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不完美媽媽 王逸 新生兒 睡眠 漢朝 楊柳堆煙Z 2019-09-16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研究發現,每個人在出生時,大約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只是在出生後,神經元就進入了一個逐漸死亡的狀態——凋亡。因此,人的一生當中,剛剛出生的時候,也是擁有神經元最多的時刻。我們知道,神經元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細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聰明的階段呢?

其實不然,人的聰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聯接線路的多少。這種聯接會隨著外界的刺激不斷髮展,而這種刺激來源於不斷的學習,換種說法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依據是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作者用電話交換機來比喻神經元。我們打電話的時候,撥出去的號碼需要經過一個交換機,每個電話號碼在交換機裡都有一個特定的編碼,再通過這個編碼連接到你撥打的號碼上。而神經信號在我們大腦中就是這樣傳遞的。一個神經元可以和20萬個神經元聯接,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網絡。由此可見,當你的知識儲備越多,聯接也就越多,網絡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再聰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

所以,記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大腦中還有90%的資源有待開發,也不要再調侃“死了好多腦細胞”,這樣的說法可是會鬧笑話的哦!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研究發現,每個人在出生時,大約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只是在出生後,神經元就進入了一個逐漸死亡的狀態——凋亡。因此,人的一生當中,剛剛出生的時候,也是擁有神經元最多的時刻。我們知道,神經元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細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聰明的階段呢?

其實不然,人的聰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聯接線路的多少。這種聯接會隨著外界的刺激不斷髮展,而這種刺激來源於不斷的學習,換種說法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依據是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作者用電話交換機來比喻神經元。我們打電話的時候,撥出去的號碼需要經過一個交換機,每個電話號碼在交換機裡都有一個特定的編碼,再通過這個編碼連接到你撥打的號碼上。而神經信號在我們大腦中就是這樣傳遞的。一個神經元可以和20萬個神經元聯接,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網絡。由此可見,當你的知識儲備越多,聯接也就越多,網絡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再聰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

所以,記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大腦中還有90%的資源有待開發,也不要再調侃“死了好多腦細胞”,這樣的說法可是會鬧笑話的哦!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2. 我們為什麼會無聊?人真的會無聊“死”嗎?

開學已經兩週了,開學時的那份新鮮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隨著中秋假期即將結束,孩子開始掰著手指頭期盼著十一假期的到來,無聊的情緒在內心開始蔓延。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休息喜歡在家葛優躺,時不時拿起手機刷個微博、發個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覺時最後一件事就是看手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看什麼,就那麼毫無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著,但是不看又覺得少做了什麼事......

當然,無聊時會幹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發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個朝代,任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這個是我們學生時代大多數人標準的無聊動作,就像很多人無聊的時候就會發挖鼻孔的表情一樣。)

說到無聊,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現代詞語,殊不知,這是文言文的用法。漢代時王逸曾寫過:“心煩憒兮意無聊”,南朝時費昶在《思公子》中寫道:“虞卿亦何命,窮極若無聊。”而明朝劉兌《嬌紅記》中也有:“家居無聊,偶思佳麗夜別之言。”由此可見,古人在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在詩作中嘆幾聲“我好無聊”。

其實古時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侶和貴族才有時間去無聊。說白了,在那時候,無聊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器化的普及,我們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變成了大通貨。做飯有電飯煲,洗衣有洗衣機,即便是工作也是機器代替了絕大多數勞動力。有了空閒時間的我們,開始被“無聊產業”包圍,微信、微博、網絡遊戲等等,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變成了打發無聊的工具。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在無聊的時候,腦力活動僅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記憶有關的特定區域的活動反而增強了,包括回憶過去的事和假想虛構的事。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研究發現,每個人在出生時,大約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只是在出生後,神經元就進入了一個逐漸死亡的狀態——凋亡。因此,人的一生當中,剛剛出生的時候,也是擁有神經元最多的時刻。我們知道,神經元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細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聰明的階段呢?

