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咆哮媽到淡定媽的意外經歷

01 有一種人是媽媽

我從咆哮媽到淡定媽的意外經歷

最近朋友圈瘋傳“咆哮媽”,一位陪讀媽媽無法忍受孩子馬虎而深夜咆哮。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相同的經歷。

要不怎麼說世界上有這樣一種女人:

白天被虐無數遍,晚上依然愛他如初見。

雖然既沒有仰望星空的勇氣又沒有腳踏實地的決心,但依然拖著累癱的身體,強忍著心中怒火,強裝平和地一遍一遍默唸快睡吧~快睡吧!

而且,第二天早晨醒來還和打了雞血的鬥士一樣繼續新的一天鬥智鬥勇的拉鋸戰加持久戰,還有這樣的日子周而復始沒有盡頭。

每天遊離在瘋狂與抑鬱的邊緣,或喜或悲,嬉笑怒罵於無常。

這不是女人,這也不是神經病,這就是媽媽!

02 曾經讓我崩潰的當媽經歷

我從咆哮媽到淡定媽的意外經歷

曾經每天晚上睡眼朦朧看著窗外迷人的夜色再看看窗內勁頭十足毫無睡意的孩子,瞬間香甜的美夢化為泡影。

開始提醒、訓斥、咆哮三步走,終於在真情感動加威逼利誘雙管齊下的戰術後將孩子哄睡著,自己又不爭氣的失眠了。

曾經早上匆忙跑下沒有電梯的五樓,剛把孩子放到自行車上。

一句:“媽媽,我又想要……”而不得不飛速跑上五樓又飛速跑下來,頓時花容失色。

曾經穿著平底鞋,跟在滑板兒童身後一路狂奔,口中還不忘喊著:“小心!”

引來路人駐足旁觀,還以為我是運動員出身。

曾經提著拖鞋跟在光腳孩子屁股後滿屋子追,直到被氣得坐在地上大哭。

曾經……太多的曾經。

為了媽媽這個偉大的稱號,我硬是把自己從嬌滴滴的公主整成了任勞任怨的勞動婦女。

以上是我過去幾年高尚、光榮、平凡、河東獅吼甚至歇斯底里、黔驢技窮真實而保守的生活寫照,箇中滋味,豈是寥寥數語能夠表達。

03 我和兒子的一次意外換位遊戲

我從咆哮媽到淡定媽的意外經歷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和孩子讀了繪本《我要是一隻狗就好了》。

莉迪亞·莫恩科用充滿哲理的語言講述了一隻貓特別想要成為狗,擁有狗可以在公園裡玩,可以汪汪叫,可以追小偷,可以當電影明星……的所有樂趣。

可是當它的主人告訴它:

其實有時候狗很笨,一啃一堆破骨頭、被狗鏈栓住,還得聽別人吩咐。

而貓可以抓老鼠,爬樹,像老虎一樣匍匐前行,在那都能睡……時,小貓不願意當小狗了。

講完之後,我問兒子:你想不想當大人?

他說:好啊。大人可以上班不用上幼兒園,大人可以命令小孩、批評小孩,大人還可以睡的很晚……

我說:好吧,那咱倆換一下,今天晚上,你是媽媽,我是孩子。

兒子對突如其來的遊戲很感興趣,欣然同意。

我說:你是大人,你晚上可得自己刷牙、洗臉然後再陪孩子洗漱哄睡哦。

喜歡新鮮事物,善於迎接挑戰的孩子從沙發上跳起來歡呼。

於是我們就開始了換位遊戲。

大人兒子開始自己匆忙去洗漱。擠牙膏、接水、刷牙,洗臉、洗腳一氣呵成,連倒洗腳水也沒讓我幫忙。

孩子的我在客廳盡情享受我當孩子的自由快樂。

過了一會,他忙完了自己的事情,過來叫我:孩子,咱們去洗漱吧,早點睡覺,明天要上幼兒園。

我不情願地跟他來到洗手間,作為大人的他幫我這個孩子擠牙膏、接水,看著我刷完牙,又催我洗臉洗腳。

然後,他又幫我疊衣服,收拾床,終於搞定一切躺倒床上,準備哄我這個孩子睡覺。

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他說:媽媽,要是我老了,你是誰啊?

我說:我當然是你媽媽啊。

他說:我還以為你會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媽媽。我可不想當大人,我還是想當孩子。咱們換回來吧。當大人太累了……

我說:媽媽也不想換了,當孩子也不好玩,天天被大人催著……

哈哈哈,我倆都笑了。

這是我和兒子的一次意外而有意思的換位體驗,從此,兒子變得不那麼煩人了,他說,我也變得有點可愛了。

04 從咆哮媽到淡定媽:培養自己和孩子的同理心

我從咆哮媽到淡定媽的意外經歷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同理心”,講的是一個人要想真正瞭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如果在人際交往中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切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親子關係產生衝突往往是雙方沒有良好的同理心,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自然只能咆哮、發飆、瘋狂、崩潰、絕望……

而且,當大人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往往更情緒失控,惡性循環,造成了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不信任。

小時候你吼他,大了他什麼都不告訴你,老了他吼你。一種家庭親密關係的悲劇循環。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同理心?

1.你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告知孩子

當孩子告訴你他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情,你先要傾聽,然後把你聽到的感受到的表述出來,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以下有兩組對話,大家可以感受以下,如果你是孩子,你喜歡那種?

例1:

孩子:媽媽,打針好疼。

媽媽:哪有啊?至於嗎?鄰居家的某某小孩打針就不喊疼。

孩子:我就是覺得疼。

媽媽:有啥疼的,一點都不勇敢,這幾天還要打好幾針呢。

例2:

孩子:媽媽,打針好疼。

媽媽:聽起來還真疼。哦,你是不是有點害怕。如果能發明一種針管,打針像蚊子叮一下,一點都不疼多好啊!這幾天還得再打幾次,真不容易啊。

大家可以感受以下,儘管改變不了打針的疼痛,後面的說法是不是讓人覺得心裡舒服,心情不那麼糟糕。

2.換位思考

可以抓住時機經常問孩子“如果換做你,你是什麼感受?你怎麼做?”

比如,今天讀繪本,我就問兒子:如果你是這隻貓,你還願意做那隻狗嗎?然後,我又趁機和他玩了互換角色遊戲。

當媽不易,我們需要建立強大的內心,讓我們能夠在該咆哮的時候做到淡定。當媽就是一種自我成長和修行,我才剛剛起步。希望能拋磚引玉,讓你遇見更美的自己!

原創不易,轉載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