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ixabay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病人的兒子和主治醫生汪醫生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反覆向主管醫生說了好多次以後,主管醫師問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請求。

病人的狀況實在不允許,他的病情實在太嚴重了。心率140多次,翻個身都會氣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怎麼能回家呢?”我對汪醫生說。“如果在院外出現心臟停跳,呼吸衰竭,我們甚至都不能及時搶救!”

“顧老師,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病人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兒子。”汪醫生說。其實,汪醫生也是主治醫師。他的年齡和小夥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觸,已經成了朋友。突然面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看到了他們的母子之情,又有誰忍心拒絕呢?可畢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許啊。畢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學,醫生終究是醫生。

“我來說吧”,我讓汪醫生把病人的家屬叫了進來。

“顧大夫,我們知道我母親的病情十分嚴重,我們也知道回家會有危險,但是我母親真的要回家,她剛才都哭了!我們怎麼辦?”病人的兒子說。這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長得和她母親非常相像。說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的眼圈紅紅的。“大夫,您就讓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後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說。

作為醫生我知道,這個病人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作為家庭主婦,她主管著家庭的所有事物,財政收入等。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有許多未盡的事情要處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後安排,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這對父子,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答覆。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個週六的早上。

我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媽媽,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我想回家一趟。”

望著媽媽瘦弱的身體,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媽媽要做最後的安排。儘管虛弱,媽媽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動的。作為在媽媽身邊唯一的家屬,我也沒有和遠在美國的哥哥商量;與當班的主管醫生請了假,就帶著媽媽回家了。

媽媽到家後,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媽媽是個做事非常嚴謹的人,其實,在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裡已經把許多事情處理好了。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媽媽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後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媽媽太愛這個家了。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表現得一直非常堅強,此刻,媽媽再看她的家最後一眼,只說了一句:“我們回醫院吧。”望著媽媽瘦弱的身影,我內心充滿著酸楚,我真想聽媽媽再說點什麼,可是她什麼都沒說......

相隔六年的時間,眼前的病人家屬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該對這對父子說什麼呢?作為醫生,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心。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ixabay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病人的兒子和主治醫生汪醫生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反覆向主管醫生說了好多次以後,主管醫師問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請求。

病人的狀況實在不允許,他的病情實在太嚴重了。心率140多次,翻個身都會氣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怎麼能回家呢?”我對汪醫生說。“如果在院外出現心臟停跳,呼吸衰竭,我們甚至都不能及時搶救!”

“顧老師,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病人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兒子。”汪醫生說。其實,汪醫生也是主治醫師。他的年齡和小夥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觸,已經成了朋友。突然面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看到了他們的母子之情,又有誰忍心拒絕呢?可畢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許啊。畢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學,醫生終究是醫生。

“我來說吧”,我讓汪醫生把病人的家屬叫了進來。

“顧大夫,我們知道我母親的病情十分嚴重,我們也知道回家會有危險,但是我母親真的要回家,她剛才都哭了!我們怎麼辦?”病人的兒子說。這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長得和她母親非常相像。說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的眼圈紅紅的。“大夫,您就讓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後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說。

作為醫生我知道,這個病人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作為家庭主婦,她主管著家庭的所有事物,財政收入等。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有許多未盡的事情要處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後安排,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這對父子,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答覆。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個週六的早上。

我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媽媽,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我想回家一趟。”

望著媽媽瘦弱的身體,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媽媽要做最後的安排。儘管虛弱,媽媽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動的。作為在媽媽身邊唯一的家屬,我也沒有和遠在美國的哥哥商量;與當班的主管醫生請了假,就帶著媽媽回家了。

媽媽到家後,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媽媽是個做事非常嚴謹的人,其實,在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裡已經把許多事情處理好了。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媽媽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後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媽媽太愛這個家了。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表現得一直非常堅強,此刻,媽媽再看她的家最後一眼,只說了一句:“我們回醫院吧。”望著媽媽瘦弱的身影,我內心充滿著酸楚,我真想聽媽媽再說點什麼,可是她什麼都沒說......

