會的,我們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是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給孩子語感,但並不能直接教會孩子說話。

讓孩子學會說話的根源,就是在生活場景中的對話應用,因為在生活中的對話,和孩子之間形成語言交互,讓孩子從咿呀學語,到後來的指物認物,再到後來的仿說,讓孩子學習從字到詞再到句子,孩子的語言能力就逐漸培養出來了。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比如:

媽媽叫豆豆:“豆豆!吃蘋果!”

豆豆回頭一看,看到媽媽手裡拿著削好的大蘋果,孩子好想吃蘋果,孩子馬上就會有相對應的表情、動作、行為或者是媽媽期盼已久的語言反應。

這樣一個叫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長呼喚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這樣家長呼喚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交互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交互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過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豆豆媽媽跟大賽爸爸提出一個百思不解的問題:

“我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就天天給孩子念童謠,怎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上不去呢?”

在我們的父母交流群裡,也要不少家長跟大賽爸爸說:

“因為孩子有時候,不配合我們的引導,所以我們能多做的也只有不斷的輸入啊,可是怎麼效果不明顯呢?”。

這是因為,只有單方面的一味的輸入,家長跟孩子沒有交互的過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提高的。

在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的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產生說話的作用,但是,孩子想要學會語言的能力,一定是在生活中的交互過程中學會的,我們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是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給孩子語感,但並不能直接教會孩子說話。

讓孩子學會說話的根源,就是在生活場景中的對話應用,因為在生活中的對話,和孩子之間形成語言交互,讓孩子從咿呀學語,到後來的指物認物,再到後來的仿說,讓孩子學習從字到詞再到句子,孩子的語言能力就逐漸培養出來了。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在孩子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家長付出很多,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但是呢?往往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因為家長的預期高於現實,對孩子的康復訓練需要的漫長過程認識不夠。

有些家長剛訓練一個星期,就因為孩子沒有明顯的進步,然後就堅持不下去了,認為自己是不是耽誤孩子了,因為光看到訓練,卻沒有看到效果。

這樣的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的語言康復訓練過程是很緩慢的,不是幾天就看到效果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漫長的過程。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比如:

媽媽叫豆豆:“豆豆!吃蘋果!”

豆豆回頭一看,看到媽媽手裡拿著削好的大蘋果,孩子好想吃蘋果,孩子馬上就會有相對應的表情、動作、行為或者是媽媽期盼已久的語言反應。

這樣一個叫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長呼喚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這樣家長呼喚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交互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交互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過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豆豆媽媽跟大賽爸爸提出一個百思不解的問題:

“我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就天天給孩子念童謠,怎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上不去呢?”

在我們的父母交流群裡,也要不少家長跟大賽爸爸說:

“因為孩子有時候,不配合我們的引導,所以我們能多做的也只有不斷的輸入啊,可是怎麼效果不明顯呢?”。

這是因為,只有單方面的一味的輸入,家長跟孩子沒有交互的過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提高的。

在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的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產生說話的作用,但是,孩子想要學會語言的能力,一定是在生活中的交互過程中學會的,我們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是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給孩子語感,但並不能直接教會孩子說話。

讓孩子學會說話的根源,就是在生活場景中的對話應用,因為在生活中的對話,和孩子之間形成語言交互,讓孩子從咿呀學語,到後來的指物認物,再到後來的仿說,讓孩子學習從字到詞再到句子,孩子的語言能力就逐漸培養出來了。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在孩子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家長付出很多,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但是呢?往往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因為家長的預期高於現實,對孩子的康復訓練需要的漫長過程認識不夠。

有些家長剛訓練一個星期,就因為孩子沒有明顯的進步,然後就堅持不下去了,認為自己是不是耽誤孩子了,因為光看到訓練,卻沒有看到效果。

這樣的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的語言康復訓練過程是很緩慢的,不是幾天就看到效果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漫長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另一方面,家長並不具備當一個孩子的好老師的條件。因為我們家長自己不具備特教知識和特教經驗。

很多時候,大賽爸爸都跟家長強調:

要取得孩子康復訓練的效果,我們家長非常有必要學習一定的特教知識

如果我們家長不學習特教相關專業知識,那麼家長就不能掌握好訓練孩子的科學方法,在對孩子的引導、傳授和給孩子做訓練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問題。

