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不完美媽媽 睡眠 文章 全能辣媽plus 2019-09-01
"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兩年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一股腦的湧入國內,開始刷新很多父母的認知。各種“西方教育專家”也大批湧現出來,會照本宣科的強調很多在西方流行的理念,比如孩子要早早的與父母分房睡,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讓孩子早早的學會克服內心的恐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益處。看起來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甚至西方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可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如果所有父母都照本宣科的這麼做了,結果很可能對孩子的未來起到反面效果。當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這時,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實則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而第一位媽媽的做法本來應該叫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兩年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一股腦的湧入國內,開始刷新很多父母的認知。各種“西方教育專家”也大批湧現出來,會照本宣科的強調很多在西方流行的理念,比如孩子要早早的與父母分房睡,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讓孩子早早的學會克服內心的恐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益處。看起來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甚至西方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可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如果所有父母都照本宣科的這麼做了,結果很可能對孩子的未來起到反面效果。當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這時,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實則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而第一位媽媽的做法本來應該叫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01. 要留心孩子被父母的“苦心”傷害

小豆豆今年六歲半,從他還是五歲的時候豆豆的媽媽就有考慮過讓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不過每次小豆豆都會對媽媽施展出軟磨硬泡的“把戲”,一次次成功躲開了獨自睡覺這件事。不過豆豆媽媽最終還是決定不能太過溺愛小豆豆,這一次堅決讓小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

因為豆豆媽媽看到過很多西方書籍,覺得從小就應該培養兒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長時間下來,她相信兒子豆豆一定會變成獨立、自強、勇敢的孩子。可對於媽媽的“良苦用心”豆豆完全不能理解,總會在爸爸媽媽睡著後偷偷抱著枕頭爬上床,擠進媽媽和爸爸中間才能踏實的入睡。

前兩次豆豆媽媽因為心軟,沒把睡著的豆豆送回他的房間。可是連續幾天兒子豆豆都偷偷跑回媽媽的房間,這令豆豆媽媽決定不能再繼續心軟了。於是豆豆每次跑回來,豆豆媽媽都會在豆豆睡著後把他重新抱回他的房間,甚至有時在熄燈後故意不睡覺,只要豆豆敢偷偷溜進房間就會被媽媽抓個現行,重新“押匯”他自己的房間。


"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兩年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一股腦的湧入國內,開始刷新很多父母的認知。各種“西方教育專家”也大批湧現出來,會照本宣科的強調很多在西方流行的理念,比如孩子要早早的與父母分房睡,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讓孩子早早的學會克服內心的恐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益處。看起來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甚至西方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可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如果所有父母都照本宣科的這麼做了,結果很可能對孩子的未來起到反面效果。當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這時,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實則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而第一位媽媽的做法本來應該叫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01. 要留心孩子被父母的“苦心”傷害

小豆豆今年六歲半,從他還是五歲的時候豆豆的媽媽就有考慮過讓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不過每次小豆豆都會對媽媽施展出軟磨硬泡的“把戲”,一次次成功躲開了獨自睡覺這件事。不過豆豆媽媽最終還是決定不能太過溺愛小豆豆,這一次堅決讓小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

因為豆豆媽媽看到過很多西方書籍,覺得從小就應該培養兒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長時間下來,她相信兒子豆豆一定會變成獨立、自強、勇敢的孩子。可對於媽媽的“良苦用心”豆豆完全不能理解,總會在爸爸媽媽睡著後偷偷抱著枕頭爬上床,擠進媽媽和爸爸中間才能踏實的入睡。

前兩次豆豆媽媽因為心軟,沒把睡著的豆豆送回他的房間。可是連續幾天兒子豆豆都偷偷跑回媽媽的房間,這令豆豆媽媽決定不能再繼續心軟了。於是豆豆每次跑回來,豆豆媽媽都會在豆豆睡著後把他重新抱回他的房間,甚至有時在熄燈後故意不睡覺,只要豆豆敢偷偷溜進房間就會被媽媽抓個現行,重新“押匯”他自己的房間。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一段時間後,豆豆開始“認命”了,甚至慢慢的也適應了自己獨立睡覺。對此,豆豆媽媽覺得很開心,認為兒子豆豆終於在自己的努力下邁出了自強的第一步。可豆豆媽媽卻沒有留意到兒子豆豆近日變得有些鬱鬱寡歡、變得比往日安靜了很多。

豆豆的媽媽更不知道的是,儘管兒子豆豆的房間開著一盞小燈讓屋裡不那麼黑。可本來就有些內向的豆豆雖然能入睡,但卻時不時做惡夢。每次驚醒時他都躲在被窩裡不敢出聲,直到熬著重新睡著。睡覺對於豆豆而言,雖然不是什麼難事,但想要有一個好夢卻難上加難。

豆豆在努力習慣媽媽的“苦心”,但習慣後的豆豆,真的會如他媽媽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信的孩子嗎?媽媽的這一番努力,對於豆豆他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

