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黑天鵝》

瓊瑤說,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給她念兩首詩,《樑上雙燕》和《慈烏夜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義,孝道是無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兒女早早踏出家門,頭也不回,遠離父母,既是對事業的追求,也有逃離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親和女兒,因為同為女性,心思細膩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關係就更加複雜微妙,甚至成年後發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話題,“媽媽我們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這個話題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成長後的女兒們,曾經有那麼多不敢吐露的憤懣,壓抑許久的怨懟,對媽媽,一邊是深愛,一邊又是反感,想要遠走高飛,又對自己的“背叛”充滿內疚。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黑天鵝》

瓊瑤說,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給她念兩首詩,《樑上雙燕》和《慈烏夜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義,孝道是無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兒女早早踏出家門,頭也不回,遠離父母,既是對事業的追求,也有逃離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親和女兒,因為同為女性,心思細膩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關係就更加複雜微妙,甚至成年後發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話題,“媽媽我們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這個話題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成長後的女兒們,曾經有那麼多不敢吐露的憤懣,壓抑許久的怨懟,對媽媽,一邊是深愛,一邊又是反感,想要遠走高飛,又對自己的“背叛”充滿內疚。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柔情史》以令人震驚的真實度剖析了母女關係的真相


母女之間,就是這樣血肉相連,又血淚交織。

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小說《喜福會》中說:“我一直假定,我們母女間,持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並不真的認為我是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而我,確實也從心裡覺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見解。但今晚琳達姨又一次提醒我:我們母女倆,從來沒有互相瞭解過。我們只是在註釋著彼此的見解。”

身為移民之女,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譚恩美有完全西化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但她永恆的主題是母女關係,而且是那種中國式的,曲折幽微,表面波瀾不驚,內裡殘酷悲哀的關係。

因為相愛,所以對待彼此特別狠。愛你所以我要管制你,愛你所以我要擔憂你,愛你所以你要做一個我理想中的孩子……類似的邏輯屬於媽媽。

而孩子們的答案最後只指向一個:愛你,所以我要離開你。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黑天鵝》

瓊瑤說,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給她念兩首詩,《樑上雙燕》和《慈烏夜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義,孝道是無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兒女早早踏出家門,頭也不回,遠離父母,既是對事業的追求,也有逃離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親和女兒,因為同為女性,心思細膩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關係就更加複雜微妙,甚至成年後發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話題,“媽媽我們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這個話題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成長後的女兒們,曾經有那麼多不敢吐露的憤懣,壓抑許久的怨懟,對媽媽,一邊是深愛,一邊又是反感,想要遠走高飛,又對自己的“背叛”充滿內疚。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柔情史》以令人震驚的真實度剖析了母女關係的真相


母女之間,就是這樣血肉相連,又血淚交織。

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小說《喜福會》中說:“我一直假定,我們母女間,持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並不真的認為我是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而我,確實也從心裡覺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見解。但今晚琳達姨又一次提醒我:我們母女倆,從來沒有互相瞭解過。我們只是在註釋著彼此的見解。”

身為移民之女,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譚恩美有完全西化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但她永恆的主題是母女關係,而且是那種中國式的,曲折幽微,表面波瀾不驚,內裡殘酷悲哀的關係。

因為相愛,所以對待彼此特別狠。愛你所以我要管制你,愛你所以我要擔憂你,愛你所以你要做一個我理想中的孩子……類似的邏輯屬於媽媽。

而孩子們的答案最後只指向一個:愛你,所以我要離開你。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喜福會》

瞭解,卻又往往是在分離之後才慢慢展開的。

作家叢蟲的長篇小說《女兒的選擇》中寫了三對母女,有劉招娣這樣全知全能,要掌控一切的老虎鉗媽媽,有李雲珠這樣畢生追求完美,要求女兒也走正統之路的教導型媽媽,也有王梅這樣美貌有成就,盼著女兒出頭卻迎來女兒的叛逆,心有不甘的失望型媽媽。

她們的共同之處是愛女兒,願意為女兒的幸福奉獻全部,然而,她們也不是無敵超人,也會崩潰會垮掉,也同樣要面對生活的考驗和試煉。

三個女兒各自來京北漂,各自闖出一片天地,各自結婚生子。三個媽媽從外省千里迢迢赴京看女兒,幫女兒帶孩子。表面上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其中甘苦卻不為人知,過往原生家庭中留下的矛盾,痛楚,糾葛,經過成年後的再次親密相處,不斷延續,放大,終至爆發。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黑天鵝》

