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

文 | 靜進醫生

母子依戀(attachment)是指新生兒、嬰兒或兒童與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連接關係或紐帶。依戀是兒童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需求,它不僅提高嬰幼兒的生存機率,也能建構和促進貫穿兒童一生的適應力,促進兒童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早期觀察結論

早在1951年,英國精神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專家Bowlby就提出一個假設“嬰幼兒與生俱來就與母親形成並維持一種溫暖、親密和持續性的依戀關係,通過這種關係,兒童都能獲得情感滿足和享受,它是兒童建立安全感並走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一旦缺乏可能會產生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心理創傷後果,甚至死亡。”

他根據自己開展的“依戀剝奪”研究後指出:在兒童出生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不良影響,並且提出母子依戀或嬰兒對養護者的情感依戀是人類進化壓力催生的生存本能。

"

文 | 靜進醫生

母子依戀(attachment)是指新生兒、嬰兒或兒童與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連接關係或紐帶。依戀是兒童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需求,它不僅提高嬰幼兒的生存機率,也能建構和促進貫穿兒童一生的適應力,促進兒童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早期觀察結論

早在1951年,英國精神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專家Bowlby就提出一個假設“嬰幼兒與生俱來就與母親形成並維持一種溫暖、親密和持續性的依戀關係,通過這種關係,兒童都能獲得情感滿足和享受,它是兒童建立安全感並走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一旦缺乏可能會產生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心理創傷後果,甚至死亡。”

他根據自己開展的“依戀剝奪”研究後指出:在兒童出生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不良影響,並且提出母子依戀或嬰兒對養護者的情感依戀是人類進化壓力催生的生存本能。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他早年觀察到,在醫院產下的嬰兒與母親分開養育時出現明顯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翌年他通過拍攝手法,觀察記錄到2歲兒童因住院而與母親分開時產生的恐懼與無助感表現令人震驚,他認為這是母子依戀剝奪和不當的早期護理導致的結果。他的報道逐漸改變了醫院對父母探訪住院兒童的傳統限制性規定,並促進了兒童病房的童話式改建,也推動了發達國家的孤兒院兒童寄養於普通家庭的運動。

Bowlby強調,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關係不僅僅是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性善良的內驅力,而是兒童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且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童年期尤為關鍵;意即,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實驗論證結果

儘管Bowlby的觀點曾遭到部分人的質疑,認為他的提法缺乏實質性實驗依據,亦無相應的理論支持;但是他的發現還是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興趣與關注,人們開始認真觀察和研究起母子依戀的性質及其作用。其後,最著名的證據是來自美國的哈利.哈洛對恆河猴進行的撫觸實驗,說明動物幼崽對肌膚接觸的需求大於對食物,剝奪這種需求會使得猴幼崽心智發展異常,長大後不僅缺乏社交慾望,就連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的技能都會喪失。

"

文 | 靜進醫生

母子依戀(attachment)是指新生兒、嬰兒或兒童與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連接關係或紐帶。依戀是兒童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需求,它不僅提高嬰幼兒的生存機率,也能建構和促進貫穿兒童一生的適應力,促進兒童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早期觀察結論

早在1951年,英國精神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專家Bowlby就提出一個假設“嬰幼兒與生俱來就與母親形成並維持一種溫暖、親密和持續性的依戀關係,通過這種關係,兒童都能獲得情感滿足和享受,它是兒童建立安全感並走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一旦缺乏可能會產生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心理創傷後果,甚至死亡。”

他根據自己開展的“依戀剝奪”研究後指出:在兒童出生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不良影響,並且提出母子依戀或嬰兒對養護者的情感依戀是人類進化壓力催生的生存本能。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他早年觀察到,在醫院產下的嬰兒與母親分開養育時出現明顯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翌年他通過拍攝手法,觀察記錄到2歲兒童因住院而與母親分開時產生的恐懼與無助感表現令人震驚,他認為這是母子依戀剝奪和不當的早期護理導致的結果。他的報道逐漸改變了醫院對父母探訪住院兒童的傳統限制性規定,並促進了兒童病房的童話式改建,也推動了發達國家的孤兒院兒童寄養於普通家庭的運動。

Bowlby強調,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關係不僅僅是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性善良的內驅力,而是兒童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且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童年期尤為關鍵;意即,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實驗論證結果

