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遇冬生 2019-09-12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我又和我母親吵架了。

爭吵好像是我們近來炒飯溝通的一種很普通很常見的方式了,往往一些很小的事也能讓我們吵得不可開交。

吵著吵著我們就開始互相翻舊賬,互相翻責怪。

我說她的毛病,她挑我的刺。那些怨怪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好像我們不是母女,而是敵人。不把對方”刺死”、”痛死”,不甘心。

明明是世上最親的人,卻要這樣的互相難為。

我很清楚這一切矛盾源頭是什麼,卻毫無辦法。

吶,就是“原生家庭”,近年這個新興的名詞。

從一知道了它,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我用它理直氣壯的去反駁母親。

每一次她都被反駁的啞口無言時。我競心底有隱隱的成就感,可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自責與難過。

跟她爭吵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樣,還不是都怪你。”

我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都歸於原生家庭,歸於父母。

好像這樣,我就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用的藉口。

好像我現在過的一切的不如意,都是這源於個該死的東西。

我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和她打電話,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每次要在打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爭吵,我都會做很長的心理準備。

在心底一直默默的暗暗告訴自己,心平氣和,溫柔點,千萬不要發脾氣。

可是往往沒說幾句,我們就莫名其妙吵起來,還越吵越凶。

掛了電話,我就開始哭。

明明不想這樣,為什麼變成會這樣呢?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我又和我母親吵架了。

爭吵好像是我們近來炒飯溝通的一種很普通很常見的方式了,往往一些很小的事也能讓我們吵得不可開交。

吵著吵著我們就開始互相翻舊賬,互相翻責怪。

我說她的毛病,她挑我的刺。那些怨怪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好像我們不是母女,而是敵人。不把對方”刺死”、”痛死”,不甘心。

明明是世上最親的人,卻要這樣的互相難為。

我很清楚這一切矛盾源頭是什麼,卻毫無辦法。

吶,就是“原生家庭”,近年這個新興的名詞。

從一知道了它,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我用它理直氣壯的去反駁母親。

每一次她都被反駁的啞口無言時。我競心底有隱隱的成就感,可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自責與難過。

跟她爭吵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樣,還不是都怪你。”

我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都歸於原生家庭,歸於父母。

好像這樣,我就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用的藉口。

好像我現在過的一切的不如意,都是這源於個該死的東西。

我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和她打電話,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每次要在打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爭吵,我都會做很長的心理準備。

在心底一直默默的暗暗告訴自己,心平氣和,溫柔點,千萬不要發脾氣。

可是往往沒說幾句,我們就莫名其妙吵起來,還越吵越凶。

掛了電話,我就開始哭。

明明不想這樣,為什麼變成會這樣呢?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2

我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的道路,開始讀大量的心理學書,開始跟心理學老師聊這個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了一段這樣的話:“原生家庭,這兩年如火如荼地吹遍神州大地,就像萬能解藥,能讓人從任何角度和立場,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自卑,是因為打壓式教育焦慮。

焦慮,是因為高要求教育。

內向,是因為強勢教育。

混不吝,是因為缺乏關愛教育。

混不好,是因為沒有健康人格教育。”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我開始頓悟。

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希望不活成父母的樣子。

可終究步了父母的後塵。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我又和我母親吵架了。

爭吵好像是我們近來炒飯溝通的一種很普通很常見的方式了,往往一些很小的事也能讓我們吵得不可開交。

吵著吵著我們就開始互相翻舊賬,互相翻責怪。

我說她的毛病,她挑我的刺。那些怨怪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好像我們不是母女,而是敵人。不把對方”刺死”、”痛死”,不甘心。

明明是世上最親的人,卻要這樣的互相難為。

我很清楚這一切矛盾源頭是什麼,卻毫無辦法。

吶,就是“原生家庭”,近年這個新興的名詞。

從一知道了它,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我用它理直氣壯的去反駁母親。

每一次她都被反駁的啞口無言時。我競心底有隱隱的成就感,可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自責與難過。

