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

01

"快穿衣服啊,再晚就來不及出去玩了。"

"都一個小時了,怎麼還沒吃完這點飯?!"

"把玩具收好,怎麼還沒收!"

"小祖宗,你趕緊把作業寫完好不好,都11點了!"

......

從早晨醒來到晚上閉眼,閨蜜一直沉浸在"催孩子"中。從一開始的一臉嚴肅、一絲不苟,到最後的神情疲憊、低聲祈求,閨蜜說孩子要再"像只蝸牛一樣"下去,她總有一天會得抑鬱症。

這讓我想起鄰居家上小學的嬌嬌。媽媽卻說嬌嬌有拖延症,讓幹啥非得等到最後才著手,任你怎麼管都不行,但老師卻一頭霧水:"沒有啊,嬌嬌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我和閨蜜說這件事,是為了告訴她,有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拖延,他們是在用拖延的方式跟父母對峙。

拖延症如果不採取措施,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但有拖延現象的孩子,根源卻不盡相同。

02

孩子什麼事情都"慢半拍",並不一定是拖延

"

01

"快穿衣服啊,再晚就來不及出去玩了。"

"都一個小時了,怎麼還沒吃完這點飯?!"

"把玩具收好,怎麼還沒收!"

"小祖宗,你趕緊把作業寫完好不好,都11點了!"

......

從早晨醒來到晚上閉眼,閨蜜一直沉浸在"催孩子"中。從一開始的一臉嚴肅、一絲不苟,到最後的神情疲憊、低聲祈求,閨蜜說孩子要再"像只蝸牛一樣"下去,她總有一天會得抑鬱症。

這讓我想起鄰居家上小學的嬌嬌。媽媽卻說嬌嬌有拖延症,讓幹啥非得等到最後才著手,任你怎麼管都不行,但老師卻一頭霧水:"沒有啊,嬌嬌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我和閨蜜說這件事,是為了告訴她,有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拖延,他們是在用拖延的方式跟父母對峙。

拖延症如果不採取措施,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但有拖延現象的孩子,根源卻不盡相同。

02

孩子什麼事情都"慢半拍",並不一定是拖延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兒子幼兒園有個小男孩兒叫陽陽,不管搭積木、跳舞還是認字,都比其他孩子慢半拍,班級群裡總能看到媽媽問老師:陽陽有進步沒,沒拖拉吧?

當真是老師著急,家長焦慮。

其實,我覺得陽陽並不是做事拖拉,更不是所謂的拖延症。我作為家長代表去班裡講課時專門觀察過這個孩子,他很有進取心,會認真地聽老師話,他只是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反映比較慢。

很多研究都得出過結論,拖延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當這部分區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時,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做事效率會顯著降低。

什麼事都會"慢半拍"的孩子,其實是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不活躍。

這個狀態的孩子不適合過多的學習任務,父母應該讓他們多參加有助於身體協調性的運動,游泳、跳繩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

03

習慣拖延的孩子,身後往往站著一位焦躁的家長

"

01

"快穿衣服啊,再晚就來不及出去玩了。"

"都一個小時了,怎麼還沒吃完這點飯?!"

"把玩具收好,怎麼還沒收!"

"小祖宗,你趕緊把作業寫完好不好,都11點了!"

......

從早晨醒來到晚上閉眼,閨蜜一直沉浸在"催孩子"中。從一開始的一臉嚴肅、一絲不苟,到最後的神情疲憊、低聲祈求,閨蜜說孩子要再"像只蝸牛一樣"下去,她總有一天會得抑鬱症。

這讓我想起鄰居家上小學的嬌嬌。媽媽卻說嬌嬌有拖延症,讓幹啥非得等到最後才著手,任你怎麼管都不行,但老師卻一頭霧水:"沒有啊,嬌嬌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我和閨蜜說這件事,是為了告訴她,有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拖延,他們是在用拖延的方式跟父母對峙。

拖延症如果不採取措施,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但有拖延現象的孩子,根源卻不盡相同。

02

孩子什麼事情都"慢半拍",並不一定是拖延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兒子幼兒園有個小男孩兒叫陽陽,不管搭積木、跳舞還是認字,都比其他孩子慢半拍,班級群裡總能看到媽媽問老師:陽陽有進步沒,沒拖拉吧?

當真是老師著急,家長焦慮。

其實,我覺得陽陽並不是做事拖拉,更不是所謂的拖延症。我作為家長代表去班裡講課時專門觀察過這個孩子,他很有進取心,會認真地聽老師話,他只是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反映比較慢。

很多研究都得出過結論,拖延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當這部分區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時,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做事效率會顯著降低。

什麼事都會"慢半拍"的孩子,其實是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不活躍。

這個狀態的孩子不適合過多的學習任務,父母應該讓他們多參加有助於身體協調性的運動,游泳、跳繩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

03

習慣拖延的孩子,身後往往站著一位焦躁的家長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最近,小侄女有點執拗。凡是嫂子囑咐她快些做的事情,她偏要放到最後,甚至不去做。

我帶她玩時問及原因,她說實在煩透了嫂子的命令,自己本來也打算快寫作業,快整理好書包,但一被嫂子指出來,頓時就不想做了。

正在拖延的孩子,其實不快樂。他們身後往往站著一位性情急躁、控制慾強的家長,不斷催促,不斷控制,自己一點主動權都沒有。

這樣的孩子很無助,只好用拖沓來默默對抗。

其實,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生,孩子也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也會盡力做好該做的事。家長的焦慮和催促,只會起到反作用。

我勸嫂子告訴小侄女該做哪些事情,讓她為自己負責,結果孩子反而很自覺。

聰明的家長都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級的時候開始,便把寫作業的事情交給孩子,孩子慢慢地便學會自己去掌控時間。

04

面對拖延,有見識的家長,懂得引導而非打壓

"

01

"快穿衣服啊,再晚就來不及出去玩了。"

"都一個小時了,怎麼還沒吃完這點飯?!"