其實不然,人的聰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聯接線路的多少。這種聯接會隨著外界的刺激不斷髮展,而這種刺激來源於不斷的學習,換種說法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依據是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作者用電話交換機來比喻神經元。我們打電話的時候,撥出去的號碼需要經過一個交換機,每個電話號碼在交換機裡都有一個特定的編碼,再通過這個編碼連接到你撥打的號碼上。而神經信號在我們大腦中就是這樣傳遞的。一個神經元可以和20萬個神經元聯接,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網絡。由此可見,當你的知識儲備越多,聯接也就越多,網絡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再聰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

所以,記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大腦中還有90%的資源有待開發,也不要再調侃“死了好多腦細胞”,這樣的說法可是會鬧笑話的哦!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2. 我們為什麼會無聊?人真的會無聊“死”嗎?

開學已經兩週了,開學時的那份新鮮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隨著中秋假期即將結束,孩子開始掰著手指頭期盼著十一假期的到來,無聊的情緒在內心開始蔓延。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休息喜歡在家葛優躺,時不時拿起手機刷個微博、發個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覺時最後一件事就是看手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看什麼,就那麼毫無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著,但是不看又覺得少做了什麼事......

當然,無聊時會幹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發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個朝代,任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這個是我們學生時代大多數人標準的無聊動作,就像很多人無聊的時候就會發挖鼻孔的表情一樣。)

說到無聊,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現代詞語,殊不知,這是文言文的用法。漢代時王逸曾寫過:“心煩憒兮意無聊”,南朝時費昶在《思公子》中寫道:“虞卿亦何命,窮極若無聊。”而明朝劉兌《嬌紅記》中也有:“家居無聊,偶思佳麗夜別之言。”由此可見,古人在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在詩作中嘆幾聲“我好無聊”。

其實古時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侶和貴族才有時間去無聊。說白了,在那時候,無聊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器化的普及,我們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變成了大通貨。做飯有電飯煲,洗衣有洗衣機,即便是工作也是機器代替了絕大多數勞動力。有了空閒時間的我們,開始被“無聊產業”包圍,微信、微博、網絡遊戲等等,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變成了打發無聊的工具。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在無聊的時候,腦力活動僅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記憶有關的特定區域的活動反而增強了,包括回憶過去的事和假想虛構的事。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那麼,無聊會“死”嗎?

《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評述》一文中告訴我們:無聊是個體面對平乏的外部及內部刺激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進而產生的冷漠、孤獨、抑鬱、無助等不愉快的複合情緒狀態,具有興趣匱乏、注意力渙散或動力缺失等特點。說白了,無聊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況。

雖然我們常常吐槽“無聊死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人不會無聊著無聊著就死去。但是無聊有可能增加人的死亡風險倒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英國心理學家發現,經常抱怨無聊或是無聊感非常強烈的人,和感覺自己很充實、正能量滿滿的人相比,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在對7524名英國公務員做了長達20年的無聊感與健康狀況調查追蹤,發現感到格外無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覺充實者高了37%。可見,無聊還真是個可能折壽的心理因素。

所以,生活中,還是想點法子找些事情給自己做做,讓自己不那麼無聊才好。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研究發現,每個人在出生時,大約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只是在出生後,神經元就進入了一個逐漸死亡的狀態——凋亡。因此,人的一生當中,剛剛出生的時候,也是擁有神經元最多的時刻。我們知道,神經元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細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聰明的階段呢?

其實不然,人的聰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聯接線路的多少。這種聯接會隨著外界的刺激不斷髮展,而這種刺激來源於不斷的學習,換種說法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依據是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作者用電話交換機來比喻神經元。我們打電話的時候,撥出去的號碼需要經過一個交換機,每個電話號碼在交換機裡都有一個特定的編碼,再通過這個編碼連接到你撥打的號碼上。而神經信號在我們大腦中就是這樣傳遞的。一個神經元可以和20萬個神經元聯接,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網絡。由此可見,當你的知識儲備越多,聯接也就越多,網絡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再聰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

所以,記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大腦中還有90%的資源有待開發,也不要再調侃“死了好多腦細胞”,這樣的說法可是會鬧笑話的哦!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2. 我們為什麼會無聊?人真的會無聊“死”嗎?