相隔六年的時間,眼前的病人家屬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該對這對父子說什麼呢?作為醫生,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心。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exels

我對他們說:“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非常瞭解你母親當前的狀況。如果我允許你回家,從醫學上說是禁忌的。我如果不允許你們回家,從感情上說是殘酷的。我是醫生,我也是個普通人。六年前我面臨著和你們一樣的情況。但是我也有過和你們同樣的經歷。六年前,我母親住院,我也曾是病人家屬,像你們一樣陪護她。但是你母親的狀況要差很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你們在回家的路上發生意外。而事實是如果你們決定回家,你的母親在路上出現意外的概率非常大。作為醫生我有責任對我的病人負責。真的希望你們理解。”

病人的兒子和丈夫無語,他們相互攙扶,走出了辦公室。我的內心也非常矛盾,看著一對父子忍受著心靈的折磨,消失在病房的走廊中,我突然感嘆:回家的路有時真的很艱難......

回家也需要“時機”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你是醫生就可以帶著母親回家,我們就不可以?其實,並不是這樣。

到了一定的時間,人們都特別願意再去看看自己的家裡,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個時候的心情,許多人也許不能理解,但就像我們出門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想回家休息休息一樣,“想回家”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的。

因此,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病情允許,醫院是同意患者請假回家的。因為病人有這個權利,而醫生也沒有這個義務去勸阻。但當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很不平穩時,任何醫生都是不會同意讓患者回去的,因為此時患者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甚至在路途中就會出現意外。若此時得不到及時的搶救,這對病人、對家屬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我和母親都是醫生,因此當母親身體還可以自由活動時,我們對病情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回家,是合適的。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時機”!所以危重病人有了回家的想法時,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的。而這個時機的考量依據,則是病人客觀的病情。但對於那位中年母親來說,她的病情惡化,心臟極度衰弱,甚至室外的風都會對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此時回家,是萬分危險的。

不再忌諱生死

在我們的接觸中,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想要回家。所以在國外有一種說法叫“居家臨終”,病人願意在他熟悉的環境裡走完這一生,這是非常普遍的。在生命最後,大多數都會選擇回家看看。如果有這種想法,你應該掌握很好的時機,在生命允許的情況下去做。作為家屬,也應該提醒病人“要不要回家看看?”因為很少會有病人問自己還有多長時間,大多是家屬來問。

但其實,大多數家屬並不能做到這點,因為家屬一般也不會告訴病人“你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話,只有等病人提出來。因為在傳統觀念裡,中國人是忌諱談論生死的。如果家屬提出,病人可能會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產生“你是不是說我快死了?”這樣的想法。

就像電影中常會出現的鏡頭,病人會自己說“我不行了”。其實並不是只有醫生知道患者可以存活的時間,患者其實是有這個感覺的。只是一般等病人自己提出來時,往往已經錯過了很好的時機。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即便是腫瘤晚期的患者,疾病的發作一般也都有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很多人意識到手術效果不太好,或者分期比較晚,就會有感覺的。此時,家屬和患者應該用一種比較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不要把最後回家看一眼的時機給錯過了。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ixabay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病人的兒子和主治醫生汪醫生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反覆向主管醫生說了好多次以後,主管醫師問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請求。

病人的狀況實在不允許,他的病情實在太嚴重了。心率140多次,翻個身都會氣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怎麼能回家呢?”我對汪醫生說。“如果在院外出現心臟停跳,呼吸衰竭,我們甚至都不能及時搶救!”

“顧老師,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病人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兒子。”汪醫生說。其實,汪醫生也是主治醫師。他的年齡和小夥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觸,已經成了朋友。突然面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看到了他們的母子之情,又有誰忍心拒絕呢?可畢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許啊。畢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學,醫生終究是醫生。

“我來說吧”,我讓汪醫生把病人的家屬叫了進來。

“顧大夫,我們知道我母親的病情十分嚴重,我們也知道回家會有危險,但是我母親真的要回家,她剛才都哭了!我們怎麼辦?”病人的兒子說。這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長得和她母親非常相像。說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的眼圈紅紅的。“大夫,您就讓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後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說。

作為醫生我知道,這個病人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作為家庭主婦,她主管著家庭的所有事物,財政收入等。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有許多未盡的事情要處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後安排,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這對父子,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答覆。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個週六的早上。

