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整形 心理學 心理健康 新聞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6-08

前段時間跟朋友一起看一個綜藝節目,裡面有些男明星,長得很帥氣,如果打扮成女孩的樣子,肯定比女孩還漂亮。朋友這樣來評價他們:我就不喜歡現在的一些男明星,像個女孩一樣!朋友的意思很明顯,是覺得他們缺少陽剛之氣,說通俗一點就是有點“娘”。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把“像女孩一樣”這句話當成一個貶義詞來形容一個人了呢?然而,真正的女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01、教給孩子要懂得“認同自我”

很久之前我看過一個公益片,名字叫《像女孩一樣》,節目組找來了很多人,有女性成人和男性成人、男性兒童,分別讓他們表演“像女孩一樣奔跑、投擲、打架、扔東西……”,這些人在表演這些動作的時候刻意扭捏、做作、表現得特別矯情,甚至有些男孩覺得女孩太造作,自己都演不下去了,他們認為“像女孩一樣”就是這樣的。

然而,節目組又找來一些十來歲的女孩來表演這些動作,這些女孩聽了指令之後,不假思索地拼了命奔跑、用力投擲、狠狠打架、使勁扔東西……一點都沒有之前那些人的那些扭捏和做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用“像女孩一樣”這樣的話來詮釋女性的弱者地位,就連那些成年女性自己都認同這樣觀點。

然而節目結局小女孩們卻說:“我做事就像個女孩一樣,那又怎麼了,我就是個女孩,而且我會繼續這樣做!”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了女性應該擁有的一項特質,那就是“自我認同”。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那麼什麼是“自我認同”呢?

“自我認同”這個名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先提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的同一性”。用專業語言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用通俗一點話來說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持續穩定的認同感。

對於這個概念,我自己的理解是,比如你這次考試考了99分,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你應該考100分,不應該錯失那一分,可是你自己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對這個成績沒有遺憾,那麼這就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還會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裡,比如我買了一件衣服,我自己非常喜歡,認為突出了我的個性自我,可是媽媽和閨蜜卻說這件衣服不適合我,那麼此時只能說這件衣服不符合她們的審美觀點。

當然,如果我能得到媽媽和閨蜜的肯定,我會更高興。沒得到她們的肯定我會有一些不開心,但不代表我跟她們一樣的觀點。她們的態度不能否定我在買這件衣服時的快感,以及我穿這件衣服時的愉悅心情。

這就是認同自我的體現。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02、缺乏認同感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說一個日本21歲女孩因為父親嫌自己長得不漂亮,花百萬去整容成了網紅。

網上貼出這個女孩未整容時的照片,從傳統人的眼光來看,雖然不算一眼驚豔那種類型,但也頗為秀麗,很是耐看,絕對不是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不漂亮”。

然而,父親的不認可,讓女孩覺得十分自卑,父親從小把“長得醜”這個標籤投射在她的身上,使得她錯誤評估了自身的實力,以及於想要用“整容”的方式得到父親的認同,從而實現自我認同。

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這個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認同。

“投射性認同”其實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便多以負面為主。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比如有個家庭裡男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怕黑其實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我們會難過、會高興、會氣憤這類正常的情緒一樣,人人都會在未知的環境裡因對周圍無法掌控而變得恐懼。可是他的爸爸不這樣認為,爸爸覺得身為一個小男孩就應該有無窮的勇氣,怕黑就是“懦弱”的象徵。

於是爸爸不停地在孩子面前說“男孩子要勇敢一些,不能這麼懦弱”,男孩聽了爸爸的話,也認為怕黑就是“懦弱”的體現,可是卻又控制不住內心的恐懼,只能儘量不在爸爸面前表現出來。他越不表現,這種恐懼的情緒越聚積要內心無法宣洩,久而久之就真的變成了“懦弱”的人。

爸爸把自己不認可的“懦弱”形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認同,接受了爸爸的“投射性認同”,於是就真的變成了爸爸所想的那樣的形象了,這就是負面的“投射性認同”。

那麼關於正面的“投射性認同”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03、如何讓孩子做到認同自我呢?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那麼他就能夠變得非常自信和自尊,也會變得心理健康。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做到認同自我呢?

(一)、家長認同孩子

想要讓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要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孩子。

孩子天生就有認同父母的心理,就像上面那個整容的女孩一樣,如果父母能夠認同孩子的一切,告訴孩子每個人相貌都是天生的,沒有人能夠做到十全十美,不要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缺點上,善於發現並放大孩子的優點,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支持和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眼裡是最好的。

孩子一定會充滿自信,就能豎立正確的自我認同。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二)、讓孩子做自己

剛剛上映的電影《海蒂和爺爺》裡面的小海蒂,被姨媽賣到大戶人家家裡,給克拉拉做伴,管家試圖把她從一個野丫頭改造成一個高貴的貴族女孩,可是卻讓海蒂陷入了抑鬱、得了夢遊症。所幸的是海蒂遇到了克拉拉的奶奶,奶奶不止一次跟海蒂灌輸這樣的觀點:“只要你認為這件事讓你覺得快樂,那麼你就去做”。

奶奶的言外之意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你自己內心的想法,你認為是對的,就要堅持自我、認同自我。海蒂聽了奶奶的話,努力朝著自己內心希望的方向去發展,迴歸了最初的快樂。

很多家用可能會說了:孩子還小,讓他做自己做就只想每天去玩,撒歡似的放任自己了。

當然,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說讓家長撒手不管孩子,而是在一定的指導和約束範圍內,讓孩子堅持自己的本身,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我們可以在生活和學習上只起到監督和指導作用,多給孩子出謀劃策的建議,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再比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是錯的,可以在平時跟孩子說話時多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正確觀點,讓孩子逐漸去轉變思想。

只有能夠堅持做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認同,變得陽光自信。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三)、不刻意迎合他人

有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灌輸“要懂事”的概念,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明明不願意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可是由於父母說“小孩子要懂得分享,不能這麼小氣哦”,就會忍痛割愛把自己喜歡的玩具讓給別人玩。還有的孩子明明不願意去做某件事,為了符合父母心目中“懂事”的標準,違心地去迎合父母。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發現,自己變得沒有了自我,長期的刻意迎合讓自己變得很累,凡事小心翼翼,慢慢地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

我們在教給孩子如何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記教會孩子學會拒絕。當然,這並不是說讓孩子變得標新立異,孤芳自賞,不能好好與他人相處。而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必須要學會尊重和保護自己,不要以他人的標準來看待自己,從而滿足他人的期待。

“我做事就像女孩,那又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明朝那些事兒》裡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用這句話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雖然這個社會有很多的規矩、人生中也有很多的約束,但我們也可以堅持本身,不盲從他人,努力認同自我,在自己的世界相對活出自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自己的一生。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