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文章 青檸媽媽 2019-09-06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像每天一樣,軒軒媽媽下班回到家基本忙完之後,又要匆匆忙忙的去接孩子,而這天恰好因為堵車,所以媽媽稍微晚到了一會,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卻發現軒軒和另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媽媽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氣壞了。

只見小剛當時還出手推了對方兩下,然後自己一個人在那義憤填膺,媽媽趕快下車制止了這場爭鬥,並讓小軒和對方同學道了歉。
但是小軒卻很不服氣,好像自己沒錯一樣,甚至還和媽媽頂嘴,於是媽媽回家之後就又數落了小軒一頓,還怒斥孩子不懂事。
眼看著媽媽氣的不行,可是小軒好像卻異常淡定,這讓媽媽更是頭疼,在心裡暗暗地抱怨道,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不懂事呢?明明自己是為了他好,他還不識好歹,反過來氣我!

可是隻有軒軒才知道,當時其實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和人家道歉,所以在跟自己生悶氣,但是媽媽卻誤解了自己的行為,非要覺得自己當時是沒有悔改之意的。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像每天一樣,軒軒媽媽下班回到家基本忙完之後,又要匆匆忙忙的去接孩子,而這天恰好因為堵車,所以媽媽稍微晚到了一會,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卻發現軒軒和另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媽媽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氣壞了。

只見小剛當時還出手推了對方兩下,然後自己一個人在那義憤填膺,媽媽趕快下車制止了這場爭鬥,並讓小軒和對方同學道了歉。
但是小軒卻很不服氣,好像自己沒錯一樣,甚至還和媽媽頂嘴,於是媽媽回家之後就又數落了小軒一頓,還怒斥孩子不懂事。
眼看著媽媽氣的不行,可是小軒好像卻異常淡定,這讓媽媽更是頭疼,在心裡暗暗地抱怨道,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不懂事呢?明明自己是為了他好,他還不識好歹,反過來氣我!

可是隻有軒軒才知道,當時其實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和人家道歉,所以在跟自己生悶氣,但是媽媽卻誤解了自己的行為,非要覺得自己當時是沒有悔改之意的。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準確的,自己的判斷才準確

其實大多數家長和軒軒媽媽是一樣的,他們通常會“自以為是”,以自己認知到的孩子情緒和感受為準,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卻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內心感受。

這不免會有點太過於決絕,同時也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當然這更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讓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而且家長還會反映一個問題,就像軒軒媽媽提到的,自己明明氣的不行了,卻為什麼孩子還那麼過分,視自己於不見呢?孩子難道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嗎?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多麼不懂事,而是因為孩子根本體會不到家長的情緒,換句話來說,其實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對方的情緒。

共情能力,其實也是指同理心,意味著一個人能體會到對方的情感,並且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為他去做一些事情,表現出關懷,同情等溫暖的心理。

但現實中的情況確卻是很多人都缺少這樣的一項能力,當然這並不能完全責怪於我們的孩子,其實家長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孩子不但不瞭解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感受別人的痛苦

很多家長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我們不妨來問問自己,自己有真的注重到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們有尊重過孩子內心的真實訴求嗎?

其實並沒有,那麼我們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夠做到更高的境界,同時我們應該更關心下孩子的處境,畢竟往往孩子都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孩子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僅自己難受,更要去為家長的責怪買單。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像每天一樣,軒軒媽媽下班回到家基本忙完之後,又要匆匆忙忙的去接孩子,而這天恰好因為堵車,所以媽媽稍微晚到了一會,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卻發現軒軒和另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媽媽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氣壞了。

只見小剛當時還出手推了對方兩下,然後自己一個人在那義憤填膺,媽媽趕快下車制止了這場爭鬥,並讓小軒和對方同學道了歉。
但是小軒卻很不服氣,好像自己沒錯一樣,甚至還和媽媽頂嘴,於是媽媽回家之後就又數落了小軒一頓,還怒斥孩子不懂事。
眼看著媽媽氣的不行,可是小軒好像卻異常淡定,這讓媽媽更是頭疼,在心裡暗暗地抱怨道,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不懂事呢?明明自己是為了他好,他還不識好歹,反過來氣我!