我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媽媽,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我想回家一趟。”

望著媽媽瘦弱的身體,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媽媽要做最後的安排。儘管虛弱,媽媽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動的。作為在媽媽身邊唯一的家屬,我也沒有和遠在美國的哥哥商量;與當班的主管醫生請了假,就帶著媽媽回家了。

媽媽到家後,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媽媽是個做事非常嚴謹的人,其實,在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裡已經把許多事情處理好了。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媽媽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後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媽媽太愛這個家了。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表現得一直非常堅強,此刻,媽媽再看她的家最後一眼,只說了一句:“我們回醫院吧。”望著媽媽瘦弱的身影,我內心充滿著酸楚,我真想聽媽媽再說點什麼,可是她什麼都沒說......

相隔六年的時間,眼前的病人家屬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該對這對父子說什麼呢?作為醫生,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心。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exels

我對他們說:“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非常瞭解你母親當前的狀況。如果我允許你回家,從醫學上說是禁忌的。我如果不允許你們回家,從感情上說是殘酷的。我是醫生,我也是個普通人。六年前我面臨著和你們一樣的情況。但是我也有過和你們同樣的經歷。六年前,我母親住院,我也曾是病人家屬,像你們一樣陪護她。但是你母親的狀況要差很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你們在回家的路上發生意外。而事實是如果你們決定回家,你的母親在路上出現意外的概率非常大。作為醫生我有責任對我的病人負責。真的希望你們理解。”

病人的兒子和丈夫無語,他們相互攙扶,走出了辦公室。我的內心也非常矛盾,看著一對父子忍受著心靈的折磨,消失在病房的走廊中,我突然感嘆:回家的路有時真的很艱難......

回家也需要“時機”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你是醫生就可以帶著母親回家,我們就不可以?其實,並不是這樣。

到了一定的時間,人們都特別願意再去看看自己的家裡,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個時候的心情,許多人也許不能理解,但就像我們出門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想回家休息休息一樣,“想回家”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的。

因此,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病情允許,醫院是同意患者請假回家的。因為病人有這個權利,而醫生也沒有這個義務去勸阻。但當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很不平穩時,任何醫生都是不會同意讓患者回去的,因為此時患者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甚至在路途中就會出現意外。若此時得不到及時的搶救,這對病人、對家屬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我和母親都是醫生,因此當母親身體還可以自由活動時,我們對病情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回家,是合適的。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時機”!所以危重病人有了回家的想法時,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的。而這個時機的考量依據,則是病人客觀的病情。但對於那位中年母親來說,她的病情惡化,心臟極度衰弱,甚至室外的風都會對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此時回家,是萬分危險的。

不再忌諱生死

在我們的接觸中,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想要回家。所以在國外有一種說法叫“居家臨終”,病人願意在他熟悉的環境裡走完這一生,這是非常普遍的。在生命最後,大多數都會選擇回家看看。如果有這種想法,你應該掌握很好的時機,在生命允許的情況下去做。作為家屬,也應該提醒病人“要不要回家看看?”因為很少會有病人問自己還有多長時間,大多是家屬來問。

但其實,大多數家屬並不能做到這點,因為家屬一般也不會告訴病人“你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話,只有等病人提出來。因為在傳統觀念裡,中國人是忌諱談論生死的。如果家屬提出,病人可能會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產生“你是不是說我快死了?”這樣的想法。

就像電影中常會出現的鏡頭,病人會自己說“我不行了”。其實並不是只有醫生知道患者可以存活的時間,患者其實是有這個感覺的。只是一般等病人自己提出來時,往往已經錯過了很好的時機。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即便是腫瘤晚期的患者,疾病的發作一般也都有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很多人意識到手術效果不太好,或者分期比較晚,就會有感覺的。此時,家屬和患者應該用一種比較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不要把最後回家看一眼的時機給錯過了。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ixabay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病人的兒子和主治醫生汪醫生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反覆向主管醫生說了好多次以後,主管醫師問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請求。

病人的狀況實在不允許,他的病情實在太嚴重了。心率140多次,翻個身都會氣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怎麼能回家呢?”我對汪醫生說。“如果在院外出現心臟停跳,呼吸衰竭,我們甚至都不能及時搶救!”

