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高考分數出爐,各路學神隨之湧現。有個與眾不同的學霸立刻成為焦點:

湖北武昌考生王希來一年沒碰遊戲,為了保住遊戲等級,竟讓媽媽“代練”。

現在,母子倆都圓滿完成任務,一個考了675分高分,一個成了遊戲高手。網友稱讚:這是別人家的老媽呀!

其實王希來應該感謝的不僅是媽媽代練遊戲,更應該感謝他的“自控力”。

能剋制玩遊戲的慾望,並找到替代方案,才獲得了考場和賽場“雙贏”。而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自控力。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現實中有不少這樣的孩子:

作業寫到一半就忍不住偷偷看電視、玩手機;

想買玩具一旦遭到拒絕,馬上撒潑打滾、大哭大鬧;

一點小事情惹到TA,也會大發雷霆……

並非孩子生性貪玩或脾氣暴,而是自控力被悄悄“偷走了”。

那麼,自控力是如何丟失的呢?

1

規矩很多,落實太少

《放學後》節目中,小男孩天佑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跳舞——小小年紀就胖成球,爸媽不得不逼他運動。

媽媽制訂了嚴格的減肥計劃,不僅拎著棍子監督他跑步、跳舞、跳繩,還要控制飲食: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可天天一點兒也沒瘦下來,還打起“游擊戰”——媽媽一走,他就把棍子藏起來。

原來癥結在於:規矩雖多,落實得卻不好。比如放學路上,媽媽還是會心軟,買雞柳等各種零食: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本來說好吃兩根雞翅,天天一不高興,又多吃一根: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飯後吃起香蕉,媽媽不但不阻止,還主動遞上牛奶: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最後一斤沒瘦,東西一樣沒少吃。

立下規矩卻一再打破,會讓孩子覺得這都是“紙老虎”,撒撒嬌、發發脾氣就能一帶而過,自然不會主動自我約束。

BBC一部教育紀錄片裡,有一家孩子很有規矩意識:從不在餐桌以外的地方吃喝,還能主動幫忙收拾碗筷: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這得益於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立下清晰明確的規則,如果孩子“失控”,哪怕是晚上也必須到室外罰站30秒到1分鐘。

目的不是懲罰,而是強調規矩不是玩笑。

執行規則時“狠”一點,孩子才會從心底裡正視自控力這回事。否則規矩就變成笑話,慈愛就會變成障礙。

2

快樂來得太及時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延遲滿足”,即為了長遠來看更大的價值,放棄馬上就能獲得的滿足,這是自控力的重要體現。

滿足得太及時,“延遲滿足”能力就會削弱:

有個媽媽很苦惱,家裡的玩具快堆成山了,可寶寶還是不停鬧著買玩具。原來,每次出門看到新玩意兒,只要他一伸手,父母絕對有求必應。

久而久之,寶寶覺得願望理所應當地應該馬上滿足,一刻也不願意等。

還有人把電子產品當成了“奶頭樂”,孩子一鬧就把ipad、手機塞過去,卻忽略了多數遊戲的“爽點”就是即時釋放大量刺激、提供短時間快樂。

自控力就在這種“愛”裡悄悄毀掉了。

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泰利·莫菲特,研究了1972-1973年1000名在新西蘭出生的孩子,從出生跟蹤他們到32歲。結果表明:

學齡前無法自控的兒童出現問題的機率,是成年後無法自控的人的3倍。他們更容易有犯罪記錄或經濟困難,也更容易成為單親家長。

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願意為將來等一等的孩子確實更自律專注,受益終生。

3

父母言而無信

《超級育兒師》裡有個男孩經常情緒失控,一點小事就能爆炸。以前哄哄還能靜下來,後來怎麼哄都不管用了。

談起應對兒子發怒躲進衣櫥的辦法,媽媽說: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有多少家長像這樣用騙和敷衍作為權宜之計?恐怕父母為了孩子暫時的安靜、乖巧,慣用伎倆就是“哄騙”:

說好不哭就買冰淇淋,轉臉就忘了;

答應晚上陪你讀繪本,下班回家還是刷手機;

許諾週末去遊樂園,結果臨時有事,又是遙遙無期;

……

欺騙摧毀的是親子間的信任,敷衍磨掉的是延遲滿足的意願,讓人愈發易怒、任性。

孩子並不無知也不健忘,TA會默默記下父母的“承諾”。一旦失信,心中塌陷的那一塊,是道歉難以彌補的。

只有家長兌現承諾,孩子才相信等待會帶來更值得期待的結果,願意自控;如果出爾反爾,孩子會覺得“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與其虛無縹緲地等待,不如眼前快活。

承諾再小也應該嚴肅。別為了一時解脫隨意許諾,這顆種子會結出無比苦澀的惡果。

4

如何培養自控力?

研究發現,大腦負責自控力的部分是前額葉皮質。該區域3歲起變得非常活躍,4歲時人就能擁有相當水平的自控力。所以,3歲起是培養自控力的黃金期。

☞ 一起制訂規則,共同執行

與孩子探討關於吃零食、買玩具、玩手機、寫作業等方面規則,明確目標、執行時間和獎懲措施,說明這樣做的意義。注意尊重孩子的意願,必要時可以作出讓步。

朋友的女兒玩樂高特別上癮。上幼兒園那天起他和女兒約定,每天晚上有半小時“樂高時間”。一天早上,奶奶覺得離幼兒園開門還早,就想讓孩子先玩會兒再走。

小姑娘想了想,一本正經地說:“早上時間太少了,還是晚上回來玩吧!”

這就是規則的力量,4歲的孩子寧願等晚上回來好好享受遊戲,也不願急匆匆地趕在眼前,不知不覺中還學會了時間管理,何樂不為呢?

☞ 做“牧羊犬型”家長

教育風格各不相同,做強勢的老虎或軟弱的綿羊,不如成為牧羊犬型家長:既能規範管理,又能呵護理解,溫和而堅定地執行規則。

如果孩子忍不住犯規怎麼辦呢?張怡筠博士提供了一個好思路。比如孩子玩iPad超過規定時間,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共情理解:

“我知道你很難過,非常想玩ipad。”

第二步,強調規則:

“因為我們約好了,只能玩15分鐘,必須一起遵守規則,所以要收起來了。”

第三步,提供其他喜歡的選擇:

“謝謝你收起來。你現在想畫畫,還是吃點心呢?”

第四步,讚許行為:

“你真是個說話算話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特別強!”

自控力就像肌肉,每次鍛鍊都會得到強化,但也如健身一樣會停滯甚至反覆,需要爸媽充分的耐心,但絕對是值得的。

☞ 不要無休止地催促

有父母總愛隔一會兒就催一下作業。但密集的催促其實是父母內心焦慮的映射,孩子並不需要。

試想,當你剛靜下來做題,就有人衝進來說“怎麼一個字沒動?”會不會瞬間煩躁?

好不容易平復心情準備再次動筆,那人又探出頭來說“不許發呆!”是不是想把筆扔了?

平靜專注是自控的前提,催促只會激起厭惡,分散注意。

尹建莉老師說:多餘的提醒和安慰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不妨給孩子一個小鬧鐘,規定在5分鐘內完成一定題量,再逐漸拉長到10分鐘,15分鐘,半小時。在此期間,給予TA充分獨立思考和專注的空間,不要打擾。

一開始不管TA有沒有及時完成,都要找出閃光點給予肯定,讓TA看到自律帶來的進步,逐漸將外部控制變成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自覺主動地完成任務。


媽媽代打遊戲,學霸考了675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重要?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

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慾望、逃避痛苦,我們並不是真的自由,因為我們成了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唯有自律,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

一個人能控制慾望,才能把握人生之舵,避開暗礁洪流。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給人生上了最貴的保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