跟她爭吵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樣,還不是都怪你。”

我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都歸於原生家庭,歸於父母。

好像這樣,我就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用的藉口。

好像我現在過的一切的不如意,都是這源於個該死的東西。

我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和她打電話,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每次要在打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爭吵,我都會做很長的心理準備。

在心底一直默默的暗暗告訴自己,心平氣和,溫柔點,千萬不要發脾氣。

可是往往沒說幾句,我們就莫名其妙吵起來,還越吵越凶。

掛了電話,我就開始哭。

明明不想這樣,為什麼變成會這樣呢?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2

我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的道路,開始讀大量的心理學書,開始跟心理學老師聊這個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了一段這樣的話:“原生家庭,這兩年如火如荼地吹遍神州大地,就像萬能解藥,能讓人從任何角度和立場,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自卑,是因為打壓式教育焦慮。

焦慮,是因為高要求教育。

內向,是因為強勢教育。

混不吝,是因為缺乏關愛教育。

混不好,是因為沒有健康人格教育。”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我開始頓悟。

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希望不活成父母的樣子。

可終究步了父母的後塵。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3.

原生家庭已經很糟糕了。

我們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可為什麼非要把怨怪與責罵的火力集中在愛我們的父母身上呢?

原生家庭就像是我們的根,無論我們從那裡吸取了糟粕和精華,它都養活了我們的枝繁葉茂。

這份愛有時候可能不一定全對,但一定純粹無私。

對於原生家庭,不要去歪曲理解,一知半解、片面解讀或者說偷換概念似的為了來掩蓋自己的問題。

把所有的罪過都歸於它。

沒有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作為個體,你自己不也是完美的。

記得有一次跟母親爭吵很厲害。最後她沉默了半響說“。。。。。。等你當了母親,你就知道了。”

記得我當時信誓旦旦的反擊“我不會像你這樣呢?不做好準備,我絕不帶一個新生命到這世上來。我會對它負責的。”

可是就算做好了準備。

我就能做一個好媽媽嗎?比我的母親做得好?

我不敢保證。

我甚至什麼都不能保證。我的孩子將來不會埋怨我,像我曾經埋怨我母親一樣。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有些人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怎麼敢讓一個生命降臨到這世界上。

可塗磊老師說的一句話,一下子驚醒了我。

他說“這世界上有兩件事是不需要做準備的,一是父母,二是結婚。”

我突然了悟。

原來這是他們第一次做父母啊。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我又和我母親吵架了。

爭吵好像是我們近來炒飯溝通的一種很普通很常見的方式了,往往一些很小的事也能讓我們吵得不可開交。

吵著吵著我們就開始互相翻舊賬,互相翻責怪。

我說她的毛病,她挑我的刺。那些怨怪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好像我們不是母女,而是敵人。不把對方”刺死”、”痛死”,不甘心。

明明是世上最親的人,卻要這樣的互相難為。

我很清楚這一切矛盾源頭是什麼,卻毫無辦法。

吶,就是“原生家庭”,近年這個新興的名詞。

從一知道了它,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我用它理直氣壯的去反駁母親。

每一次她都被反駁的啞口無言時。我競心底有隱隱的成就感,可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自責與難過。

跟她爭吵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樣,還不是都怪你。”

我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都歸於原生家庭,歸於父母。

好像這樣,我就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用的藉口。

好像我現在過的一切的不如意,都是這源於個該死的東西。

我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和她打電話,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每次要在打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爭吵,我都會做很長的心理準備。

在心底一直默默的暗暗告訴自己,心平氣和,溫柔點,千萬不要發脾氣。

可是往往沒說幾句,我們就莫名其妙吵起來,還越吵越凶。

掛了電話,我就開始哭。

明明不想這樣,為什麼變成會這樣呢?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2

我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的道路,開始讀大量的心理學書,開始跟心理學老師聊這個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了一段這樣的話:“原生家庭,這兩年如火如荼地吹遍神州大地,就像萬能解藥,能讓人從任何角度和立場,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自卑,是因為打壓式教育焦慮。

焦慮,是因為高要求教育。

內向,是因為強勢教育。

混不吝,是因為缺乏關愛教育。

混不好,是因為沒有健康人格教育。”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我開始頓悟。

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希望不活成父母的樣子。

可終究步了父母的後塵。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3.

