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不完美媽媽 大學 ?? 文化 神通奶爸 2019-04-25

01

最近一個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新聞傳遍了各大新聞頭條,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又遭到母親批評,於是趁母親靠邊停車時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其母親從車裡追出,因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這樣的學生自殺新聞,最近幾年屢見不鮮。

4月17日,就在前幾天,在眉山市青神縣一小區內,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從五樓跳下墜亡。據小區居民介紹,由於女孩的姑媽管教嚴格,不讓女孩玩手機,在這天早晨沒收了手機後女孩便跳了樓。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3月13日,就在上個月,一個9歲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玻璃而寫下遺書跳樓自殺。

“nai nai ,我前天5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le,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遺書表明,男孩打碎玻璃後,害怕懲罰,不敢跟父母說,最終選擇了跳樓。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2018年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學生畢某疑因班主任強制其理光頭,學生接受不了,在家中跳樓身亡。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可以說,這些年自殺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因為不讓看手機、因為學業重、因為父母管教嚴,因為各種在成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就動不動走極端。不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讓父母親人處於極大痛苦之中。

是什麼讓孩子這麼漠視自己的生命?

02

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自殺現象,很多網友評論說“現在青少年心理太脆弱了,被父母批評幾句就接受不了,就自殺。”

也許有的孩子自殺是因為心理脆弱,但是在我看來,大部分自殺的孩子不是心理脆弱,尤其是那些動不動就用死亡來要挾父母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絕不是脆弱。一個把死亡當工具的人,他們會心理脆弱?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孩子之所以因為一些瑣事離家出走、跳樓、喝毒藥,以此來要挾、報復父母,歸根結底,他們的心理存在3個嚴重問題:

1、自私自利,不會換位思考

很多孩子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不懂的換位思考,看不到別人的付出,不懂得為別人考慮。所以,他們一旦受了委屈,受了傷害,就只會沉緬於自己的痛苦,而不會換位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麼對待他。

他們只會看到別人錯在哪裡,別人讓他很痛苦,所以別人不對,而看不到自己錯在哪裡。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害的一方,他們是無辜的,因此自己越想越痛苦,當這種情緒不可壓制時,就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報復別人,一種是自我毀滅。

如果孩子長期受父母老師教育,還有敬畏感恩之心,那麼他們就不想也不敢去報復父母老師。相反,當孩子對父母老師沒有這種敬畏感恩之心時,他們就能做出打罵父母老師舉動,嚴重的就有可能弒母殺師,這種孩子已經越來越多。這種孩子儘管傷害了父母老師,但是他們的情緒得到了發洩,便不會去自殺。

而那些尊敬父母老師的孩子,他們一方面不想傷害父母老師,另一方面自己壓抑的情緒又無法排解,父母情緒不斷累積,最終他們只能選擇自我毀滅---自殺。

我們可以對這比兩種思維:

換位思考:媽媽這樣說我,是因為我做的這裡不對,我確實有錯,應該改正。

自私自利:媽媽光說我,我哪裡不對,明明是他先欺負我的,我還不能反抗?我就應該被欺負?

明顯會換位思考的孩子對自己的看待更公正,也會理解別人,負面情緒也會低。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2、不會處理情緒

孩子選擇自殺,歸根結底是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得不到有效的發洩,當負面情緒積累的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時,他們會覺得活著更痛苦,於是就選擇自殺。

所以,容易自殺的孩子,基本都不會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不習慣跟人表達,也不會其它的發洩方式,只會埋藏在自己的內心。而這負面情緒日積月累,越積越多,當他們的生命無法承受時,他們就只能選擇自我毀滅了。

17歲跳橋的少年,明顯就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媽媽訓斥他,他可能有冤屈,有怒火,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而他力量又不夠,無法反抗父母,所以這種負面情緒就只能積壓在自己身上。當這種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他無法承受了,就選擇了跳橋。這個少年,如果學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即使現在被他媽媽救下來了,下次他還會選擇自殺。

與之相反,那些會處理情緒的人,他們即使一時讓自己處於負面情緒中,但他們會運用正確的方式,及時的調整自己,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重新讓自己回到正常的情緒狀態。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3、接受不了挫折,失敗

現在生活好了,孩子也少了,只要孩子出生,一家老小都圍著孩子轉,把孩子當小祖宗似的供著,因此孩子基本不會吃什麼苦。

上學後,又因為現在家長文化水平高了,維權意識也高了,動不動就投訴老師,管教嚴了不行,佈置作業多了不行,導致現在老師明哲保身,不敢批評打罵孩子,孩子在課堂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樣的結果帶來了什麼?帶來的結果是孩子覺得他無所不能,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圍著他轉,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但這顯然不可能。當有一天父母、老師不慣著他,想對他嚴厲管教時,他便接受不了了,於是開始激烈的對抗父母、老師。當他發現普通的方式對抗不了父母時,他便會用激烈的方式,於是便動不動用自殺來威脅。而真的有一天對抗特別激烈時,他便真的用自殺來報復父母了。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03

什麼樣的孩子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所以,會自殺的孩子,很大原因也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那麼,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自殺呢?

