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一、孩子總是頂嘴、故意搗亂,讓家長心累。

張麗是一個5歲女孩的媽媽,全職在家。她和老公在二線城市,有一個三居室的房子,不用和公婆住在一起,沒有婆媳之間的矛盾困擾。

老公成熟穩重,對她和女兒溫柔體貼,工資每月按時如數上交。女兒聰明乖巧,健康可愛,這一切,讓張麗覺得很美好,很知足。

然而最近這些天,女兒發生了很多變化,讓她感到困惑和煩惱。

有一次,她準備去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忽然下起了小雨,於是準備了女兒的雨傘和外套。到了幼兒園,女兒卻不肯穿。

“媽媽,我打傘,不穿外套,我不冷。”

“你只穿了一件半袖,怎麼可能不冷,快穿上。”

張麗的行為,惹怒了女兒,女兒把外套往地上一丟,又狠狠地踩了幾腳,撅著嘴。

“不冷就是不冷。”

女兒丟下一句話,打著傘,往前面跑了,只剩下張麗在原地愣神。

還有一次,張麗和閨蜜用微信視頻聊天,女兒一會兒跑過來說口渴,一會兒讓她看衣服漂亮不漂亮,一會兒要她幫忙拿畫筆。

張麗一邊視頻,一邊說你不要搗亂,去你房間玩。女兒躲在屋裡,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一直到吃晚飯都不肯出來。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女兒總是頂嘴、故意弄亂家裡,總是讓張麗感到心累。

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二、孩子每一種的行為,都有目的

女兒真的是在故意惹她生氣嗎?

在生活當中,很多父母也常常會遇到這些情況,乖巧可愛的孩子,忽然變得“叛逆”,他們非常自我:常常頂嘴、不僅不領家長的情,還要大發脾氣。常常在家長做事情時搗亂,一批評就消極懶散,大哭大鬧。

事實上,並不是我們的孩子突然變得不懂事了,而是我們不瞭解孩子的行為目的,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1.什麼是行為目的?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提到:

孩子說的話沒有傻話,孩子的行為也都是有目的的。他們從小到大就知道,哪些行為能夠達到目的,那些行為不能達到目的。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

有一個第一次去幼兒園的小女孩,看到樓道的牆上掛了很多畫,她指了指其中一幅,對媽媽說:

“誰畫的畫呀,怎麼這麼難看呢?”

媽媽覺得非常尷尬,趕快制止她:

“別瞎說,你又不認識人家”

一旁的園長笑了,蹲下來對小女孩說:

“在這裡的孩子,可以隨便畫自己想畫的。”

過了一會兒,小女兒又看到了一輛壞了的玩具車。

“誰弄壞的呀,為什麼不批評他?”

此時此刻,媽媽仍然覺得很尷尬:

“你管他誰弄壞的呢,你在這裡又不熟,誰都不認識。”

然而園長說:

“這裡面的玩具都是用來玩的,玩的時候可能會弄壞,但這沒關係。”

小女孩笑著跑開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媽媽並不懂得小女孩的行為目的,她認為孩子到了新環境總在說傻話,但是園長明白,小女孩只是想知道: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玩具可不可以隨便玩?不小心玩壞了會被懲罰嗎?

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2.孩子有哪些行為目的?

美國的精神醫生戴克斯,孩子在12歲之前的行為目的,分為四大類:吸引注意、爭取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吸引注意: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感,會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騷擾父母”,獲得父母的注意。

例如上文中,麗麗和閨蜜發視頻,女兒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媽媽評價,一會兒要媽媽拿畫筆。

爭取權利:當孩子不想被父母控制,而父母一定要控制孩子時,孩子就會用語言和行為證明,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如小女孩在幼兒園中的提問,其實就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自由”的權利。

報復: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吸引注意和爭取權利的目的,他就會覺得自己失敗,認為即便是反抗,也沒辦法贏過父母。他認為自己被傷害了,就會反過來去傷害父母。

比如有的小孩子會摔東西、故意弄髒地板、在衣服上亂寫亂塗等等。

自暴自棄:如果以上三種行為目的,孩子都沒有達到,那麼他們就會對自己徹底失望。然後他們就會變得消極,具體表現為什麼都不做。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父母不停地批評說教,最後他們乾脆就不寫了。

