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家長囉哩囉嗦,好過你對孩子:不聽,不看,不說···

不完美媽媽 玩具 自閉症 亮小熊 2019-07-05

表弟離異了,孩子歸他。一個三歲多的小男娃,白淨淨,粉嫩嫩的,集合了父母的優點,別提都多惹人疼愛了。

20來歲的表弟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又是個男的,本來在照顧孩子上就沒有經驗可談,再加上離異帶來的消沉,對孩子的照顧就更加疏忽了。只見他整天抱著手機,也不和孩子交流,更別說哄他、逗他、和他一起玩了,孩子要麼跟在他後面,要麼自己在旁邊玩。三歲多了,只會講很少的詞組,也不太開口說話。他爺爺很擔心,是不是孩子智力方面有什麼問題。

由於這種種原因,親鄰們也都對這個小孩格外的心疼和照顧。小孩很乖,但就是有一點讓所有人都崩潰,那就是:一哭起來,就沒玩沒了。像唱曲兒一樣,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如果不滿足他的要求或者不合他心意,他能持續哼哼唧唧的哭幾個小時。

寧願家長囉哩囉嗦,好過你對孩子:不聽,不看,不說···

圖片來自網絡

那現場感受,就像有毛毛蟲在你心口拱啊拱,撓的你又悶又躁,卻又無可奈何。

還有一點就是:這小孩特黏人。一旦有大人對他表現出親密疼愛,有身體接觸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往你身上靠,甚至像個橡皮糖一樣,軟軟的恨不得搭在你身上。

後來,孩子寄養到他姑奶奶家裡,家裡還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小姐姐。奶奶嘮嘮叨叨,姐姐也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只幾個月時間,孩子說話好像一下子流利清晰起來,愛哭和黏人的毛病也有所改善。

《心理髮展與教育》一書裡說:3-4歲,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開始有顯著變化。而國內外的兒童教育專家也認為:3歲多,是兒童口語發展以及語言表達的關鍵期。

而正好在這個年齡段,小男孩遭遇了母親的離開,以及父親的零交流。所以,孩子的心理上發生變化,卻不被看見,不被理解,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就只好用“哭”和“黏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而後來的寄養生活,既有小姐姐的語言互動,又被奶奶看見和關愛,正好提供了孩子的正常發展環境。

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一種無聲的訴求。

寧願家長囉哩囉嗦,好過你對孩子:不聽,不看,不說···

圖片來自網絡

不要再做一個不發聲的父母或者陪伴者了,該嘮叨時就嘮叨,該囉嗦時就囉嗦,孩子願意跟你說,也需要你跟他說。

在陪伴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是不及格的。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他的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寫道:最好的教育是,在玩樂中奠定你和孩子一生的親密關係。如果你無法做到如此高質量的陪伴,那就盡力做到最基礎的陪伴吧。

其實,只要你做到以下三點,你就已經超過大多數的父母了。

01,聆聽。

你會聆聽嗎?

你在聆聽嗎?

你懂聆聽嗎?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說:聆聽的能力對於情感引導而言非常至關重要。聽年幼的孩子說話和聽成人說話有所不同,你需要同時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關注他。你甚至可能需要蹲下來和他的視線平齊,以便能直接和他進行眼神的交流,讓他知道你確實在專心致志關注著他。此外,良好的聆聽不僅意味著要注意孩子所說的話,也包括觀察他的肢體語言。

寧願家長囉哩囉嗦,好過你對孩子:不聽,不看,不說···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經歷:即使你們在同一個房間,孩子如果有事叫你,你若是不迴應,他就會一直喊,一直喊,直到你迴應了為止。

為什麼就在你眼前,他也很清楚你能聽見他叫你,他卻一定要等你迴應他呢?因為,他要確定一件事:你有沒有在聽,你沒有在關注他。只有他確定,你確實已經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了,他才會繼續。

我們也經常看見這樣好玩的事情:小朋友跟媽媽說話時,如果媽媽的臉扭在一邊沒有看她,她就會使勁把媽媽的臉扳過來,看著她的臉,她的眼睛才行。

真正的聆聽,不只用耳,還要用眼和心。不只是聽聲音,還需要“察言觀色”,有時,還要你聽出他故意沒說出來,卻想讓你知道的意思。

倘若你有哪一次沒有聚精會神地當個好聽眾,孩子們是一定不會忘記提醒你的。

如果叫不醒你,那孩子只能用其他方式來表達,比如:哭。

02,迴應。

人類天生需要回應,這是他們確認自己是否安全的根據。因為,每一個不確定,帶來的都可能是災難或者死亡。

你扔一個石子到水裡,就會有一圈波紋;你存進ATM機1000塊,手機就會收到一個1000塊的到賬提醒;你打開一扇門,愛人就在家裡……

人們就是藉由這一系列的確定事件,來定位自己的存在,確認自己的幸福。

對於一個孩子來講,父母的迴應更加重要,因為父母幾乎是他們的全部世界,也是他們向外探索新世界的最可靠的依仗,你的及時迴應,讓他們有安全感,也有更大的勇氣去向外探索。

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是低頭一族,一人抱一個手機各玩各的,把孩子丟在一邊自己玩。如果孩子有需求,也是“嗯”“啊”的敷衍應對,如果孩子長久不被看見,不被理解,需求得不到有效的迴應,慢慢的就不再發聲,就會收回向外探索的觸角,嚴重的則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甚至有自閉傾向。

真的到了這個程度,你再想糾正,費的可就不是一般的功夫了。正所謂:只圖一時爽,矯正路漫長。

再者,父母對他的迴應模式,也影響著他對別人的迴應模式。

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印版。

你尊重,他就學會尊重;你敷衍,他也學會敷衍。

03,從互動到主動。

互動是有來有往,互通來往。

在《教養的迷思》裡,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詞來形容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叫“雙向街”。

書中是這麼說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像任意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是一條雙向街——就像做一筆業務,雙方都要扮演角色。當兩個人互動時,一方說的話、做的事,是對另一方說的話、做的事的迴應,也是對過去說的話,做的事的迴應。

寧願家長囉哩囉嗦,好過你對孩子:不聽,不看,不說···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條街裡,雙方說的話,做的事,以及迴應,都是流動著,並且長久的互相影響和塑造。

所有的關係其實都有著水的性質,只有流動,才是活的,才是生機勃勃的。

如果你想更好的影響孩子,就可以做主動的那一方,主動去找孩子說話,變身一個囉嗦蟲,一個嘮嘮叨叨的老太婆。(這裡只針對5歲以下的小孩子。)

試著主動去哄孩子說話,逗孩子說話,引導孩子說話,有時可能會有意外的驚喜:他會流露出那種故意有點小煩,卻又暗暗開心和自豪的小神情,這時的你就該忍著偷樂了。

我們一直在反對暴力,而“不聽,不看,不說”就是一種典型的冷暴力,成人都無法忍受,更何況一個正需要你悉心照顧的孩子。

學會聽,學會應,學會主動說,才是你考取“父母合格證”的第一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