儘管Bowlby的觀點曾遭到部分人的質疑,認為他的提法缺乏實質性實驗依據,亦無相應的理論支持;但是他的發現還是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興趣與關注,人們開始認真觀察和研究起母子依戀的性質及其作用。其後,最著名的證據是來自美國的哈利.哈洛對恆河猴進行的撫觸實驗,說明動物幼崽對肌膚接觸的需求大於對食物,剝奪這種需求會使得猴幼崽心智發展異常,長大後不僅缺乏社交慾望,就連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的技能都會喪失。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再後來,研究者通過一種“陌生情境實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三類,有人對遭受過虐待和忽視的嬰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後,增加了一個破裂型依戀類型;上述理論一直沿用到現在,且亦延伸到成人依戀中應用。

有關依戀的生理心理機制目前由很多實驗得到證實,其中起著神奇化學作用的物質就是人體內釋放的“催產素”,它是一種神經肽類激素,主要由大腦的下丘腦室旁核分泌,哺乳類動物及人類養育子代時均有這種化學物質的分泌和釋放。大人看到小孩可愛的面容和萌態,身不由己產生愛憐和逗弄行為,都是催產素起的作用。

我們可在產房觀察到,分娩後的母親一旦聽到嬰兒啼哭就會“瘋狂”分泌乳汁,這恰恰是母體內的催產素所發揮的作用;它還促使母親分娩時子宮收縮,分娩後促發泌乳及催生“母愛行為”,繼而與孩子形成較強的母子依戀關係。

最近,科學家實驗發現,產下幼崽的雌鼠會積極將幼崽從窩外口銜回窩裡,而未懷過孕的雌鼠幾乎沒有這種銜崽行為;實驗人員繼而給未懷過孕的小鼠鼻噴催產素後驚奇地發現,它們也有了銜崽行為;說明催產素分泌會誘導母子依戀和提高母愛行為。如有人對自閉症兒童進行催產素鼻腔噴霧治療後改善了患兒的親社會行為。

羅馬尼亞孤兒院案例

前羅馬尼亞政權垮臺後,媒體發現有數千名不同年齡兒童被收養在孤兒院,他們令人心碎的慘況是隻依賴孤兒院破舊的設施、有限的食物和水活著,得病、哭泣和恐懼時從未得到成人的擁抱和安撫,普遍存在嚴重而持續的“依戀剝奪”;因而他們大都營養嚴重不良、疾病纏身、有著各種精神和心理問題。

"

文 | 靜進醫生

母子依戀(attachment)是指新生兒、嬰兒或兒童與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連接關係或紐帶。依戀是兒童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需求,它不僅提高嬰幼兒的生存機率,也能建構和促進貫穿兒童一生的適應力,促進兒童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早期觀察結論

早在1951年,英國精神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專家Bowlby就提出一個假設“嬰幼兒與生俱來就與母親形成並維持一種溫暖、親密和持續性的依戀關係,通過這種關係,兒童都能獲得情感滿足和享受,它是兒童建立安全感並走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一旦缺乏可能會產生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心理創傷後果,甚至死亡。”

他根據自己開展的“依戀剝奪”研究後指出:在兒童出生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不良影響,並且提出母子依戀或嬰兒對養護者的情感依戀是人類進化壓力催生的生存本能。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他早年觀察到,在醫院產下的嬰兒與母親分開養育時出現明顯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翌年他通過拍攝手法,觀察記錄到2歲兒童因住院而與母親分開時產生的恐懼與無助感表現令人震驚,他認為這是母子依戀剝奪和不當的早期護理導致的結果。他的報道逐漸改變了醫院對父母探訪住院兒童的傳統限制性規定,並促進了兒童病房的童話式改建,也推動了發達國家的孤兒院兒童寄養於普通家庭的運動。

Bowlby強調,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關係不僅僅是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性善良的內驅力,而是兒童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且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童年期尤為關鍵;意即,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實驗論證結果

儘管Bowlby的觀點曾遭到部分人的質疑,認為他的提法缺乏實質性實驗依據,亦無相應的理論支持;但是他的發現還是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興趣與關注,人們開始認真觀察和研究起母子依戀的性質及其作用。其後,最著名的證據是來自美國的哈利.哈洛對恆河猴進行的撫觸實驗,說明動物幼崽對肌膚接觸的需求大於對食物,剝奪這種需求會使得猴幼崽心智發展異常,長大後不僅缺乏社交慾望,就連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的技能都會喪失。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再後來,研究者通過一種“陌生情境實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三類,有人對遭受過虐待和忽視的嬰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後,增加了一個破裂型依戀類型;上述理論一直沿用到現在,且亦延伸到成人依戀中應用。