開學已經兩週了,開學時的那份新鮮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隨著中秋假期即將結束,孩子開始掰著手指頭期盼著十一假期的到來,無聊的情緒在內心開始蔓延。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休息喜歡在家葛優躺,時不時拿起手機刷個微博、發個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覺時最後一件事就是看手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看什麼,就那麼毫無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著,但是不看又覺得少做了什麼事......

當然,無聊時會幹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發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個朝代,任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這個是我們學生時代大多數人標準的無聊動作,就像很多人無聊的時候就會發挖鼻孔的表情一樣。)

說到無聊,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現代詞語,殊不知,這是文言文的用法。漢代時王逸曾寫過:“心煩憒兮意無聊”,南朝時費昶在《思公子》中寫道:“虞卿亦何命,窮極若無聊。”而明朝劉兌《嬌紅記》中也有:“家居無聊,偶思佳麗夜別之言。”由此可見,古人在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在詩作中嘆幾聲“我好無聊”。

其實古時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侶和貴族才有時間去無聊。說白了,在那時候,無聊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器化的普及,我們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變成了大通貨。做飯有電飯煲,洗衣有洗衣機,即便是工作也是機器代替了絕大多數勞動力。有了空閒時間的我們,開始被“無聊產業”包圍,微信、微博、網絡遊戲等等,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變成了打發無聊的工具。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在無聊的時候,腦力活動僅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記憶有關的特定區域的活動反而增強了,包括回憶過去的事和假想虛構的事。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那麼,無聊會“死”嗎?

《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評述》一文中告訴我們:無聊是個體面對平乏的外部及內部刺激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進而產生的冷漠、孤獨、抑鬱、無助等不愉快的複合情緒狀態,具有興趣匱乏、注意力渙散或動力缺失等特點。說白了,無聊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況。

雖然我們常常吐槽“無聊死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人不會無聊著無聊著就死去。但是無聊有可能增加人的死亡風險倒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英國心理學家發現,經常抱怨無聊或是無聊感非常強烈的人,和感覺自己很充實、正能量滿滿的人相比,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在對7524名英國公務員做了長達20年的無聊感與健康狀況調查追蹤,發現感到格外無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覺充實者高了37%。可見,無聊還真是個可能折壽的心理因素。

所以,生活中,還是想點法子找些事情給自己做做,讓自己不那麼無聊才好。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3. 為什麼明知某個氣味會很臭,可還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呢?

前幾天公司的禮儀培訓課上,禮儀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給大家講了一個笑話,說有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男士挖鼻屎,挖完還將鼻屎在手指上搓幾下放鼻子底下聞聞。老師說,這是很不注重形象的小動作。雖然這個小動作很多人都有,但建議還是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去做,這樣你的形象分真的會被扣得很慘。

老師的“笑話”引來大家一陣鬨笑,但大家心裡都明白,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知道鼻屎味不好聞,甚至是臭臭的,卻還是忍不住要聞一聞。

其實,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夏天時,有人出了汗喜歡抬起胳膊聞聞腋下,甚至有人還會摳完腳丫子後,聞聞手上或是乾脆將腳丫子搬到鼻子底下......為什麼明知某個氣味會很臭,可還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呢?

心理學家Paul Rozin 在2013年描述了這種效應,稱之為良性自虐。他的團隊還找到了29中人們邏輯上不該喜歡但實際上卻很享受的活動。比如看恐怖片,吃辣椒,做推拿等等,而這些體驗的關鍵在於,都是“安全的挑戰”。

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厭惡感的科學家Valerie Curtis則將這種行為比作小孩子玩戰鬥遊戲,她說:“玩耍的心態讓人在較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嘗試,以便為真實發生的時候做準備。”

畢竟,厭惡感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大多數人感到厭惡的東西可能會讓人生病。不過,我們的厭惡感可能很特殊。比如,喜歡吃榴蓮的人覺得榴蓮味沁人心脾,而面對不喜歡的臭豆腐味卻無法忍受。厭惡感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到他人的威脅,同時又讓我們可以容忍自己本該噁心的東西,比如,自己的腋臭和腳臭等等。

"

媽媽,為什麼你愛吃辣椒啊?

媽媽,為什麼我們會有兩個耳朵呢?