“顧老師,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病人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兒子。”汪醫生說。其實,汪醫生也是主治醫師。他的年齡和小夥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觸,已經成了朋友。突然面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看到了他們的母子之情,又有誰忍心拒絕呢?可畢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許啊。畢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學,醫生終究是醫生。

“我來說吧”,我讓汪醫生把病人的家屬叫了進來。

“顧大夫,我們知道我母親的病情十分嚴重,我們也知道回家會有危險,但是我母親真的要回家,她剛才都哭了!我們怎麼辦?”病人的兒子說。這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長得和她母親非常相像。說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的眼圈紅紅的。“大夫,您就讓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後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說。

作為醫生我知道,這個病人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作為家庭主婦,她主管著家庭的所有事物,財政收入等。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有許多未盡的事情要處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後安排,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這對父子,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答覆。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個週六的早上。

我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媽媽,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我想回家一趟。”

望著媽媽瘦弱的身體,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媽媽要做最後的安排。儘管虛弱,媽媽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動的。作為在媽媽身邊唯一的家屬,我也沒有和遠在美國的哥哥商量;與當班的主管醫生請了假,就帶著媽媽回家了。

媽媽到家後,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媽媽是個做事非常嚴謹的人,其實,在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裡已經把許多事情處理好了。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媽媽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後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媽媽太愛這個家了。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表現得一直非常堅強,此刻,媽媽再看她的家最後一眼,只說了一句:“我們回醫院吧。”望著媽媽瘦弱的身影,我內心充滿著酸楚,我真想聽媽媽再說點什麼,可是她什麼都沒說......

相隔六年的時間,眼前的病人家屬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該對這對父子說什麼呢?作為醫生,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心。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exels

我對他們說:“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非常瞭解你母親當前的狀況。如果我允許你回家,從醫學上說是禁忌的。我如果不允許你們回家,從感情上說是殘酷的。我是醫生,我也是個普通人。六年前我面臨著和你們一樣的情況。但是我也有過和你們同樣的經歷。六年前,我母親住院,我也曾是病人家屬,像你們一樣陪護她。但是你母親的狀況要差很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你們在回家的路上發生意外。而事實是如果你們決定回家,你的母親在路上出現意外的概率非常大。作為醫生我有責任對我的病人負責。真的希望你們理解。”

病人的兒子和丈夫無語,他們相互攙扶,走出了辦公室。我的內心也非常矛盾,看著一對父子忍受著心靈的折磨,消失在病房的走廊中,我突然感嘆:回家的路有時真的很艱難......

回家也需要“時機”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你是醫生就可以帶著母親回家,我們就不可以?其實,並不是這樣。

到了一定的時間,人們都特別願意再去看看自己的家裡,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個時候的心情,許多人也許不能理解,但就像我們出門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想回家休息休息一樣,“想回家”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的。

因此,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病情允許,醫院是同意患者請假回家的。因為病人有這個權利,而醫生也沒有這個義務去勸阻。但當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很不平穩時,任何醫生都是不會同意讓患者回去的,因為此時患者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甚至在路途中就會出現意外。若此時得不到及時的搶救,這對病人、對家屬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我和母親都是醫生,因此當母親身體還可以自由活動時,我們對病情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回家,是合適的。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時機”!所以危重病人有了回家的想法時,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的。而這個時機的考量依據,則是病人客觀的病情。但對於那位中年母親來說,她的病情惡化,心臟極度衰弱,甚至室外的風都會對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此時回家,是萬分危險的。

不再忌諱生死

在我們的接觸中,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想要回家。所以在國外有一種說法叫“居家臨終”,病人願意在他熟悉的環境裡走完這一生,這是非常普遍的。在生命最後,大多數都會選擇回家看看。如果有這種想法,你應該掌握很好的時機,在生命允許的情況下去做。作為家屬,也應該提醒病人“要不要回家看看?”因為很少會有病人問自己還有多長時間,大多是家屬來問。

