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參加親子活動時,一位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趣事。她家3歲的女兒一直對閱讀不感興趣,即便她跟寶爸都很愛讀書,但是用了各種方法都沒能培養起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

後來她還是不死心,購置了一個漂亮的繪本架,放在了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結果每次有朋友來家裡,都會誇一句“你家孩子特別愛讀書吧,這習慣真好。”礙於面子,沒有解釋過,但是發現女兒貌似很開心聽到被誇獎。

就這樣大概第8個人提出同樣誇讚的時候,女兒開始去翻那些書了,然後還要求讀給她,讀書的習慣就此養成,寶媽覺得這真的是個美好的意外。

聽了她的分享,仔細去琢磨整個事情的發展,原來這就是“鳥籠效應”。

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了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

鳥籠效應重要的特點是它產生的心理暗示,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在育兒過程中,合理利用這一點,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上面寶媽這個客廳裡的繪本架讓孩子愛上讀書的趣事,正是一個典型的“鳥籠效應”正面利用的成功事例,事實上“鳥籠效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孩子為什麼會跳進“鳥籠效應”裡呢,換句話說鳥籠效應為什麼會對孩子起作用?

孩子會跳進“鳥籠效應”的原因

“鳥籠效應”的理論背景是這樣的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最終因為詹姆斯送來的生日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導致不喜歡養鳥的卡爾森迫於客人們“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的質疑,買了一隻鳥回來。

看到鳥籠自然就想到鳥,這是人的慣性思維所致。即便主人很清楚自己並不需要鳥,然而身邊受“鳥籠邏輯”影響的人都覺得應該有鳥時帶來的心理暗示和壓力,會讓你覺得必須有鳥才是正確的,對於孩子更是如此。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1.慣性思維形成“思想盲點”

慣性思維也叫“思維定勢”是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可以快速的思考問題表層,但不能進行深入思考。對於孩子更是如此,由於受思維發育的限制,孩子可能只有簡單邏輯思維,很難透過表層看本質,加之自身好奇心強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更加容易形成“思想盲點”。

比如: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他不喜歡洗澡但是喜歡玩水,每次洗澡的時候都只問他你要不要玩水呢,然後我先玩的很嗨,他就很痛快的答應跳進水裡,接下來只要引導他玩水,給他洗澡他也不在乎了。

大部分孩子都如此,慣性思維很強,此刻的思維是我喜歡玩水,我跳進盆裡就可以好好玩水了,而他本身不喜歡洗澡這事兒就成“思想盲點”被完全忽略了。

2.從眾心理帶來“心理暗示和壓力”

從眾心理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為和言論的影響。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但是分辨能力弱,大部分時候他知道自己的喜好,但是身邊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如此或者這樣做的時候,就會帶給他很大的“心理暗示”,我也一定要這麼做,不然就有壓力。

週末晚上跟朋友視頻,她興奮的對我說:“我家豆豆突然轉性了!竟然要報籃球社”,我也相當吃驚,豆豆可是一向不喜歡運動的。

趕緊刨根問底,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豆豆的幾個好朋友都要報,然後他就覺得自己不得不報。

此時豆豆就明顯被“鳥籠”了,隨大流的心理暗示:大家都這麼做了,自己也該這麼做。如果不這麼做,一定會被朋友說,以後還怎麼愉快的玩,心理壓力增大,迫使豆豆最終決定報自己並不喜歡的運動課。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鳥籠效應”帶來的啟示:無論是養成了好習慣還是被束縛得到了自己原本不需要的東西,任何心理現象都有兩面性。我們需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和應用,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才是正確的運用鳥籠效應的方式。

做好這3點,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鳥籠效應的必備條件,第一“提供鳥籠”,二“放鳥”進鳥籠。但是如果想擺脫束縛,正向利用,就需要不斷檢視及時更換或者剷除“不必要鳥籠”。

對於孩子來說,鳥籠就是父母想讓孩子發展的方向,鳥就是愛好、習慣等好的行為,不必要鳥籠即:不符合孩子自身發展的期望,平衡好這三點,能讓孩子自主的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1.發現孩子“高興趣點”來“拋鳥籠”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習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表目標。”

有了興趣,孩子才能不畏艱難堅持到底,並享受樂趣。發現孩子的“高興趣點”是拋鳥籠的最佳方式,怎樣發現孩子的興趣可以這樣做:

01.“陪玩”發現孩子興趣點的基礎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興趣都是在玩耍過程中體現的,父母想抓住孩子的興趣點,陪玩是最基本方式。

同事家孩子特別喜歡彩虹積木,原以為孩子是喜歡積木可以摞起來可以推倒,同事好奇就陪孩子耐心玩起來,結果他發現,孩子是對顏色的不同排列組合感興趣。

如果沒有耐心陪玩,用我們大人的慣性思維來思考孩子的行為,興趣點一定是錯的。

02.“粉絲兼助理”鼓勵孩子多嘗試培養興趣

只有去嘗試,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帕佈雷琉斯.賽勒斯【美】。不斷嘗試是孩子認知世界的開始,生活中我們要成為“粉絲兼助理”型的父母,鼓勵孩子積極嘗試,敢於放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對於黃磊女兒多多大家再熟悉和羨慕不過,多才多藝乖巧懂事。談及育兒方式,黃磊曾說道:他不會對女兒的興趣加以太多幹涉,只是鼓勵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嘗試。

同時我們在節目中也看到,黃磊處處都是粉絲型出現,當女兒遇到困難時又充當助理角色。

只有孩子嘗試過,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父母幫孩子培養興趣的方式就是鼓勵、陪伴,允許孩子用喜歡的方式去探索、認知世界

