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行業,無法避免的遺憾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1879計劃心理師培訓 2019-06-29

人們對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或出了差錯的事,或愛莫能助、無能為力的情況,都會表示遺憾。對別人錯失一個機會或遭遇一次重大喪失,人們也會表示遺憾。

作為心理諮詢師,一路走過來,身後總會留下一些遺憾。

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說自己從來沒有遺憾,他要麼是完美如神,要麼是毫無覺知——而這時,他己不再是一個合格的諮詢師了。

從忙碌的諮詢中停下來,給自己留下一個反思的空間,就有一些遺憾湧上心頭。大致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

遺憾一

選擇從事心理諮詢

首先要接受心理諮詢的有限


我至今記得一位母親帶兒子前來接受心理諮詢,她的兒子己經四十五歲。

探索事情發生的根由,己是三十年前:當事人十五歲那年遭遇一次挫折,一度出現極端的情緒反應。

父母感到驚惶失措,立刻把兒子送到一家精神病院,自此開始吃藥。

在長期的藥物控制和家人的過度保護下,當事人的生命一直處於低效能狀態,社會行為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從生活場退回家中……人生最寶貴的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

當事人被母親帶進諮詢室的時候,他的意識模糊,動作緩慢,語言表達困難,神情有些漠然,改變的願望相當微弱,甚至內心動機的力量都磨蝕掉了,而來自生活環境的支持資源又十分稀薄——只有一個退休的媽媽照顧著他的生活。

他需要接受一個恢復性的、支持性的、彌補性的、發展性的全方位治療,需要有心理諮詢師跟精神病學家、社會工作者,以及家庭、社會支持資源共同工作,才有可能漸漸推動當事人從症狀走向生活。

然而,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同時,當事人自身的條件也不具備。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心裡滿是遺憾:“為什麼要等到這個時候才來?”

遺憾二

在成為一名獨立的、成熟的諮詢師之前

無法避免失誤


每一位諮詢師必須小心謹慎地工作,不斷地反省與覺察,因為他知道,他的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給當事人造成影響。

曾經遇到一個來訪者因為在人際關係方面存在困擾,前來尋求心理諮詢。

探索發現,當事人與人交往中過多隱藏,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造成情緒壓抑,以致內在動力受損,失掉了對生活的追求,變得心灰意懶,但又心有不甘。

他的應對策略和衝突是:反覆對自己說“生活就是這樣的”,但又無法讓自己“隨波逐流”。

長期處理不了的困惑,使他對諮詢師有一個強烈期待:給他一個答案,把問題一下子解決掉。

我的疏忽在於,沒有專門跟他討論他對心理諮詢的期待,只是專注於去了解當事人的生活,探索問題產生的根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事人變得有些焦急起來,漸漸失掉談話的興趣,語氣中開始出現拒抗的意味。原因是,他所期待的答案一直沒有出現。

受到當事人的情緒的影響,作為新手諮詢師的我轉而試圖去應付他的期待,如:花時間分析問題,做出結論性的解釋,直接指出對方的問題,提供應對方法……第一次諮詢就這樣結束了。

結束之後我才意識到,一件遺憾的事己經無可挽救地發生了。當事人離開諮詢室時,他的神態簡直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當時的我在接受督導之後才明白,原來回應來訪者當下的期待才是最重要的,坦然面對來訪者的期待,承認自己沒辦法一下子把問題解決掉才是真實的而來訪者也可以在這樣的迴應中感覺到,原來不完美也是可以的,才有可能願意繼續留在諮詢中一起探索未來的道路。

遺憾三

最深的遺憾來自那些

“驕傲”、“固執”甚至有人格障礙的父母


在研究統計方面,沒有確切數據顯示父母的人格障礙與孩子的心理障礙之間的關係,但我在臨床經驗中卻大量發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對孩子的極端控制,以及孩子在控制之下的苦苦掙扎。

而且,控制總以愛的名義進行,或者與愛混為一團,甚至會穿上一件宗教的神聖外衣——實際上是病態的宗教狂熱。

許多情況是:不管孩子怎樣苦苦掙扎,都未能掙脫父母的如來佛掌。從小到大,他們的內心滲透了威脅與恐懼,漸漸習慣於被控制,而又不自覺。如同那個自幼被一根細繩拴著的象,後來長大了,體力變得強大,依然掙不脫那根細繩。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多的壓抑,從來沒有適當的堅持,這可能導致症狀性的反叛。如果說成長性的堅持是為了成為自己,症狀性的反叛則更多是一種無意識的盲目行為——不知道怎樣成為自己以至於要毀掉自己。

這時,父母驚呆了,一直很順從的孩子身上爆發的反叛行為讓他們感到措手不及,他們可能會一下子從習慣於強制孩子跑到另一個極端,變成對孩子小心翼翼,百依百順,生怕會惹孩子發火。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彷彿一下子發現了反制父母的法寶,可能會發展這種極端的反叛情緒與行為。

彷彿一切都顛倒了,這時父母反而要受許多無謂的苦,為他們長期的“執迷不悟”付出代價。一個諮詢師經常會面對這樣的遺憾:孩子的問題不難處理,父母的問題卻讓人頭疼,乃至無奈。

遺憾四

心理諮詢需要收費

這是必要的


原因是,這是一種專業或職業性質的服務,需要一定的收費來維持;通過付費,求助者學會尊重別人的專業與勞動:因為有所付出,求助者會更加有動力去成長

但是,心理諮詢的收費不是絕對的。如果心理諮詢成為完全以金錢為目的的商業行為,貧窮的人會被排除在服務之外。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之一就是,有錢人享有太多的資源,窮人受到太多的剝奪。