因此,我們對家長的要求是:

在給孩子做訓練的同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至少3周的時間以上,不僅自己學習專業知識、訓練方法,還要遵循導師制定的訓練計劃和方案,然後運用到家庭真實生活場景中。

因為我們和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融合在吃喝拉撒中,在點滴的生活中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訓練。

因為我們每天都有重複的機會,從早到晚,孩子起床、穿衣、刷牙、吃飯、玩耍、遊戲、出門、購物等等,每天都有多次的重複。只要我們家長用正確的訓練方法去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學會。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雖然孩子康復訓練的過程很漫長,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有更多的家人認識到了:

我們家長的所有付出都是可控的、有價值的付出。我們家長的所有付出都不會白費

因為家長依靠的是自己,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靠自己學習和實踐,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然後把這些學到的方法貫穿運用到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

所以,我們家長在家裡引導和訓練孩子的時候,不僅要給自己時間,也要給孩子時間,更要給自己和孩子堅持下去的信心。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實例相信:那些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有時間,有方法,有執行力並且堅持不懈的家長,都會見證到孩子帶來的訓練效果的驚喜


"

豆豆媽媽最近這段時間特別煩惱,隨著小豆豆一天天地長大,別的孩子都咿呀學語,叫爸爸媽媽,還會和別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說話,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來孩子好像是聽懂了,可是孩子為啥就是不迴應?

最讓豆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小豆豆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給孩子天天念童謠,可是為什麼豆豆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也不叫人?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首先排除孩子聽力和構音器官的問題。

豆豆媽媽帶孩子到權威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和口腔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孩子的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二、針對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不說話,不迴應,不叫人的問題,從三個是否和一個交互來分析和解決。

(一)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豆豆媽媽叫孩子的名字,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因為孩子聽力沒問題,所以孩子是聽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迴應,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對媽媽叫自己名字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聽懂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育也遲緩,比如邏輯思維能力。

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但是因為思維的侷限,不理解媽媽叫他名字的語義是什麼,所以,孩子雖然是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的聽懂。

因為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心智年齡是落後於他的生理年齡的。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齡”的特徵的。

比如豆豆這個孩子,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快3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1歲半。他達不到正常3歲孩子會說話、會叫人、會迴應的能力水平,孩子現在的表現是符合聽不懂的年齡的。

所以,當媽媽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來,孩子是聽見了,也好像是聽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做出媽媽希望的比如語言、動作、眼神等方面的迴應。孩子的這種表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屬於症狀內的正常反應。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迴應?

關於孩子有沒有能力迴應的問題,大賽爸爸問豆豆媽媽。

豆豆媽媽說:“我教過孩子怎麼應答,我跟孩子說,叫你名字的時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回答‘哎’嗎?”大賽爸爸問。

豆豆媽媽:“不回答,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呀”。

雖然豆豆媽媽教了孩子應答,但是從孩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媽媽並沒有真正地教會孩子如何應答,孩子根本還沒學會如何應答。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要孩子學會應答,需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媽媽教給孩子的內容,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息,並且也理解了媽媽傳遞給他的信息的含義,這是一個輸入的過程。

二是,孩子學習和發展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要孩子學會應答,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媽媽教了孩子回答時要說“哎”,作為家長,您是教了孩子,給孩子輸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沒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長並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時候,孩子不迴應,那麼,家長有沒有馬上針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做一些有關回應的刻意訓練呢?

如果做了一兩次訓練,孩子還是沒有學會應答,家長您有沒有繼續堅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實際生活場景中,繼續給給孩子反覆地做實踐練習呢?

如果以上問題,家長的回答都是“沒有”,那麼,孩子出現不迴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應答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是很不夠的,家長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責怪孩子笨。

孩子不應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還不具備家長要求的迴應能力啊!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孩子是否有意願迴應?

孩子願不願迴應,也是決定孩子應不應答的重要原因。

家長呼喚孩子,希望孩子迴應,這是一種語言溝通方式。

對於語言反應遲緩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用語言溝通的動機和意願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語言表達的意願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學會迴應,也要從孩子迴應的主動意願上找原因,想辦法。

家長需要多觀察,多學習,多遵循導師的建議和指導,抓住機會,給孩子做溝通意願誘導訓練,激發孩子想說話的願望和願意主動迴應的慾望。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家長對孩子只有輸入沒有交互,孩子沒有學會迴應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呼喚孩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幹什麼?難道就是想測試一下孩子有麼有反應嗎?