但其實,大多數家屬並不能做到這點,因為家屬一般也不會告訴病人“你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話,只有等病人提出來。因為在傳統觀念裡,中國人是忌諱談論生死的。如果家屬提出,病人可能會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產生“你是不是說我快死了?”這樣的想法。

就像電影中常會出現的鏡頭,病人會自己說“我不行了”。其實並不是只有醫生知道患者可以存活的時間,患者其實是有這個感覺的。只是一般等病人自己提出來時,往往已經錯過了很好的時機。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即便是腫瘤晚期的患者,疾病的發作一般也都有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很多人意識到手術效果不太好,或者分期比較晚,就會有感覺的。此時,家屬和患者應該用一種比較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不要把最後回家看一眼的時機給錯過了。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顧晉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顧晉,男,1959年出生。1990年獲北京醫科大學碩士學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現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作者:顧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內容首發於心路醫路《無影燈下的故事》,授權醫脈通獨家發佈電子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病危的中年母親

早上查房,值班的醫生告訴我,35床的兒子來了,說要給她母親請假半天,因為她母親想回家看看。

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親,手術後一直恢復得不理想。由於腫瘤已經堵塞了她的腸腔形成腸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脹氣十分嚴重,一個月沒有吃飯了,實在消瘦得厲害。我們只能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術,暫時緩解病人的痛苦。病理報告腫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屬不間斷的陪護。而且病人的身體如此虛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動,如果有較劇烈的活動,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此時的病人是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挪動的。但這位母親,好像已經預感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家裡又有許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許,我們會考慮讓病人請假回家一次。但是,這個病人已經進入生命的倒計時,請假回家顯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兒子是個20多歲的小夥,個子高高的,每天陪護已經讓他精疲力盡,看得出他的內心也非常糾結。母親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剛剛開始創業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母親。他沒有兄弟姐妹,媽媽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夥不知如何是好。

平時家裡的事務都是媽媽負責主持的,病危時刻,她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安排好。看著此刻虛弱的媽媽,他無法面對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無助!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脫離媽媽的呵護,卻要為媽媽遮風擋雨。他長大了,是個男人了,媽媽需要幫助,媽媽需要呵護,媽媽需要他!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ixabay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病人的兒子和主治醫生汪醫生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反覆向主管醫生說了好多次以後,主管醫師問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請求。

病人的狀況實在不允許,他的病情實在太嚴重了。心率140多次,翻個身都會氣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怎麼能回家呢?”我對汪醫生說。“如果在院外出現心臟停跳,呼吸衰竭,我們甚至都不能及時搶救!”

“顧老師,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病人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兒子。”汪醫生說。其實,汪醫生也是主治醫師。他的年齡和小夥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觸,已經成了朋友。突然面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看到了他們的母子之情,又有誰忍心拒絕呢?可畢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許啊。畢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學,醫生終究是醫生。

“我來說吧”,我讓汪醫生把病人的家屬叫了進來。

“顧大夫,我們知道我母親的病情十分嚴重,我們也知道回家會有危險,但是我母親真的要回家,她剛才都哭了!我們怎麼辦?”病人的兒子說。這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長得和她母親非常相像。說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的眼圈紅紅的。“大夫,您就讓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後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說。

作為醫生我知道,這個病人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作為家庭主婦,她主管著家庭的所有事物,財政收入等。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有許多未盡的事情要處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後安排,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這對父子,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答覆。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個週六的早上。

我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我的母親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媽媽,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我想回家一趟。”

望著媽媽瘦弱的身體,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媽媽要做最後的安排。儘管虛弱,媽媽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動的。作為在媽媽身邊唯一的家屬,我也沒有和遠在美國的哥哥商量;與當班的主管醫生請了假,就帶著媽媽回家了。

媽媽到家後,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媽媽是個做事非常嚴謹的人,其實,在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裡已經把許多事情處理好了。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媽媽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後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媽媽太愛這個家了。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表現得一直非常堅強,此刻,媽媽再看她的家最後一眼,只說了一句:“我們回醫院吧。”望著媽媽瘦弱的身影,我內心充滿著酸楚,我真想聽媽媽再說點什麼,可是她什麼都沒說......