有關依戀的生理心理機制目前由很多實驗得到證實,其中起著神奇化學作用的物質就是人體內釋放的“催產素”,它是一種神經肽類激素,主要由大腦的下丘腦室旁核分泌,哺乳類動物及人類養育子代時均有這種化學物質的分泌和釋放。大人看到小孩可愛的面容和萌態,身不由己產生愛憐和逗弄行為,都是催產素起的作用。

我們可在產房觀察到,分娩後的母親一旦聽到嬰兒啼哭就會“瘋狂”分泌乳汁,這恰恰是母體內的催產素所發揮的作用;它還促使母親分娩時子宮收縮,分娩後促發泌乳及催生“母愛行為”,繼而與孩子形成較強的母子依戀關係。

最近,科學家實驗發現,產下幼崽的雌鼠會積極將幼崽從窩外口銜回窩裡,而未懷過孕的雌鼠幾乎沒有這種銜崽行為;實驗人員繼而給未懷過孕的小鼠鼻噴催產素後驚奇地發現,它們也有了銜崽行為;說明催產素分泌會誘導母子依戀和提高母愛行為。如有人對自閉症兒童進行催產素鼻腔噴霧治療後改善了患兒的親社會行為。

羅馬尼亞孤兒院案例

前羅馬尼亞政權垮臺後,媒體發現有數千名不同年齡兒童被收養在孤兒院,他們令人心碎的慘況是隻依賴孤兒院破舊的設施、有限的食物和水活著,得病、哭泣和恐懼時從未得到成人的擁抱和安撫,普遍存在嚴重而持續的“依戀剝奪”;因而他們大都營養嚴重不良、疾病纏身、有著各種精神和心理問題。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後來,西方學者對他們進行了一項頗有爭議的“布加勒斯特早期療育計劃”試驗,如從這些孤兒中隨機挑選68名孩子送到西方溫馨的家庭收養,而另有隨機選出的68個孩子則被留在孤兒院裡進行觀察比較。結果發現,兩歲及以前被領養的孩子的結局比較理想,他們後來的社會適應性基本接近正常兒童。但兩歲以後離開孤兒院的孩子們的結局則十分糟糕,他們不但智力水平偏低,智商大部分停留在70左右,體格發育也極為落後;而且神經影像掃描發現,其大腦活躍程度遠遠落後於正常兒童,大腦灰質及白質體積小得多,部分腦組織已萎縮。

後來發現,他們的染色體DNA的端粒也比正常兒童的短,在孤兒院呆的時間越長的孤兒,其端粒就越短。端粒的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點。

"

文 | 靜進醫生

母子依戀(attachment)是指新生兒、嬰兒或兒童與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連接關係或紐帶。依戀是兒童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需求,它不僅提高嬰幼兒的生存機率,也能建構和促進貫穿兒童一生的適應力,促進兒童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早期觀察結論

早在1951年,英國精神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專家Bowlby就提出一個假設“嬰幼兒與生俱來就與母親形成並維持一種溫暖、親密和持續性的依戀關係,通過這種關係,兒童都能獲得情感滿足和享受,它是兒童建立安全感並走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一旦缺乏可能會產生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心理創傷後果,甚至死亡。”

他根據自己開展的“依戀剝奪”研究後指出:在兒童出生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不良影響,並且提出母子依戀或嬰兒對養護者的情感依戀是人類進化壓力催生的生存本能。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他早年觀察到,在醫院產下的嬰兒與母親分開養育時出現明顯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翌年他通過拍攝手法,觀察記錄到2歲兒童因住院而與母親分開時產生的恐懼與無助感表現令人震驚,他認為這是母子依戀剝奪和不當的早期護理導致的結果。他的報道逐漸改變了醫院對父母探訪住院兒童的傳統限制性規定,並促進了兒童病房的童話式改建,也推動了發達國家的孤兒院兒童寄養於普通家庭的運動。

Bowlby強調,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關係不僅僅是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性善良的內驅力,而是兒童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且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童年期尤為關鍵;意即,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實驗論證結果

