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01

有多少孩子,活成父母健在的孤兒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心疼地想抱緊那個小男孩。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10歲的小男孩餘鴻運,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爸爸則在外打工。

鴻運在襁褓時,媽媽就離開身邊,至今沒有回過家看過小鴻運。

他想念媽媽時就給媽媽寫信,連續7個月寫的信卻從未寄出,因為他不知道未謀面的媽媽在哪裡,信往哪兒寄。

餘鴻運最渴望的,就是媽媽能回家,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在一起生活。可是,這個願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留守兒童最渴望父母的陪伴,可是看似簡單的事情,父母卻常常不能做到。

很多時候,選擇養家,還是陪伴孩子,是父母心頭的一道難題。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伴過孩子了?

《少年說》裡的女孩張舒心,實在無法忍受媽媽不在身邊的那種孤獨感,直接向媽媽喊話了。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媽媽雖然在自己身邊,可是卻一直為生意忙碌,孩子週末回家,母女倆連見個面都難。

女孩發自內心地說,“媽媽,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忙到連見我一面都很困難嗎?”

“我感覺我就像孤兒院裡的孩子一樣,從小就一個人”。

明明健在的父母,卻讓孩子活成孤兒的樣子。

養家餬口固然重要,但是陪伴孩子成長一樣重要。

02

有多少父母,搬著磚就抱不了娃

日本有一檔紀錄片,記錄了那些凌晨三點才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父母。

39歲的餐廳老闆娘,在11點51分到幼兒園接回孩子。她與丈夫經營料理店,從早上忙到晚上,來不及換下工作服的她,就匆匆跑來接孩子。

為了不吵醒已經睡著的孩子,她的動作格外輕柔。此時,躺在媽媽懷裡的孩子,睡得格外香甜。

另一位單親媽媽,靠打兩份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孩子。她白天打工,晚上還要去酒吧工作,每天晚上都要到凌晨十二點以後才能來接孩子。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而她的孩子,也成為了幼兒園最遲離開的孩子。

還有一位賣鮮花的單親爸爸,每晚來接孩子,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父母,知道半夜去接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可哪怕是三更半夜,他們也想接回孩子,能看看孩子,陪陪孩子。

在工作和孩子之間,他們盡力平衡著,拼盡全力去做好工作,也努力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分每一秒。

同事小敏,產後迴歸職場,常常加班加點,就為了把業績升上去。

她說“我就是想趁年輕多賺點錢,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搬起磚就無法抱你,不搬磚就無法養你”的現實,每個父母都在備受煎熬。

可父母的愛是誰也無法替代的,這個世上沒有非賺不可的錢,只有瞬間長大的孩子。

03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未來的起跑線

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是怎麼樣的?

《我家那閨女》裡,23歲的傅園慧大大咧咧,性格樂觀。

作為一名國家體育運動員,艱苦的訓練,運動給身體帶來的傷痛,卻不曾在傅園慧的臉上一一表露出來。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為什麼傅園慧可以這麼樂觀?原因就在於她一直在爸爸的陪伴下,感知快樂,幸福感很強。

傅園慧的爸爸為了女兒能安心地訓練,搬到訓練基地附近的出租房,照顧女兒一日三餐,晚上還給女兒做按摩,無微不至地照料女兒。

正因為有爸爸在身邊一直陪伴和照顧,傅園慧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才看到她一張笑容燦爛的臉。

而《我家那小子》中, 陳學冬小從小就失去父母的陪伴,一直是跟著大姨長大的。

雖然大姨很疼他,可他還是時常覺得孤獨,顯露出憂鬱。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有研究表明,沒有母親陪伴的孩子,容易性格優柔寡斷、憂鬱焦慮、人際關係不和諧等。

而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男孩易喝酒抽菸、沉迷遊戲、賭博等,女孩則會早熟、暴食厭食等症狀。

表姐深知陪伴孩子長大有多重要,所以在她的孩子出世後,就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長大。

表姐說:我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想讓他在陪伴下健康快樂的長大。

04

父母能陪孩子的時間,並不多

每當送孩子上學,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我總能想到龍應臺的這句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當年目送她上幼兒園,如今是小學,轉眼可能就是初中、高中、大學。時間就是這麼飛流而逝,讓人毫無防備。

其實,當孩子呱呱落地來到我們身邊,我們能陪他們的時間其實並不多的。

一張A4紙表格來告訴你陪伴家人的時間有多少。

假如我們的平均壽命是75年,那麼人生僅有900個月,三萬天都不到。用一張A4紙,用30*30的表格畫滿一張A4紙,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從孩子出生到孩子離家前,屬於你和孩子共同擁有的也只有244個月。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連續劇錯過了,可以補得回來,但孩子的人生一旦錯過,卻再也無法彌補。”

工作忙,事業重,這些都不是不陪伴孩子的藉口。

作家龍應臺在《做父母的有效期,不該偷懶那十年》裡寫到: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亞洲首富李嘉誠說:“一個人在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遺憾。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別讓自己成為孩子童年的匆匆過客,珍惜陪伴的每一寸美好時光,這會成為晚年生活中最幸福的回憶。

05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生活總是讓我們在工作和家庭中難以抉擇,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不捨之情。

玲姐不讓女兒在鄉下與婆婆家生活,就高薪聘請保姆在家照顧孩子,只要不加班,玲姐總是陪伴著孩子。

儘管一個月的工資大半給了保姆,但是她一點都不後悔,只要孩子能留在身邊,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同事的兒子轉眼就讀小學了,老家小學免費就讀,若想留孩子在身邊讀民辦學校的話,收費會很高,但是同事還是咬咬牙,讓兒子讀民辦小學。

自己省吃儉用些就可以,沒有什麼比留自己的孩子在身邊更為重要。

父母帶孩子在身邊,也別忘了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不只是陪著。陪孩子的時候,就要投入身心,而不是人在孩子身邊,卻不給予孩子迴應,心思全在別的事情上。

吳尊每次陪伴孩子,都是主動將手機關機,人在心也在,毫無雜念地陪伴孩子,等孩子睡著了,他才處理手機上的事情。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他的這一舉動,被網友稱讚和效仿。

閨蜜說:“我每天都要抽出半個小時來陪孩子,無論是孩子想玩積木還是讀繪本,玩遊戲......我都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而她老公,平日裡陪孩子時間較少,於是便和孩子約定好,週末看一場電影或者爬一次山。

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心無旁騖地陪孩子做喜歡的事,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哈佛心理學家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