相隔六年的時間,眼前的病人家屬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我該對這對父子說什麼呢?作為醫生,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心。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圖源 | pexels

我對他們說:“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非常瞭解你母親當前的狀況。如果我允許你回家,從醫學上說是禁忌的。我如果不允許你們回家,從感情上說是殘酷的。我是醫生,我也是個普通人。六年前我面臨著和你們一樣的情況。但是我也有過和你們同樣的經歷。六年前,我母親住院,我也曾是病人家屬,像你們一樣陪護她。但是你母親的狀況要差很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你們在回家的路上發生意外。而事實是如果你們決定回家,你的母親在路上出現意外的概率非常大。作為醫生我有責任對我的病人負責。真的希望你們理解。”

病人的兒子和丈夫無語,他們相互攙扶,走出了辦公室。我的內心也非常矛盾,看著一對父子忍受著心靈的折磨,消失在病房的走廊中,我突然感嘆:回家的路有時真的很艱難......

回家也需要“時機”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你是醫生就可以帶著母親回家,我們就不可以?其實,並不是這樣。

到了一定的時間,人們都特別願意再去看看自己的家裡,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個時候的心情,許多人也許不能理解,但就像我們出門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想回家休息休息一樣,“想回家”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的。

因此,按照慣例,如果病人病情允許,醫院是同意患者請假回家的。因為病人有這個權利,而醫生也沒有這個義務去勸阻。但當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很不平穩時,任何醫生都是不會同意讓患者回去的,因為此時患者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甚至在路途中就會出現意外。若此時得不到及時的搶救,這對病人、對家屬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我和母親都是醫生,因此當母親身體還可以自由活動時,我們對病情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回家,是合適的。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時機”!所以危重病人有了回家的想法時,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的。而這個時機的考量依據,則是病人客觀的病情。但對於那位中年母親來說,她的病情惡化,心臟極度衰弱,甚至室外的風都會對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此時回家,是萬分危險的。

不再忌諱生死

在我們的接觸中,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想要回家。所以在國外有一種說法叫“居家臨終”,病人願意在他熟悉的環境裡走完這一生,這是非常普遍的。在生命最後,大多數都會選擇回家看看。如果有這種想法,你應該掌握很好的時機,在生命允許的情況下去做。作為家屬,也應該提醒病人“要不要回家看看?”因為很少會有病人問自己還有多長時間,大多是家屬來問。

但其實,大多數家屬並不能做到這點,因為家屬一般也不會告訴病人“你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話,只有等病人提出來。因為在傳統觀念裡,中國人是忌諱談論生死的。如果家屬提出,病人可能會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產生“你是不是說我快死了?”這樣的想法。

就像電影中常會出現的鏡頭,病人會自己說“我不行了”。其實並不是只有醫生知道患者可以存活的時間,患者其實是有這個感覺的。只是一般等病人自己提出來時,往往已經錯過了很好的時機。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即便是腫瘤晚期的患者,疾病的發作一般也都有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很多人意識到手術效果不太好,或者分期比較晚,就會有感覺的。此時,家屬和患者應該用一種比較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不要把最後回家看一眼的時機給錯過了。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顧晉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顧晉,男,1959年出生。1990年獲北京醫科大學碩士學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現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

醫生的矛盾:臨終前,是否應該讓患者回家 | 心路醫路

心路醫路專欄簡介

行醫路,就醫路,路路艱辛。 醫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從即日起,醫脈通與心路醫路聯手打造《心路醫路》專欄,以“探索心路醫路,共創醫患和諧”為願景,點滴記錄中國醫學人文事業發展進程,讓醫學散發人性關懷與藝術之光輝。每週兩篇,《心路醫路》將持續推出國內既有學術影響力又有社會責任感的各學科醫學“大家”的專著——

傳遞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解決青年醫生行醫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從前輩的醫學之路和積累的高度中受到啟迪,從醫學的溫暖中汲取力量,讓你更懂醫學與人文;傳遞和展示醫務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讓大眾瞭解醫生的不易和艱辛,喚起全社會對醫生的理解和關愛。

希望每一位關注欄目的青年醫生,在成為一名優秀的能獨擋一面的醫生的道路上,都能從中感到溫暖人心的理解與關懷,從“大醫精神”中找到積極向上的目標和動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