媽媽,為什麼屁是臭臭的?

媽媽,狗狗為什麼沒有手啊?為什麼狗狗有四條腿我沒有呢?

......

都說三歲是狗都嫌的年紀,家裡有個小娃娃,真的是別想有一天的安靜。這不,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麼”,真心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真想大吼一聲:“你媽不是大百科全書!”

面對孩子的各種為什麼,你是不是有那麼一瞬間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孩提時代的我們,對這些問題或許也曾好奇過。只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變成了司空見慣、天經地義,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後,好奇心也漸漸被熄滅,不會再去問那些“傻白甜”的為什麼,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但當我們偶爾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試圖刨根究底時,卻又發現原本我們以為“司空見慣”並不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隨著探索的深入,當我們最終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長吁一口氣,並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的?!

在喜馬拉雅人氣爆棚電臺旭崬叨科學首次集結出版的 《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一書中,選取了音頻節目《原來是這樣》中的精華內容進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從大腦、感官、情緒以及神祕力量四個方面,用25個問題,為我們解答了關於生活中諸如“嘴脣為什麼是紅色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等各種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1. 我們的腦細胞真的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嗎?我們到底使用了20%的大腦還是全部大腦?

在我們大量使用腦力處理完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時,往往喜歡邊揉太陽穴邊對自己說:“殺死了我多少腦細胞......”以此來說明事情的複雜和繁瑣。只是,事實果真像我們說的那樣會死掉很多腦細胞嗎?

當然不是!腦細胞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並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嚴格來說腦細胞是我們大腦中所有細胞的統稱,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腦細胞,通常指的是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特異化的電功能細胞,我們之所以會思考、運算,擁有很多認知,都是因為神經元的作用。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研究發現,每個人在出生時,大約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只是在出生後,神經元就進入了一個逐漸死亡的狀態——凋亡。因此,人的一生當中,剛剛出生的時候,也是擁有神經元最多的時刻。我們知道,神經元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細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聰明的階段呢?

其實不然,人的聰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聯接線路的多少。這種聯接會隨著外界的刺激不斷髮展,而這種刺激來源於不斷的學習,換種說法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依據是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作者用電話交換機來比喻神經元。我們打電話的時候,撥出去的號碼需要經過一個交換機,每個電話號碼在交換機裡都有一個特定的編碼,再通過這個編碼連接到你撥打的號碼上。而神經信號在我們大腦中就是這樣傳遞的。一個神經元可以和20萬個神經元聯接,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網絡。由此可見,當你的知識儲備越多,聯接也就越多,網絡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再聰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

所以,記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大腦中還有90%的資源有待開發,也不要再調侃“死了好多腦細胞”,這樣的說法可是會鬧笑話的哦!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2. 我們為什麼會無聊?人真的會無聊“死”嗎?

開學已經兩週了,開學時的那份新鮮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隨著中秋假期即將結束,孩子開始掰著手指頭期盼著十一假期的到來,無聊的情緒在內心開始蔓延。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休息喜歡在家葛優躺,時不時拿起手機刷個微博、發個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覺時最後一件事就是看手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看什麼,就那麼毫無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著,但是不看又覺得少做了什麼事......

當然,無聊時會幹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發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個朝代,任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這個是我們學生時代大多數人標準的無聊動作,就像很多人無聊的時候就會發挖鼻孔的表情一樣。)

說到無聊,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現代詞語,殊不知,這是文言文的用法。漢代時王逸曾寫過:“心煩憒兮意無聊”,南朝時費昶在《思公子》中寫道:“虞卿亦何命,窮極若無聊。”而明朝劉兌《嬌紅記》中也有:“家居無聊,偶思佳麗夜別之言。”由此可見,古人在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在詩作中嘆幾聲“我好無聊”。

其實古時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侶和貴族才有時間去無聊。說白了,在那時候,無聊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器化的普及,我們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變成了大通貨。做飯有電飯煲,洗衣有洗衣機,即便是工作也是機器代替了絕大多數勞動力。有了空閒時間的我們,開始被“無聊產業”包圍,微信、微博、網絡遊戲等等,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變成了打發無聊的工具。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在無聊的時候,腦力活動僅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記憶有關的特定區域的活動反而增強了,包括回憶過去的事和假想虛構的事。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那麼,無聊會“死”嗎?