可是隻有軒軒才知道,當時其實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和人家道歉,所以在跟自己生悶氣,但是媽媽卻誤解了自己的行為,非要覺得自己當時是沒有悔改之意的。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準確的,自己的判斷才準確

其實大多數家長和軒軒媽媽是一樣的,他們通常會“自以為是”,以自己認知到的孩子情緒和感受為準,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卻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內心感受。

這不免會有點太過於決絕,同時也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當然這更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讓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而且家長還會反映一個問題,就像軒軒媽媽提到的,自己明明氣的不行了,卻為什麼孩子還那麼過分,視自己於不見呢?孩子難道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嗎?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多麼不懂事,而是因為孩子根本體會不到家長的情緒,換句話來說,其實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對方的情緒。

共情能力,其實也是指同理心,意味著一個人能體會到對方的情感,並且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為他去做一些事情,表現出關懷,同情等溫暖的心理。

但現實中的情況確卻是很多人都缺少這樣的一項能力,當然這並不能完全責怪於我們的孩子,其實家長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孩子不但不瞭解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感受別人的痛苦

很多家長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我們不妨來問問自己,自己有真的注重到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們有尊重過孩子內心的真實訴求嗎?

其實並沒有,那麼我們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夠做到更高的境界,同時我們應該更關心下孩子的處境,畢竟往往孩子都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孩子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僅自己難受,更要去為家長的責怪買單。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就一直看麗麗的狀態不對,因為她一直低著頭,還好像是滿臉的怒氣,不知道是誰惹到她了。

媽媽叫她好好吃飯,孩子也只是一直的低頭不語。儘管媽媽一再關心地問到孩子到底怎麼了,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半點回應。

這下可惹惱了媽媽,於是媽媽突然拉高了聲調,大聲斥責到孩子“你擺著臉給誰看吶?我辛辛苦苦給你做的晚飯,你卻和我這個態度,是不是媽媽對你太好了?導致你現在都不懂得感恩了嗎?”

而本來情緒就不好的麗麗聽到媽媽這樣說自己,就更加委屈了,但還是強忍住自己的委屈,想找一下自己的平衡,於是摔了下筷子和碗也就揚長離去了。

媽媽傷心地流下了淚水,說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可是媽媽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因為最近自己很久沒理她了而生氣。並且孩子不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情緒,才最後落得此番尷尬的場景。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像每天一樣,軒軒媽媽下班回到家基本忙完之後,又要匆匆忙忙的去接孩子,而這天恰好因為堵車,所以媽媽稍微晚到了一會,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卻發現軒軒和另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媽媽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氣壞了。

只見小剛當時還出手推了對方兩下,然後自己一個人在那義憤填膺,媽媽趕快下車制止了這場爭鬥,並讓小軒和對方同學道了歉。
但是小軒卻很不服氣,好像自己沒錯一樣,甚至還和媽媽頂嘴,於是媽媽回家之後就又數落了小軒一頓,還怒斥孩子不懂事。
眼看著媽媽氣的不行,可是小軒好像卻異常淡定,這讓媽媽更是頭疼,在心裡暗暗地抱怨道,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不懂事呢?明明自己是為了他好,他還不識好歹,反過來氣我!