原生家庭已經很糟糕了。

我們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可為什麼非要把怨怪與責罵的火力集中在愛我們的父母身上呢?

原生家庭就像是我們的根,無論我們從那裡吸取了糟粕和精華,它都養活了我們的枝繁葉茂。

這份愛有時候可能不一定全對,但一定純粹無私。

對於原生家庭,不要去歪曲理解,一知半解、片面解讀或者說偷換概念似的為了來掩蓋自己的問題。

把所有的罪過都歸於它。

沒有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作為個體,你自己不也是完美的。

記得有一次跟母親爭吵很厲害。最後她沉默了半響說“。。。。。。等你當了母親,你就知道了。”

記得我當時信誓旦旦的反擊“我不會像你這樣呢?不做好準備,我絕不帶一個新生命到這世上來。我會對它負責的。”

可是就算做好了準備。

我就能做一個好媽媽嗎?比我的母親做得好?

我不敢保證。

我甚至什麼都不能保證。我的孩子將來不會埋怨我,像我曾經埋怨我母親一樣。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有些人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怎麼敢讓一個生命降臨到這世界上。

可塗磊老師說的一句話,一下子驚醒了我。

他說“這世界上有兩件事是不需要做準備的,一是父母,二是結婚。”

我突然了悟。

原來這是他們第一次做父母啊。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4

一直很喜歡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我和爸爸》裡一句臺詞,“在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哪有天下不愛子女的父母。真要有,也只是少數吧。

小時候,你什麼也不懂,你不會吃飯,她一勺勺餵你的時候,應該沒有嫌棄過你吧?

她一點點手牽手把你養這麼大。

現在你長大了。

你覺得你比父母懂得多,知道的道理多,讀過的書多,那現在換你來,帶他們看世界。

其實原生家庭並不可怕,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

沒什麼大不了。

換一個方式去理解它,看它。

出路就找到了。

愛是最強大的武器,沒有什麼是它不能解決的。

"

文|遇冬生,原創首發。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我又和我母親吵架了。

爭吵好像是我們近來炒飯溝通的一種很普通很常見的方式了,往往一些很小的事也能讓我們吵得不可開交。

吵著吵著我們就開始互相翻舊賬,互相翻責怪。

我說她的毛病,她挑我的刺。那些怨怪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好像我們不是母女,而是敵人。不把對方”刺死”、”痛死”,不甘心。

明明是世上最親的人,卻要這樣的互相難為。

我很清楚這一切矛盾源頭是什麼,卻毫無辦法。

吶,就是“原生家庭”,近年這個新興的名詞。

從一知道了它,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我用它理直氣壯的去反駁母親。

每一次她都被反駁的啞口無言時。我競心底有隱隱的成就感,可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自責與難過。

跟她爭吵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樣,還不是都怪你。”

我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都歸於原生家庭,歸於父母。

好像這樣,我就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用的藉口。

好像我現在過的一切的不如意,都是這源於個該死的東西。

我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和她打電話,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每次要在打電話的時候,為了避免爭吵,我都會做很長的心理準備。

在心底一直默默的暗暗告訴自己,心平氣和,溫柔點,千萬不要發脾氣。

可是往往沒說幾句,我們就莫名其妙吵起來,還越吵越凶。

掛了電話,我就開始哭。

明明不想這樣,為什麼變成會這樣呢?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2

我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的道路,開始讀大量的心理學書,開始跟心理學老師聊這個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了一段這樣的話:“原生家庭,這兩年如火如荼地吹遍神州大地,就像萬能解藥,能讓人從任何角度和立場,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自卑,是因為打壓式教育焦慮。

焦慮,是因為高要求教育。

內向,是因為強勢教育。

混不吝,是因為缺乏關愛教育。

混不好,是因為沒有健康人格教育。”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我開始頓悟。

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希望不活成父母的樣子。

可終究步了父母的後塵。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3.