1、過度保護

父母愛孩子沒錯,但不能讓愛淪為過度保護。

現在的孩子,因為父母文化水平高了,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快樂教育方式,禁止懲罰,對孩子不打不罵,結果當孩子真犯了嚴重過錯,父母一時情緒激動,說了過重的話,孩子就承受不住了,開始尋死覓活。

想想以前的孩子,基本都是被從小打到大。父母送孩子上學,最經常對老師說的一句話是“孩子不聽話,您使勁揍。”試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得多強大,他們會因為父母罵一句就想不開嗎?會因為父母不讓玩手機就跳樓嗎?不可能,因為這些禁止、懲罰比揍差遠了,遠遠達不到讓他們想不開的程度。

當然,我們在這裡不是推崇打罵教育,而是告訴父母,對於孩子不要過度保護,該批評就的批評,該制止就要堅決制止。如果小時候這種有錯必罰的規則意識沒有培養好,那麼等孩子長大了,你再改變教育方式,那就只會引起孩子的激烈對抗,因為他們長大了,有思想,有能力跟你對抗了。跳樓自殺還只是孩子虐待自己,嚴重的敢把你都殺了。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2、有條件的愛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建立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孩子只有達到了父母規定的標準,才配得到他們的愛。比如說,你聽話我們才喜歡你;你考的好,我才給你買東西;別哭了,再哭就把你扔這裡。有條件的愛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孩子不敢跟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他們只會為了讓父母開心,扭曲自己的感情、需求,刻意討好父母。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無論做的好壞對錯,都是父母的愛的孩子,父母都會愛著他。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溺愛”,溺愛是無原則的愛、過度地保護孩子,而無條件的愛是愛孩子,但會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人跟行為分開。

當面對“有條件”的愛的父母時,孩子不會跟父母敞開心扉,因為父母會不接受他們的真實情感,會批評打罵他們,跟他們交流只會自取其辱。所以他們的父母情緒就不能通過父母來排洩。

當面對“無條件”的愛孩子時,孩子會喜歡跟父母交流,因為他們信任父母,父母都不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批評打罵懲罰他們,只會幫助他們變的越來越好。所以,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做了錯事,孩子會及時跟父母溝通,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會得到及時的發洩,也就不會傻的去自殺。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3、限制孩子

父母限制孩子自由,除了學習,別的什麼都不讓幹。

如果做一項調查,我想肯定會發現這種情況:容易走極端的孩子生活很單調,朋友也不多。當他們有苦惱、麻煩時,他們容易鑽牛角尖,如果不能跟父母交流,又沒有要好的朋友發洩情緒,那他們只能胡思亂想,越陷越深,最終自己毀滅自己。

所以,父母不應該限制孩子,相反應該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多交往朋友。

為了更好的交往,孩子就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關心、體貼別人,孩子對待一個問題就容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不容易走極端。而當孩子認識更多朋友時,他們就有了感情的傾訴渠道,朋友也會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而當孩子參加社會活動越多,認識的朋友越多,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那麼原來可能對他們是一件大事,困擾他們的事,現在思想境界提高後,他們就不會覺得這件事嚴重到需要自殺才能解決。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4、缺少運動

現在孩子自殺率過多與現在孩子學業過重,運動量過少有很大關係。

毫不懷疑的一點,現在孩子普遍運動過少,身體羸弱。前幾天一個新聞報道,宜昌一所中學,一個班裡引體向上全軍覆沒,可見我們現在學生的身體素質有多差。孩子整天埋頭學業,戴著大大眼睛,壓力過大。

17歲少年跳橋自殺的警鐘,父母的這4種行為在逼孩子走極端

運動不僅僅是讓身體更加健康,還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運動可以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增加這種物質,就能讓人興奮和開心。運動不僅讓人興奮,而且帶來修長的身材,更加讓人自信。

體育和運動可以增進人體的健康和人的樂觀情緒,而樂觀情緒卻是長壽的一項必要條件。——勒柏辛斯卡婭

高負荷的學習讓身體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而運動無疑是一項發洩情緒壓力的最好選擇,要不然為什麼人生氣的時候就想動手揍人呢?

所以,多帶孩子運動,不僅鍛鍊孩子的身體,還可以培養孩子自信心,發洩負面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