可是隻有軒軒才知道,當時其實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和人家道歉,所以在跟自己生悶氣,但是媽媽卻誤解了自己的行為,非要覺得自己當時是沒有悔改之意的。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準確的,自己的判斷才準確

其實大多數家長和軒軒媽媽是一樣的,他們通常會“自以為是”,以自己認知到的孩子情緒和感受為準,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卻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內心感受。

這不免會有點太過於決絕,同時也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當然這更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讓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而且家長還會反映一個問題,就像軒軒媽媽提到的,自己明明氣的不行了,卻為什麼孩子還那麼過分,視自己於不見呢?孩子難道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嗎?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多麼不懂事,而是因為孩子根本體會不到家長的情緒,換句話來說,其實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對方的情緒。

共情能力,其實也是指同理心,意味著一個人能體會到對方的情感,並且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為他去做一些事情,表現出關懷,同情等溫暖的心理。

但現實中的情況確卻是很多人都缺少這樣的一項能力,當然這並不能完全責怪於我們的孩子,其實家長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孩子不但不瞭解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感受別人的痛苦

很多家長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我們不妨來問問自己,自己有真的注重到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們有尊重過孩子內心的真實訴求嗎?

其實並沒有,那麼我們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夠做到更高的境界,同時我們應該更關心下孩子的處境,畢竟往往孩子都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孩子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僅自己難受,更要去為家長的責怪買單。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就一直看麗麗的狀態不對,因為她一直低著頭,還好像是滿臉的怒氣,不知道是誰惹到她了。

媽媽叫她好好吃飯,孩子也只是一直的低頭不語。儘管媽媽一再關心地問到孩子到底怎麼了,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半點回應。

這下可惹惱了媽媽,於是媽媽突然拉高了聲調,大聲斥責到孩子“你擺著臉給誰看吶?我辛辛苦苦給你做的晚飯,你卻和我這個態度,是不是媽媽對你太好了?導致你現在都不懂得感恩了嗎?”

而本來情緒就不好的麗麗聽到媽媽這樣說自己,就更加委屈了,但還是強忍住自己的委屈,想找一下自己的平衡,於是摔了下筷子和碗也就揚長離去了。

媽媽傷心地流下了淚水,說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可是媽媽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因為最近自己很久沒理她了而生氣。並且孩子不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情緒,才最後落得此番尷尬的場景。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由此可見孩子擁有同理心有多重要,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的的心情儘量舒暢,也可以讓身邊的人更加舒服,因此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

想要讓孩子有同理共情的心,家長需要這樣做

01.家長做到以身作則

共情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時的,所以家長們也急不來,共情能力最重要的其實是家長的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平時能夠理解自己周圍人的情緒,近到家人,遠至鄰里鄉親,孩子自然會深得真傳的。

例如說家長對於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或者情緒時,不要直接站在大是大非的角度上去評定孩子。而是應該通過一些溫暖的話語和行為真正地走進孩子內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理解與關愛。
這樣孩子的內心才能夠被感化,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像類似於“寶貝,媽媽看你有些不開心,能夠告訴媽媽你怎麼了嗎?”這樣的話,是一定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
"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像每天一樣,軒軒媽媽下班回到家基本忙完之後,又要匆匆忙忙的去接孩子,而這天恰好因為堵車,所以媽媽稍微晚到了一會,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卻發現軒軒和另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媽媽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氣壞了。

只見小剛當時還出手推了對方兩下,然後自己一個人在那義憤填膺,媽媽趕快下車制止了這場爭鬥,並讓小軒和對方同學道了歉。
但是小軒卻很不服氣,好像自己沒錯一樣,甚至還和媽媽頂嘴,於是媽媽回家之後就又數落了小軒一頓,還怒斥孩子不懂事。
眼看著媽媽氣的不行,可是小軒好像卻異常淡定,這讓媽媽更是頭疼,在心裡暗暗地抱怨道,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不懂事呢?明明自己是為了他好,他還不識好歹,反過來氣我!

