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不完美媽媽 抑鬱症 焦慮症 文章 三清心理感悟 2019-04-05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在我的文章中,我會介紹不同類型的父母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創傷。這讓很多家長心裡不舒服,老師是不是在製造孩子對父母的仇恨,那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自己的原生家庭。當你真正能夠看清自己父母是什麼類型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在心裡面判斷準確。你也就能瞭解我今天的行為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否則一個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很多人儘管一生衣食無憂什麼都很好,可他的內心是不快樂的,是孤獨的空寂的,那麼就可以看看以下幾個問題,把謎底一一揭開。

一、當有一種父母是拒絕型的父母,他們總是關注於自己的需求,沒有同理心。與人之間保持著不可跨越的界限,難以溝通。很少與人交流,更不懂得自我反省,別提會修復關係了。他們做事總是有負面的想法,總是在焦慮和恐懼中。他們忽視自己孩子的身心感受,有時候甚至對孩子暴怒攻擊。有的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煩是自己的累贅,不願意和孩子親密,甚至喜歡嘲笑和貶低孩子。似乎有一堵牆在拒絕型父母周圍,他們更樂於自己待著,並回避與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對方堅持要獲得情感上的迴應,拒絕型的父母會變得憤怒,生活在拒絕型父母身邊的孩子會感覺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會過得很好,他們覺得自己彷彿是家裡的累贅,並養成了輕易放棄的習慣。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在我的諮詢中遇到一個輟學的抑鬱症的女學生,她的爸爸媽媽就是屬於典型的拒絕型父母親,爸爸屬於暴怒攻擊型,他會無緣無故的對自己的孩子攻擊,說出各種能傷透人心的話,通過各種方式貶低孩子。這樣的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貶低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總會無緣無故的貶低自己的孩子來滿足自己匱乏的心。然後當孩子特別痛苦難受的時候,他還會覺得孩子特別煩,怎麼說你兩句你就哭哭啼啼的沒完。這樣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你這樣一輩子就完了。

她的媽媽是一個比較冷漠型的媽媽,從來不會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家裡面兩個孩子,爸爸想怎麼打罵就怎麼打罵,當然更多的時候都是諷刺和貶低。孩子高興不高興,媽媽從來看不到,媽媽也總是以自己忙為藉口,很少陪伴孩子,更不會擁抱孩子,不會撫摸孩子。孩子在媽媽的眼裡有一種被看不見的感覺,因為孩子回家晚,即使沒吃上飯,媽媽也不會問一句。只是能夠從爸爸那裡得到幾句罵聲,或者嫌棄的眼神兒。

她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或者同學在一起,如果遇到委屈和被欺負的事件,回家找媽媽告狀。媽媽總是一句話,不要理那些小孩兒。在爸爸那裡也只能聽到你為什麼不去打他們,一看你就是完蛋貨,以後沒出息。慢慢她就不再和爸爸媽媽訴說自己的心裡話,因為每次都沒有被安慰,還惹來一頓罵聲,慢慢她學會了有委屈只能自己化解,化解不掉自己有時候就會出現自殘。最後當自殘都沒有被看見,就想一死了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當然自己還是沒有勇氣的。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三、同樣的情況會在大人身上發生,在我諮詢一個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女患者,已經43歲了,她就完全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在她的心裡,總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因為自己是一個女孩,所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看不上自己,那麼自己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自己拼命的討好所有的人。當然,自己的討好是付出很多代價的,因為這些所有關係要靠犧牲她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在原來她覺得沒什麼問題,因為自己還有叔叔,還有自己的爸爸,可是為了打破童年自己在他們心中的沒有價值感,她特意把有病的奶奶接到自己的身邊伺候直到終老。

在這個過程中,她一面伺候老人,一面上班,同時還要看自己的孩子,所有的辛苦都是有一個目的,我希望他們能夠懂我,能夠愛我,我是有價值的。然後對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處處討好,竭盡全力的去做來滿足父母的心理感受,他的目的就是想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一句,你是有價值的,你是有出息的。當然為了這一句話,透支了她自己身心健康,最後來到我這裡做心理諮詢,她才發覺自己一直是非常孤獨的。自己一直是沒有被愛過的,都是自己一直在愛別人,自己一直沒有和他們建立起來真正的關係,即使和自己的女兒也沒有建立起來關係,自己工作穩定,家庭穩定,一切都挺好,可是自己為什麼心裡那麼痛苦。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怎麼樣解決這種原生家庭的問題:

、在以前的她總會覺得自己出了問題,一切都很幸福,為什麼自己不快樂,為什麼自己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而且自己的男人和自己的媽媽非常之像,都是那麼冷漠,每天工作掙錢養家,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好男人,男人的很多不良嗜好他都沒有。可是他永遠不能和自己親近,即使自己靠近他,他也會用每天很累來推脫,心裡特別討厭這樣的媽媽,現在又同樣的一個男人。她走了一圈兒,奮鬥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很多人疑惑內心討厭這樣的父母,可是為什麼成年後還是選擇相似的令人沮喪的男人呢?心理學家鮑比提出:我們大腦最原始的部分告訴我們,安全感源於熟悉。我們傾向於回到之前經歷過的情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去應對這些情景。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所以一個人否定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對自己的傷害,或者說當一個人看不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他就無法識別出那些同樣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所以我才反覆強調我們要認識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要認識我們的父母。在解決問題之前先要能辨別出問題,客觀的看待父母並不意味著背叛和苛責,或者是意味著不孝,我們只是更準確的認識到父母就和普通人一樣,有好的部分也有壞的部分,全面的看待父母也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他們是否有不合理的期望。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一次一次的陷入泥潭。

三、很多父母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他們能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給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但實際上拒絕型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因為父母只關注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會逐漸感到困惑,我應該覺得快樂,我的生活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感到難過呢?還有一定要照顧好父母的感受,甚至可能由於太疲於解決和父母之間的問題,而無暇去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這樣的孩子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時候,總要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總會幫助別人,讓別人知道他們自己沒有情感需求,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他們隱藏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給別人造成了自己不需要幫助的虛假信息,這樣就掩蓋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在他的交往中什麼也沒得到。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所以當她看清了這些事實,她就特別痛恨自己的過去,我過去如此的糟蹋自己,貶低自己,來求得家庭穩定,父母開心,所有的一切原來都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的。原來她為所有人的付出她覺得很值,現在這一刻有些瓦解了,她一直用父母希望她扮演的角色來活出自己,以得到父母的情感連接,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男人的認可,甚至要得到孩子的認可,她自覺得自己活的如此卑微,此刻她知道那都是偽裝的自己,自己一直在扮演一個救世主來幫助所有的人,可是自己內心的孤獨無助從來沒有被別人看到。

沒有學會愛自己,沒有跳出原生家庭的模式,一個人才會一直是痛苦的,看清真相,自己面對,自己所有的焦慮和抑鬱都會煙消雲散。因為你不用再證明自己,你可以當一個傻瓜,活出你真實的自己,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你就有實現的可能,否則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明白就不再犯錯,犯錯的是沒認清,認清即療愈。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歡迎心理諮詢師合作和投稿)

看清父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療愈自己的創傷和未來的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