02. 不將“分床”演繹成“分別”的媽媽

小新今年七歲,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與小新同齡的小孩,很多都已經能適應與父母分床睡,甚至是分屋睡,這讓小新的爸爸感到很不安,認為身為男孩子的小新也要開始自己獨立睡覺。對此,夫妻兩人多次溝通,但一直被小新的媽媽阻撓。

這在小新爸爸看來,妻子實在是太溺愛自己的孩子了,這對孩子的未來不好。可身為孩子的媽媽,她卻知道孩子膽子很小,一旦強制孩子單獨睡很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為此,小新獨立睡覺這件事從五歲一直拖延到七歲半,終於小新媽媽同意讓孩子與自己分床睡了。

結果不言而喻,小新根本不敢去另一個房間自己獨立睡覺。於是,小新的媽媽給小新定製了一張兒童床,搬到了臥室大床旁邊。只讓小新與爸媽分床但卻在同一個屋睡覺。就這樣,分床但同屋睡了兩年後,小新才慢慢搬到另一個房間開始學習自己一個人在他自己的房間睡覺。這在很多家長看來,如果不是小新的媽媽“從中作梗”,或許小新這個孩子早早就學會獨立了,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也許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小新的媽媽從小新四歲起發現孩子性格偏向於膽小、內向、被動,所以她不斷的陪伴著孩子、一點點慢慢的鼓勵著孩子。因為過多的鼓勵,反而會讓小新退縮、害怕、壓力過大。只有一點點的鼓勵加陪伴,才適合小新這樣的性格,所以在孩子分房睡這件事上小新的媽媽根本不敢強制小新一定要獨立睡,因為她擔心欲速則不達,這樣做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兩年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一股腦的湧入國內,開始刷新很多父母的認知。各種“西方教育專家”也大批湧現出來,會照本宣科的強調很多在西方流行的理念,比如孩子要早早的與父母分房睡,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讓孩子早早的學會克服內心的恐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益處。看起來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甚至西方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可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如果所有父母都照本宣科的這麼做了,結果很可能對孩子的未來起到反面效果。當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這時,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實則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而第一位媽媽的做法本來應該叫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01. 要留心孩子被父母的“苦心”傷害

小豆豆今年六歲半,從他還是五歲的時候豆豆的媽媽就有考慮過讓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不過每次小豆豆都會對媽媽施展出軟磨硬泡的“把戲”,一次次成功躲開了獨自睡覺這件事。不過豆豆媽媽最終還是決定不能太過溺愛小豆豆,這一次堅決讓小豆豆搬到兒童房自己睡。

因為豆豆媽媽看到過很多西方書籍,覺得從小就應該培養兒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長時間下來,她相信兒子豆豆一定會變成獨立、自強、勇敢的孩子。可對於媽媽的“良苦用心”豆豆完全不能理解,總會在爸爸媽媽睡著後偷偷抱著枕頭爬上床,擠進媽媽和爸爸中間才能踏實的入睡。

前兩次豆豆媽媽因為心軟,沒把睡著的豆豆送回他的房間。可是連續幾天兒子豆豆都偷偷跑回媽媽的房間,這令豆豆媽媽決定不能再繼續心軟了。於是豆豆每次跑回來,豆豆媽媽都會在豆豆睡著後把他重新抱回他的房間,甚至有時在熄燈後故意不睡覺,只要豆豆敢偷偷溜進房間就會被媽媽抓個現行,重新“押匯”他自己的房間。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一段時間後,豆豆開始“認命”了,甚至慢慢的也適應了自己獨立睡覺。對此,豆豆媽媽覺得很開心,認為兒子豆豆終於在自己的努力下邁出了自強的第一步。可豆豆媽媽卻沒有留意到兒子豆豆近日變得有些鬱鬱寡歡、變得比往日安靜了很多。

豆豆的媽媽更不知道的是,儘管兒子豆豆的房間開著一盞小燈讓屋裡不那麼黑。可本來就有些內向的豆豆雖然能入睡,但卻時不時做惡夢。每次驚醒時他都躲在被窩裡不敢出聲,直到熬著重新睡著。睡覺對於豆豆而言,雖然不是什麼難事,但想要有一個好夢卻難上加難。

豆豆在努力習慣媽媽的“苦心”,但習慣後的豆豆,真的會如他媽媽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信的孩子嗎?媽媽的這一番努力,對於豆豆他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

02. 不將“分床”演繹成“分別”的媽媽

小新今年七歲,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與小新同齡的小孩,很多都已經能適應與父母分床睡,甚至是分屋睡,這讓小新的爸爸感到很不安,認為身為男孩子的小新也要開始自己獨立睡覺。對此,夫妻兩人多次溝通,但一直被小新的媽媽阻撓。

這在小新爸爸看來,妻子實在是太溺愛自己的孩子了,這對孩子的未來不好。可身為孩子的媽媽,她卻知道孩子膽子很小,一旦強制孩子單獨睡很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為此,小新獨立睡覺這件事從五歲一直拖延到七歲半,終於小新媽媽同意讓孩子與自己分床睡了。

