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網癮等行為背後的三大心理根源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網絡遊戲 電腦 戒癮趙醫生 2019-04-15

最近一段時間,趙長蘭主任反應很多家長諮詢的原因都是“孩子不上學”。在幫助這些孩子和家長實現成長和改變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共性問題:家長執著於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親子關係狀態。

這些不上學的孩子大部分來自於初中和高中,他們或者獨自一個人悶在家裡看手機、玩電腦,或者根本不著家到處去網吧、和同樣不上學的玩伴兒玩樂。在他們開始出現厭學狀態時,家長一般先採取軟磨硬泡的控制方式讓孩子改變,在一切控制無效後,才不得不求助於心理諮詢。而家長前來求助的目標很明確:改變孩子現在的行為習慣,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正常地上學。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諮詢目標並沒有錯。但是,要實現這個諮詢目標,首先必須要了解孩子行為習慣出現的根源。

從中醫理論來看,身體出現疼痛的部位只是反射區,真正的病灶並不在這裡。而要解決反射區的疼痛,需要尋根溯源,找到身體的病灶部位並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治癒的目標。

心理諮詢同樣如此。

孩子厭學甚至不去上學、以及沉迷於手機和網絡遊戲的行為習慣,只是行為習慣也就是“反射區”,真正的“病灶”並不在這裡,因此,僅僅從改變行為習慣入手,無法幫助孩子實現成長和改變。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軌跡“尋根溯源”,就會發現:孩子厭學甚至不上學以及沉迷於手機和網絡遊戲的心理根源,在於停滯的心理狀態和堵塞的親子關係。

孩子厭學、網癮等行為背後的三大心理根源

第一個根源:孩子停滯的心理狀態。

每個人都很清楚:心態決定狀態。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調整狀態時,卻執著於行為習慣的調整和改變而忽略了心理狀態才是根源。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的強弱則決定了心理狀態的穩定程度。心理能量的強度必須穩定在一定的狀態,甚至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才能保證個體的心理狀態處於穩定甚至越來越好的程度。

如果個體的心理能量不斷減弱,甚至嚴重缺失,就會導致心理狀態出現停滯。這種停滯的心理狀態,會導致個體出現各種反常的行為狀態。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直接的行為反應就是“無作為”,也就是家長最為焦慮的“厭學、不上學以及沉迷於手機和網絡”的行為狀態。

孩子厭學、網癮等行為背後的三大心理根源

第二個根源: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的錯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擁有健康心態和良好行為的基礎。因此,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必定與其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出現厭學等心理問題的孩子,其原生家庭通常會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夫妻關係不好。

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否融洽,關係著家庭氛圍的好壞,更關係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性格養成。如果夫妻關係不好,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或遭受心理創傷。

二是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這是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家庭狀況。在孩子出生後,原本平衡的夫妻關係被打破,夫妻之中的一方甚至雙方都過度關注孩子而導致家庭關係出現錯位:親子關係越過夫妻關係而成為家庭的第一關係。

而正確的關係序位是:夫妻關係必須是第一位的家庭關係。而其他的關係,都來自於夫妻關係的衍生。如果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則會造成家庭系統中關係的錯位而導致孩子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第三個根源:親子關係的堵塞。

孩子厭學、網癮等行為背後的三大心理根源

家庭教育要成功,親子關係必暢通。

孩子從出生到逐漸長大,其行為習慣來自於家長的言傳身教。因此,家長自身的行為習慣很重要,而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就能幫助家長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並帶給孩子良好的影響。

但是,更重要的是:親子關係的暢通,包含了家長對孩子的瞭解程度和感受狀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渠道、溝通方式和相處模式等。親子關係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親子溝通出現障礙而引起親子關係堵塞。而親子關係堵塞的直接後果就是“家長控制與孩子對抗”的惡性循環,並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等行為。

其實,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行為習慣改變的基礎和前提。家長只有首先改變關注點,用心感受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改善親子關係,才能幫助孩子重新建構健康心理並實現主動上學、改變自身不良行為的目標!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