瓊瑤說,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給她念兩首詩,《樑上雙燕》和《慈烏夜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義,孝道是無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兒女早早踏出家門,頭也不回,遠離父母,既是對事業的追求,也有逃離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親和女兒,因為同為女性,心思細膩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關係就更加複雜微妙,甚至成年後發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話題,“媽媽我們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這個話題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成長後的女兒們,曾經有那麼多不敢吐露的憤懣,壓抑許久的怨懟,對媽媽,一邊是深愛,一邊又是反感,想要遠走高飛,又對自己的“背叛”充滿內疚。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柔情史》以令人震驚的真實度剖析了母女關係的真相


母女之間,就是這樣血肉相連,又血淚交織。

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小說《喜福會》中說:“我一直假定,我們母女間,持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並不真的認為我是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而我,確實也從心裡覺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見解。但今晚琳達姨又一次提醒我:我們母女倆,從來沒有互相瞭解過。我們只是在註釋著彼此的見解。”

身為移民之女,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譚恩美有完全西化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但她永恆的主題是母女關係,而且是那種中國式的,曲折幽微,表面波瀾不驚,內裡殘酷悲哀的關係。

因為相愛,所以對待彼此特別狠。愛你所以我要管制你,愛你所以我要擔憂你,愛你所以你要做一個我理想中的孩子……類似的邏輯屬於媽媽。

而孩子們的答案最後只指向一個:愛你,所以我要離開你。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喜福會》

瞭解,卻又往往是在分離之後才慢慢展開的。

作家叢蟲的長篇小說《女兒的選擇》中寫了三對母女,有劉招娣這樣全知全能,要掌控一切的老虎鉗媽媽,有李雲珠這樣畢生追求完美,要求女兒也走正統之路的教導型媽媽,也有王梅這樣美貌有成就,盼著女兒出頭卻迎來女兒的叛逆,心有不甘的失望型媽媽。

她們的共同之處是愛女兒,願意為女兒的幸福奉獻全部,然而,她們也不是無敵超人,也會崩潰會垮掉,也同樣要面對生活的考驗和試煉。

三個女兒各自來京北漂,各自闖出一片天地,各自結婚生子。三個媽媽從外省千里迢迢赴京看女兒,幫女兒帶孩子。表面上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其中甘苦卻不為人知,過往原生家庭中留下的矛盾,痛楚,糾葛,經過成年後的再次親密相處,不斷延續,放大,終至爆發。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喜福會》

雞毛狗血的日常生活,有時竟也算是僥倖,因為疾病,死亡,貧窮才是更殘忍的打擊,一夜之間就能奪去所有。當女兒們各自經歷了失去至親、離婚、失業、丈夫出軌、破產等等人生的重創之後,母女之間也終於互相理解。

都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和字,要用多少人的包容,忍耐,付出,成長來換取?

就像一位看過這本小說的讀者說的“一個女人,要走過多少路,她才能懂得自己的母親?其實,只要她做了媽媽。在那些深夜一個人餵奶的日子裡;在那些丈夫已經不再是情人,而變成了孩子爹,和她爭吵冷戰的日子裡;在那些為事業和家庭做兩難權衡,愧疚地看著孩子熟睡的臉的夜裡。她都在心裡,一點一點,想念著,思考著,琢磨著自己的媽媽。也慢慢理解了,釋懷了,懂得了,甚至成為了自己的媽媽。她對你的那些期待,那些熱誠與冷漠,那些說出口的和沒有說出口的話,你都一下子,就明白了。”

離開了媽媽,就是人的第二次出生,我們得自己養育自己,為自己承擔責任,成全自己的理想,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既要做得起選擇,又要一肩扛得住結果。希望等將來我們給孩子講起母親時,帶著柔情和溫暖,尊敬和體諒,隔著茫茫歲月,我們與母親真正和解,希望我們還來得及說出“對不起”和“我愛你”。


"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臺灣女作家瓊瑤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我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便是她與母親多年來的恩怨與衝突。

少女時期的瓊瑤偏科嚴重,她不喜歡學習,考試,只對文學感興趣,和她那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裡的一個另類。母親的冷嘲熱諷讓瓊瑤越發自卑,感到壓抑得抬不起頭。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時與大她19歲的國文老師相戀,這件事被母親發現後,長久的憤怒像一座火山,迸發出最強烈的火焰,“幾乎把她燒成灰燼”。

母親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老師“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最終老師被學校解聘,身敗名裂。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窗外》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瓊瑤根據自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初戀故事改編而成的。