原生家庭已經很糟糕了。

我們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可為什麼非要把怨怪與責罵的火力集中在愛我們的父母身上呢?

原生家庭就像是我們的根,無論我們從那裡吸取了糟粕和精華,它都養活了我們的枝繁葉茂。

這份愛有時候可能不一定全對,但一定純粹無私。

對於原生家庭,不要去歪曲理解,一知半解、片面解讀或者說偷換概念似的為了來掩蓋自己的問題。

把所有的罪過都歸於它。

沒有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作為個體,你自己不也是完美的。

記得有一次跟母親爭吵很厲害。最後她沉默了半響說“。。。。。。等你當了母親,你就知道了。”

記得我當時信誓旦旦的反擊“我不會像你這樣呢?不做好準備,我絕不帶一個新生命到這世上來。我會對它負責的。”

可是就算做好了準備。

我就能做一個好媽媽嗎?比我的母親做得好?

我不敢保證。

我甚至什麼都不能保證。我的孩子將來不會埋怨我,像我曾經埋怨我母親一樣。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有些人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怎麼敢讓一個生命降臨到這世界上。

可塗磊老師說的一句話,一下子驚醒了我。

他說“這世界上有兩件事是不需要做準備的,一是父母,二是結婚。”

我突然了悟。

原來這是他們第一次做父母啊。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4

一直很喜歡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我和爸爸》裡一句臺詞,“在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哪有天下不愛子女的父母。真要有,也只是少數吧。

小時候,你什麼也不懂,你不會吃飯,她一勺勺餵你的時候,應該沒有嫌棄過你吧?

她一點點手牽手把你養這麼大。

現在你長大了。

你覺得你比父母懂得多,知道的道理多,讀過的書多,那現在換你來,帶他們看世界。

其實原生家庭並不可怕,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

沒什麼大不了。

換一個方式去理解它,看它。

出路就找到了。

愛是最強大的武器,沒有什麼是它不能解決的。

成長的宿命,就是要超越原生家庭

他也許只是一向蠻橫慣了,不知道怎麼去表達對你的愛;他也許是真的以為這樣對你好,才會要求你這樣做。

嘗試去理解父母,嘗試去跟他們溝通,告訴他們,“爸媽,我知道你們是我為好,我也很愛你們。可是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過的。我希望你們能理解。”

也許你只有告訴他們,你怎麼想了,他們才會明白。啊,原來我的女兒(兒子)是這樣想的啊。他們才會去理解你們啊。

你其實能感受到父母渴望和我們交流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焦慮。

你甚至會漸漸發現,他們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冥頑不靈。

說到底,一切“逼婚”、“相親”的病急亂投醫,讓你考公務員,進國企。都是他們對你將來的擔心帶來的無所適從。

這些在溝通和逐步建立信任的過程中會得到改善。

只有當你們的資訊對等,他們才能理解你所處的世界和時代,才能平心靜氣地跟你交流,試圖來理解你。

不要把愛關在門外,敞開心扉,把門打開。其實一直以來,愛就在你身邊。

其實不管是做父母還是做孩子,這都是我們一生必備的功課啊。我們都想把這個功課修成滿分,可是事實告訴我們,不是那麼容易的。相反,有時候我們越努力,做不好。

就像我很喜歡一位豆瓣作者說,“我不是父母期待的模樣,但我希望他們依然愛我。”這是許多孩子的心聲。或許,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介意他們無法成為理想的父母吧。”

你不是我理想的父母,我也不是你期待的孩子。

現在越長大來越明白,世界上哪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啊。我們都不但需要不斷成長,不斷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

直至離去。

聽說點讚的人都是有愛的人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