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作者簡介

週六下午要加班,為了讓孩子開心,上午我特意帶他去淘氣堡瘋玩兒了一陣,也說好了,下午他睡覺,我去加班。

誰知道,就在我出發去單位的時候,孩子竟然反悔了。抱著我的大腿不撒手,還要讓我換回睡衣,簡直是上演了一出"生離死別"的年度大戲。到這裡,我都覺得還好,心想著安撫一下就好了。

結果就在此時,我兒子哭著說了一句,"媽媽,你永遠都不要離開我"。我瞬間被擊中,縱然見過那麼多分別,但是都沒有我兒子這一次的"小題大做"來得讓我心痛。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聽到“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這樣的話,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受不了

其實,這樣的場面,在幼兒園門口非常常見。每年到了幼兒園的開學季,我們都會看見,孩子在教室裡哭,父母、爺爺奶奶在幼兒園門口抹眼淚。

有網友這樣調侃:“如果你在幼兒園外看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報警,她們不是人販子,只是孩子第一天入園!”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父母的心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額,因為他們也在經歷分離焦慮

這樣場面弄得像是“生離死別”一樣,孩子哭到是可以理解,成年人在門口抹眼淚似乎就不那麼妥當了。但是,父母們都說,“道理我們都懂。”

馬雅舒就曾在送女兒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一邊對孩子說"不要害怕",一邊抹眼淚。雖然馬雅舒也知道自己這麼做不對,但是她說“自己根本就忍不住”。

其實,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01 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孩子一般會在初入幼兒園的時候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因此很多父母都以為分離焦慮是上幼兒園才會帶來的。其實並不是。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個體與重要他人(比如母親)之間的分離就是重大的焦慮來源。

具體來說,分離焦慮是指與某個人建立了親密的情感關係後,又要跟他/她分離時,心裡產生的傷心、痛苦的情緒,並可能通過各種行為表示拒絕分離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分離焦慮讓孩子感覺到痛苦

孩子一般在六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視線範圍,他就會感到焦慮,因此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等媽媽回來之後,這種焦慮自然也就被治癒了。

慢慢地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逐步發展出了語言功能,就會在媽媽要上班的時候,哭著說:"媽媽,你不要走,不要走"。很多媽媽都因為看見這樣的場面,痛苦不已。

02 分離焦慮都包括哪些階段?

一般來說,孩子在與與有親密關係的人分開時會產生分離焦慮,而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將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

這個時候親密的人剛剛離開,孩子一般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孩子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此時,照顧孩子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安靜地抱著孩子,讓孩子將情緒發洩出來,而不是粗暴地制止孩子。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此時,安靜地抱著孩子,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

接下來,孩子已經確定親密的人已經離開,但是他還是會斷斷續續地哭泣,但是程度上會有所減輕。

不過,此時孩子的表情會表現得有些遲鈍,甚至一個人發呆,對於他人也是不理不睬。這個時候,照顧孩子的人最好給孩子一些玩具,或者帶孩子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兒,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不像之前那樣焦慮,但是會比較喜歡發呆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

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相對平靜下來,他們開始能夠接受其他人的照顧,也能像往常一樣繼續玩兒。但是,此時身邊的人最好不要提起,剛剛與孩子分離的那個人,因為這樣的"提醒"會讓孩子在一次想起來分離這件事情,再一次陷入悲傷之中。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到了第三個階段,孩子已經可以開始繼續玩玩具了,心情也平靜下來

分離焦慮不僅會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表現出來,爸爸媽媽去上班,又或者父母要出差,只要面對分離,孩子就有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

這三個階段對於孩子而言,就是心理上的一個緩衝期,當孩子可以順利度過這三個階段,他的內心就會逐漸滋生出力量。

不過,分離焦慮並不僅僅表現在孩子身上,也會表現在家長身上。就像前面說的那樣,上幼兒園不僅僅是父母會離開孩子,也是孩子離開父母,所以,很多父母也無法接受。

演員張嘉倪就曾多次在微博上表達了離開孩子時的難過。張嘉倪在採訪中也說過,生完孩子復出後,最讓自己感到痛苦的除了超負荷的工作,還有就是與孩子長時間的分離,她總是拿著孩子的照片不停地看。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張嘉倪說最痛苦的事情不僅僅是超負荷的工作,還有對孩子的思念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照顧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讓孩子離開自己"。

而如果父母的分離焦慮不處理好,無法處理好與孩子的分離,不僅自己會很痛苦,還會導致孩子長大後缺少獨立性人格,嚴重的時候,孩子甚至會形成依賴性人格,成年後也完全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

03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孩子人生必然會經歷的情緒,但是,孩子能不能順利度過,就要父母如何引導了。引導得好,孩子不僅可以應對分離焦慮,還會因此變得更加獨立堅強,擁有強大的內心;引導不好,孩子就有可能無法面對分離,導致一生都很難建立安全感。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分離焦慮處理得不好,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

首先,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善意的謊言"。

不論是父母要去上班還是送孩子去上幼兒園,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再哭泣,就會給孩子編造一些謊言。

"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你先去教室裡等媽媽回來";

"今天不去幼兒園,咱們去遊樂園,你趕緊穿衣服"。

甚至有家長在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時候,會不辭而別。家長以為孩子過一陣兒就好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做法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父母對孩子的欺騙,就讓孩子感到更加受傷

畢竟,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當孩子意識到爸媽騙了自己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會理解,反而會哭得更凶,甚至因此失去安全感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感。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心理緩衝期,不要操之過急。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心智越來越成熟,他們處理分離焦慮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3到7歲以及7到12歲,是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兩個年齡階段。

有的父母看見孩子因為離開自己而哭鬧,就會覺得孩子不獨立、不勇敢,然後就訓斥孩子,讓孩子勇敢。但是,往往越是這樣,孩子越離不開父母,因為孩子會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父母對孩子的訓斥,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無助,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

所以,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耐心,不要因為分離焦慮而批評或是打罵孩子,更不要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能不能像大哥哥一樣?"

"說好的今天不哭了,怎麼又哭?沒完沒了的呢?"

父母要給孩子預留出成長的時間,讓孩子逐漸適應沒有父母的那一段時光。

最後,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不要因此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很多媽媽在看到孩子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時候,就會心軟,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不與孩子分離,她們覺得這就是自己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殊不知,這樣就了,愛就有可能演變成以愛之名的控制與害。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鋼琴教師》,其中就講述了媽媽和女兒之間的關係過分親密。影片中的女兒已經40多歲了,在高校裡做鋼琴老師。女兒本該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媽媽卻對她要求十分嚴格。每天一到十點,媽媽就會給女兒打電話,如果女兒沒有接,媽媽就會非常焦慮,等到女兒回到家不分青紅皁白就先會與女兒吵一架,甚至是給上一巴掌。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父母自己處理不好分離焦慮,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真正的成長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每個孩子都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人生。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離中,給予孩子引導,給予孩子耐心,給予孩子真正的愛。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逐漸地脫離父母,化解心中的不安,勇敢地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將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更不要用自己的焦慮去影響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

'媽媽,你不要離開我':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這樣處理

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慾,讓孩子獨立成長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我的頭條號是陸北老師,歡迎大家關注!同時,也十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本文由陸北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私信聯繫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