儘管Bowlby的觀點曾遭到部分人的質疑,認為他的提法缺乏實質性實驗依據,亦無相應的理論支持;但是他的發現還是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興趣與關注,人們開始認真觀察和研究起母子依戀的性質及其作用。其後,最著名的證據是來自美國的哈利.哈洛對恆河猴進行的撫觸實驗,說明動物幼崽對肌膚接觸的需求大於對食物,剝奪這種需求會使得猴幼崽心智發展異常,長大後不僅缺乏社交慾望,就連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的技能都會喪失。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再後來,研究者通過一種“陌生情境實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三類,有人對遭受過虐待和忽視的嬰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後,增加了一個破裂型依戀類型;上述理論一直沿用到現在,且亦延伸到成人依戀中應用。

有關依戀的生理心理機制目前由很多實驗得到證實,其中起著神奇化學作用的物質就是人體內釋放的“催產素”,它是一種神經肽類激素,主要由大腦的下丘腦室旁核分泌,哺乳類動物及人類養育子代時均有這種化學物質的分泌和釋放。大人看到小孩可愛的面容和萌態,身不由己產生愛憐和逗弄行為,都是催產素起的作用。

我們可在產房觀察到,分娩後的母親一旦聽到嬰兒啼哭就會“瘋狂”分泌乳汁,這恰恰是母體內的催產素所發揮的作用;它還促使母親分娩時子宮收縮,分娩後促發泌乳及催生“母愛行為”,繼而與孩子形成較強的母子依戀關係。

最近,科學家實驗發現,產下幼崽的雌鼠會積極將幼崽從窩外口銜回窩裡,而未懷過孕的雌鼠幾乎沒有這種銜崽行為;實驗人員繼而給未懷過孕的小鼠鼻噴催產素後驚奇地發現,它們也有了銜崽行為;說明催產素分泌會誘導母子依戀和提高母愛行為。如有人對自閉症兒童進行催產素鼻腔噴霧治療後改善了患兒的親社會行為。

羅馬尼亞孤兒院案例

前羅馬尼亞政權垮臺後,媒體發現有數千名不同年齡兒童被收養在孤兒院,他們令人心碎的慘況是隻依賴孤兒院破舊的設施、有限的食物和水活著,得病、哭泣和恐懼時從未得到成人的擁抱和安撫,普遍存在嚴重而持續的“依戀剝奪”;因而他們大都營養嚴重不良、疾病纏身、有著各種精神和心理問題。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後來,西方學者對他們進行了一項頗有爭議的“布加勒斯特早期療育計劃”試驗,如從這些孤兒中隨機挑選68名孩子送到西方溫馨的家庭收養,而另有隨機選出的68個孩子則被留在孤兒院裡進行觀察比較。結果發現,兩歲及以前被領養的孩子的結局比較理想,他們後來的社會適應性基本接近正常兒童。但兩歲以後離開孤兒院的孩子們的結局則十分糟糕,他們不但智力水平偏低,智商大部分停留在70左右,體格發育也極為落後;而且神經影像掃描發現,其大腦活躍程度遠遠落後於正常兒童,大腦灰質及白質體積小得多,部分腦組織已萎縮。

後來發現,他們的染色體DNA的端粒也比正常兒童的短,在孤兒院呆的時間越長的孤兒,其端粒就越短。端粒的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點。

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

催產素水平與成人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及助人行為有很高的關聯性,如女性的共情水平或同情他人的能力就普遍高於男性,是因為其體內催產素水平也高於男性。成年期的依戀水平也與免疫生物標記物有關,如具有迴避型依戀的成人通常體內催產素水平也偏低,當他們面對社交壓力或應激時,其體內會產生更高水平的一種叫做促炎性細胞因子-白介素6,它會破壞人體細胞網絡和損害心臟功能。

靜老師說

綜上所述,雖然每個兒童的遺傳特質和發展的差異性很大,而且每個家庭的母子依戀方式都不同,但是嬰幼兒期和童年期體驗到溫暖而良好的母子依戀,就會使兒童產生較強的安全感,從而提升和優化孩子的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樣也能夠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此意義而言,向將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呼籲,一定要樹立起靠譜的養育理念,生娃就要建立良好而穩固的母子依戀,保障親子互動的水平及其質量,尤其是不要輕易將0-3歲的娃託養給他人或機構,工作忙、勞累而無暇照顧孩子不應成為當下年輕父母們忽視孩子的託詞或理由。母子間親密、穩固而持續的互動,才是孩子走向健康成長和成功的基礎與前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