《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評述》一文中告訴我們:無聊是個體面對平乏的外部及內部刺激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進而產生的冷漠、孤獨、抑鬱、無助等不愉快的複合情緒狀態,具有興趣匱乏、注意力渙散或動力缺失等特點。說白了,無聊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況。

雖然我們常常吐槽“無聊死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人不會無聊著無聊著就死去。但是無聊有可能增加人的死亡風險倒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英國心理學家發現,經常抱怨無聊或是無聊感非常強烈的人,和感覺自己很充實、正能量滿滿的人相比,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在對7524名英國公務員做了長達20年的無聊感與健康狀況調查追蹤,發現感到格外無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覺充實者高了37%。可見,無聊還真是個可能折壽的心理因素。

所以,生活中,還是想點法子找些事情給自己做做,讓自己不那麼無聊才好。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3. 為什麼明知某個氣味會很臭,可還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呢?

前幾天公司的禮儀培訓課上,禮儀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給大家講了一個笑話,說有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男士挖鼻屎,挖完還將鼻屎在手指上搓幾下放鼻子底下聞聞。老師說,這是很不注重形象的小動作。雖然這個小動作很多人都有,但建議還是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去做,這樣你的形象分真的會被扣得很慘。

老師的“笑話”引來大家一陣鬨笑,但大家心裡都明白,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知道鼻屎味不好聞,甚至是臭臭的,卻還是忍不住要聞一聞。

其實,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夏天時,有人出了汗喜歡抬起胳膊聞聞腋下,甚至有人還會摳完腳丫子後,聞聞手上或是乾脆將腳丫子搬到鼻子底下......為什麼明知某個氣味會很臭,可還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呢?

心理學家Paul Rozin 在2013年描述了這種效應,稱之為良性自虐。他的團隊還找到了29中人們邏輯上不該喜歡但實際上卻很享受的活動。比如看恐怖片,吃辣椒,做推拿等等,而這些體驗的關鍵在於,都是“安全的挑戰”。

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厭惡感的科學家Valerie Curtis則將這種行為比作小孩子玩戰鬥遊戲,她說:“玩耍的心態讓人在較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嘗試,以便為真實發生的時候做準備。”

畢竟,厭惡感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大多數人感到厭惡的東西可能會讓人生病。不過,我們的厭惡感可能很特殊。比如,喜歡吃榴蓮的人覺得榴蓮味沁人心脾,而面對不喜歡的臭豆腐味卻無法忍受。厭惡感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到他人的威脅,同時又讓我們可以容忍自己本該噁心的東西,比如,自己的腋臭和腳臭等等。

原來是這樣!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

04. 小結

我們的腦細胞並不會因為用腦過度而死掉,腦細胞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伴隨我們一生。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天會有細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經元卻是特別的那一個,絕大多數的神經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夠再生的神經元只有兩類:一個是嗅覺細胞,一個是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即便最簡單的思考和行動,都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腦組織協同工作。並不是老話說的那樣只用了大腦的10%,還有90%的大腦資源有待開發。

經常抱怨無聊或是無聊感非常強烈的人,和感覺自己很充實、正能量滿滿的人相比,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研究表明,感到格外無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覺充實者高了37%。可見,無聊還真是個可能折壽的心理因素。

為什麼明知某個氣味會很臭,可還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比如自己的腳臭、腋臭,屁味等,原來這種行為源自人的良性自虐。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知道這些體驗都是“安全的挑戰”。

在旭崬和冰楓著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臭》一書中,這樣的冷知識還有很多,比如,同樣是失語症,為什麼有人無法完整地說一句話,而有人卻能夠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為什麼數字2是草綠色的,而5是天藍色的?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並不是一本“惡趣味”向的小冊子,用來給你週末的閒暇時光增添幾分“味道”;這也不是一本通過系統性地闡釋“臭”的來歷,從而讓你科學除臭的行動指南;當然,這甚至不是一本以臭為線索貫穿始終的書。

這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原來是這樣?!就是這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