結果不言而喻,小新根本不敢去另一個房間自己獨立睡覺。於是,小新的媽媽給小新定製了一張兒童床,搬到了臥室大床旁邊。只讓小新與爸媽分床但卻在同一個屋睡覺。就這樣,分床但同屋睡了兩年後,小新才慢慢搬到另一個房間開始學習自己一個人在他自己的房間睡覺。這在很多家長看來,如果不是小新的媽媽“從中作梗”,或許小新這個孩子早早就學會獨立了,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也許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小新的媽媽從小新四歲起發現孩子性格偏向於膽小、內向、被動,所以她不斷的陪伴著孩子、一點點慢慢的鼓勵著孩子。因為過多的鼓勵,反而會讓小新退縮、害怕、壓力過大。只有一點點的鼓勵加陪伴,才適合小新這樣的性格,所以在孩子分房睡這件事上小新的媽媽根本不敢強制小新一定要獨立睡,因為她擔心欲速則不達,這樣做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03. 教育是理性好還是感性好?

有人說,感性的教育教不出意志堅強的鋼鐵男孩,更教不出性格堅韌不拔的女孩。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沒錯,理性教育更容易鍛造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有出息、能力出類拔萃。但是,父母做的選擇儘管是對的,但對於孩子的未來未必是好的,這話怎講?

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路和走路的節奏,這一點身為爸媽的我們應該看到,更應該瞭解。有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勵、督促,更不是孤注一擲的逼迫,逼著他們成長。也許,你的孩子天生內斂、敏感、脆弱,這類孩子往往有著敏銳的直覺、天馬流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因為意志欠缺、勇氣不夠而無法發揮所長。

很多父母會選擇給這類孩子補足“勇氣”,不斷製造、逼迫他們學會勇敢和堅強,卻不曾意識到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其實很可能會害了孩子,扼殺了他們真正的天賦。這類孩子,其實更需要父母能夠耐心的一點點陪伴,更需要父母可以站在他們的身後欣賞著他們、靜靜地用眼神鼓勵著他們往前走,他們需要父母幫他們激發潛能、挖掘他們的常處,慢慢的培養他們內在的自信,而不是急急忙忙擼起袖子對他們一番急迫的“改造”。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勇於表現,想要學會獨立、喜歡挑戰自我。那自然可以嘗試早早的分床睡,讓孩子有機會嘗試他們渴望已久的挑戰,也順便送給孩子他們想要的誇讚。每一種孩子,其實需要的是“私人訂製”,而不是照搬一套一成不變的“西方教育樣板”。

如果,你一定要強制你的孩子必須獨立睡覺,而事實上他們還不具備獨立睡覺的能力。在一番逼迫下,孩子屈服了,慢慢也習慣了獨立睡覺。就在爸媽們都以為自己“勝利了”,滿足於孩子“長大的表現”時,孩子的內心其實都經歷什麼?也許你知道後,就笑不出來了。

04.孩子的“傷”會帶向未來

越是堅強的人,越孤獨。越是堅強的孩子,越渴望被理解、被懂得、被溫柔相待,同時也更渴望遇到一位可以看懂自己內心苦楚的人。可惜,大多數的孩子,大多數從孩子長大成人的成年人,都同樣在渴望著遇到能懂自己、能治癒自己內心苦楚,能給自己救贖的人。但這樣的人真的不夠分,很可能你的孩子一生都等不來。所以,爸媽可以給孩子一份堅強,但這份堅強的背後,孩子的心是苦澀的嗎?

當爸媽以鍛鍊孩子的名義,逼著他們堅強時,你是否意識到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給孩子帶來“習得性無助”?這不是說爸媽讓自己孩子學習堅強有錯,而是指身為爸媽的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決定有沒有過於想當然的草率?

有的孩子需要一個過程,就拿分床這件事來說。有些爸媽同樣覺得自己的孩子不適合過早分床、分屋獨自睡覺。於是這些爸媽從孩子五歲等到七歲,再等到孩子八歲、九歲、十歲……終於孩子十二歲了,覺得他們能分床、分屋獨立睡了。可孩子卻不習慣了,於是爸媽互相埋怨,認為要是早早硬著心腸讓孩子分床、分屋睡,如今他們早就學會獨立了。

可這對爸媽或許始終不明白,他們當初的顧慮是對的,有些孩子確實不適合早早的分床、分屋獨自睡。但他們的錯,其實錯在等待的過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有意識的協助自己的孩子變得自信,要陪著他們長大。而不是把一切都交給孩子自己去“成長”,認為年齡到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可以應對一切了。這,才是他們對孩子教育真正的“錯誤”。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還要跟你一起睡”時,不妨大氣的回一聲:“好”。之後將孩子摟在懷裡,美美的睡一覺。等孩子醒後,給孩子在同一個屋子裡準備一張床,開一盞小燈讓孩子先從分床開始。慢慢的,陪著他們從這個屋,搬到那個屋……孩子的改變,始終不是被逼迫下的改變,而是有著爸媽一路相伴。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逼迫還是陪伴?歡迎留言,說說你渴望與孩子的關係更像是母子、父子,還是師生、姐弟又或者朋友、夥伴、閨蜜……成長,真的需要讓一切那麼緊張著、緊繃著嗎?期待你的留言與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