在自傳裡回憶起當年這一樁往事,瓊瑤說,“對母親當時的種種手段,我仍然覺得膽戰心驚,我曾經聽說過,母貓為了愛護它的小貓,當它發現危險靠近時,會把小貓咬碎了吞進肚子裡去。當年的我,就有這種感覺。我絕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談到母女關係時,作者提出有一種母親屬於“黑天鵝式”,源於一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的母親美麗要強,因為意外生下女兒,斷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於是她把自己對舞蹈的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女兒身上,用可怕的要求嚴格管束著女兒,並把全部心力用來督促女兒,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係給兩人的生活都帶來了“災難”。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黑天鵝》

瓊瑤說,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給她念兩首詩,《樑上雙燕》和《慈烏夜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義,孝道是無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兒女早早踏出家門,頭也不回,遠離父母,既是對事業的追求,也有逃離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親和女兒,因為同為女性,心思細膩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關係就更加複雜微妙,甚至成年後發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話題,“媽媽我們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這個話題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成長後的女兒們,曾經有那麼多不敢吐露的憤懣,壓抑許久的怨懟,對媽媽,一邊是深愛,一邊又是反感,想要遠走高飛,又對自己的“背叛”充滿內疚。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柔情史》以令人震驚的真實度剖析了母女關係的真相


母女之間,就是這樣血肉相連,又血淚交織。

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小說《喜福會》中說:“我一直假定,我們母女間,持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並不真的認為我是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而我,確實也從心裡覺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見解。但今晚琳達姨又一次提醒我:我們母女倆,從來沒有互相瞭解過。我們只是在註釋著彼此的見解。”

身為移民之女,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譚恩美有完全西化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但她永恆的主題是母女關係,而且是那種中國式的,曲折幽微,表面波瀾不驚,內裡殘酷悲哀的關係。

因為相愛,所以對待彼此特別狠。愛你所以我要管制你,愛你所以我要擔憂你,愛你所以你要做一個我理想中的孩子……類似的邏輯屬於媽媽。

而孩子們的答案最後只指向一個:愛你,所以我要離開你。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喜福會》

瞭解,卻又往往是在分離之後才慢慢展開的。

作家叢蟲的長篇小說《女兒的選擇》中寫了三對母女,有劉招娣這樣全知全能,要掌控一切的老虎鉗媽媽,有李雲珠這樣畢生追求完美,要求女兒也走正統之路的教導型媽媽,也有王梅這樣美貌有成就,盼著女兒出頭卻迎來女兒的叛逆,心有不甘的失望型媽媽。

她們的共同之處是愛女兒,願意為女兒的幸福奉獻全部,然而,她們也不是無敵超人,也會崩潰會垮掉,也同樣要面對生活的考驗和試煉。

三個女兒各自來京北漂,各自闖出一片天地,各自結婚生子。三個媽媽從外省千里迢迢赴京看女兒,幫女兒帶孩子。表面上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其中甘苦卻不為人知,過往原生家庭中留下的矛盾,痛楚,糾葛,經過成年後的再次親密相處,不斷延續,放大,終至爆發。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 電影《喜福會》

雞毛狗血的日常生活,有時竟也算是僥倖,因為疾病,死亡,貧窮才是更殘忍的打擊,一夜之間就能奪去所有。當女兒們各自經歷了失去至親、離婚、失業、丈夫出軌、破產等等人生的重創之後,母女之間也終於互相理解。

都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和字,要用多少人的包容,忍耐,付出,成長來換取?

就像一位看過這本小說的讀者說的“一個女人,要走過多少路,她才能懂得自己的母親?其實,只要她做了媽媽。在那些深夜一個人餵奶的日子裡;在那些丈夫已經不再是情人,而變成了孩子爹,和她爭吵冷戰的日子裡;在那些為事業和家庭做兩難權衡,愧疚地看著孩子熟睡的臉的夜裡。她都在心裡,一點一點,想念著,思考著,琢磨著自己的媽媽。也慢慢理解了,釋懷了,懂得了,甚至成為了自己的媽媽。她對你的那些期待,那些熱誠與冷漠,那些說出口的和沒有說出口的話,你都一下子,就明白了。”

離開了媽媽,就是人的第二次出生,我們得自己養育自己,為自己承擔責任,成全自己的理想,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既要做得起選擇,又要一肩扛得住結果。希望等將來我們給孩子講起母親時,帶著柔情和溫暖,尊敬和體諒,隔著茫茫歲月,我們與母親真正和解,希望我們還來得及說出“對不起”和“我愛你”。


《女兒的選擇》:媽媽我們分手吧,離開你是我的第二次成長

叢蟲 《女兒的選擇》 中信出版集團·文藝社 2019年7月

(編 / 劉珊珊,審 / 俎燚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