3.為何家長要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

3.1識別行為目的,是獲得歸屬感的前提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孩子也不例外。

心理學家、精神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能不能獲得歸屬感,取決於兩個因素:

1.他對這個家庭有所貢獻。2.在貢獻之後,有一個正向的回饋。

由此可見,無論是我們能不能發現孩子給家庭做出了貢獻,還是有沒有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回饋,都需要父母能夠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不認為孩子是在搗亂。

舉個例子,有的兩三歲的小朋友,就喜歡在媽媽擦桌子掃地時“幫忙”,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是在通過“吸引注意”,想讓父母知道她在給父母幫忙,從而獲得父母的誇獎。

如果家長不懂得孩子的行為目的,就會認為孩子在搗亂。如果家長懂得孩子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並給予孩子誇獎,孩子就會獲得歸屬感。

3.2識別行為目的,才能挖掘孩子內心的渴望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的一部分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也就是說,家長們所不能理解的,孩子的一些行為,只是最表面上的,通過識別孩子行為的目的,家長才能不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應對方式,才能夠理解孩子此時的感受和想法,繼而明白孩子在期待什麼,孩子渴望什麼。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周圍的人認同,渴望被人愛,渴望有價值,渴望自由、渴望被接納。

只有我們識別了孩子的行為目的,瞭解了孩子的渴望,並認同孩子,孩子才能知道“我是誰”,而不是一直活在別人的言語裡。

4.經常否定孩子的行為,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家長無法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總是認為孩子在搗亂,常常忽視、否定和批評孩子,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叫“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機制。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是失敗,他們乾脆就不再做了,即便自己能夠成功。

而長期的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的內心抑鬱。

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三、如何識別和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目的呢?

1.我們應該怎樣識別孩子的行為目的呢?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我們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不是根據孩子的行為,而是根據孩子表現某個行為時父母的感覺。”

當家長認為孩子所做的事情,讓他們很煩時,孩子就是在吸引家長的注意。

當家長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什麼事情時,孩子依然在做,家長覺得很生氣,這就是孩子在爭取權利。

當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讓他們很難過,很傷心,覺得非常討厭孩子,孩子此時的行為目的就是在報復。

當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讓他們非常的失望時,孩子此時的行為目的就是自暴自棄。

2.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目的呢?這裡給大家提供4個策略。

2.1.“忽視”偏差行為,“關注”正向行為

當孩子想要吸引注意時,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正向的,積極的,比如幫助父母做家務。還有一種是破壞的、偏差的,比如弄亂整個房間。

當孩子出現正向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並給予孩子反饋。否則,孩子就會出現破壞行為。

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父母要故意看不到他的行為,不要理睬他。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注意了,一旦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進行批評、警告,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2.2.退出衝突,給予幫助,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爭取權利時,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暴力溝通,然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上文中,麗麗的女兒不穿外套,事實上,冷不冷孩子自己知道,當孩子表示出抗拒時,父母就應當將雙方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或是給予女兒幫助。

例如,班上今天有沒有好玩的事情?媽媽幫你拿書包吧?

2.3禁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孩子出現報復性行為時,父母通常會採取暴力壓制的方法。如批評一頓、狠揍一頓,也就是所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對父母出現報復行為,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被愛了。這時,父母就要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在平時,也要多給孩子關注和愛。

2.4用放大鏡去尋找“優點”

當孩子開始自暴自棄時,說明他們覺得即使努力,也沒有任何效果了,所以不再作為。此時,父母就要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鼓勵。

例如,孩子上次數學考試40分,這次52分,依然沒及格。但要肯定孩子的進步。

孩子頂嘴、故意搗亂,惹人生氣?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的錯!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的作者說:當父母瞭解孩子的行為目的以後,父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好的行為要睜眼,對孩子的不好行為要閉眼。

生活當中,多數家長,常常會忽視孩子好的行為,格外放大孩子不好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讓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的行為,需要父母用智慧來對待,用愛來包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