"把玩具收好,怎麼還沒收!"

"小祖宗,你趕緊把作業寫完好不好,都11點了!"

......

從早晨醒來到晚上閉眼,閨蜜一直沉浸在"催孩子"中。從一開始的一臉嚴肅、一絲不苟,到最後的神情疲憊、低聲祈求,閨蜜說孩子要再"像只蝸牛一樣"下去,她總有一天會得抑鬱症。

這讓我想起鄰居家上小學的嬌嬌。媽媽卻說嬌嬌有拖延症,讓幹啥非得等到最後才著手,任你怎麼管都不行,但老師卻一頭霧水:"沒有啊,嬌嬌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我和閨蜜說這件事,是為了告訴她,有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拖延,他們是在用拖延的方式跟父母對峙。

拖延症如果不採取措施,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但有拖延現象的孩子,根源卻不盡相同。

02

孩子什麼事情都"慢半拍",並不一定是拖延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兒子幼兒園有個小男孩兒叫陽陽,不管搭積木、跳舞還是認字,都比其他孩子慢半拍,班級群裡總能看到媽媽問老師:陽陽有進步沒,沒拖拉吧?

當真是老師著急,家長焦慮。

其實,我覺得陽陽並不是做事拖拉,更不是所謂的拖延症。我作為家長代表去班裡講課時專門觀察過這個孩子,他很有進取心,會認真地聽老師話,他只是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反映比較慢。

很多研究都得出過結論,拖延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當這部分區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時,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做事效率會顯著降低。

什麼事都會"慢半拍"的孩子,其實是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不活躍。

這個狀態的孩子不適合過多的學習任務,父母應該讓他們多參加有助於身體協調性的運動,游泳、跳繩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

03

習慣拖延的孩子,身後往往站著一位焦躁的家長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最近,小侄女有點執拗。凡是嫂子囑咐她快些做的事情,她偏要放到最後,甚至不去做。

我帶她玩時問及原因,她說實在煩透了嫂子的命令,自己本來也打算快寫作業,快整理好書包,但一被嫂子指出來,頓時就不想做了。

正在拖延的孩子,其實不快樂。他們身後往往站著一位性情急躁、控制慾強的家長,不斷催促,不斷控制,自己一點主動權都沒有。

這樣的孩子很無助,只好用拖沓來默默對抗。

其實,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生,孩子也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也會盡力做好該做的事。家長的焦慮和催促,只會起到反作用。

我勸嫂子告訴小侄女該做哪些事情,讓她為自己負責,結果孩子反而很自覺。

聰明的家長都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級的時候開始,便把寫作業的事情交給孩子,孩子慢慢地便學會自己去掌控時間。

04

面對拖延,有見識的家長,懂得引導而非打壓

家有蝸牛寶寶,你的引導很重要

6-12歲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克服"拖延症"的黃金時期,也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家長幫孩子構建的良好習慣,會成為他們日後學習和生活的最強助力。

第一,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拖延的孩子,往往缺乏時間觀念。

每個人的對時間的感知都不盡相同。註明心理學家津巴多對時間感知進行全面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是參照基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座標來感知時間的。如果只侷限於其中一個時間座標,就會發生偏差。

能夠把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完美對接的孩子,面對繁重的任務也不會感覺到壓力。

利用計時活動能夠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可以先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入手,例如:半小時內親手製作一根冰棍。帶領孩子先規劃流程,再分配時間。讓孩子充分感知客觀時間。

第二,"任務重組"策略,幫孩子輕鬆搞定複雜任務

已經形成拖延習慣的孩子,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良好的自我束縛。有的孩子也會因為任務太過複雜而信心不足,不願去做,形成拖延。

父母可以通過心理學層面的"任務重組"策略來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目標明確的短期項目,往往比長期的開放型任務更容易被及時完成。一小時做完三十道題,可以分為半小時做十五道。

第三,設定明確的時間界限

有些孩子會用"等會兒"來敷衍家長。

昨天陪孩子去淘氣堡,一個媽媽正在和5歲的女兒商量回家:寶寶,我們已經玩了兩個小時了,該回家了。

孩子答了一聲:等一會兒。

五分鐘後,媽媽再次要求女兒回家,結果女兒十分反感媽媽的不信任:我說了等一會兒,你為什麼要吼我!

孩子想的等一會兒,可能是半個小時,媽媽理解的可能是五分鐘。

面對孩子的拖延,家長一定要明確界限,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一旦孩子出現越界行為,必須要給予合理的懲戒,以提高孩子的行為自律性。

平時就給孩子設定明確的時限,用正面預期方式把守時的任務交給孩子:

"離回家還有十分鐘",

"再過5分鐘就得吃完飯哦",

"再玩十分鐘就開始寫作業"

......

正面預期和自我意識相結合,孩子會更願意守時。

第四,少指責,多鼓勵

有的孩子拖延,是因為追求完美。不到萬事俱備,絕不開始行動,一旦中途出現瑕疵必須重新開始或者修改到滿意為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橡皮綜合症",這類孩子心理壓力較大,害怕出錯。

父母要少指責,多鼓勵,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引導孩子擺正心態,放鬆心情。

臺灣作家張文亮在《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中說: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定成長軌跡,引導孩子遠離拖延,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