可是隻有軒軒才知道,當時其實他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和人家道歉,所以在跟自己生悶氣,但是媽媽卻誤解了自己的行為,非要覺得自己當時是沒有悔改之意的。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準確的,自己的判斷才準確

其實大多數家長和軒軒媽媽是一樣的,他們通常會“自以為是”,以自己認知到的孩子情緒和感受為準,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卻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內心感受。

這不免會有點太過於決絕,同時也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當然這更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讓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而且家長還會反映一個問題,就像軒軒媽媽提到的,自己明明氣的不行了,卻為什麼孩子還那麼過分,視自己於不見呢?孩子難道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嗎?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多麼不懂事,而是因為孩子根本體會不到家長的情緒,換句話來說,其實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對方的情緒。

共情能力,其實也是指同理心,意味著一個人能體會到對方的情感,並且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為他去做一些事情,表現出關懷,同情等溫暖的心理。

但現實中的情況確卻是很多人都缺少這樣的一項能力,當然這並不能完全責怪於我們的孩子,其實家長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孩子不但不瞭解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感受別人的痛苦

很多家長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我們不妨來問問自己,自己有真的注重到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們有尊重過孩子內心的真實訴求嗎?

其實並沒有,那麼我們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夠做到更高的境界,同時我們應該更關心下孩子的處境,畢竟往往孩子都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孩子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僅自己難受,更要去為家長的責怪買單。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就一直看麗麗的狀態不對,因為她一直低著頭,還好像是滿臉的怒氣,不知道是誰惹到她了。

媽媽叫她好好吃飯,孩子也只是一直的低頭不語。儘管媽媽一再關心地問到孩子到底怎麼了,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半點回應。

這下可惹惱了媽媽,於是媽媽突然拉高了聲調,大聲斥責到孩子“你擺著臉給誰看吶?我辛辛苦苦給你做的晚飯,你卻和我這個態度,是不是媽媽對你太好了?導致你現在都不懂得感恩了嗎?”

而本來情緒就不好的麗麗聽到媽媽這樣說自己,就更加委屈了,但還是強忍住自己的委屈,想找一下自己的平衡,於是摔了下筷子和碗也就揚長離去了。

媽媽傷心地流下了淚水,說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可是媽媽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因為最近自己很久沒理她了而生氣。並且孩子不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情緒,才最後落得此番尷尬的場景。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由此可見孩子擁有同理心有多重要,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的的心情儘量舒暢,也可以讓身邊的人更加舒服,因此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

想要讓孩子有同理共情的心,家長需要這樣做

01.家長做到以身作則

共情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時的,所以家長們也急不來,共情能力最重要的其實是家長的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平時能夠理解自己周圍人的情緒,近到家人,遠至鄰里鄉親,孩子自然會深得真傳的。

例如說家長對於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或者情緒時,不要直接站在大是大非的角度上去評定孩子。而是應該通過一些溫暖的話語和行為真正地走進孩子內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理解與關愛。
這樣孩子的內心才能夠被感化,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像類似於“寶貝,媽媽看你有些不開心,能夠告訴媽媽你怎麼了嗎?”這樣的話,是一定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
父母氣得頭暈腦脹,孩子像個沒事人,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02.家長多與孩子談心

現在的家長們普遍比較忙,所以總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地忽視掉孩子的成長,也還是會注重到孩子的一些表面信號。

例如說只是看到孩子最近的成績下降,卻不去深入的瞭解孩子為什麼成績會退步;或者說只是看到孩子與自己發脾氣,卻不知道原因為何。
所以我們要多與孩子談心,讓孩子體會到這種溫情,孩子就會被我們感染,也會與我們進行真誠的交流,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在這樣往復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柔軟知性。
打個比方下班回家之後,少玩會手機,與孩子聊一聊今天在學校都經歷了哪些有趣的事,或者說多與孩子分擔些他們的不愉快,讓他們把所有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和我們說一說,家長們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總之共理心其實是需要培養的,我們以後再遇到類似於孩子冷漠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先反思下自己做的好不好,有沒有教會孩子這項能力,不要先急於質疑或者是批評孩子,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操作。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共情能力如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青檸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