發現了孩子的“高興趣點”,我們就可以很輕鬆提供一個“合適鳥籠”。

同事家娃喜歡色彩的搭配,同事就可以趁機給孩子一個“繪畫興趣班”,培養孩子畫畫的愛好,同時也可以用這個興趣點來引導孩子慢慢改掉不好的習慣,比如這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但是因為喜歡顏色就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份五顏六色的蔬菜拼盤來吸引孩子。

“合適鳥籠”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吸引,探索欲很強的他們一定不會錯過,必然主動出擊。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2. 用好“積極暗示”激發好奇心“放好鳥”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既然“鳥籠效應”最主要的特點是心理暗示來影響行為,那我們就可以用“積極暗示”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從而達到引導孩子去自主學習的目的,這一步對培養孩子好習慣很重要。

堂姐就曾用“魔法日記本”的方式,讓小侄女蘭蘭從討厭寫日記到現在寫日記成了自主自發的好習慣,她做了如下3方面工作:

01.“擴大優點法”,讓日記本充滿魔力

蘭蘭很喜歡愛麗絲,堂姐就投其所好買了一個精緻的愛麗絲封皮日記本。

當蘭蘭被封皮的愛麗絲吸引時,堂姐對她說:“這可是一個跟愛麗絲一樣有魔法的日記本哦!它可以保存記憶,收藏祕密,而且永遠都不會消失”。

用孩子感興趣的點來擴大了日記本的優點,蘭蘭的好奇心很快轉移到了打開本子看一看。

02.“讚美法”,讚美孩子即將要做的行為

第一步成功,堂姐在蘭蘭翻看日記本的時候,開始誇讚蘭蘭。

媽媽記得你是你們班寫字最漂亮的,如果每天都可以用你那麼漂亮的字在這個魔法日記本上記錄你的生活,感覺一定超酷……,話沒完蘭蘭已經去找筆了。

人都喜歡被肯定和讚美,尤其是孩子。當把我們期望的事情變成真實的讚美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就對這種行為充滿好奇。

03.用好”期望定律“,讓自己的期望成為孩子的願望

第二步成功的勾起蘭蘭對寫下日記的好奇,堂姐進行了最後一步及時表達自己的期望:“如果可以看到蘭蘭一直堅持用最漂亮的字在最神奇的日記本上寫日記,那將是媽媽最開心和驕傲的事兒”,小侄女就這樣一臉決心的跟堂姐保證,最後寫日記真的就成了自主的習慣。

孩子都期望成為父母的驕傲,當父母實時提出期望時,這種期望本身就帶著力量。

孩子好奇心滿滿,就會自發的有求知慾行動欲,此時我們加以引導和協助,孩子就很容易能接受這些“好習慣、愛好、好的生活方式=“好的鳥””,並且會主動去實踐。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3.克服“慣性思維”用理智思考檢視“不必要鳥籠”

鑑於“鳥籠效應”的兩面性,合理利用正面效應,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避免負面效應。所以克服“慣性思維”是關鍵,“不必要鳥籠”來自孩子和父母兩方面,我們可以這樣做:

01.換位換角度思考,鳥籠是否是孩子需要的

更多時候被“鳥籠”禁錮的是父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給孩子拋鳥籠的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智思考,是我們自己覺得孩子需要喜歡,還是孩子真的有興趣,如果孩子既沒興趣,同時對孩子成長又無太大幫助,那這個就是“不必要鳥籠”

兒子生日邀請了好朋友小芳和他的父母,結束時閒談,說起生日裝扮的手作,我說兒子做了好多。小芳父母嘆了口氣:“哎,做手工多好,花錢給小芳請了專業手工老師還買了很多材料包,結果這孩子真不爭氣,現在討厭所有手工課”,小芳聽了憋屈的說:“我本來就不喜歡手工摺紙,也不擅長,你們偏要我學”,不愉快了,我趕緊轉移話題。

小芳父母出發點可能是好的,想培養孩子做手工的愛好,然而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不喜歡沒興趣,不擅長直接帶來挫敗感,這個鳥籠甚至阻礙了小芳的成長,這對小芳來說就是來自父母的“不必要鳥籠”。

02.轉換性逆向思維,從結果到過程分析鳥籠帶來的利弊

孩子辨識能力差,從眾心理強,很多時候也容易跳進“不必要鳥籠”,耗費精力卻又帶來挫敗感。父母雖然要放手,但及時的引導很關鍵,這時候我們就要用“逆向思維”來幫助孩子分析鳥籠帶來的利弊。

l 鳥籠效應的利:恰當利用鳥籠帶來的積極暗示,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l 鳥籠帶來的弊端:緊固我們的思想,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

兒子學校要舉辦舞蹈比賽,第一名獎勵精美繪本一套。老師強調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特長的自願報名,結果一個班20個人全報名了,老師無奈進行篩選,落選的兒子特別失落。

此時我問兒子,為什麼要報名,你一不喜歡二不擅長,他說大家都報了而且他也想要那套繪本。

然後我就倒著給他分析了事情的經過:“你傷心因為落選,那落選是因為做了不喜歡且不擅長的事兒,做的原因,心裡裝了“大家和繪本”這個鳥籠”。

雖然你表現的很勇敢,但是這並不是你想要的的結果,兒子明白了心情也恢復了,再遇到類似情況,也都有了正確的選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父母更多時候要用逆向思維跳出來,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孩子和自己心中的鳥籠,是否真的需要,真的有利於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因為繪本架愛上讀書,利用好“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能教會的,而是靠喚醒、激勵、引導和鼓勵協助。類似“鳥籠效應”的教導策略還很多,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有兩面性,父母要用辯證的思維來對待,根據孩子自身發展,利用好積極面,預防走進消極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