比如:

當孩子在專心玩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會看媽媽一眼,然後不迴應,繼續玩。雖然,孩子看一眼,也是迴應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迴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家長叫孩子,要求孩子迴應的時候,家長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你叫孩子幹嘛?就是叫一聲嗎?

孩子心裡也許會想:叫我幹嘛?孩子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沒有事,就這麼叫一聲。

所以,提醒家長:我們在呼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麼,家長怎麼去呼喚孩子,怎麼去跟孩子有一個交互呢?

呼喚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後,一定要緊接著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比如:

媽媽叫豆豆:“豆豆!吃蘋果!”

豆豆回頭一看,看到媽媽手裡拿著削好的大蘋果,孩子好想吃蘋果,孩子馬上就會有相對應的表情、動作、行為或者是媽媽期盼已久的語言反應。

這樣一個叫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長呼喚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這樣家長呼喚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交互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三、交互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過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豆豆媽媽跟大賽爸爸提出一個百思不解的問題:

“我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就天天給孩子念童謠,怎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上不去呢?”

在我們的父母交流群裡,也要不少家長跟大賽爸爸說:

“因為孩子有時候,不配合我們的引導,所以我們能多做的也只有不斷的輸入啊,可是怎麼效果不明顯呢?”。

這是因為,只有單方面的一味的輸入,家長跟孩子沒有交互的過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提高的。

在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的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產生說話的作用,但是,孩子想要學會語言的能力,一定是在生活中的交互過程中學會的,我們給孩子講繪本,念童謠,是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給孩子語感,但並不能直接教會孩子說話。

讓孩子學會說話的根源,就是在生活場景中的對話應用,因為在生活中的對話,和孩子之間形成語言交互,讓孩子從咿呀學語,到後來的指物認物,再到後來的仿說,讓孩子學習從字到詞再到句子,孩子的語言能力就逐漸培養出來了。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四、在孩子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家長付出很多,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但是呢?往往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因為家長的預期高於現實,對孩子的康復訓練需要的漫長過程認識不夠。

有些家長剛訓練一個星期,就因為孩子沒有明顯的進步,然後就堅持不下去了,認為自己是不是耽誤孩子了,因為光看到訓練,卻沒有看到效果。

這樣的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的語言康復訓練過程是很緩慢的,不是幾天就看到效果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漫長的過程。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另一方面,家長並不具備當一個孩子的好老師的條件。因為我們家長自己不具備特教知識和特教經驗。

很多時候,大賽爸爸都跟家長強調:

要取得孩子康復訓練的效果,我們家長非常有必要學習一定的特教知識

如果我們家長不學習特教相關專業知識,那麼家長就不能掌握好訓練孩子的科學方法,在對孩子的引導、傳授和給孩子做訓練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問題。

因此,我們對家長的要求是:

在給孩子做訓練的同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至少3周的時間以上,不僅自己學習專業知識、訓練方法,還要遵循導師制定的訓練計劃和方案,然後運用到家庭真實生活場景中。

因為我們和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融合在吃喝拉撒中,在點滴的生活中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訓練。

因為我們每天都有重複的機會,從早到晚,孩子起床、穿衣、刷牙、吃飯、玩耍、遊戲、出門、購物等等,每天都有多次的重複。只要我們家長用正確的訓練方法去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學會。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雖然孩子康復訓練的過程很漫長,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有更多的家人認識到了:

我們家長的所有付出都是可控的、有價值的付出。我們家長的所有付出都不會白費

因為家長依靠的是自己,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靠自己學習和實踐,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然後把這些學到的方法貫穿運用到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

所以,我們家長在家裡引導和訓練孩子的時候,不僅要給自己時間,也要給孩子時間,更要給自己和孩子堅持下去的信心。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實例相信:那些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有時間,有方法,有執行力並且堅持不懈的家長,都會見證到孩子帶來的訓練效果的驚喜


為什麼孩子都快3歲了,還是不說話,不迴應?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關注“大賽爸爸說”,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私信“大賽爸爸說”,為您答疑解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