心理諮詢不能只為富人提供幫助,而讓窮人忍著過下去。因此,在收費的同時,堅持為貧窮的人留下一個空間——按其申請,提供相應的費用減免。

但這並不能完全消除我們的遺憾:窮人不僅沒有錢,也常常沒有信心——世界上有許多因素損害著窮人的信心,因而不敢相信,也不敢前來叩門,結果還是喪失掉本來可以得到的機會。

他們的問題持續存在,生命和生活的資源就少而又少了。諮詢師面對著一個這個世界普遍的遺憾:有,還會多多地給;沒有,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會失掉。

遺憾五

心理諮詢幫不了所有的人


患得患失的人,內心有太多的擔心和猜疑,出現心理困難的時候,想接受心理諮詢,又怕花錢,怕得不償失,怕失掉面子……對於疑慮過深的人,即使為其提供免費服務,他們仍然會疑神疑鬼,難以從心理諮詢獲得幫助。

有一位三十歲的青年,從小到大,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他的生活與發展。若干年前,他試圖尋求心理諮詢,但對當時100元的收費顧慮重重。

有一次他找到一個特別的理由,跟諮詢師免費談了一次,如同得了便宜,此後亦不再來。三年後,他又提出心理諮詢的要求,但通了幾次電話,最終還是因為害怕花錢而作罷。

幾年過去了,當事人再度出現,他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反覆在電話裡談來談去,為自己到底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諮詢糾纏不休。

最終,他接受了這麼多年來唯一的一次正式面談,因為付了費,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急切地想大撈一把而歸,此後又消失了。

他就這樣耽誤下去,付出的代價是變得越來越不堪的人生。記得幼年時期外婆說文解字:“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位青年的情況是:不能捨,也便無所得。

心理諮詢本來是一項好的專業資源,對他卻形同虛設。面對這種情況,諮詢師只能遵從“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則,感慨,也遺憾。

遺憾六

潛意識裡諱疾忌醫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過度防禦,會阻礙他們真正進入心理諮詢。他們感到痛苦,但又不願意接受自己有心理問題。因為痛苦,他們會去了解心理諮詢(如打電話詢問,讀許多心理諮詢方面的書籍),從中獲得暫時的安慰,但拒絕接受系統的、深度的專業諮詢。

有一個青年在家呆了十年,閱讀大量心理治療方面的書籍,想自我救治而不得,卻熟悉了各類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尤其對森田療法讀得滾瓜爛熟,時常通過電話向全國各地的心理諮詢師問難:“如果用森田療法,你會如何解決我的問題?”

十年來,他難倒了一大批諮詢師,內心不覺滋生了一種虛妄的驕傲,彷彿沒有人能夠解決他的問題,他的問題就變得很了不起一樣,而他的問題很了不起,就顯得他自己也很了不起一樣。

他在虛妄中看不到一個事實:他在病中。這樣的人不能直面自己的問題,反而跟自己的問題建立了一種血肉相聯、難解難分的關係,對問題有一種保護或防禦,甚至漸漸發展出一種自我迷戀的傾向,彷彿是:“紅腫之處,豔若桃花 ; 潰爛之處,美如奶酪。”

遺憾七

心理諮詢需要一個過程

急功近利的心態是一個障礙

使效果難以發生


常見的情況如:有的求助者感到難受,前來尋求心理諮詢,情緒稍有好轉,便中斷了諮詢。對他來說,心理諮詢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應付,這導致“治表不治裡”的遺憾。

再有,有些父母帶孩子來接受心理諮詢,因為孩子的情緒問題影響了學業,導致厭學、退學等。可能在經歷初期的諮詢之後,孩子重新回到學校,但諮詢也因此中斷了——對於家長來說,讓孩子重返學校,就己經達到了心理諮詢的目的。

他們急於把孩子驅趕到激烈的競爭戰場,不給孩子以喘息之機。如果因為接受心理諮詢而耽誤了孩子的一堂課,他們會感到遺憾不己。他們的這種緊張感也使孩子猶豫不決,不能繼續前來接受心理諮詢了。

這讓我聯想到《論語》中的一段話:“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樣的事在心理諮詢中經常發生。家長為了“小利”(分數、補習班、名次……),把“大事”(生命健康成長的需求,如快樂、人際交往、自發性、創造力、個性、情感……)置之不顧。

對失掉這些,他們不會感到遺憾,也就只能讓諮詢師去為之扼腕嘆惜了。

遺憾八

諮詢師的專業資質是永遠要強調的


專業的底線就是減少遺憾,不造成損害。

但是,在心理諮詢行業裡,由於諮詢師專業能力不足,如專業訓練不夠、經驗缺足、缺乏督導等,輕則“治表不治裡“,乃至無效,重則甚至造成損害,如諮詢師缺乏自我覺察,可能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當事人身上,導致”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

心理諮詢有一句行話:“不好的心理諮詢,不如沒有心理諮詢”。心理諮詢行業需要建立職業規範,確定諮詢師與求助者的邊界,涉及義務與權利等,以保護求助者的權益。心理諮詢機構過度追求商業化,也可能削弱心理諮詢的專業質量和社會形象。



後記

心理諮詢師真正的聲譽,

是建立在每一位求助者身上的。

在這樣一個商業時代,

我們依然相信口碑相傳。

哪怕,我們一直在深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